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语用视野下的中年级词语教学

2015-04-17黄育慧

福建教育学院学报 2015年11期
关键词:语态风筝荷花

黄育慧

(漳州市东山县实验小学 福建 东山 363401)

词语教学是低中年级阅读教学的重点,如果把词语教学的目标只定位在“理解”层面,而少“运用”词语,很难体现语言文字的工具性,又背离了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课程核心[1]。因此,语用视野下的中年级词语教学,已进入实战阶段,即应有意识地从情境入手,理解词语,关注情感,训练语言,达成简单的交际技能。笔者把词语教学当作语用能力培养体系中重要的一项内容来对待,积极践行[2]。

一、诠释文本,扩词说句生成“语用”内容

案例1:人教版小学语文第5 册《荷花》教学片段课件出示句2: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欣赏课件:荷花从荷叶中冒出来的样子)

师:你感受到什么?(荷花蓬勃的生命力)

用心读读前后几句话,体会一下,荷花怎样长出来才可以叫做冒出来?

这句话运用了哪种修辞方法?有什么好处?

出示填充题: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______地冒出来。

生:白荷花在荷叶之间争先恐后地冒出来。

生:白荷花在荷叶之间兴高采烈地冒出来。

(生机勃勃地、精神抖擞地、喜气洋洋……)

感情朗读。

“冒”还可组哪些词?(根据学生回答有选择地在黑板上写下“冒着、冒称、火冒三丈、眼冒金星”。)

师:谁能用这四个词分别造句?

生1:早上,我顶着寒风,冒着大雨来上学,发现同学们都来得比我早。

生2:火冒三丈:我把妈妈刚买的手机摔坏了,妈妈气得火冒三丈。

(看来学生不懂得另两个词怎么造句,)

师:小兔早餐和午餐都没得吃,它会感觉怎么样?大灰狼假扮成兔妈妈来敲门能不能换一种说法?

生:小兔早餐和午餐都没得吃,饿得眼冒金星。

生:大灰狼冒充兔妈妈来敲门。我同桌想冒充他爸爸的签名。

从语用学的角度分析,学生掌握语言存在两个不同层次——“消极语态”和“积极语态”。“消极语态”是学生只能理解却不会运用的语言状态,而“积极语态”则是学生既能理解又能运用的语言状态[2]。在此案例教学中,通过欣赏视频、联系上下文,领会了荷花荷花蓬勃的长势,鼓励学生展开想象,进行发散性思维训练,不露痕迹地用“冒”训练说句,调动学生运用了语言仓库中的争先恐后、兴高采烈、生机勃勃地、精神抖擞等好词的积极性。再通过一次次引读,荷花的生命在孩子脑海中一次次怒放,那瞬间生长的动态呼之欲出。至此,仅理解了“冒”在文中特定情境下的含义。冒还有几种注释?还可怎么用?笔者通过引导学生扩词,丰富了“冒”的语用范围,及时作适当的点拔,将语用语境延伸扩展,在唤起学生的生活情境中又引导学生主动实践历练,有效实现了“消极语汇”向“积极语汇”的转化。实现了由“消极语态”到“积极语态”的提升。

二、联系生活情境,生成语用内容,

案例2:人教版小学语文第6 册《秋天的雨》教学片段。

(课件播放枝头沉甸甸的果实)

师:文中用一个什么词来形容?(你挤我碰)这种丰收的景象还可用哪个词来说明?(硕果累累)

师:假如你就是其中的一个苹果或柿子,你想对同伴说什么?

生:如果我是一个橘子,我会对同伴说,你别挤我,你太老了,我年轻漂亮,小朋友会喜欢我,先摘下我。

生:你靠边点,风儿一吹,你把我撞疼了。

生:别挤我,别挤我,你还没成熟呢!

……

师:这群可爱的家伙,涨得满脸通红,迫不及待地等着人们来摘。看文中这一句怎么读好呢?

生:急切地读、喜悦地读

师:请同学们带着各自的感受把这一句读给同桌听听。

师:植物用“你挤我碰”来形容是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你们可以用动作表演你挤我碰吗?”

生:(来了精神,同桌两个同学你挤我,我挤你,呵,可开心了。)

师:在什么情况下,什么场合中,见过“你挤我碰”的现象吗?谁来说说?

生:公交车上,乘客们你挤我碰,因为人太多了。

傍晚,关帝庙有展示喷泉,来了很多人,大家你挤我碰。

公共汽车上的人,像碰碰车一样你挤我碰,车上的人真多呀!

放学的时候,同学们你挤我碰涌出校门。

我看许多只小鸡你挤我碰地争着吃虫子。

……

文本中有的关键词对表现文章中心思想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对这类词语解读该词的语表之意是不够的,还需要教师的引领和启迪,开掘文本的想象空间,读出词语背后的意思,从而为理解中心思想架桥铺路。对“你挤我碰”一词的领会,先是直观感知,再者是情境想象。符合学生思维特点。如“假如你就是其中的一个苹果或一个柿子,你想对同伴说什么?”这个问题的抛出,在学生心中瞬间幻化出一个快乐热闹的水果王国,学生想象着你挤我碰的喧哗俏皮,沉浸其中,加深了感悟,最后用“你挤我碰”训练说话。公交车上、影院里、游乐场里……生活中的场景被妥贴地用“你挤我碰”对号入座。如此训练,相信“你挤我碰”将会在学生语言仓库中积累、沉淀,实现“消极”向“积极”语言的自然转化。正应了叶圣陶先生指出的语文教学的“独当之任”即“运用”。语文教学的奥秘,阅读与写作的训练,几乎全在“运用”二字。

三、关注情感,近义词说段生成“语用内容”

案例3:人教版第五册《放风筝》教学片段

师:刚才小组中不能解决的问题,我们在班上交流交流。

生:“憧憬”是什么意思?

生:我查了字典,字典上的意思是“对美好事物的向往”。

师:如果你就是这群小伙伴当中的一员,当你做风筝时,你想什么?

生:因为幸福鸟是我们精心做的,我们希望它永远是只幸福鸟,这个蝴蝶样的风筝,是我们的好朋友,我们希望它天天开心。

生:幸福鸟,我们精心创造了你,希望你永远健康,不会被破坏。

生:我们把名字写在上面,就好像我们也随幸福鸟自由自在飞翔。

生:我们把名字写在上面,就好像我们也随幸福鸟跟白云、小鸟做伴,去很多美丽的国家玩。

师:像这样,同学们对幸福鸟寄予最美的想象,就是___

生:憧憬。

师:原来做风筝的快乐就在于它充满着憧憬和希望。

(生带着感情齐声朗读)

师:不同情况下,我们有不同的憧憬、期待、向往,“憧憬、期待、向往”这是一组近义词,往往可以通用。

我的妹妹很爱憧憬。每一次单元考卷交上去,她___。看到她的同桌写字特别美,她___。她从电视上看到香港迪士尼乐园,她______。哥哥去北京上大学了,她______。

生答:(略)

“语用”最终的目标指向运用。上述教学片段中,教师遵循低中年级学生理性思维较弱的特点,调动感性思维进行学习。借助生活感受帮助理解。教师引导学生对“憧憬”的理解不只停留在“对美好事物的向往”,而是通过提出“如果你就是这群小伙伴中的一员,当你在做风筝时,你想什么?”引导学生勾起类似的生活经历,进行联想。学生思维的翅膀展开了,童心童真迸发而出,美好的情愫一圈圈荡漾开来了。对风筝即将自由飘飞空中心驰神往,如痴如醉。在学生进入“憧憬”的情态时,再适时点拨,使学生豁然开朗——这就是“憧憬”。“憧憬”这个词留给学生的印象绝不是字典里的注释,而是心中油然充盈着美好的情愫。感悟了本段课文中的“词眼”,再次朗读这段文字,学生在情感上与作者产生共鸣,自然就声情并茂。而且充分地理解孩子们寄予风筝的“憧憬”,也为下文丢风筝时大惊失色、千呼万唤埋下铺垫。但光感悟情感,不会表达,情感就难于传递。最后,笔者提供了三个近义词,“憧憬、期待、向往”,让学生选择性地说一段话训练。如此,生成合适的“语用”内容,让学生在经历感知语言、语境、语意后,进行“积极语汇”的实践,完成跨越。

中年级词语教学,融字音、句段、体验、情境、运用于一体,进行全方位的、综合的、创造性的学习语言实践语言过程。先理解,再生成合适的语用内容,循序渐进、润物无声地运用词语的引导,使学生在过程中实践,最终实现独立运用。可以说,在学生学习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实践中,有效实现了从“理解”到“运用”的跨越。

[1]晓枫.词语教学的“语用”实践[EB/OL].[2012-06-13].http://blog.sina.com.cn/s/blog_5c5a6a6101017k29.html.

[2]陈步华.语用视野下的造句教学[J].福建教育,2014(9).

猜你喜欢

语态风筝荷花
动词的时态与语态题这样得高分
在手账中为风筝比心
Gender Differences in Language Learning and the Implications for EFL Teaching
荷花
学做风筝
荷花
“媒介技术论”语态下的宗教形态与传播
夏天的荷花
动词的时态、语态
时态与语态专项练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