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三首夜曲的分析

2015-04-22张乐家

戏剧之家 2015年5期
关键词:夜曲大调调性

张乐家

(湖南师范大学 湖南 长沙 410000)

三首夜曲的分析

张乐家

(湖南师范大学 湖南 长沙 410000)

夜曲是西方音乐中一种富有浪漫主义精神的体裁,它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尤其是在浪漫主义盛期,波兰作曲家肖邦使得这一体裁表达的音乐内容和音乐意境在整个西方音乐中都具有深远的意义。也正是因为夜曲这种音乐体裁所具有的独特魅力和独特的艺术结构力,西方的作曲家,甚至我国的作曲家都对其情有独钟。本文分析的这三首夜曲由西方音乐史上不同时期的作曲家所创作,这三首乐曲各有各的独特个性和音乐内涵,通过对这样一种体裁的分析,我们将从中体会到不同时期的不同作曲家如何运用这种题材进行创作以及在不同的时代又表现出怎样的艺术个性。

夜曲;曲式结构;艺术个性

一、菲尔德的《降B夜曲》

约翰·菲尔德(1782-1837)是爱尔兰的一位作曲家,同时也是俄罗斯民族乐派的奠基人格林卡的老师,他在当时的俄罗斯上层社会十分受欢迎,也是夜曲这种体裁的创始者,共创作了19首夜曲。其夜曲的特征是:富有歌唱性的旋律,配上简单的分解和弦,情感平淡缺乏张力,有一丝感伤的情调和沙龙趣味,内涵较肤浅。下面分析的这首《降B夜曲》是其比较重要的一首代表作之一。

这首乐曲的旋律十分优美,结构处理灵活,左手声部主要是和弦的分解形式,这种流动性强的分解和弦结合色彩丰富的和声,作为背景衬托着右手声部的优美旋律,描绘出一幅月夜下一叶扁舟在河中摇曳的画面。该乐曲的曲式结构类型为并列的单二部曲式。

A部分为带再现的三句式乐段,三个乐句的长度均为四个小节,结构方整。第一乐句又可以划分成两个平行关系的两小节乐节,后乐节是前乐节的下行三度倒影模进,调性为bB大调。第二乐句是由前乐句派生而成,其第一小节是前乐句第二个乐节的变化(后两个音之间的音程关系由三度扩大成五度),调性转到主调的属方向大调(F大调),并以完满终止结束,通过一个低音的下行进行引出再现句,该乐句的结束和弦正好又是主调的属和弦,因此在和声上亦作了准备。再现句属于原样再现,仅在开始乐节的旋律声部添加了一个持续的主音声部。B部分由两个对比部分组成,前部分延续A部分的旋律形态以及分解和弦的伴奏织体,但因和弦由原来的六拍一个和弦变为三拍一个和弦,音乐的情绪也较前激动,调性仍在主调上,并以完满终止结束。后部分采用柱式的和弦音型,低音建立在主调属主音的持续上,该部分可分为两个平行关系的乐节,乐节的前一小节旋律声部为半音阶形式上行进行,后一小节旋律声部为波浪式的进行,后乐节反复之后在主和弦上持续了一个小节,因此形成扩充。该部分无论织体形态还是旋律进行方式,都与B的前部分形成鲜明的对比,但由于整个B部分的调性仍为bB大调,因此十分巧妙地保持了整个乐曲的内在统一。之后为A、B的反复。A部分反复时对旋律进行了较为简单的装饰性变奏。B部分两个乐句均减缩了一小节。最后为尾声部分,该部分采用B部分后乐句的材料以复调的形式进行陈述,末尾在主和弦上完满结束。

二、肖邦的《#c小调夜曲》

肖邦是西方音乐浪漫主义时期的一位伟大的作曲家,他在西方音乐史上的贡献是巨大的。他一生创作了20首夜曲,这些夜曲的创作贯穿其一生,并深刻地反映出作曲家创作的变化。下面要分析的这首夜曲与菲尔德的夜曲有一定的关系,但是我们从中可以发现,肖邦的夜曲所达到的艺术水平已远远超过了菲尔德。

这首乐曲的情感真挚,内涵深远,可以说是一部有着浓厚抒情气息又充满了诗意的佳作。被西方称为“钢琴诗人”的肖邦的“诗人”气质在作品中表现得淋漓尽致。该乐曲的曲式结构为带再现的单三部曲式。

A部分为带再现的三句式结构,三个乐句的长度均为八个小节,调性为#c小调。开头两小节为引子部分,采用音响效果微弱的两个主和弦琶音分解形式。该部分的主体部分为两个乐句,第一乐句内部可划分出两个平行关系的乐节,主题凝滞,忧伤,先缓缓地往上半音进行,之后向下运动,带有一种沉思的意味同时又伴随着一种忧伤和凄凉。第二乐句音乐相对活跃、舒展,其内部也可分成两个长度相同的平行关系乐节,并以主调的完满终止结束,而终止时的属七和弦降低了五音,色彩丰富。第三乐句为再现句,具有一定的补充性质,但在主题的下方加入了一个对位的旋律,形成一个短暂的复调形式。从整个A部分来看,歌唱性的旋律结合分解和弦的伴奏织体,带有一定装饰性的旋律,以及多愁善感的音乐情调等均受到菲尔德的影响。但我们又可以从B部分中看到肖邦注入夜曲这种音乐体裁的一种新的血液——悲剧和戏剧性。B部分发生了显著的变化:拍子变为三拍子,旋律变为动荡不安的片段形式,夜曲传统织体形态消失,和声调性不稳定,力度变化大,情绪激动等等。该部分可分为两个部分,前部分为模进结构,模进环节以四小节为单位不断向上进行,伴随着和声调

性的不断变化,从#c小调-#f小调-E大调到bA大调,音乐在第49小节fff处达到高潮,之后该模进环节又一次进行发展,由低往高向上移动,调性也再一次变化,从降A大调开始经过be小调到f小调,音乐情绪也不断变化,最后引向第二部分出现的一个bD大调新的主题,此主题色彩明朗,刚劲果敢,并逐步进到一个以fff力度出现的导七和弦上,音乐再一次形成高潮。随后左手声部在低音区奏出一个有力的八度宣叙性旋律,从而引出再现部分。再现部分A'进行了减缩,只保留了带有对位的第三乐句。八小节尾声很有特点,在主调的同主音大调上持续并结束,音乐明朗,让听者觉得忧伤痛苦早已过去,黎明和幸福就会来临。

三、巴伯《夜曲OP.33》

巴伯(1910-1981)是美国的一位现代作曲家,曾在柯蒂斯音乐学院学习,他继承和发扬了19世纪末欧洲浪漫主义的音乐血脉,并融入自己的情感创作出一批批优秀的音乐作品,给西方无调性音乐风靡时的调性音乐注入了一股新的力量,因此被称为新浪漫主义音乐大师。

《夜曲OP.33》是作曲家极富浪漫主义色彩以及“现代化”的作品之一。乐曲也采用了传统的再现单三部曲式结构,中间为展开性的部分。很有趣的是:这样一首创作于20世纪的夜曲仍保持着传统夜曲的织体形态,同时在音高组织关系等方面又具有时代的特征。开始一小节为引子部分,bA大调主和弦的分解形式,调性十分明确。A部分主题旋律运用了两个十二音序列作曲技法创作的两个序列以及它们的移位变形:C-F-bC-bB-bA-bD-G-#F-E-A-bE-D以及C-#F-A-B-bA-D-F-G-E-bB -bD-bE。这两个序列也很有特点,含有配套性原则,即十二音序列本身内部通过某种移位、倒影、逆行和逆行倒影产生出其他的序列,共同构成一个完整的十二音序列。而此两个序列是由三个前后镶嵌的五音序列构成的。B部分采用序列的前五个音进行发展,并结合传统复调的形式进行展开,在第27小节处达到全曲的高潮。再现部分又回到开始两个完整序列的陈述中。整个乐曲的旋律都处在这个无调性的两个序列掌控之中,但从低音的夜曲独特的和弦分解音型来看,又是具有调性的。从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到这个无调性是处于从属地位的,乐曲整体上是受调性控制的,因此体现出作曲家在新的时代将无调性手法和调性思维巧妙地融合在一起。

四、结语

对于同一个西方音乐体裁,在不同的时代不同的作曲家将其与时代结合创造出流芳于世的佳作,这是可贵的。个人认为,夜曲这种体裁与时俱进,在不同的时期展现出不同的艺术魅力,它对我国新一代的音乐理论学习者以及音乐创作者都有很大的启示。另外音乐是一门需要创新的艺术,也只有中西古今相结合并融会贯通才能创作出属于新时代的音乐艺术佳作。

张乐家,湖南师范大学2012级音乐与舞蹈学研究生。

J65

A

1007-0125(2015)03-0075-02

猜你喜欢

夜曲大调调性
贝多芬降E大调奏鸣曲Op.81a“告别”第一乐章三个不同演奏版本的比较
阿瑟·奥涅格新调性思维研究——以管弦乐曲《太平洋231》为例
月夜曲
G大调随想曲
单子论与调性原理
梦呓——贝尔格艺术歌曲(Op.2)调性与无调性“一体化”创作技法解密
调性音乐中“非结构因素”的延长与扩张——以所选的李斯特作品为例
演奏莫扎特《G大调第三小提琴协奏曲KV216》的预先准备
快乐新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