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江苏青年学人

2015-04-18

江海学刊 2015年2期
关键词:乾嘉汉学遗产地

常 娥

常娥,1979年生,江苏南京人,理学博士,现为东南大学图书馆副研究馆员。目前正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图书馆资源组织中的数据关联机制研究”(14CTQ005)。

近10年来图书馆数字资源发展迅猛,生成大量分布式异构数据,图书馆试图从系统层面、元数据层面乃至资源层面将各种馆藏资源加以融合,然而无论是资源导航、OPAC系统,还是跨库检索系统、网络信息聚合技术、信息共享空间等整合方式,均在数据融合范围、深度及效果等方面不尽如人意。虽然网络数字资源和用户获取信息途径不断发展与更新,但图书馆馆藏资源的在线利用率仍处在一个较低水平。面对馆藏资源组织与利用的困境,图书馆一直希望摆脱信息孤岛的束缚,让馆藏资源与网络资源进行关联,并被搜索引擎广泛索引,以提升图书馆馆藏资源的服务与利用率。这一现实问题的解决,有赖于图书馆突破传统的资源组织理念和方法,将各种载体形式的资源转化为万维网上相互连通的“数据”,即赋予标识、组织、传输和管理功能的基本语义(知识)单元,以便以更加细粒度、关联化的方式组织馆藏资源。

该项目的研究内容主要包括:(1)分析图书馆各类型资源数据的特征,探究从资源外部到内部存在的各类型数据关联的结构和基本规律,阐明资源数据相互之间的多种关联关系;(2)充分考虑与现有相关元数据标准的兼容性,在FRBRFRADFRSAR三者集成与扩展的综合概念框架的基础上,引入学术元数据框架,构建图书馆资源底层数据关联通用模型;(3)建立通用关联词汇集和领域核心关联词汇集,提供规范的资源属性、概念取值和关联类型描述;(4)建立图书馆资源数据集的发布机制和开放标准,并对各种关联数据发布的开源工具进行比较,开发本地化、个性化发布管理工具;(5)在考量数据集的自身价值、稳定性和增值效应等因素的基础上,选择链接对象,从关联数据消费的各个环节,建立图书馆数据集与开放数据网络的映射与关联;(6)选择具有典型示范意义的某主题中文特藏,全面收集、整理与分析该主题的各种中文特藏资源,并组织发布中文特藏关联数据集,实现与开放数据网络的集成。

通过研究,常娥认为:(1)目前图书馆资源组织是一种以文献为基本单位的粗粒度资源组织方法,无法满足网络环境下用户多层次的知识需求;(2)在开放数据时代,图书馆应确立“大”资源组织观,可兼容元数据和本体模型的关联数据技术的应用,不仅能确保传统书目资源的重用和分享,而且可以更加细粒度的方式组织馆藏资源数据及其他网络数据;(3)建立基于FRBRFRADFRSAD三者集成与扩展的通用关联数据模型,明确图书馆馆藏资源的开放标准,是网络环境下图书馆馆藏资源实现动态关联、多维揭示与利用的本质所在,有助于图书馆满足用户个性化的知识需求,从根本上改变图书馆在数字环境中的地位。

常娥主要从事信息资源组织与管理研究。近年来,她还主持完成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1项,参与国家社科基金项目2项、教育部博士点基金项目1项、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1项、江苏省社科基金项目2项;在《图书情报工作》、《情报理论与实践》等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二十余篇;出版《古籍自动校勘和编纂研究》(安徽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古籍计算机自动校勘、自动编纂与自动注释研究》(安徽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年版)专著2部。

赵 驰

赵驰,1981生,内蒙古包头人,经济学博士,现为东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讲师。目前正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体验经济环境下商业生态系统和企业平台战略研究”(14CGL012)。

“知识经济”从生产角度强调了知识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而“体验经济”则从市场需求角度强调了人的无限需要。体验经济时代,处于不同“活性结点”的企业在生态系统协作框架内,通过优势互补和资源共享得到共同进化,企业的战略选择已经超越了传统的产品战略思维,进入平台战略思维,即基于商业生态系统的企业平台战略思维。企业如何合理地创建和利用网络组织,通过各自战略的匹配塑造可持续成功的商业生态系统,成为影响企业成长的关键因素之一。而从商业模式到商业生态系统的转变,需要在补足品和平台之间建立一种闭环的正反馈,来共同维系生态系统的繁荣。因此,虚拟平台与实体经济的匹配,成为限制企业成长、产业转型升级的最大障碍。该项目结合体验经济的特征,分别从商业生态系统、企业多边平台战略和产业升级的角度,研究平台与实体经济之间的网络效应、企业动态演变以及产业发展策略。

该项目的研究内容主要包括:(1)结合自组织等复杂科学的有关理论和研究方法,从市场需求的角度构建基于商业生态系统的企业多边平台商业模式,对双边市场理论和战略管理理论进行延伸和扩展。(2)实现从商业模式到商业生态系统的转变,需要通过外部生态系统来催生补足性产品或服务创新。为此,在商业生态系统中构建一个补足品和多边平台闭环的正反馈机制,弥补虚拟平台与实体经济的匹配性问题,促进企业成长和产业转型升级。(3)结合平台型产业特征,将企业平台战略延伸到行业平台战略,分析技术平台和交易平台的融合带来的网络效应,为促进产业的控制、整合和创新,制定产业政策提供理论依据。

赵驰的主要研究领域为产业组织理论、企业成长和平台经济学等。近年来,她还主持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1项、江苏省社科基金项目1项、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金指导项目1项,参与国家社科基金西部项目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项;在《中国工业经济》、《管理工程学报》、《中国管理科学》等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十余篇;出版《中国科技型中小企业内生性成长研究——一个动态演化的分析框架》(经济科学出版社2014年版)专著1部。

臧德霞

臧德霞,1980年生,山东新泰人,管理学博士,现为河海大学商学院讲师。目前正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营利性经营模式’背景下我国自然遗产地国家公园体制创建研究”(14CGL020)。

近年来,我国遗产旅游逐渐形成的“营利性经营”主流模式让不少自然遗产地呈现过度商业化态势,自然遗产资源面临旅游利用与遗产保护之间难以协调的矛盾。作为能够凸显资源保护与开发利用“双赢”效果的“国家公园体制”,值得我国自然遗产地借鉴。目前,国内已有省份开始探索自然遗产地创建国家公园的实践,但收效不佳。这主要是因为有关自然遗产地创建国家公园体制的一系列问题有待更加系统而深入的理论研究。例如,“国家公园”到底是什么?它对自然遗产地实现可持续发展能够起到什么作用?我国符合什么标准的自然遗产地适合创建国家公园?需要制定什么样的国家公园管理体制与管理格局,才能协调自然遗产资源保护与开发利用之间的矛盾?基于此,该项目在归纳总结“国家公园”概念内涵的基础上,着重探讨我国自然遗产地创建国家公园的准入标准与一般路径问题。

该项目主要研究以下内容:(1)“国家公园”概念内涵辨析。在回顾国外国家公园发展历程的基础上,总结归纳国家公园的核心内涵,包括其根本出发点、最终落脚点,有关游客、自然遗产资源以及游憩支持设施的管理思路,在协调自然遗产资源保护与开发利用方面的作用等。(2)我国自然遗产地创建国家公园体制的必要性与可行性分析。在分析自然遗产资源的本质属性以及我国现有的自然遗产资源管理体制所存在问题的基础上,论证我国自然遗产地创建国家公园体制的必要性与可行性。(3)我国自然遗产地创建国家公园的准入标准研究。采用文献提取、专家深度访谈以及公众问卷调查等方式,在借鉴国外有代表性的国家公园的建设标准以及我国国家级自然遗产地评审标准的基础上,借助于层次分析法、聚类分析法以及因子分析法等,构建一套适用于我国自然遗产地的国家公园准入标准。(4)我国自然遗产地创建国家公园的实证研究——以云南三江并流保护区为例。以甄别位于“三江并流”中心地带的“普达措国家公园”是否真正意义上的国家公园为切入点,澄清国内有关国家公园的误解,并对建构的我国自然遗产地国家公园准入标准的可行性进行验证,进而提出云南三江并流保护区创建国家公园的构想。(5)我国自然遗产地创建国家公园一般路径总结。根据上述实证研究,借助于专家深度访谈等方式,总结、提炼我国自然遗产地创建国家公园体制的一般路径。

通过研究,臧德霞认为:(1)我国现有的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地质公园、湿地公园等,主要是为旅游利用的目的而存在,其与“国家公园”保护生态系统完整性的根本使命相背离,不属于真正意义上的“国家公园”;(2)在自然遗产地创建国家公园,对于解决当前我国自然遗产资源开发利用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实现自然遗产资源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3)针对自然遗产地创建国家公园体制的思路与方法,可以为其他类型自然资源的开发与保护提供借鉴。

臧德霞的主要研究领域为旅游目的地营销与竞争力管理、遗产资源管理以及服务管理等。近年来,她还参与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2项;在《旅游学刊》、《旅游科学》、《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等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十余篇;出版《旅游资源与开发》(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编著1部。

吴晓番

吴晓番,1980年生,安徽望江人,哲学博士,现为河海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目前正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乾嘉汉学的哲学思想研究”(14CXZ020)。

在汉语学界,“乾嘉汉学”长期以来主要是学术史和思想史的论题,与哲学史研究有交叉。而专门的哲学史著作由于从特定的哲学观点出发,对清代哲学评价极低,除戴震、章学诚等个别人物之外,基本上遗忘了“乾嘉汉学”的哲学维度。随着中国哲学研究走出教条主义的唯物唯心二分之后,哲学史研究呈现出多种可能性,乾嘉汉学的“义理”问题越来越受到学术界的关注。20世纪90年代后,逐渐出现一批涉及“乾嘉汉学”的哲学研究论著,它们注意到乾嘉汉学的哲学维度的某些面向,对系统研究乾嘉学者的哲学思想大有裨益。其中海外学者的乾嘉汉学哲学思想研究不太突出但仍颇具启发,日本学者大多注意到乾嘉汉学与现代性之间的关系,特别注重乾嘉汉学在疑古以及对传统哲学思维的挑战方面的成就。在英语学界,随着哲学的语言转向和对以笛卡尔为代表的传统哲学的反思的深入,许多学者对中国哲学的解读呈现出新的样态,他们大多反对以近代西方哲学范式来解读中国哲学,并开始从否定中国哲学的合法性转向承认中国哲学的特殊性。特别需要提及的是改变英语世界中国哲学研究风气的芬格莱特,他从日常语言学派的角度思考孔子思想的哲学贡献,改变了西方汉学家对中国哲学的偏见。饶有意味的是,这些研究与乾嘉汉学对先秦儒家的解读有着一致之处。由此可见,越来越多的研究者开始否定乾嘉汉学无义理的说法,认识到乾嘉汉学在哲学上的贡献,因而对于乾嘉汉学哲学思想的系统研究十分必要。

该项目从乾嘉哲学的视角来检讨中国哲学是如何进入现代的,主要研究内容包括:(1)分析中国哲学发展到清代这一阶段所面临的问题和推进程度。(2)考察乾嘉汉学在哲学上的洞见,探究汉宋之争背后的哲学维度,主要涉及语言与世界、自然理解与哲学解释、心性与行动、规范与德性的关系等根本的哲学问题。(3)从哲学史角度考察乾嘉汉学哲学思想的理论回响。(4)将乾嘉思想纳入到中国哲学史整体中来,正确地理解其在中国哲学现代变革进程中的作用。

该项目在研究中,以问题为中心,以人物和年代为序来梳理、总结和评价“乾嘉哲学”。研究方法主要有:(1)文献解读与哲学分析相结合,同时注意对哲学问题本身的深度挖掘。(2)中西哲学比较分析。哲学作为讲理之学,虽然有形态上的差别,但并无实质性差异。在分析中国哲学文本的过程中,无疑要注意西方哲学分析的视角,并注意诠释的适度性和比较的恰当性。

该项目研究的价值主要在于:(1)以“乾嘉哲学”为线索考察乾嘉以降中国哲学的发展进程,纠正现时代理解传统哲学的偏颇之处,有利于丰富中国哲学史的书写;(2)在新的哲学形态下解读中国哲学,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中国哲学史学科的发展,有利于更好地理解中国现代哲学的发展。

吴晓番的主要研究领域为清代以降的中国哲学,着力于从政治哲学、道德哲学以及语言哲学等多方面发掘乾嘉汉学的哲学洞见。近年来,他还主持江苏省社科基金项目1项,参与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1项、教育部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1项,在 Dao:A Journal of Comparative Philosophy(美国)、《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思想与文化》等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十余篇。

编后语:江苏为中国学术重镇、人文荟萃之地,学术研究成果历来受到国内外的广泛关注。青年学者是学术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力量,而承担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对提升青年学者的研究水平具有重要作用。为进一步推动江苏青年学术人才队伍建设,集中展现一批有重要成就的青年学术带头人形象,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与江海学刊杂志社联合推出《江海学刊》“江苏青年学人”专栏,专门介绍“十二五”以来我省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负责人的科研简历、主要研究领域及成果。

猜你喜欢

乾嘉汉学遗产地
清朝乾嘉时期名人洪亮吉
杨联陞《汉学书评》出版
汉学方法论值得关注
《国际汉学》增刊征稿启事
中国世界遗产地保护与旅游需求关系
申遗重要俦;じ重要
Contents and Abstracts
乾嘉文人曲家考略三题
20世纪的“乾嘉学者”——追怀老学长贾敬颜教授
世界自然遗产地监测评价研究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