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古代中国人的生死观

2015-04-20刘波

中华儿女 2015年7期
关键词:招魂棺木逝者

刘波

中国是诗歌的国度,《诗经》、《楚辞》是古代两大诗歌源头。《楚辞》中有许多出自巫筮之口的歌词伴随各种复杂而堂皇的仪式来迎神。宋玉有《招魂》篇,直接以招魂者的口吻来叙写对新逝者魂魄的招引。春秋战国之世,中国尚无佛教传入,关于转世轮回的观念并不存在。至迟到汉代早期,中国人甚至没有“升天”的观念。人们相信此生之足恋。孔子讲“不知生,焉知死”,是引导人们与其幻想死后的情境,不如积极投入现实的世界,融入人伦之常,恪守为人之本。但中国古人确实早已非常重视死后的世界了。《礼记·丧大记》曾有:唯哭先复,复而后行死事。根据汉儒郑玄的注:气绝而哭,哭而复,复而不苏,可以为死事。这里面交代了一个概念,就是古代一切的“招魂”仪式,都基于一个观念:气绝不等于死亡,期间还有一个“招魂”的过程。只有招魂失败,才真正意味着死亡并开始举行一系列丧仪。

今天陈列在各地博物馆的古代文物,一大部分来自地下墓葬。是为死者安排的在另一个世界继续生活所需。地下世界用各种象征手法或图绘或雕凿出一个天上地下四面八方的观念世界,供逝者安居其中。一般而言,天的概念用“后羿射日”或者“牛郎织女”的形象来表示,而“西王母”则代表着灵魂不灭的天堂。东、西、南、北分别由青龙、白虎、朱雀、玄武四神来表征。

山东武梁祠庞大的汉代画像群,精美的单个画面固然也值得研究和欣赏,但这个体系所构筑的完全不是给生人观赏的图景,乃是有着丰富的对于死者的礼敬和祈愿的意义。阙门代表了阴阳两界的分隔,肃穆的车仗则代表送葬,伏羲女娲则代表了日月,圣贤故事代表了儒家理想,而田猎、庖厨等又代表了逝者生前的生活场景,一个完整的宇宙图景在地下完整呈现。在南方例如四川的汉代画像,由于远离儒家正统,加之又受到道家思想特别是升仙观念的影响,画像中出现“仙人六博”、“神龟负仙山”等形象。

在著名的马王堆汉墓中,墓主人轪侯夫人一共套了四重棺木,由外到内代表不同的含义:最外层没有彩绘,通身涂满黑漆,把逝者从人间分隔出来,进入第二层棺木的包裹,这一层精细描绘着各种保护神和祥瑞动物图案,代表着进入阴间过程中所要经历的各种艰险,在保护神的严密保护下进入一个不灭的境界,也就是第三层棺木的寓意——大红漆代表南方,代表阳,而图绘的“昆仑山”是著名的永生之山,乃是人生向往之地。最后一层,也就是陈放逝者遗体的一层,则称为“柩”。所谓“在床为尸,在棺为柩”。覆盖在外面的那张著名的帛画不是此前学界普遍认为的接引升天的“幡”,其实代表了“铭旌”——乃是墓主人身份的说明。略相当于后世的墓志铭。

中国文字的历史很漫长,一方面用文字记载历史,另外也用文字来美化生活。“礼”是古代中国人生活中最重要的因素。由此派生出来的“礼器”构成了中国古典文物世界的主体。那铭刻在甲骨、青铜上的卜辞、纪颂,可以穿越千百年的尘沙,闪耀至今。商王武丁妻子“妇好”墓出土的大量器皿都带着“妇好”的铭刻,与殷墟出土的甲骨卜辞相互印证,可以为我们还原一个数千年前朦胧的场景。“妇好”的丰功伟绩终于通过地下世界的营造和保存得以延展至今。

南北朝以来的墓志铭,不会延续前代希望长生不死的幻想,但透过那些歌功颂德的词句,我们仍旧可以触摸古代中国人希望精神永存的理想。

责任编辑 张向永

猜你喜欢

招魂棺木逝者
棋事
纪念
蝴蝶与棺木
墙壁
笑着说再见
雪上的葬礼
古代“招魂”习俗探讨
最大坟场
为水招魂
士兵将梅里诺的棺木抬出总统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