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提升大学生网络素养的途径探究

2015-04-23杨克平舒先林

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2014年6期
关键词:网络素养网络时代途径

杨克平 舒先林

摘 要:由于网络素养的缺乏,大学生极易受到网络的负面影响。提升大学生的网络素养,引导大学生在网络社会“学会生存”,势在必行。应将网络素养教育作为大学生社会化的一个重要内容,采取学校教导、社会疏导、家庭辅导等基本途径来实施。作为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主渠道和主阵地的思政课——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应主动承担起加强网络素养教育的重任,在教学中适时适当地渗透网络素养教育的内容。

关键词:网络时代; 网络素养; 途径

中图分类号: 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9749(2014)06-0117-04

独特、开放、共享的网络,已成为思想文化的集散地、社会舆论的放大器,正以它特有的张力、无与伦比的速度,改变着传统生活,改变着政治生态。据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CNNIC)发布的第32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3年6月底,我国网民规模达到5.91亿,其中手机网民规模达4.64亿,互联网普及率为44.1%。[1]青年学生作为“科技哺育的一代”,在网络信息的参与、创造、传播和接受中,表现出了极大的热情和优势,对他们的思想观念、行为方式、生活方式有着不可估量的深刻影响。党的十八大报告中强调指出:“要丰富人民精神文化生活,加强和改进网络内容建设,唱响网上主旋律。加强网络社会管理,推进网络规范有序运行。”大学生的网络行为模式与其网络素养的形成与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采取有效途径提升大学生的网络素养,传递网络正能量,是关系到他们如何在信息时代生存及发展的重要问题。

一、提升大学生网络素养的迫切性

“网络素养”是媒介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指网络社会中人们在了解网络知识的基础上,正确使用和有效运用网络,理性地评价网络信息和利用网络信息的修养与技能,是人们综合素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2]随着网络媒介的快速发展以及传播途径的多样化,使得理解、辨析、批判网络媒介传播内容的能力对一个人的成长来说显得尤为重要。在校大学生因缺乏足够的辨识水平和自控能力,缺乏必要的媒介知识和批判意识,特别容易受到网络的负面影响。

1.信息泛滥

由于网络世界的开放性与虚拟性、信息传播的快捷性与交互性、信息内容的广泛性与多元性,使得虚拟空间中既有积极的信息,同时又有大量“黑、黄、灰”信息掺杂其间。一些别有用心的人,利用网络传播虚假信息,散布反动言论,甚至雇佣网络写手,对社会热点和敏感新闻进行炒作,误导舆论。一些网络信息服务者唯利是图,制造各种黄色、暴力信息来吸引网民,提高点击率。部分自控力较差的大学生往往出于好奇或冲动心理刻意寻找一些色情、暴力信息,成为黄色污染的最大受害者。中国大学生研究中心在全国20所高校进行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调查表明,在大学生中,对网络星座、网络属相和网络算命持“非常相信”(2.9%)和“相信”(9.1%)态度的为12.0%;“不相信”(22.8%)和“完全不相信”(17.2%)的占40.0%;而更多的是持模棱两可的态度,达到48.0%。[3]当前“恶搞”作品在网络上可谓“新作”不断,正在成为一种文化时尚。从流行歌曲、热门节目到古典名著,再到主旋律影片、英雄人物等,都难逃被“恶搞”的命运。但一些大学生并没有意识到这种行为对于网络文明的危害。相反,他们要么持默许的、盲目宽容的态度,要么就跟风散布、主动迎合。这对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理想信念和学习生活等方面都造成了极大的负面影响。

2.自我迷失

国外有关专家的研究已经表明:互联网会使网民的社会卷入减少,心理幸福感降低,表现出孤独感和抑郁感的增加。同时,类似柏拉图式的精神之恋、虚拟的同性恋以及虚拟的精神上的“第三者插足”等社会问题也时有发生。[4]另外,网络沟通的虚拟性干扰了青少年对自身社会角色的正确认知。美国心理学家埃里克森认为,12—20岁的青少年面临的冲突是“同一性和角色混乱”的矛盾。角色混乱是指个体不能正确地选择适应社会环境的生活角色。这些青少年无法“发现自己”,也不知道自己究竟是什么样的人,想要成为什么样的人,他们没有形成清晰和牢固的自我同一性。[5]网络为大学生展示自我提供了一个自由、开放、没有约束的空间,但同时又屏蔽了他们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因此,他们以为网络中的“他人”就是现实生活中的“他人”,网络所虚拟的现实就是真实的生活,从而迷失方向,造成自我角色认同的混乱,以一种体验和游戏性的心态对待它,使网络交往变得轻率随意,淡化了像现实生活中的交往活动那样的严肃性和责任感。这对大学生的个性发展、人格成长和社交能力等会产生不利影响。

3.道德失范

网络的匿名性和虚拟性在改变传统意义上的人际交往方式的同时,也导致了社会道德约束机制的弱化。马克斯·劳卡在《大冲突:赛博空间和高科技对现实的威胁》一书中说道:“在这个杂糅的世界,每一种潜在的价值都变成了它自己的阴暗面;自由成了种种恶习和折磨他人的自由;匿名成了肆无忌惮的色情电话的匿名;而脱离物质躯体的解放,成了折磨他人虚拟躯体的邀请函。当真实世界用各种检查制度和权衡措施把住邪恶之门时,人性中所有的恶魔,却在极短时间内跳到赛博空间里重新开张营业。”[6]有关“青少年网络道德和现实道德状况”调查表明:当问及“在网络生活中,你能遵守现实生活中的道德标准吗?”有48.0%的青少年表示“能”,有47.3%的青少年表示“有时能,有时不能”,值得注意的是,有4.6%的青少年明确表示“不能”,后两者相加之和等于51.9%,这是一个不小的数字;与此相对照,有12.3%的青少年认为“道德是现实世界中的事,在网络世界中无所谓道德、不道德”。[7]由于网络社会中的主体缺少“他人在场”的压力,在这种特定的缺乏道德约束的虚拟氛围中,大学生往往意识不到在键盘上的简单操作或点击鼠标可能成为现行社会道德规范,甚至法律秩序难以调节和整合的社会顽症。

4.技术崇拜

网络世界里,技术是衡量一个人价值的重要标准之一。但是对信息技术的过度崇拜,容易使人们对网络只停留在知识技术的层面,而缺少对知识技术的人文关怀。单一的信息技术崇拜使人们忽视对自身人格的培养,认为个人素质无足轻重,只要学好技术就可以走遍网络天下,最终导致信息自由主义出现,黑客意识泛滥。有调查显示,27.4%的大学生对网络黑客表示崇拜,认为他们电脑、网络技术炉火纯青,值得佩服,更让人担忧的是,居然还有36.96%的大学生表示“有机会也想试试”。[8]有些大学生错误地认为,黑客非法入侵盗取数据和钱财等不必要受到良心的谴责,被发现不必感到耻辱,反而在技术上是一种荣耀。大学生网络游戏成瘾已成为一个令人忧虑的社会现象,有关部门不得不强制规定网络游戏必须增设防沉迷系统。然而技术所产生的问题都能通过新的技术来解决吗?如果当代大学生缺乏必要的网络素养,一味崇拜某些媒介着力宣扬的“数码精英”,而不从道德伦理角度加以审视,就会对社会形成巨大的威胁。

二、提升大学生网络素养的基本途径

当前大学生具有的网络素养整体上尚处于自发状态,这种自发状态最直接的后果是大学生媒介素养层次水平低,缺乏辨别是与非、真与假、有利与有害信息的“内功”。从传播学受众分析理论角度上讲,不具备“内功”的受众属于中弹即倒的受众。[9]高水平的、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网络素养,是大学生正确使用和利用网络媒介必须具备的“软件”基础,是大学生抵御恶意和消极信息的“防火墙”,是大学生提高综合素质、健康成长的重要屏障。提升大学生的网络素养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多方面的努力,发挥各方面的积极作用。网络素养培育要取得实效,应将其作为大学生社会化的一个重要内容,采取必要的途径来实施。

1.学校教导

我国的媒介素养教育起步较晚,相对于国外媒介素养教育的发展有很大差距。欧美国家的媒介素养教育我们可以做一些借鉴,但是绝不能照搬。大学阶段是青年社会化过程最重要的阶段,如何引导学生正确对待和利用不断发展的网络媒介是学校教育的重要功能。目前我国高校教师队伍网络素养不均衡,在网络意识、网络知识、网络能力等方面难以适应网络化社会的要求和对学生开展网络素养培育的要求。因此,高校首先要对教师进行网络素养的专题培训,提高教师在网络素养教育中的角色意识和引导能力。网络素养教育应突破新闻类专业的局限进入公共教育和通识教育,将网络素养教育融入到思想政治理论课和哲学、人文社会科学等课程中,在不改变原有课程设置的基础上增加网络素养的内容。可以利用校园媒介资源,如校报、广播、校园网上开设经常性的网络素养栏目,以取得潜移默化的教育效果。目前我国还没有一个教育行政部门或学校制定自己的网络素养标准,有关部门应根据我国国情和高校特色,借鉴国外大学网络素养教育的相关标准,制定我国大学生网络素养的能力标准,作为衡量优秀大学生的一个重要指标,纳入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

2.社会疏导

网络素养教育是一种终生教育,具有长期性。青年学生离开了学校,从一个学校人变为社会人,并不意味着网络素养教育的终结,而是意味着教育的继续。通过社会教育提高大学生网络素养,需要整个社会的全力配合来创设良好的网络环境。政府、社会团体和媒介机构,都有许多工作可做。政府首先要在政策上引导网络素养的提升,完善各种相关的法规,约束媒介的传播行为,保证网络素养所需要的良好的社会环境。社会团体等非营利组织应该发挥自己的活力,通过组织专题短训形式等来实现网络素养的建构。作为“把关人”的媒介机构自身要加强自律,发挥优势,加大宣传力度,积极承担起网络素养教育的职责,传播健康向上的公共文化产品吸引青年学生。网络运营商等要自觉遵循网络市场的文明规则,实行行业自律,减少因网络引发的恶性事件的发生。

3.家庭辅导

家庭是大学生社会化最直接、最初始、最传统的方式。大学生对家庭成员的性格、气质、行为方式等的认识,是大学生社会化过程中重要的楷模与参照。因此,通过家庭实施网络素养教育有着天然的优势。特别是对于那些处在青年初期的大学生,他们尚未完全“断乳”,如果家庭成员能与他们畅通交流,向他们讲解有关网络知识、灌输有关网络行为规范,易于他们接受。所以,网络素养教育的教育面应该扩大,使社会各个群体都尽可能了解网络、深入认识网络、理性地思考网络对社会的多重影响。应利用社区学校、家长学校等场所,针对家长进行必要的网络素养普及教育。我们可以借鉴美国的经验,由各个专门机构散发家长手册来对家庭进行网络素养教育,通过家庭的亲情感化子女,帮助孩子理性上网,共同抵御网络的不良影响。

三、充分发挥“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在提升网络素养中的重要作用

作为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主渠道和主阵地的思政课应主动承担起加强网络素养教育的重任。“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以下简称“基础”)课是大学生的必修课,教材在第五章中专门编写了与当前大学生密切相关的“网络生活中的道德要求”的内容。教师在“基础”课教学中要深入挖掘教学内容,适时适当地渗透网络素养教育的内容,以学生的经验为基础,强调学生的体验和实践活动,引导学生文明理性上网,使学生成为健康的网民,切实提高“基础”课教学的针对性。

1.结合“第三章领悟人生真谛,创造人生价值”中“科学对待人生环境”知识点的教学,使学生认识到在虚拟的网络空间中也要注意“促进自我身心的和谐”、“促进个人与他人的和谐”,从而不断加强网络心理素质的养成、培养和调适,进行健康网络交往

教学中,对全班同学上网情况进行匿名问卷调查,了解学生的上网时间、目的、浏览内容,上网对自己的生理、心理、学习成绩的影响等,真实反映学生上网中存在的问题,并综合分析,归纳出共性。如长期沉溺于上网,会使大学生迷失自我,人与人之间的真实情感和思想交流会被忽视,对现实中的人际交往产生抗拒心理而脱离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脱离集体活动,过多地依赖网络虚拟的交往来寻求安慰和满足,以致出现性情孤僻、抑郁、情绪低落,对学习无兴趣,成绩下降等,使学生深刻认识到沉迷于网络对于自己身心健康和学业的危害性。然后,结合教材中“保持心理健康的途径和方法”以及“促进个人与他人的和谐应坚持的原则”,教会学生如何面对困难和挫折,如何寻求心理平衡并找回自信,并学会区分网络社会和现实生活的界限,不要把上网当作逃避生活或者发泄消极情绪的主要工具,提高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教育大学生讲究网络问候礼仪、表达礼仪、交往方式礼仪等,以便体现交往者对交往文明准则的认同程度,提高网络交往能力。

2.结合“第四章加强道德修养,锤炼道德品质”中“恪守公民基本道德规范”知识点的教学,使学生明确,在网络生活中,每一个人都要学会把持自己,都应该恪守公民应具备的道德要求和底线,不仅做一个好公民,而且做一个网络世界的好网民

2001年中共中央颁布的《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提出“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20字公民基本道德规范。从网络文明教育的角度看,“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这六种规范是最核心、最基本的。“爱国守法”,强调网民应培养高尚的爱国主义精神,自觉维护国家尊严,保守国家秘密,不在网上散布有损国家形象、有害民族团结与国家统一的言论;坚决同一切破坏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颠覆社会主义制度的敌对势力作斗争,自觉地学法懂法用法守法和护法。如,网上经常有黑客动辄使用黑客软件和恶意代码攻击他人的系统,盗取他人的重要资料,偷窥他人隐私文件。通过典型案例教学,促使学生反思,在网上使用卑劣手段窃取他人隐私是严重的不道德行为,甚至会触犯法律。教育学生深刻理解,并从自身做起,自觉遵守有关的网络法律法规,为维护和保障网络公共生活秩序尽到自己的责任与义务。“明礼诚信”,强调网民应文明礼貌、诚实守信、诚恳待人。作为大学生,高学历理应与明礼诚信相配套,网下如此,网上也应如此。“团结友善”,强调网民之间应和睦友好、互相帮助、与人友善。

3.结合“第五章遵守社会公德,维护公共秩序”中“网络生活中的道德要求”和“公共生活中相关法律规范”知识点的教学,让学生认识到网络的健康发展不仅需要高科技作为其先决条件,更离不开“德治”和“法治”作为其发展的支撑力量

网德教育是实施“以德治网”的主要内容。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领会《全国青少年网络文明公约》,引导学生培养网络公德意识,努力做到不看、不听、不传播有害信息,不抛信息垃圾,不在网上进行恶作剧,不乱放电子炸弹,上网用文明语言,严格遵守网络秩序。今天的学校德育与网络共处一个时空,时刻面临着网络传媒的冲击与挑战的时候,学校围墙再也无法阻隔网络的渗透,也没有必要去阻隔,最终决定其道德言行的就是他们自己的道德选择。[10]因此,对学生的网德教育,终极目标是激发其自我教育的意识,提高其自我教育的能力,自觉做到自律而“不逾矩”。网络社会是一个与现实社会有着明显区别的空间,这个空间的虚拟性的特点,使得它的无序性较为明显。因此,净化网络,仅靠“德治”是不够的,政府必须制定和完善各种法律法规和管理制度。在发挥网络伦理“自律”的同时,充分发挥网络法律法规的“他律”作用。在讲授教材中《维护互联网安全的决定》的基本精神和主要内容时,补充介绍有关互联网的法律规定,如《互联网信息服务管理办法》、《互联网电子公告服务管理规定》等,一方面使大学生明白,什么行为是合法的,什么行为是非法的,自觉抵制不健康、不文明的网络行为;另一方面教育大学生敢于同网络上的各种违法犯罪行为作斗争。

4.结合“第六章培育职业精神,树立家庭美德”中“树立正确的恋爱婚姻观”知识点的教学,引导大学生理性对待网恋,增强抵制黄色污染的“免疫力”。针对大学生中流行的“网恋”现象,组织课堂讨论,总结“网恋”可能造成的负面影响,从而引导学生理智清醒地对待它

绚丽多姿的网络世界就像潘多拉的魔盒,网络色情无孔不入。含有淫秽、色情、暴力、凶杀等内容的信息,污染了德育环境,亵渎了网络文明。大学生的心理发育尚未完全成熟,对不良信息的辨别和抵御力较差,易受侵蚀,导致精神萎靡,甚至走上犯罪的不归路。教师在教学中要让学生认识网络不良信息的危害性,帮助他们建立必要的心理防范意识和抵御能力,从而抵御色情信息的不良影响。

参考文献

[1] 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第32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EB/OL].http://www.cnnic.net.cn/hlwfzyj/hlwxzbg/hlwtjbg/201301/P020130801546406723463.pdf.

[2] 杨云峰.论高校网络素养培育[J].宁夏社会科学,2007(3):157-160.

[3] 中国大学生研究中心,团中央学校部课题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调研报告[J].中国青年研究,2005(7):5-10.

[4] 胡进,余玉花.思想道德修养[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

[5] 檀传宝等.网络环境与青少年德育[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5.

[6] 马克斯·劳卡.大冲突,赛博空间和高科技对现实的威胁[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9.

[7] 刘继贞,薛彦萍等.在虚拟与现实之间——对我省青少年网络道德和现实道德状况的研究报告[J].河北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6(3):29-34.

[8] 贝静红.大学生网络素养实证研究[J].中国青年研究,2006(2):17-21.

[9] 张开.媒体素养教育在信息时代[J].现代传播,2003(3):116-118.

[10] 刘微.网络道德失范挑战德育[J].新华文摘,2002(8):91-94.

[责任编辑:张俊华]

猜你喜欢

网络素养网络时代途径
求解含参不等式恒成立问题的三种途径
[保你平安]网络时代的真相
网络时代
减少运算量的途径
网络时代
中学生网络素养教育的途径
医学生网络素养与网络依赖实证研究
传媒类院校大学生网络素养现状与教育对策研究
用“分拆”法探索数列不等式放缩裂项的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