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铁屋

2015-04-29张欣妮

意林图解作文(小学版) 2015年3期
关键词:国人麻木读后感

张欣妮

鲁迅曾问过他的一位办《新青年》的朋友:“假如一问铁屋子,是绝无窗户而万难破毁的,里面有许多熟睡的人们,不久都要闷死了,然而是从昏睡中死灭,并不感到就死的悲哀。现在你大嚷起来,惊醒了较为清醒的几个人,使这不幸的少数者来受无可挽救的临终的苦楚,你倒以为对得起他们么?”那人答道:“然而几个人既然起来,你不能说绝没有毁坏这铁屋的希望。”

这间铁屋,大概指的就是当时的社会吧——迂腐、封建、堕落、麻木。但是它“绝无窗户而万难破毁”,可见有多么黑暗可怕。

但是所处在那个社会的人们,全然没有感觉,都是“熟睡着的”,就像被牵着的羊羔,十分听话。

他们“不久都要闷死了,然而是从昏睡中死灭,并不感到就死的悲哀”,在封建主义的压迫下没有丝毫的反抗意识,没有任何的主观思想,都是一个个可怜的傀儡。

“现在你大嚷起来,惊醒了较为清醒的几个人”,鲁迅先生众人皆醉我独醒,自己感受到了这灵魂麻木的苦楚,并且他大声地呐喊出来,告诉了众人。

“使这不幸的少数者来受无可挽救的临终的苦楚,你倒以为对得起他们么?”这是他的思考,他的徘徊——人们明白了自己的处境,就会感到绝望痛苦,承受了本来感觉不到的苦楚。

我最欣赏的——“然而几个人既然起来,你不能说绝没有毁坏这铁屋的希望。”这句话揭示了人民最欠缺也是最不可或缺的东西——气节。这是民族的骄傲,这是一根支起国人脊梁的杆子。只要有了希望,就没有什么不可能!鲁迅又何尝没有想到这一点?他问的不是答案,他问的是自己的心声:我到底应该干什么?

他立刻写了《狂人日记》等作品,希望借此叫醒“铁屋”中的国人。

想来也可怕,在那样一个暗无天日的环境里,鲁迅自己“醒着”,他最先感受到的竟是浓浓的悲哀——为那些还睡着的人悲哀。就因为有这样的意识,才造就了一位拿着笔杆奋战的革命战士,他的敌人不是侵略者,是根深蒂固在每个人心中的麻木。

鲁迅呵,一辈子在这“铁屋”里给人民做牛做马,毕生都奉献掉了。一切的一切,都是因为,他看到了毁坏这铁屋的希望。

(指导教师:张馨月)

写作亮点:围绕鲁迅先生的一句话,小作者能联系现实,深刻阐述自己的观点及感触。逻辑清晰,语言犀利、对事物有着自我独特、深刻的见地。这对一个小学生来说,实属难得。

你还可以这样写:每个人对事物的理解能力不同,因此,感受也会有所差别。因此,以独特的感受,有新意的见解来吸引或感染读者,是写读后感制胜的关键。同样写鲁迅的“铁屋论”,大家可以写挣脱铁屋的束缚,表达进步人士追求自由的意愿;也可以写面对牢笼般的铁屋,有人踌躇不前,缺乏打破铁屋的勇气,未表达对旧社会一些人缺乏斗争勇气的无奈。

猜你喜欢

国人麻木读后感
麻木
春意盎然——《春》读后感
抉择——《给我一个拥抱吧》读后感
国人休闲支出:更多了
不做政治麻木、办事糊涂的昏官
口腔健康,为何不被国人重视
被嫌弃的宋国人
“读后感”等十七则
《没头脑和不高兴》读后感
浮生一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