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清官情结

2015-04-20

文化月刊·下旬刊 2015年3期
关键词:清官海瑞情结

漫长的中国封建社会,一直是一个需求并呼唤“清官”的国度。而我国似乎又是一个出产“清官”特别多的国家,从远古开始直至明清,清官如过江之鲫,历朝历代层出不穷。从皋陶、伊尹、比干、傅说、百里奚、公仪休,一直到姚崇、包拯、况钟、海瑞、袁可立、于成龙,一连串清官纷沓而至,卓荦立世,绵延不绝。

我国历代为清官立传的著作很多,二十五史中的《循吏传》《良吏传》《良能传》成为介绍历代清官的百科全书。但是,“循吏”“良吏”“良能”等是否可以和所谓的“清官”完全画上等号,还需具体分析。在廉吏、循吏、良吏、良能等称呼中,最接近于一般认为的清官当属“廉吏”。金代元好问《薛明府去思口号诗》曰: “能吏寻常见,公廉第一难。只从明府到,人信有清官。”这里的“清官”一词赋予了今天清官的含义,即“公廉”。而且将“清官”与“能吏”作了区分,指出二者是两个概念,还进一步申明了只有做到“清官”,才是最难能可贵的。“清官”多为下对上之称,而“廉吏”则为上对下之称;这一“官”一“吏”反映了上下两个阶层对这一类官吏称呼上的定位,也反映了上、下阶层成员的不同要求与期望。

但什么样的官才算清官?封建时代上层统治者和下层平民百姓同样都呼唤着清官,都对清官寄以要求与希望,但这种要求与希望却各不相同。上层统治者需求的是优秀合格的统治工具和能够使他们统治稳固、长治久安的忠臣;而民众希望的却是不残暴、不苛敛搜刮、能让他们安居乐业的父母官。这两种不同取向也造就了清官人格上的复杂性。

“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君主对臣子品格的第一要求是“忠”。《论语·八佾》说:“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清官作为臣子中的模范,其人格修养必须符合这个要求,事实上也正是如此。历史上所有的清官,首先都是帝王的忠臣和封建制度最忠诚的捍卫者,“忠君”是他们最核心的思想理念。封建社会曾有“文死谏,武死战”这样一句俗话,道出了对清官的另一个评价标准,就是“谏”。在皇帝口含天宪、君权神授、唯我独尊的情况下,敢逆鳞的清官都承担着贬官甚至生死的风险。陈子昂曾说:“为国忠臣者半死,而为国谏臣者必死。”(《全唐文·申宗人冤狱书》)可以说,从远古时代的关龙逄、比干开始,几乎所有的谏诤之臣都有得罪帝王而遭贬斥,甚至惹来杀身之祸的经历。敢谏是忠的最高境界,文官因谏而死,就是对皇帝尽了最大的忠,就是对王朝尽了最大的义务,也是一个清官人格完美的体现。历代比较明智的统治者都知道,只有所谓的清官,才真正会冒着危险,对君王反映一些真实情况。因此,忠与谏,是统治阶层对清官提出的两种要求。

对百姓而言,所称的清官则是一个相当模糊的概念,不像历代正史中的“良吏” 、“循吏”等有相对明确的入选范围,只要百姓认为品质高洁、为人正直、处事公平、不贪不虐、在任上为他们做过一些好事的官,都可以称为清官。这些人上至宰相大臣、下至掌管一方的守令均可涵盖在内。广义上的清官虽形形色色,但大致可分为几类:一是历史上的贤相良辅,如晏婴、王安石等,他们在辅佐君王的过程中,或提出过一些安邦惠民的政策,使天下百姓得到过一些好处,或施行过一些改革措施,革除了一些沉疴积弊,舒缓了百姓困顿。二是为官时能廉洁自律,做出过爱民、安民政绩的人,如两汉时期的朱邑、杜诗等。三是刚正不阿、执法如山、不畏权贵或直言敢谏的清官,如东汉的董宣、明代的海瑞等。明史记载,海瑞在南京病逝后,闻讯的百姓悲痛不已,纷纷歇业悼念海瑞,当海瑞的灵柩用船往家运的时候,披麻戴孝、祭奠哭拜的人站满了两岸,绵延百里不绝。海瑞是中国历史上最受人们景仰的清官之一,海瑞的传奇故事,也被后人多次编成戏剧在舞台上演出,一直持续到今天,充分反映了人们对清官的敬慕心情,也折射出人们对清明政治和社会正义的强烈期盼。四是明察善断、判案公道,查清疑难案件,为良民平反了冤狱的官员,如傅琰、狄仁杰、包公、周新等。五是能在地方上为百姓兴利除弊、铲除恶势力,使民生得以安定的官吏,如西门豹、柳宗元等。形形色色清官虽难以具体概括,但必须是在爱民、安民、保民、养民等方面有突出的作为,均可以让百姓称之为“清官”。

清官在中国的社会土壤中不断产生是有着深刻原因的。无论是上古典籍、孔孟的儒家学说、春秋战国时代的诸子百家学说,还是后来的程朱理学学说,都可以清晰找到清官理念的思想基础、清官理念的诠释和对清官人生价值观、人格修养与行为规范的阐述。此外,清官的不断产生,是当时社会上层和下层在某种程度上的共同需求。作为封建最高统治者的皇帝,需要有好的臣子去帮他治理天下,管好百姓,需要自己的队伍中出现清官,借以维护政权的稳定和国家机器的正常运转,调节各种社会矛盾。于是,在公开场合和法令中褒扬清官,惩责贪酷。“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是皇权专制社会的写照,处于被统治地位的平民百姓,整个社会给平民百姓的生存空间十分窄小,百姓在艰难的一生中,目睹的满是黑暗污浊、处处不平的现实,统治阶级荒淫无耻,贪官污吏暴虐横行,官场严苛腐败,苞苴公行,平民百姓深受其害,敢怒不敢言。于是百姓总渴望那些凤毛麟角的“清官”出来澄清世界,希望有一个好的父母官来管自己,抑富救贫,为自己主持公正,使自己得到庇护,在危机四伏、虎狼当道的黑暗社会中能得到一些最基本的生存保障,取得一隅生存空间。如果有这样的官出现,哪怕只做到他们希望的一点点,百姓都会诚心拥戴,颂扬不已。

清官还是皇权社会对知识分子完美人格的呼唤,同时也是当时正统知识分子的理想和追求。与清官相伴的是社会成员的清官期待甚至崇拜情结,这种情结渗透于大多数社会成员的内心深处,尤其是处于底层的普通百姓心中。首先,清官的品质清廉高尚,为人尊敬、推崇;其次,清官惩恶扬善,除暴安良的行为,使百姓受到恩泽,得到了一些保护和护庇;再次清官明察秋毫,善断决疑,平反冤狱,似乎有着超人的智慧与能力,清官事迹的传说中有许多与鬼神联系的奇异内容,加深了清官的神秘性。而专制社会普遍黑暗,清官又往往“求而不得”,就更加深了人们对清官的企盼与呼唤。在这种情况下,清官崇拜情结也就自然产生。

从现实角度看,社会黑暗是清官期待与崇拜情结产生的最根本原因。封建社会就像一个由权势与等级组成的阶梯形金字塔,被欺凌、被侮辱、被损害者对社会公平、正义与法治的期待,对现实的无奈、不满与愤懑,同时也是处于没有丝毫自主权利、处于被驯服地位时唯一的希望与寄托。幻想在清官的治理下,能够过安定的生活,把清官看作是自己的救星,使清官成了人们崇拜心理在封建社会现实中的特定物化对象。百姓希望出清官,并在理想中完善着“清官”的形象,把他们幻想为十全十美的好官,满怀希望地在想象中赋予他们比实际更多的美德,传诵、赞扬清官的品性与功德,把清官的能力和作用理想化与神秘化。百姓对“清官”的肯定、赞颂与敬仰,也曲折地抒发着对污浊社会现实的不平与愤懑,也是对贪赃腐败之官进行着无声的谴责。

百姓知识分子读书做官要做“清官”,皇帝为巩固统治褒扬清官,黎民百姓盼望清官,这都对清官期待与崇拜情结观念的产生与发展起着推动作用。endprint

猜你喜欢

清官海瑞情结
毛绒情结
“战斗民族”的体育情结
探索潜意识深处的情结
“清官甚乐”乐在哪里
赞清官郑板桥
是情结控制了你,还是你控制了情结
天下钱粮减三分
清官海瑞妻妾成群
清官之恶
“清官思想”与公民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