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针灸治疗37例周围性面瘫患者临床疗效分析

2015-04-26

亚太传统医药 2015年7期
关键词:颊车面瘫针灸

黄 勇

(道孚县人民医院,四川 甘孜 626400)



针灸治疗37例周围性面瘫患者临床疗效分析

黄 勇

(道孚县人民医院,四川 甘孜 626400)

目的:探讨针灸治疗周围性面瘫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73例周围性面瘫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36例和治疗组37例,对照组患者采用中药内服,治疗组患者采用针灸治疗,30天为1个疗程,两组均治疗1个疗程。比较两组患者临床总有效率及治疗前、治疗后4周Portmann评分。结果:经过治疗,治疗组与对照组临床总有效率分别为91.89%、72.22%,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治疗后4周Portmann评分为(15.04±5.49),明显优于对照组的(7.34±4.0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灸用于周围性面瘫治疗,与中药内服比较,其临床效果显著,无毒副作用,不良反应少,是临床治疗周围性面瘫的最佳方式,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周围性面瘫;针灸;中药内服;临床研究

周围性面瘫临床中又称之为面神经麻痹、贝尔麻痹[1],多由茎乳孔内的面神经炎症导致,该疾病发病急,无明显预先征兆性表现,多在数个小时或1~2天内即出现发病症状。主要症状表现为一侧面部表情肌肉瘫痪,额纹消失,不可皱眉,眼裂闭合不全,嘴角歪斜,中医称之为“口僻”“口眼歪斜”。中医辨证认为,周围性面瘫多由脉络空虚,风寒之邪侵入阳明、少阳之脉,以致经气阻滞[2],面部肌肉纵缓不收发病。我院对收治的73例周围性面瘫患者,采用中医针灸或中药内服方式进行治疗,观察针灸方式对周围性面瘫患者的治疗效果,以期为临床提供科学借鉴。现将研究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搬资料

选择我院2013年1月—2014年3月收治的73例周围性面瘫患者,所有患者均符合《内科疾病诊断标准》[3]中周围性面瘫的诊断标准。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36例和治疗组37例,对照组患者中,男性17例,女性19例,年龄21~59岁,平均年龄(37.5±5.8)岁;治疗组患者中,男性17例,女性20例,年龄22~60岁,平均年龄(38.0±5.7)岁。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等资料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患者采用中药通窍活血汤进行加减治疗,处方组成主要包括:赤芍、白芷、郁金各15g,川芎、桃仁、石菖蒲、葱白各10g,红花5g,细辛、生姜各3g。加水100mL浸泡2h后煎煮,沸腾后持续煎煮30min后过滤,再次加水100mL重复煎煮2次,合并3次煎煮过滤液,浓缩至100mL后口服,每天1次,30天为1个疗程。

治疗组患者采用分期辨治的针灸治疗方式[4],主要取阳白、四白、鱼腰、地仓、翳风、合谷、颊车、攒竹、迎香等穴位。将患者发病分为三期,对急性发病期(症状发病在7天左右)患者采用单纯浅刺多穴位泻法,阳白、四白、攒竹、地仓、颊车作为主穴轻柔施针,针刺后留针30min;对静止期(症状发病14天左右,不超过3周)患者采用平补平泻透刺针手法作为针灸主要手法,以皮下透刺患者双侧合谷、足三里,患侧的阳白、四白 、牵正、地仓、下关、颊车、风池等穴位,留针40min加强通气血之功效;对恢复期(治疗21天以上)患者以透刺为主,沿皮透刺患侧阳白透鱼腰、下关、迎香、颊车透地仓等主要穴位,按照经脉循行的方向进行针灸,留针45min左右,配合双侧足三里针灸,达到活血通络的功效。

1.3 观察指标

分析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及治疗前、治疗后4周Portmann评分变化。

1.4 疗效判定标准[5]

痊愈:患者患侧面部表情肌肉可随意运动,面部阳性体征消失,眼睑闭合功能恢复正常,面瘫完全恢复;显效:患者患侧面部表情肌肉随意运动,面部症状体征好转,额纹稍浅,眼睑闭合功能恢复,口角歪斜明显改善,鼻唇沟略浅;好转:患侧面部表情肌肉稍有改变,额纹不对称,口眼歪斜明显;无效:患侧主要临床症状及面部体征无任何变化或有加重现象。总有效率=(痊愈+显效)例数/总例数×100%。

1.5 统计学分析

2 结果

2.1 临床疗效比较

经过治疗,治疗组患者临床总有效率为91.89%,对照组患者临床总有效率为72.22%,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n(%)]

2.2 治疗前后Portmann评分比较

治疗前两组患者Portmann评分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后4周治疗组Portmann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Portmann评分比较 (±s)

3 讨论

周围性面瘫即周围性神经麻痹症,我国中医学认为劳作过度,机体正气不足,脉络空虚,外感风寒从而影响患者面部经络,致使经气流行失常、气血瘀阻,经脉功能失调,患侧筋肉失约束,纵缓不收而导致面瘫发生[6]。周围性面瘫多因病邪阻滞面部经络,例如手太阳三焦经或足阳明胃经功能失调导致[7],根据患者的不同发病症状,采用合理的针灸治疗以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

针灸是中医治疗疾病的一种重要手段,针灸内病外治,通过对经络和腧穴的传导以达到防病治病的目的。针灸在面瘫患者发病的静止期疗效最为确切,在急性期间机体与病邪相互抗争,不适用于局部针灸的治疗,但也有研究[8]认为在面瘫早期针刺局部穴位不伤机体正气,而且可以达到疏通经络、激发正气、刺激面神经恢复的目的。因此,我院在对37例周围性面瘫患者的治疗中,对患者急性发作期、静止期、恢复期均进行针灸,主要取阳白四百、鱼腰、地仓、翳风、合谷、颊车、攒竹、迎香等穴位,研究结果表明,在三个时期采用针灸治疗后,患者的临床总治疗效果达91.89%,与中药内服患者的72.22%比较,具有更加明显的疗效;另一方面针灸治疗组患者的Pormann评分远远高于对照组患者治疗后评分,表明了针灸治疗效果的优势。

综上所述,采用针灸对周围性面瘫进行治疗,在不影响患者日常生活的状况下取得了更好的临床效果。且针灸方法与药物治疗比较,无毒副作用,是临床上最佳治疗方式,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1] 石冬菊.护理干预对温针灸治疗周围性面瘫的影响研究[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1,8(21):17-18.

[2] 杨璇,张红星.周围性面瘫的针灸治疗及研究进展[J].湖北中医杂志,2009,31(1):60-62.

[3] 贝政平.内科疾病诊断标准[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1:813.

[4] 黄冬娥,吴强,陈传红.吴炳煌教授针刺治疗面瘫经验撷要[J].中国针灸,2008,28(3):225-227.

[5] 朱文峰.中医内科疾病诊疗规范[M].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7:225.

[6] 张亚峰.针灸分期治疗特发性面神经炎的疗效观察[J].中国实用医药,2009,4(33):312-314.

[7] 邱瑜.针灸治疗周围性面瘫56例[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3,11(9):43-45.

[8] 张加英,徐炳国,戴丽娟,等.周围性面瘫急性期针灸治疗的临床观察[J].中国中医急症,2014,23(2):347-349.

(责任编辑:魏 晓)

2014-12-14

黄勇(1971-),男,四川省甘孜州道孚县人民医院主治医师,研究方向为中医针灸学。

R245;R277.7

A

1673-2197(2015)07-0084-02

10.11954/ytctyy.201507038

猜你喜欢

颊车面瘫针灸
东红分期辨治周围性面瘫经验
基于关联规则探索明清时期针灸治疗面瘫选穴规律研究
常按5穴护牙齿
针药并用治疗周围性面瘫验案举隅
穴位按摩与康复训练治疗周围性面瘫的疗效观察
常按7穴不掉牙
Efficacy of acupuncture on treating obesity and adipose-incurred illnesses
Acupuncture as a potential approach to improving the health of women with obesity
小穴位 大健康
中医针灸的发展与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