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一代文豪苏轼缘何埋骨郏县

2015-04-25宏剑

侨园 2015年1期
关键词:三苏郏县苏洵

文 / 宏剑

一代文豪苏轼缘何埋骨郏县

文 / 宏剑

陵园大门

是处青山可埋骨

三苏坟又称三苏园景区,位于河南省郏县茨芭镇苏坟村东南的小峨眉山东麓,距郏县县城23公里。这里山川秀丽,景色宜人,因安葬着北宋大文学家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苏辙(字子由,号颍滨遗老)兄弟二人的遗骨以及其父苏洵(字明允,号老泉)的衣冠而闻名遐迩。

苏洵、苏轼、苏辙父子三人,同列唐宋八大家,世称三苏。三苏当时名冠天下,有“一家三父子,都是大文豪”的美称,其中尤以苏轼的文学成就最为突出,他是继欧阳修之后北宋文坛的领袖,为后人留下了许多堪称经典的传世之作。然而,一代文豪苏东坡没有葬在老家四川眉山,也没葬在客死的常州,更没有葬在他曾经被贬谪的地方,而是葬在了河南郏县,苏东坡为何选中郏县作为最终归宿?

先让我们走进三苏坟——

整个景区主要有:三苏坟、三苏祠、广庆寺、东坡碑林、苏轼布衣塑像、东坡湖、苏仲南夫妇墓和梁氏墓等。在苏轼安葬郏县前,广庆寺就已存在。苏轼葬于此地后,“寺因坟而大显”,寺僧守护苏坟。广庆寺内古柏苍劲,竹林青翠,最明显的建筑风格是一进三院、寺祠合一。据说,这种布局在全国极为少见。

三苏祠位于广庆寺后,元至正十年(公元1350年)所建,其内保存着元代所塑的三苏父子泥彩塑像,距今已有600多年历史,是中国时间最早、保存最完好的三苏父子塑像。祠堂内的三苏父子塑像中为苏洵,一左一右分列两旁的是苏轼、苏辙两兄弟。

三苏祠东侧是东坡碑林,碑林是为纪念苏东坡逝世900周年而建,汇集国内100余位著名书法家的作品。自碑林北行前往三苏陵园途中,路过苏辙次子苏仲南夫妇墓和梁氏墓(苏辙的长媳),走进翠柏掩映的三苏陵园,门两边一副楹联:一门三学士如天如日如月,四海五大家无左无右无前,昭示了后人对三苏的评价。

三苏陵园内古柏成林,交错葱郁,遮天蔽日,一片幽穆。坟院坐北面南,门楼里矗立着一座石牌坊,上面刻着苏轼“是处青山可埋骨,他年夜雨独伤神”的诗句。三座坟冢由东北向西南一字排开,东北第一墓为苏轼墓,中间为苏洵衣冠冢,西南为苏辙墓。每座墓冢高约两米,冢前均设有石案、石供、石碑,石案正面浮雕有莲花、马、鹿等装饰图案。陵园内,有一个奇特的现象,所有柏树(元、明、清三个朝代种植)无一例外都向西南方向倾斜,传说是三苏品德感动草木,草木皆随其心意所向,遥望其家乡四川眉山县,被人们称为“思乡柏”。还有一个故事,苏老泉供桌上的香炉石被人们视为“摸福石”,当地有一顺口溜这样说:“站立祭坛闭双目,直行向前去摸福,谁能摸住香炉石,万事如意尽是福。”据说古代一些学子上京赶考路过此地,总要来此摸一摸,以图沾点儿“三苏”的灵气。

苏轼缘何葬郏县

苏轼为什么选中此地为最终归宿?是因为这里风景秀丽与苏东坡的家乡四川相似,还是因为蜀道崎岖难以归葬?苏轼的这个选择成了难解的千古之谜。

苏轼一生历任北宋四代朝廷,做了40年的官,曾先后出任兵部尚书、礼部尚书、端明殿学士等20余种官职,期间仕途坎坷多次被贬。北宋建中靖国元年(公元1101年)七月,苏轼病卒于江苏常州,苏辙遵照其兄“即死,葬我嵩山下,子为我铭”的遗愿,葬苏轼于郏县小峨眉山下。苏轼、苏辙兄弟一生患难与共,手足情深。11年后,苏辙卒于许昌,其子按苏辙遗愿,将苏辙与苏轼同葬一地,与其兄长做伴,始称二苏坟。“二苏”之父苏洵早于宋英宗治平三年(1066年)卒于京师(开封),安葬于四川彭山县安镇乡。到元代至正十二年(公元1352年),郏县县尹杨允出于对苏轼父子的敬重,在苏轼、苏辙两座坟墓之间为苏洵建造了衣冠冢,至此始称三苏坟。

曾有专家根据史料记载考证,三苏坟的位置位于古代许(昌)洛(阳)交通要冲,苏轼当时进京(指北宋都城开封)办事,必须得走这条路,其间苏轼经过许洛古道的机会至少有5次。第一次是公元1055年,苏轼、苏辙在父亲苏洵的带领下,从四川老家到开封参加礼部秋试,他们过成都、经西安,“骑驴至渑池”,五月至京师。第二次是公元1057年,“三苏”回四川为苏轼、苏辙的母亲程夫人奔丧,也有可能走这条路。第三次是公元1061年,苏轼被任命为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节度判官,赴陕西上任。第四次是公元1064年,苏轼自凤翔回长安,第二年正月还朝。最后一次是在公元1094年,苏轼在谏议中引用汉武帝的故事激怒了哲宗皇帝,“罢门下侍郎”,“出知汝州”。期间,朝廷又“贬苏轼出知英州(今广东省英德县)”。苏轼在赴岭南途中,折道汝州找苏辙筹集路费,兄弟两个在汝州团聚了好几天。

因此有人认为,苏轼看中了许洛古道上的这片山水之地,小峨眉山背靠嵩山奇峰,南有汝水旷川,山清水秀,峰峦绵亘,苏轼曾为此“美似家乡峨眉山”而惊叹。可以说,苏轼葬郏的根本原因,是他认为嵩山南麓小峨眉山“土厚水深”,是理想的安葬地,于是选定这里为归宿。在常州重病临终时,给弟苏辙写下“即死,葬我嵩山下,予我为铭”的遗愿。

还有,苏轼在《别子由三首兼别迟》中写道:“先君昔爱洛城居,我今亦过嵩山麓。水南卜筑吾岂敢,试向伊川买修竹。又闻缑山好泉眼,傍市穿林泻冰玉。遥想茅轩照水开,两翁相对清如鹄。”表达了对这块土地的向往之情。

此外还有一种解释。据说北宋有个不成文的规定,出生于中原以外的朝廷大员死后都要葬在距京城方圆500里之内的地方。另外还有一些原因,如四川眉山距中原千里之遥,来去无论是走水路——逆长江而上过三峡,还是走陆路——翻秦岭行蜀道都是很艰难的过程,所以二苏归葬故里的愿望很难实现。据史料记载,苏轼去世时,二苏的子孙大都散居在今郏县、汝南、许昌等地,离郏县小峨眉山较近,而四川眉山老家已经没有直系亲属了。

苏轼、苏辙葬在郏县,众多史书上都有明确的记载,但学术界曾有人提出苏轼葬郏真伪的疑问,直到1972年,苏坟村村民在耕作时发现了苏辙次子苏仲南与其妻子的合葬墓,才彻底证实了苏轼、苏辙墓的真实性。

据资料显示,苏仲南的墓志铭上写着“葬于少保(苏辙封号)墓东南隅”,所指方位与实际相符,因其父苏辙墓的确位于苏仲南墓百米外的西北处。既然苏辙墓是真茔,就证实了苏轼墓的真实性,因为苏辙葬郏,完全是其兄先葬于此的缘故。苏辙在他的《栾城文集》里写道:兄长苏轼遗言让我葬他,我和夫人约定将来也要和他葬在一起。当地文物部门经过考古发掘,曾在苏仲南夫妇墓内出土了两块墓志铭,还有尸骨和铜制印章等随葬品,如今这两块珍贵的墓志铭保存在河南省博物院。

苏轼为何葬于郏县,千百年来之所以会引起广泛关注,其重要的原因是苏轼的名气、文学成就太大了,人们不太相信苏轼会无缘无故葬在与他很少有关联的地方。苏轼葬郏也许只有一个解释,也许综合多种解释才能说清楚,现在强求一个令众人信服的解释太难了。

苏氏后人今何在

在三苏坟西北,有一个叫苏坟村的古村落与其相依相傍。据村里的老人讲,他们村原来叫人和寨,后来才改叫苏坟村,村里有1100多口人,90%以上都姓王,没有姓苏的,他们的先人与苏家并无关系。至于村子啥时改叫苏坟村,村里人对此并不知情,但村里人都知道这里是大文学家苏东坡及其亲人的墓地。三苏坟原来是村里的一个林场,1972年,村里人在此浇地时发现水一直往下渗,结果挖地时发现了苏仲南夫妇墓及其墓志铭,证明这里就是苏家的家族墓。

据史料记载,苏轼、苏辙葬于郏县后,其后人也在许昌附近定居下来。河南有不少以“苏”命名的地方,如许昌的苏桥,荥阳的苏砦、苏坡,新密的苏岭、苏湾,禹州的苏岗等。在郏县当地,有东苏庄、西苏庄两个自然村,据说这里的居民是苏辙的九世孙苏勇的后代。在郏县县城西南几公里的西苏庄,76岁的苏铎娃说,西苏庄村民大部分姓苏,都是苏洵的后人。苏铎娃家留存着三本家谱,据家谱记载,郏县苏姓始祖是苏辙的九世孙苏勇,而苏铎娃是苏勇的十六世孙。苏勇世居郏县,守三苏墓,下传二十一代,其后裔主要分布在郏县、鲁山、宝丰、襄城等地。家谱还记载,苏轼、苏辙兄弟过世后,其子孙多在许昌居住,靖康之乱后四处流离。元末明初,一部分苏氏后裔又迁回许昌附近定居。

据资料介绍,北宋灭亡后,高宗赵构迁都临安,苏轼、苏辙的后代流落四方,苏家墓地无人管理,日渐荒芜。但三苏坟保存至今,虽然遭到过数次破坏,但也得到了历朝历代有识之士的保护和修葺。公元1295年,元代元好问之子元叔仪任汝州知州。由于元氏父子都非常崇拜“三苏”的人品和文章,故为苏坟植树筑垣。元好问是当时的文学巨匠,历任镇平、内乡、南阳等地县令,其间他多次到苏坟拜谒,还结识了因为崇拜苏轼专门寓居在苏坟旁边的民间诗人秦简夫。元叔仪一到汝州上任,就马上修葺三苏坟,还让手下官员捐资修建坟园。元叔仪还请来当时的著名学者、国史院的编修官尚野撰写碑文记录此事。元末至正年间,郏县县尹杨允在这里建起了“三苏祠”和苏洵的衣冠冢。

解放后,三苏坟在特殊年代曾遭到严重破坏。据了解,许多保存了近千年的古柏被伐掉用于“大炼钢铁”,墓园的围墙基石被拆掉用于修造大寨田,建筑物上的五脊六兽被砸毁,坟园变成了牧场。近年来,三苏坟才有了大的改观——围墙、大殿、享堂、坟墓、碑碣、石雕、道路经过精心整修后焕然一新,后来建成的东坡湖给三苏坟平添了灵秀之气,东坡碑林更增加了三苏坟的文化内涵。1963年6月,三苏坟被列为河南省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6月,三苏坟晋升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猜你喜欢

三苏郏县苏洵
苏洵发愤读书
苏洵焚稿
苏洵,中年开始乘风破浪
郏县
2019第二届中国郏县美食文化周盛大开幕
2019第二届中国郏县美食文化周盛大开幕
对“三苏”的“六国兴亡”观的商榷
郏县中医院:建设老百姓的贴心医院
文学与音乐不解之缘
苏老泉大器晚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