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题大做的“苏格兰调情”

2015-04-20晓溪

上海戏剧 2014年5期
关键词:麦克白剧团莎士比亚

晓溪

对于当代戏剧人来说,如何让已经成为经典的莎士比亚在当代继续闪耀其普适性的文化价值,是一个很重要的创作课题。作为经典莎士比亚戏剧的代言人——英国皇家莎士比亚剧团,尤其如此。在很多人眼中,以皇家莎士比亚剧团为代表的莎剧意味着传统,在斯特拉福镇,它的观众更多是游客。因此改造莎剧让大众不对经典望而却步,对皇家莎士比亚剧团具有现实意义。

为此,剧团在2008年推出了新写作计划,来鼓励以莎士比亚为核心的新作品创作,以期吸引年轻观众的注意。在经历了不少“口沫横飞”的新戏后,终于在2010年剧团等来了大卫·格里格的《麦克白后传》,该剧在英国声誉甚佳,几乎获得了媒体和评论界的交口称赞,想必这也是选择邀请该剧来中国作为纪念莎士比亚诞辰450周年重磅之作的原因。

与许多对莎士比亚戏剧进行移植或者解构、甚至颠覆的作品不同,《麦克白后传》无意于去做帮助我们理解莎剧的工作,虽说中文名字叫着“后传”,但事实上,《麦克白后传》并没有和《麦克白》有多牢固的关联性和延续性——《麦克白后传》的英文名字叫《邓西嫩》(Dunsinane),取自麦克白最后战败被杀戮的地名,也是这个“后传”开始的地方。

故事讲述了麦克白被杀之后,英格兰军队在西华德的率领下占领苏格兰,并期望推举出苏格兰的新统治者。然而建立新秩序却不是这些英格兰人想象那么简单,各种问题接踵而至。实际上,你完全可以将之看作是一部有独立主题和人物的戏剧作品,它并没有对莎士比亚的戏剧内核进行被动的思考和回应,而是主动跳出框架,建立与莎士比亚对话的新语境。在这里,编剧格里格鼓励观众把剧中11世纪的苏格兰与英格兰的关系,联接到当代,去审视阿富汗、伊拉克战争中英美联军和当地人的关系。对于观众来说,阿富汗、伊拉克是熟悉的,11世纪的苏格兰却相对是陌生的,编剧用“以今照古”的方式,实现情境的联通,让当下的力量跨越时空回应了历史。在主题上,编剧也没有高举“反战”牌,而是将战争中的各方(士兵、诸侯势力、本地居民等)的焦虑、诉求摆在观众面前。

然而要完全割裂《麦克白后传》与《麦克白》的关系却也是不可能的。且不说故事间的勾连,编剧在文本上,定场诗、文艺复兴时期的英文词汇、较为诗化的对白等等都尽量去还原和接近莎剧的文本式样。就舞台演出,从头到尾不变的布景、快速的人物上下场、现场音乐伴奏,也在形式上描红了莎剧的面貌。这一切都在告诉观众,尽管内容变了,戏核变了,但形式还是一如既往地散发着古老味。

从这个意义上,我们或许就不难理解该剧在英国获得好评的原因了,它既挑战了英语世界观众对莎士比亚戏剧的认知,照应了英国民众面对当前全球冲突的心境,同时这也是一个一向保守的莎士比亚剧团对改造莎剧这一重大课题所进行的主动挑战。

但是,当这两个重要的“挑战”漂洋过海来到中国时,它的观众是否能以同样的心态去迎接呢?对此,我表示怀疑。从形式上看,《麦克白后传》秉持的是“陌生化熟悉”的理念,但我相信对于当前大多数的中国观众不管是“邓西嫩”这个名字,还是剧中重复强调的“诚实”这个词汇,这里的观众都可能不知其含义。《麦克白后传》是要离麦克白远一点,但我们可能心中都没有麦克白。

《麦克白后传》中的英格兰人西华德想要在苏格兰实现和平统一,编剧在这里要传达的是要辩证地看这一“正义”的行径。但在我看来,这个想法并没有在全球化语境中,也无法做到跨文化的认同。因为想要去做出这种的辩证思考,就要对英格兰抱持着“正义”这个目的带兵入他国这件事,建立起一个中性的认识。但是我觉得,即便可以接受这个认识,但中国观众还是无法从自我出发去理解这种“正义”。因此《麦克白后传》只能看作是体现了一定社会中政治和社会冲突,但并没有体现出莎士比亚戏剧的共通性与普世价值。endprint

猜你喜欢

麦克白剧团莎士比亚
歌剧《麦克白》的故事(三)
歌剧《麦克白》的故事(二)
革命话语下的左权戏剧
你在引用莎士比亚的话
《麦克白》
户思社副会长会见日本新制作座剧团一行
威廉·莎士比亚的肖像
浅谈贫困山区专业剧团内部制度建设与执行现状及对策
英国 布里斯托尔老域剧团
An Analysis of Shakespeare’s Rhetorical Figures in Sonnet 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