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汉字笔画增减与整体变形的创意

2015-04-18孟昭泉

中州大学学报 2015年6期
关键词:笔画汉字变形

孟昭泉

(中州大学 文化与传播学院,郑州 450044)



汉字笔画增减与整体变形的创意

孟昭泉

(中州大学 文化与传播学院,郑州 450044)

汉字的基础是形,其基本构件是笔画。汉字的阅读和书写带来了汉字独特而开放的文化圈,汉字笔画的增减以及整体变形的创意,既丰富了汉字文化,又彰显了应用时的睿智,同时也具有审美意义。这种创意使人豁然开朗、耳目一新。

笔画;增减;变形;创意

索绪尔在《普通语言学教程》中说:“语言和文字是两种不同的符号系统,后者唯一存在的理由是表现前者。”(商务印书馆,1982年版,第47页)汉字是唯一经历3000多年一直沿用至今的文字,研究汉字、解析汉字的文章汗牛充栋,本文仅从笔画和形体阐述汉字的一个侧面。

一、汉字形体演变过程中的笔画走势

我国最早形成文字体系的是公元前1300多年的甲骨文。唐代白居易《放言》五首之一中有:“赠君一法决狐疑,不用钻龟与祝蓍。”其中的“钻龟”即是甲骨文的书写方式。甲骨文是用青铜刀或骨板刻在龟甲上的一种文字,所以笔画多呈现方笔,不拘泥于字体的大小和笔画的长短,而且一个字可以有多种笔画。

金文是殷商后期的文字,因为是砂型软坯浇铸,虽然比甲骨文在行列及字形大小上更整齐,但笔画粗细不一,行笔于屈曲圆转中略带方势。如毛公鼎中的“王”字,最后一笔特别肥大,显得朴茂雍容,古趣横生。

到了西周后期,出现了篆书。《说文解字》中说:“篆,引书也。”所谓“引”,就是说这种字体笔画走势像张开的弓弩一样是弧形。因此,篆书写起来又像画花一样自然圆润。六国古文被称为大篆,秦统一后,规定一个字只能有一种写法,其偏旁笔画固定,这就是小篆。小篆的笔画瘦硬婉转,粗细均匀,行款排列有序。

篆书写起来很费事。晋人卫恒在《四体书势》中说:“秦既用篆,奏事繁多,篆字难成,即令隶人(指壻吏,即办文书的小官)作书,曰隶书。”后经程邈(蔡邕《圣皇篇》:“程邈删古立隶文。”)整理,即成隶书。隶书,又称佐书、八分、飞白等。笔画简单,变曲为直,变圆为方,加快了书写的速度。隶书已同横平竖直的楷书很相近,所以称为隶变,是汉字笔画史上的一次革命。

至于楷书如立,行书如走,草书如飞,其笔画走势已成常识,于此不再赘述。

二、书法艺术中的汉字笔画

楷书是汉字的正体,一点一捺都有规定,而书法是一种艺术,这正像通讯报告和小说的不同。所以,书法艺术在大的框架下,对一个字可以增减笔画。“书同文”之前,一个字有多种写法,这是人所共知。鲁迅先生的小说人物孔乙己知道“茴”字有四种写法,其实《康熙字典》收有6种写法。现代有人把一个“寿”字变化了100种形体,名曰“百寿图”,这也是一种艺术构思。艺术是展现个性的,当今有人以楷书为范本来评论书法艺术中的笔画是有所偏颇的。

2011年5月18日《北京晨报》刊载倪方六先生的文章《中国五大错字》[1],文中说明孝陵的“明”字,避暑山庄的“避”字等是错字。

先说“明”字吧。《说文》:“朙,照也,从月,从囧。”许慎的释义是,“朙”指窗户明亮,是月亮照上了窗户。汉字隶变了以后,把“囧”简化为“目”,丁彩霞编著的《隶书章法》[2]多处引例,都把“明”写作“眀”,说明这种写法并不是什么错字,这样写,反而显得古朴庄重。

再说“避”字。河北承德“避暑山庄”,赫然挂着“避暑山庄”四个大字。“避”字比楷书多了一画,这并不是康熙帝的创造,而是隶书中多有此用。隶书有秦隶和汉隶之别,康熙帝加上了楷体的柔和,使字体更显得气大神厚(见图1)。

图1

至于“辛”字下面加一横,近代在书法艺术中也有用例。如,著名的书法家、教育家、学者沈尹默先生,在其手卷《临伊阙佛龛碑》落款中,“辛丑年”的“辛”字,就是如此。另外,在书法艺术中,有的慕古,有的摅今。如甲骨文中“玉”,是用一根绳子串着三块玉石之意,在字典中,玉字旁可以用王来代替。在篆书中,“玉”字可以写作“王”,现代书法家张永明先生在写杜甫诗《登楼》“锦江春色来天地,玉垒浮云变古今”时,就把玉字的一点省去。[3]

三、汉字造字过程中的笔画变异

1.汉字造字过程中的笔画变体

为了使汉字拼成方块,把一些偏旁部首作了变形,如:

江、河(偏旁是“水”) 打、扛(偏旁是“手”)

你、们(偏旁是“人”) 狗、狼(偏旁是“犬”)

快、恭(偏旁是“心”) 烈、照(偏旁是“火”)

这种类聚系统的变体,使汉字的笔画有增有减,有益于汉字的检索,但有时也影响了汉字的确认。

2.个别汉字笔画的增减,虽是私人为之,已成通用

“隋朝”的隋字,原来是加“辶”的。隋文帝杨坚早年是北周时的“随国公”,隋朝建国后他便想以自己的封号为国号,但又觉得隋字带“辶”有不稳固的意思,因此杨坚就造了一个“隋”字,后来又以新造的“隋”字,给臣民赐姓。如元代有名人隋世昌,明朝有名人隋良辅。朝代名和姓氏是必用的汉字,这样“隋”字就进入了公共的用字。

唐代武则天就造了18个汉字,其中17个到唐李显时被废弃,只有她自己的名字“曌”(zhào),因为要用,舍此无法代替。“”(yǎn),是五代时南汉刘为自己的名字创造的字,已被《现代汉语词典》(1998年修订本)收入其中了。

大家知道,近代刘半农先生创造了一个汉字——她。

西天还有些残霞,

教我如何不想她(他)?

——刘半农《教我如何不想她》

汉字中的“他”,本来没有女字旁,但表意比较含糊,不知是男是女。刘氏创造了一个“她”字,虽然多了一画,但性别区分就一清二楚了。

四、汉字印刷体的笔画

印刷术是我国四大发明之一。为了适应雕刻印版的需要,对少数汉字笔画进行了调整。如:

印刷体有宋体和仿宋体两种。宋体字是宋代印刷书本通行的方正匀称字体。明代末年,又从这种字体演变为横细竖粗,字形方正的“明体字”。因为明体字便于雕刻,阅读醒目,所以成为16世纪以来主要的印刷字体(今称老宋)。1916年,钱塘人丁辅之、丁善之集宋代刻体本仿制一种印刷活字字体,笔画不分粗细,称为“仿宋”。以区别明代以来横细竖粗的老宋体。当然印刷字体中还有楷体、黑体以及字号大小之分,字体型号多了,用起来较为得心应手。目前,电脑中使用的宋体,换成手写体的笔画,实为仿宋。

2009年12月19日,教育部语言文字信息管理司对群众热议的“调整44个汉字笔画写法”作出了最新的解读。解读中说明了为什么这样做:“主要原则是为取得与宋体(仿宋体、黑体、楷体)笔形变异的一致性。”由于多数人不同意这样做法,此项工作只好暂时搁置。

五、简化汉字主要是减少笔画

简化汉字废弃了一些异体字,但主要是减少常用汉字的笔画。1964年,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公布了汉字简化总表(包括第一、二批),总表中共简化了1754个汉字(包括偏旁)。笔画少了,加快了书写的速度。

半个世纪以来,除了文物古迹、书法篆刻、题词招牌和手写的艺术作品可以使用繁体,简体字已经成为我们国家的通用规范文字。虽然有个别的简化字通过实践检验出现了歧义(如:原“像”全部简化为“象”;“覆”全部简化为“复”等),经过文改会的同意,1986年又公布恢复。

目前,港台地区认为繁体字是正体,反对简化,甚至台湾还要把繁体字拿去申遗。

六、避讳文化中的汉字笔画

我国的避讳文化涉及诸多方面,现将以笔画避“君讳”“圣讳”“家讳”的情况分别举例。

唐太宗李世民,其名字中的“世”,除了改用“代”来避写,还可以用缺笔“世”(下面少一横)来代替。这种避君讳的做法,一直延续到清朝结束。清代的一些遗老,一遇到“溥仪”的“儀”字,还要用缺笔的“儀”(少最后一撇笔)来表示。

在避“圣讳”方面,最突出的是对孔子(孔圣人)名字的避讳。在过去的年代里,遇到躲不过去要写“孔丘”的大名,一般也要用缺一笔的“丘”(右少一竖)来显示。

至于家讳,是指子女对父母名字的避讳,在口语和文字上都要想办法避。《红楼梦》第二回写林黛玉“读书时,凡遇到‘敏’字,她都念作‘密’,写字遇着‘敏’字,亦减一二笔”[4]。原因是林黛玉的母亲名叫“贾敏”,这样做就是为了避家讳。

七、汉字笔画变形与创意

1.几则古代笔画变形的创意,是人们广为传颂的

山东曲阜孔府大门的对联(纪晓岚书):

与国咸休安富尊荣公府第

同天并老文章道德圣人家

上联“富”字顶上少了一点,其意为“富贵无顶”;下联“章”字最后一画通“立”,寓意为文章通天是立身之本。[5]

杭州西湖十景之一——“花港观鱼”的景牌题字。其中繁体“魚”字少了一点,据说是清康熙帝的手迹。其创意是不忍鱼在火上烤,少一点是让鱼畅游到水里去。

海南“溪北书院”,是我国清末著名的书院之一。其题匾上书院的“書”字少了一画;院内“讲堂”的繁体“講”字也故意少了一横一竖。它的寓意是:书籍浩如瀚海是永远读不完的,诠讲经书横讲竖讲也是“诗无达诂”的。

在江苏扬州大明寺平山堂有“风流宛在”匾额,出自清光绪初年两江总督刘坤一之手,据说是为追念曾在扬州主政的欧阳修而书。“风流宛在”这四字中有两个“错字”:“流”字少一点,而“在”字多一点。原来,欧阳修在扬州时是个“风流太守”,刘坤一的意思不言而喻:少点风流,多点实在。这样的字,“错”得恰到好处,反成一段佳话。

更有意思的是明代宣宗皇帝朱瞻基,一次,看到嫔妃在宫院竹林下逗狗很好玩,惹得众嫔妃朗朗大笑,他回去随即画了一幅《一笑图》(竹林下面一只狗)。众人不解其意,胡皇后破解说,这就是“竹”字下面一个“犬”合起来就是一个“笑”字。这是把“夭”字上的一撇改成旁边一点的创意。

2.汉字笔画变形的现代创意

刘凤玲、戴仲平的《社会用语艺术》一书中举了一个这样的例子,说是不少人要生男孩,为的是传宗接代。书中把“接”字右边立下面的“女”部分去掉,没有女如何能接成?这样的创意,是对“重男轻女”的有力批判。[6]

2001年12月28日,《每周文摘》转引了《西安晚报》上的一幅漫画,这幅漫画揭示了某些人明着扛上为社会做奉献的旗帜,实际上是为自己捞钱(见图2)。

图2

在当前的现实生活中,有些腐败分子,以权谋私并有遮人耳目的过程。笔者偶翻旧作,曾引例一幅漫画(见图3),觉得很合本文题意,不吝拿来以飨读者。[7]漫画后边还附有一首非常幽默的打油诗:

不是神仙赛神仙,

“权棍”有术能通天!

不用毡,不用扇,

只凭手腕转一转:

“一二三,莫眨眼!”

奇迹就在一挥间,

“权”字陡然变作私,

“私”字源出一个权,

“权棍”果然赛神仙!

图3

3.汉字整体笔画变形

宋代苏东坡曾作神智诗《晚眺》,整个诗作是利用汉字的横竖、颠倒、大小长短和部分笔画缺失来表达其意的。[8]

明代沈德符《野获编》中记载了这样一件事:明世宗晚年对外族骚扰很是头痛,故特别讨厌“夷”“狄”二字。在诏书里不得不使用时,便把它写得小小的,借以表达自己的憎恶之情。

毛泽东在1945年赴重庆谈判。在回答记者提问时说:“我这个‘毛’,不是毛手毛脚的毛,而是‘反手’,这就是说战胜蒋介石易如反掌。”这也是整体变形的一种创意。

最有创意的是2010年6月25日《文摘报》转载了魏铁生先生在《讽刺与幽默》中创作的一幅漫画,题目是《某些相亲节目》。“夫”字颠倒成了金钱的符号,其创意不言自明,非常有趣(见图4)。

汉字整体变形的例子还有很多,如“文革”中造反派要打倒谁就把谁的名字颠倒过来,又如过春节贴门联倒贴“福”字等等,这都是汉字的整体变形。

八、汉字笔画问题的综合运用

1.运用笔画检字

图4

现在有不少常用字典,配合部首检字,语音检字,按笔画的多少或者按笔形的顺序检字。这种方法对于不知道这个字的读音,也不能确定该字的部首的汉字检阅,既方便,又实用,如《辞海》缩印本(上海辞书出版社 1980年8月第1版)专门设制了《笔画查字表》,收录了《辞海》的全部单字。按横、竖、撇、点……的笔画顺序排列,每个字又标注出其所在页码。如何确定汉字的笔画,检字时要认真阅读词典、字典的说明。对有些不好辨别的,要在上下笔画中寻找,而且按笔形的顺序。

《红楼梦》第30回写道:“宝玉用眼随着簪子的起落,一直一画一点一勾的看了去,数了数,十八笔。……画来画去,还是个蔷字。再看,还是个蔷字。”这是写龄官思念贾蔷。蔷字的繁体应该是十七画,曹雪芹把“薔”数为十八画,是为了塑造“贾宝玉是个半现实半意象化的人物”而有意弄错的。

2.笔画的广告效应

清代康熙年间,60多岁的黄宗羲在宁波白云庄讲学。某天,在一个僻静的小巷里,他走进一家生意清淡的点心店。点心店的男主人名叫张阿二,妻子董氏,由于年老力衰,生意又处深巷,因此门前十分冷落。店主见黄到来十分热情,黄吃完点心正要付钱,张阿二却拦住说:“小店开业半年,至今尚未挂牌,难得老先生驾临,请写个店牌如何?”由于张阿二夫妻不识字,黄就写了“张记点心店”五个大字。店牌挂出后,过路人看出“心”字少了一点,又一看是大儒黄宗羲的落款,一时顾客盈门,生意兴隆。[9]

有一种香烟的包装,在“吸烟有害健康”标识中,“害”字上少了一点,巧妙地暗示了这种香烟“危害少一点”。事实是否真的如此,只有天知道了。

3.日常生话中的笔画效应

北宋熙宁年间,天下大旱,传统认知是上天对皇帝的警示,于是宋神宗决定要改年号。有人提出改“丰亨”,宋神宗认为不妥,因为“亨”字下面少了一画,“子不成”要绝后。

给小孩起名,有一种笔画法。如果要取双名,就要兼顾到上下字的笔画(详细内容可参考有关起名书刊)。

毛泽东早年曾用“二十八画生”的笔名写文章。因为毛泽东三个字的繁体,加起来是28画。

平时聊天调侃:男女孩成人后求偶,如果粘上“丑”和“穷”,那就只好成为光棍了。因为“丑”是4画,“穷”是7画,两个字加起来正好是11画。

有些字谜,运用的是笔画。如:

先写了一撇,后写了一横。(孕)

向西一直去。(句)

日常学习生活中还可以纠正错别字。如:“周”字里面是个“土”不是“士”;感冒的“冒”,上面不是“曰”,而是不封口。另外,雎与睢的笔画辨认:“雎”(jū,关关雎鸠);“睢”(suī,暴戾恣睢),不注意左边一笔,容易认错。

4.姓名顺序排列

有些不分主次的排名,是运用汉字笔画的数量。其顺序是:先按“姓”的笔画多少,少的在前。同姓的再按名字的笔画数。如果是单名,第二字为空格,笔画按零计算。名字的第三字还按笔画多少的顺序排列。

如果姓氏和名字的笔画数相同,要按字的笔形排列。如果姓与名完全相同,可按性别,女的在前。如果性别也相同,那只好按年龄大小或社会地位高低来排列先后。实在不行还可以协商解决,协商不成的事,很少发生。

[1]倪方六.中国五大著名错字[N].北京晨报,2011-05-18.[2]丁彩霞.隶书章法[M].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9:52.

[3]丁彩霞.篆书章法[M].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9:29.

[4]〔清〕曹雪芹.红楼梦[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4:22.

[5]张雨.缺笔字的含意[N].光明日报,2011-03-27.

[6]刘凤玲,戴仲平.社会用语艺术[M].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2002:17.

[7]孟昭泉.现代汉语修辞[M].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89:220.

[8]陈望道.修辞学发凡[M].上海:上海新文艺出版社,1955:197.

[9]孟昭泉.幽默与文化[M].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93:192-193.

(责任编辑 许峻)

On the Originality of the Increase or Decrease of Chinese Character Strokes and its Whole Deformation

MENG Zhao-quan

(College of Culture and Communication,Zhongzhou University,Zhengzhou 450044,China)

The foundation of Chinese character is the shape and its basic component is the stroke. The reading and writing of Chinese characters has formed a unique and open cultural circle of Chinese characters. The originality of the increase or decrease of Chinese character strokes and its whole deformation not only enriches the Chinese culture, but also highlights the wisdom in the real application and has the meaning of aesthetic beauty, which refreshes us.

stroke; increase or decrease; deformation; originality

2015-11-12

孟昭泉(1943—),男,河南温县人,中州大学文化与传播学院教授,现任河南省语言学会副会长,郑州市语文学会会长。

10.13783/j.cnki.cn41-1275/g4.2015.06.020

H195;J524

A

1008-3715(2015)06-0095-05

猜你喜欢

笔画汉字变形
笔画相同 长短各异
——识记“己”“已”“巳”
变形记
谈诗的变形
有趣的一笔画
找不同
“我”的变形计
汉字这样记
汉字这样记
会变形的饼
添笔画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