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司马光“警枕”夜读

2015-04-20

小天使·六年级语数英综合 2015年4期
关键词:圆木司马光枕头

司马光的故事流传颇多,如《司马光砸缸》,就凸显了他的才能和机智!但亲们也许不清楚,这位日后的史学家、文学家,却并不是生来就是个聪明绝顶的天才和神童哦!

北宋时,陕北。

一座高深的大院里。

一个年龄约莫20岁的青年,他衣着朴素,眉清目秀,正在用力地锯着一根比碗口略粗的圆木。从那费劲的样子看,他显然不是行家,不过他动作非常小心,用力也比较均匀,锯得特别认真细致。瞧,他的额头上已布满汗珠,但他顾不上擦拭。就差最后一点点了,他用力往下一拉锯,只听“咔嚓”一声,木头齐齐地断了。

他放下锯子,捡起断木看了看,觉得锯得还可以,断面平整。他又用刀小心地剥去圆木上的树皮,削平了鼓起的树突。最后,他抱着圆木跑到卧室,将圆木放在床上。原来,他是在给自己制作木枕头呢!

这真是奇了怪啦!放着松软的布枕头不用,而是锯截木头当枕头,为什么?这位奇怪的人是谁呀?

这位青年就是司马光。

原来,司马光从小读书就很刻苦,经常是夜以继日,可他有个毛病,每次读书,读着读着眼皮就不自觉地合到了一起。虽然他努力想要使自己清醒,可“睡魔”老是缠着他,为此往往要耽搁很多时间,于是他就锯了段圆木头当枕头用。圆木头当枕头当然还是可以睡的,只是木头很硬,又是圆的,和脑袋接触面积小,时间长了脖子就会痛得很难受。

所以,每次司马光只能躺一会儿就得起来,否则受不了;就是想翻个身,头刚一离开,那段圆木——“枕头”,就骨碌碌地滚开了,头撞在硬床板上,他也就完全清醒了,再没有睡意,就起来读书啦。

司马光自幼爱读书。7岁的时候,有次到邻居家里去玩,他偶尔听到有人在讲《左氏春秋》,觉得很有意思,就一直听到人家讲完才回家。回到家后,他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于是便把听到的讲给家人听,讲得还挺生动、完整呢!后来,他设法找到一本《左氏春秋》,自此,手不释卷,开始了他的读书生涯。

司马光小时候并不很聪明,记忆力也不是很好。私塾先生所教的课文,其他同学只需读一两遍就能背诵,但他不行,课堂上往往只剩下他一个人在不厌其烦地朗读课本,直到能很流利地背出来为止。

后来,司马光在自己的著述里这样写道:“一本好书只读上几遍是不行的,必须能背诵。因为只有这样,你才能经常想着使自己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时间反复吟咏、思考书中的内容,仔细琢磨书中的含义,学到更多的知识。”司马光正是以这种严谨的学习态度,来严格要求自己的。

后来司马光做了官,他也并没有因此而懈怠,反而比以前更加刻苦地读书。他说:“学习必须持之以恒,学然后知不足,要自强不息,常学常新。”他白天公务繁忙,抽不出时间读书,只好利用晚上的时间来读书。当时他的书房在院宅的东边,他自己就睡在书房边的一间小房子里,侍奉他的只有一个上了年纪的老仆人,夜深的时候,他就要老仆人先睡下,自己回到书房里,直到半夜,才自己灭了烛火,回到卧室睡下。到五更天的时候,他又起身到书房读书,写文章,有时实在太疲劳睡过了头,他还为此懊悔不已呢!

自从想出以这个圆木头代替枕头的办法,还真管用,以后再也没有出现睡过头的事情了。时间一长,他和圆木头还真有了感情,亲切地称呼圆木头为“警枕”。

通过长期的勤学苦练,司马光获得了丰富的知识,这为他以后的著书立说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流芳百世的巨著《资治通鉴》就是他19年汗水的结晶。19年漫长的岁月中,他日以继夜,笔耕不辍,为了完成这部巨著,度过了无数个不眠之夜,不知多少次被“警枕”惊醒而披衣起床,伏案疾书。这部上自战国、下至五代的历史巨著问世后,仅用的残稿就装了满满两屋子。初稿几百卷,上面竟没有一个潦草的字,正像他自己所说的:“一生的精力,全部用到这部书上了。”

猜你喜欢

圆木司马光枕头
清官廉吏(二)
——司马光
枕头到底怎么选?
司马光砸缸之谜
弹回的圆木
司马光砸缸
枕头里的秋天
我的大米枕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