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美国环境空气监测培训课程设置的经验与启示

2015-04-25李林楠马莉娟高国伟

中国环境监测 2015年1期
关键词:自学培训人员

李林楠,马莉娟,高国伟,张 霞,徐 琳

中国环境监测总站,国家环境保护环境监测质量控制重点实验室,北京 100012

2013年9月,国务院正式发布《大气污染防治行动方案》,打响了向环境空气污染宣战的“发令枪”[1]。作为这场战役的“排头兵”,环境空气监测人员技术水平的高低和自身素质的强弱直接影响着胜败的大局。对环境空气监测人员进行培训已经不再是一项普通的培训任务,而是成为了保障环境空气污染防治目标顺利完成的重要环节。可以说,技术培训工作已经进入了环境空气污染防治的“主战场”。

课程是培训活动的核心,从根本上决定了培训目标能否实现,而一系列具有内在逻辑性和一定关联度的课程相互作用、相互联系则构成培训课程体系。按照现代人力资源理论,一套科学完善的培训课程应同时具备战略性、系统性和递进性3个特点,才能较好地实现培训目标和组织目标[2]。近年来,我国的环境空气监测培训在举办规模、内容范围、组织形式和经费投入等方面都取得了很好的发展,但培训的课程建设却相对缓慢,特别是在课程的目标规划、内容设置和整体结构等方面存在不少突出问题[3]。为此,在当前阶段借鉴西方发达国家先进的培训课程体系,研究其建立方法和内容结构,对于探索设置我国环境空气监测培训课程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 美国环境空气监测培训管理概况

美国环保局(USEPA)于20世纪70年代开始组建运行国家、州和地方的空气监测网络,经过40多年的发展,目前已经成为环境空气监测管理和技术最先进的机构之一[4-5]。USEPA十分重视环境空气监测的培训工作,在《清洁空气法》第103条就要求“实施并促进与空气污染的成因、结果、范围、预防和控制有关的人员培训协调快速发展”。为加强培训的统一管理,USEPA建立了“空气污染培训学院”(Air Pollution Training Institute,APTI)和在线培训平台,以此为基础,各区域分局、部分州/地区环保局和其他部门结合实际情况和需求,组织实施本区域/部门的培训工作。APTI提供的培训中很重要的一部分就是环境空气监测(包括相关的数据分析和质量管理),内容涉及监测技术与管理的各个方面,形式包括课堂面授、自学指导、网络学习、实验室和操作技能训练。这些培训的开展不仅为美国培养储备了大量优秀的环境空气监测技术人才,更对美国环境空气监测技术的领先进步和空气质量的优质转变发挥了重要作用。

2 美国环境空气监测培训的课程设置

美国环境空气监测培训最具特色的方面就在于拥有一套科学系统的课程。2011年,中部-大西洋地区空气管理协会(Mid-Atlantic Regional Air Management Association,MARAMA,由美国东部地区10个州和地方空气污染控制管理部门组成)受USEPA委托,专门对环境空气质量相关的培训课程体系进行了研究,制定了《国家空气质量培训方案》(National Air Quality Training Project,以下简称《方案》),成为美国环保部门开展空气质量培训的指导性文件[6]。《方案》中环境空气监测培训的主要对象是从事环境空气采样和实验室分析的技术和管理人员,其课程设置大致分为3个步骤:分析人员必备能力和知识要求,确定培训目标;收集现有课程,评估实现培训目标的可行度;根据评估结果,改进完善课程内容与结构。

1)分析环境空气监测人员开展工作所必需的技能和知识,明确监测人员必需的技能和知识要求。USEPA首先明确应以环境空气监测人员执行工作任务所必需的技能和知识作为培训目标,并建议各地区结合实际情况进行调整。根据培训目标的不同,环境空气监测人员可分为2类:一类是从技术学校、大学新近招聘的初级技术人员,另一类是具有一定环境监测工作经验(通常是3年)的中/高级技术人员。由于这2类人员承担的具体工作不同,在技能和知识要求上有差别,因而培训目标也不一样。《方案》详细地列出了2类人员的技能和知识要求(见表1)[7]。通过这种方式,USEPA准确抓住了培训的终极目标,将培训与实际工作直接挂钩,极大地增强了培训的针对性和实用性。

2)收集并分析现有课程,评估培训课程实现培训目标的可行程度。明确培训目标后,就要收集整理现有的各种培训课程,判断学员按要求完成某一课程学习后能否顺利获得相关技能和知识。《方案》重点收集了目前美国使用较多的13门环境空气监测培训课程(不含通用类课程),通过问卷调研、专家研讨的方式,全面分析了课程内容的优势和缺陷以及有无可以弥补缺陷的途径,并将评估结果划分为“高”、“高/中”、“中”、“中/低”和“低”5个等级。评估结果显示,USEPA的环境空气培训课程总体等级为“高”,表明这套课程具有较高的参考价值[8]。

3)根据评估结果进行改进、调整或补充完善课程。为使培训课程更加完善,《方案》还对两个方面的课程提出了改进建议:增加监测数据确认和数据分析方法的内容;增加在环境空气监测规定和技术上存在不确定性的情况下如何分析监测数据。通过对培训课程评估结果的实际应用,使课程能够及时融入最新的授课内容,保持课程与技术发展和工作要求相适应。

3 美国环境空气监测培训的课程内容

《方案》列出了USEPA环境空气监测培训的核心课程[7](见表2,因篇幅原因课程目标和具体内容略),其中基础课程5门,中级/高级课程8门。基础课程以介绍性内容为主,内容包括空气监测的原理、规范、标准、网络、采样、仪器和QA/QC等多个方面,旨在帮助人员尽快熟悉工作的主要环节;中级/高级课程则更加贴近环境空气监测的具体工作,内容的深度和难度也相应增加,且包含了实验室与技能操作的训练。这种渐进式的培训课程充分考虑到培训目标的差别,以及学员在培训前已具有不同的知识结构和能力水平,对培训的组织管理和最终效果都会产生积极作用。

表1 USEPA对环境空气监测(包括QA/QC和数据分析)人员的技能和知识要求

表2 USEPA环境空气监测主要课程

3.1 基础课程

基础课程内容主要包括环境空气监测的基本概念和科学原理、主要工作环节和内容、运用环境统计方法处理监测数据、相关的职业卫生安全。课程强调技术性,较少涉及政策性和经验性的内容,引导人员具备扎实的科学理论基础。USEPA注重统计工具的使用,以增强人员理解监测数据、判断异常值和极端值、初步分析监测数据的能力。职业卫生安全方面的2门课程(选修其中一门即可)详细介绍了在环境空气监测或检查等相关工作中可能遇到的各类安全问题,给出了应当采取的安全防护建议,使人员的生命和健康风险降至最低。

3.2 中/高级课程

中/高级课程分为2个阶段,第一阶段主要是采样,第二阶段是样品分析和空气监测体系设计建设。主要内容包括:环境空气采样方法、仪器使用及其QA/QC;不同空气样品的等效/参比分析测试方法;空气监测各主要环节的质量管理;PM2.5、PM10、SO2等监测网络设计和点位选择;空气监测项目的组织管理;空气质量变化趋势和效益评估。可以看出,中/高级课程与实际工作结合更为紧密,针对性、实效性更加突出。比如“APTI 435环境空气采样”课程,参训人员将在连续5 d的时间里集中学习空气采样方法、仪器系统选择以及相关的质量保证知识;在颗粒物实验室里掌握大流量采样器、流量计和流量控制器的使用;在可控测试实验室里学习连续自动监测设备调校、气密性、温度/压力传感器和流量系统检查等内容。此外,中/高级课程还涉及了监测体系建设、项目组织实施和趋势效益分析等相对宏观的内容,能够使高级技术人员具备一定的监测管理能力。

3.3 课程时间与形式

从表2可以看出,课堂式课程时间多数为4~5 d,自学课程多数为30~50 h,培训课时十分充足。USEPA对于监测人员的自学指导十分重视,13门主要课程中指导人员自学的几乎占2/3,学员可以通过USEPA的网站免费学习这些课程。与课堂式课程一样,自学类课程内容丰富充实,并且有学习后的测试,便于学员检查自学效果。这种多样化的课程设置不仅为监测人员提供了灵活方便的学习服务,也满足了各层次技术人员不同的学习需求和偏好。

4 对我国环境空气监测培训工作的启示

与美国相对系统化的培训相比,我国目前的环境空气监测培训多为专题培训,主要是为了完成一些特定的工作任务(比如新《国家环境空气质量标准》实施)而开展,培训的系统性和完整性相对较弱。2010—2013年,环境保护部共组织了38期国家级环境空气监测相关的培训(授课234节),各省也开展了多期培训,加上仪器设备厂家举办的培训,培训的规模明显扩大。然而根据近3年培训班评估问卷统计结果和对地方监测站培训工作的调研情况,我国目前的环境空气监测培训仍存不少突出问题(见表3),其中在课程设置方面的主要问题:课程设计机制不够科学完善;一部分课程中工作情况介绍、经验简单推广等内容比重偏大,技术性不强,解决学员实际问题的效果不明显;课程形式多样性不足,网络、视频等多媒体手段运用较少;缺少技术人员自学指导类课程等。

表3 我国环境空气监测培训的实际情况和主要问题

为解决这些问题,笔者受美国环境空气监测培训课程的启示,借鉴其主要经验和做法,对进一步推动我国环境空气监测培训工作提出几点建议。

1)制定环境空气监测人员技能和知识要求标准。美国环境空气监测培训课程设置的完善,很大程度上归功于培训目标与监测人员的技能和知识要求紧密切合。按照监测人员的不同层次,对实际工作中所需要的技能和知识进行细致描述,是制定科学的培训计划和课程的基础性工作。因此,我国应通过开展环境空气监测人员持证上岗考核、研究胜任特征模型、建立从业资格制度等途径,尽快提出符合我国特点的环境空气监测人员的技能和知识要求,制定相应的标准或指南,并以此为基础确定科学实际的培训目标。

2)优化环境空气监测培训课程内容和结构。美国重视环境空气监测培训课程的技术性和渐进性,而把工作情况和经验介绍主要放在一般性的会议中。这种做法既能使学员集中精力于监测技术学习,满足学员对技术知识的求知欲,又能有效地解决学员在技术方面的实际问题,提高培训的实效性。因此,我国一方面应完善现有较好较成熟的课程,加大技术性、细节性内容的比重,特别是有关自动监测仪器运行维护和数据分析处理方面;另一方面应重视不同课程之间的关联性和渐进性,采用结构化、模块化的方法来设计培训班的课程和环节,合理分配课时,提高培训效率。

3)建立环境空气监测人员自学指导与服务机制。从USEPA培训课程设置可以看出,美国不仅强调人员的自学,并切实为自学人员提供了多种学习指导和技术服务,这种做法体现了现代培训中“知识性学习的最有效方法是自学”的理念。因此,我国应建立全国范围的监测人员自学指导机制,鼓励人员自我提升、主动学习、密切交流;开发自学类精品课程,编制实用的自学指导手册和推荐参考书目;借助互联网和社交化移动通讯技术,建立全国性的技术交流学习网络平台,做好培训服务支持工作。此外,还应加强对中、西部地区环境空气监测技术人员的指导,提供充分的学习资源,推动培训均衡化发展,保障技术人员学习的权利。

4)加强开展省级环境空气监测技术培训工作。USEPA不仅设置了统一的基础/主要培训课程(包括现场、实验室训练),还鼓励各州/地区环保部门根据当地实际情况自行安排课程、组织培训,充分发挥各地的主动性。我国的环境监测工作也具有明显的区域性特点。一个省内的空气污染状况和气候条件比较接近,自动监测仪器的品牌相对集中,适宜开展针对性强的技术培训,特别是现场操作演练为主的技能实训。加之省内距离近,交通便利,有利于减少培训成本,增加人员参训的机会。因此,国家应进一步出台省级培训的相关政策制度,要求各地加大本省内技术培训力度,并在人员培训经费上予以支持。各省应利用好国家环境监测培训师资库、系列教材、实训基地等资源,广开思路,积极组织技术培训,不断提高本省环境空气监测软实力。

[1]付军,滕曼.贯彻落实“大气十条”的环境监测技术需求[J].世界环境,2013(6):33-35.

[2]周文霞.培训者的培训[M].北京:中国人事出版社,2011.

[3]宋国强.论环境监测人才发展[J].中国环境监测,2012,28(3):9-13.

[4]李培,陆轶青,杜譞,等.美国空气质量监测的经验与启示[J].中国环境监测,2013,29(6):9-14.

[5]李礼,翟崇治,余家燕,等.国内外空气质量监测网络设计方法研究进展[J].中国环境监测,2012,28(4):54-60.

[6]MARAMA.National Air Quality Training Project: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Training Guide[R].Towson:Mid-Atlantic Regional Air Management Association Inc,2012.

[7]MARAMA.National Air Quality Training Project:Technical Training Needs Summaries[R].Towson:Mid-Atlantic Regional Air Management Association Inc,2012.

[8]MARAMA.National Air Quality Training Project:Gap Analysis Concerning Professional Competencies[R].Towson:Mid-Atlantic Regional Air Management Association Inc,2012.

猜你喜欢

自学培训人员
基于先学后教 培养自学力
教学与自学
培训通知
对“自学·议论·引导”教学法的认识和思考
沈尹默:如何自学书法,才能少走弯路?
CIT培训学院2020线上培训正式启航
从五方面做好引导培训
让刑满释放人员找到家的感觉
不得与工会组织任职期内人员解除劳动合同
急救人员已身心俱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