APP下载

在跨校结对研修中提升校本研修水平

2015-04-29曹少华

江苏教育研究 2015年26期
关键词:跨校师徒教研组

新课程积极倡导教师的“同伴互助”,中小学开展基于校本的的“师徒结对”是其主要形式之一。但对部分学校而言,“师徒结对”存在着“师难寻、徒难长”的实际困难。我们在调研中发现,一些学校的“师徒结对”显然是“硬凑”的,其结对研修难见成效,学校及新教师对此有苦难言。为此,我区从2010年起开始探索跨校结对研修工作,并从“教师”和“教研组”两个层面在全市范围内展开,取得了积极成果。

一、跨校结对研修的基本形式

1.教师跨校结对研修,为青年教师寻找“好师傅”

对于骨干教师严重缺乏的学校,我们根据其学科需求,从骨干教师力量充沛的学校选聘名优教师担任该校青年教师的指导教师,以“师徒结对”的形式开展跨校结对研修,促进青年教师的专业发展。

为使跨校结对研修落到实处,我们对师徒双方都制订了基本职责,提出了具体要求。指导教师的基本职责包含“应以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影响结对新教师,并能将自身的教育教学经验无私传授给结对新教师;对新教师的师德、教育理念、教学方式、教学常规等进行科学培育指导;对新教师的教育教学工作和专业发展进行及时评价,提出有针对性的改进措施和方法;积极开展有效的教学研究活动,与新教师积极构建相互探讨与协作、共同提高与进步的融洽关系;每学期对结对情况进行全面的小结,对新教师进行一次综合评价”等等。对被指导的新教师的要求有:“应在指导教师的指导下制订操作性强的一年专业发展目标;主动自觉地向指导教师请教,努力学习先进的教育教学方法,丰富自己的教学经验;认真参加各级各类学科教研活动,虚心学习,勇于实践,并主动向指导教师汇报,内化为教育教学行为;认真做好教学反思工作、总结得失,不断改进方法。每学期应有全面的学习与工作小结。”每项职责或要求都赋予一定的权重,以便于量化考核。

跨校结对活动的开展,为新教师的快速成长铺平了道路,也为名优教师传授经验、更新观念和方法开辟了新渠道。为使活动真正落到实处,区教师发展中心的各位研训员担负起跨校结对的牵头人和监督员的重任。首先,研训员要当好牵头人,预先深入学校实际,了解“徒”的专业素养基础和发展需求,勾画其基本的专业发展指导框架。同时还需要通盘考虑,寻找适合的“师”,并与指导教师共同研究,为徒弟量身定做指导方案;其次,在跨校师徒结对活动开展之后,研训员还要做好协调和督促工作,为跨校结对研修策划专项活动,组织一定规模的观摩、研讨活动。同时加强跨校结对研修工作的过程性管理,确保跨校结对工作能够按计划和要求落到实处。

为确保跨校结对工作的深入推进,区教师发展中心分学科不定期举办跨校结对经验交流活动,请徒弟教师上汇报课并谈自己的教学思路,请师傅教师点评。也有的是由师傅教师围绕某一主题上展示课,谈自己的教学理念和设计策略,然后共同研讨。交流活动,促进了师徒双方的共同发展,实现了“教学相长”的目的。

2.教研组跨校结对研修,为教研组寻找“好伙伴”

实践表明,有些学校因受地域、人事变动等方面的影响,部分教研组师资力量整体薄弱,严重制约了该学科的教学,拖了学校发展的后腿。对于这样的教研组,我们采取跨校教研组结对研修的形式,即在全区范围内选择优秀教研组与薄弱学校的教研组结对,进行帮扶指导,促进该校教研组整体水平的提升。

跨校教研组结对研修工作主要在三个方面展开。一是教研组整体建设。帮助教研组厘定发展规划、梳理工作目标、规范活动程序是教研组结对研修的首要任务,而且,这项工作必须在师徒两个组全体成员的共同参与下完成。二是教研组长的专业提升。教研组长是一组之魂,其敬业态度、专业发展水平、协调能力等等事关教研组的建设水平。师徒教研组长之间相互沟通是结对研修的重要内容,“师傅”教研组长的任务之一就是要促使教研组长尽快成长为教学骨干。三是成员的专业发展。要像跨校师徒结对研修那样,进行成员之间的帮扶活动,“师傅”老师要指导“徒弟”老师制订专业发展规划,进行过程督促和阶段考评,以促进新教师的健康、快速成长。

为切实落实跨校结对研修工作,区教师发展中心加强了过程管理和专项考核,除不定期举办专题研讨、观摩交流外,每学期进行专项小结,每学年进行总结考评。教育局要求学校将这一考核结果作为刚入职的新教师转正定级的必备条件和其他新教师后续发展(如在评优评先、职称评定、岗位聘任等方面优先考虑)的重要参考依据,对工作出色的指导教师进行表彰奖励。

跨校的教研组结对研修,促进薄弱学校教研组的整体发展,取得了积极成效,受到学校和老师的普遍称赞,现已成为我区常规研训方式之一。

二、跨校结对研修工作的主要特色

我们的跨校结对研修工作有一定的特色。

第一,摈弃了囿于一校的传统“师徒结对”模式,盘活了区域教育资源,激活了优质教育资源共享机制。

第二,为广大新教师的健康快速成长提供了保障。跨校结对研修途径更具体,要求更明确,考核更完备,新教师和青年教师的历练也更加扎实,专业发展成效更加明显。

第三,激发了名优、骨干教师的活力。全市范围内选聘指导教师,对“师傅老师”的规范性要求较高,促使名优教师更加认真负责,切实发挥示范引领作用。

第四,从教师个体跨校结对发展到教研组集体跨校结对,对改变一个学科、一所学校的教师队伍素质及教学质量,都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

三、跨校结对研修的意义与发展

跨校结对研修工作开展两年来取得了积极成效,凸显了其对促进教育均衡发展的积极意义。

一是跨校结对研修学校的薄弱教研组的建设水平得以明显提升,所在学科的教学质量也明显提高,“短腿”消解作用明显。在近两年的常州市、金坛区两级优秀教研组评比中,农村学校占比明显高于以往。

二是作为“徒弟”的新教师成长喜人。近三年入职的新教师中,经结对研修的规范培育,专业发展意识较强、水平较高者明显增多。参加各类课题研究特别是金坛区“小课题”研究的热情较高,公开发表或获奖的教学论文人均2.6篇,有22人在县区级教师基本功竞赛或评优课中获等级奖,目前已有35人被评为金坛区级教坛新秀。

三是作为“师傅”的骨干教师获得了更高层次的发展。近三年来,“师傅”队伍中有62人次在常州市、金坛区级教师培训活动中作专题讲座或经验介绍,3人被评为江苏省特级教师,2人被评为常州市特级教师后备人才,多人获得常州市、金坛区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等学术荣誉称号。

2013年起,跨校结对研修方式正式纳入我市新聘教师培养机制——“新教师入岗培育过程”,并在具体操作环节上更加细化。如要求指导老师“每学期帮助新教师做好教材分析,辅导教学设计或教案不少于10篇;指导出卷不少于2份;每学期为新教师提供教育理论和教学信息资料不少于10篇;每学期对新教师课堂教学阶段过关抽查不少于3次;每学年写一篇关于做好青年教师业务培养的专题总结或论文”等等。要求新教师“一学期听指导教师随堂课不少于16节,并作好听课记录,写好听课心得;每学期上交1篇质量分析,至少写2篇有质量的教学反思,撰写1篇教学经验总结或论文”等等。

当然,作为一项跨校合作性工作,在实施过程中也遇到了一些困难。如:新教师工作量比较大,时间安排比较紧张;教研组结对研修上还存在简单“复制”的心理和做法,优秀教研组的工作机制和研修方式一时还难以被“消化吸收”等等。

为此,我们在总结跨校结对研修工作的基础上,正在系统梳理,摸底排查,深入推进此项工作。一是出台跨校研修工作的基本规范,使一些工作有章可循。二是举办跨校结对研修现场观摩交流活动,推介典型经验。三是加强专项调研,深入了解薄弱学校的发展困惑及教师发展需求,为学校及教师“定制”研修及专业成长方案,牵头组建跨校结对研修共同体,以更好地促进薄弱学校及薄弱学科的建设,从根本上保障教育均衡发展工作的有效实施。

(曹少华,常州市金坛区教师发展中心,213200)

责任编辑:宣丽华

猜你喜欢

跨校师徒教研组
唐僧师徒再就业
论《单片机原理与接口技术》跨校修读模式
可爱的师徒
儿时与空姐合影 15年后两人成师徒
英语教研组的建设与发展
基于项目学习共同体的跨校美术教师协同发展实践
基于课题研究的中小学教研组组织变革研究
基于产品化的概念运维跨校认证服务
给中学历史教研组长的五点建议
陕西省高等教育数据中心在西安交通大学揭牌高校学生有望跨校选修精品课程实现学分互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