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探钱梦龙课堂艺术中的“隐身”法

2015-04-17黄三荣

福建教育学院学报 2015年11期
关键词:隐身石拱桥课例

黄三荣

(三明市列东中学,福建 三明 365000)

读《钱梦龙教师经典课例品读》,探钱梦龙先生的“三主”教学理念,从中得到很多启示。钱先生在20世纪80 年代提出的“三主”教学理念,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训练为主线,即使在现在课改后盛行的各种教育观念中,它仍不会过时。钱先生“导而弗牵”的课堂“隐身”艺术,就值得语文教师学习和效仿。

所谓“隐身”,不是指现在的学案导学式课堂,而是指教师在课堂中交出自己的话语权威,逐步把课堂上学生的“听”调动起来,让学生主动学习、思考、探究。语文课程强调语文教学的任务,不尽是单纯的知识传递,而是注重学习过程的方法。

一、导入亲切,隐教师才华

2015 年暑期笔者观摩了第十届“语文报杯”全国中青年教师课堂教学大赛初中分场,多位教师为带学生进入课堂情境,展示浑身解数:有用地理环境进行共情,有名字的藏头诗激情引入,也有人文环境的语言渲染,也不乏要共同上好一堂课的课前号召……

在一个自己不太熟悉的地方进行课堂教学大赛,课前的熟悉与沟通是必要的。倘若声音的高低音起伏过大,那演的成分就大了。一个好的教师,不是魔术师,也不是演讲家,不是朗诵者,而是一个导游,引导学生进入语文的世界中,自己去探寻知识与技能。课堂是学生的课堂,学生在课堂上是来学习、实践的,而不是来欣赏教师个人的不凡才艺。钱梦龙先生又是怎么做的呢?

《钱梦龙教师经典课例》中的课例,导入有多种,但大都导入亲切,朴实无华。更多的时候,我们发现钱先生总是从学生的问题入手,在众多的问题中谈印象,聊天式的开场,自然而然地将学生带入课堂。在陌生语境中,钱先生也注重学生的自读,在学生自读的基础上检查自读,如《捕蛇者说》一课。我们常看教师们在公开课时,先来一大段抒情式的话,然后自己沉醉其中,而学生不得其旨。钱先生的课,总是去浮华,平淡无“奇”,或明确学习任务,或检查自读情况。这种没有朗诵腔的开头,注重学生的学习方法与素养,才是真语文。

钱先生的课堂也有卖关子,即“以奇兵制胜”。如在绍兴一中上的《中国石拱桥》一课,故意对教学内容暂时保密,让学生带着疑问来上课。即使是这样的设计,钱先生也是将学生置于主体,激发他们的兴趣,结合把握说明文的文本体式的特点。

二、平等对话,隐教师权威

钱先生的“导”,不是卖弄或展示自己的才华,不是硬生生地抛出“教学圈套式”伪问题,而是从学生自读时提出的问题寻找切入口,师生对话中无一不体现他的智慧。他的教学对话,是师生之间的平等对话,从学生提出的问题入手,在教师、学生、文本三者之间来回穿梭,实现“不可预期的精彩”。

(一)导问有方,多元解问

钱先生教课文,重视指导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且他的课也是建立在学生提问的基础上的。在《故乡》一课中,学生提出了600 多个问题,钱先生将这些问题归为七类问题:一般疑问、回乡途中的“我”、闰土、杨二嫂、宏儿和水生、离乡途中的“我”、写景。以《故乡》和《论雷峰塔的倒掉》两篇课例为例,教师时时将自己置身于同学的讨论中,或称赞、或追问、或补充或比较,做到“目中有人”。我们可以看到这样的语句:“你们来说说”“我想听听你们的意见”。这是钱先生的示弱,总是先把解决问题的主动权先交给学生,这是教师智慧的“隐身”。这些隐身术包括:

1.比较商榷。在《论雷峰塔的倒掉》中,探讨“居然”是否能改为果然;再如“落山的太旭,如果改为“夕阳的余晖”,感情色彩也截然不同”。有学生质疑钱先生提出的“所有的塔都会有这种象征意义吗?”钱先生对学生的疑问发自内心的欣赏与选择,学生的指正得到教师的肯定,并说自己受了启发,这是师生之间平等的对话,教师的话语权威“隐身”。

2.激发。“这句话里有一个关键词,如果你能找出来,我算佩服你了”。这是用激将法将学生的思维调动起来。

3.补充、鼓励与赏识。“如果你能用一些四字词把主要的情节概括地表达出来,简洁明了,那就更好了。你试试看”“佩服佩服”“同学们很会读文章”“你敢于和大文豪鲁迅唱对台戏,我钦佩你的勇气”“我早知道这个问题对你们来说太容易了。”

(二)重视偏差,导而弗牵

钱先生的课堂,关注学情,善于让学生暴露出问题。设置的问题,学生不会,出状况了怎么办?常有教师在课堂上较为急躁,出现学生暴露的问题时,总是自说自话,将学生置之不理。而钱先生则是因材施教,因势利导,让学生展示出才华,这是最高的教学智慧。

当学生的问答没有切中问题的中心,或是有偏差时,钱先生不是越俎代庖,而是不放过,给予点拔提醒。如《中国石拱桥》中探讨“中国石拱桥的特点”时,有学生说“千姿百态,惟妙惟肖”。钱先生不立刻否定,而是引导学生自主完成探究,让学生明确这是卢沟桥上石狮子的特点,而非中国石拱桥的特点。

当遭遇学习的瓶颈时,教师言简意赅的讲解,使学生豁然开朗。如《七绝二首》“酒旗随风招展”,教师提出这里表示有什么?学生只能提出“酒家”。钱先生在此处指出最后两句诗不光写景,还具有深刻含义。学生通过诵读涵咏,心中已形成一幅画的感性认识,此时介入背景的介绍,恰到好处。

三、文体分明,隐教师的演绎

文本的体裁不同,语文学习能力的着力点不同,言语的训练点也不同,其所呈现的课堂教学形态也是不同的。

《钱梦龙经典课例品读中》,彭尚炯教师选入16个课例,其中文言文教学5 个,古典诗歌教学1 个,现代散文、小说教学6 个,议论文教学2 个,说明文教学2 个,大致涉及了中学语文教材中的各种体裁。

笔者发现,钱先生的课堂文本体裁分明。教《七绝二首》,诗歌与文言,在诵读中涵泳;教《谈骨气》,巧妙地揭开议论文神秘的面纱,化解了学生初接触议论文的读写难点;教杂文《论雷峰塔的倒掉》,针对文体特点指导自读方法,在细读深思过程中顺势归纳体会杂文风格;教《中国石拱桥》,建立学生“说明”挂图的语境,来理解“说明”抓住事物特征的特点;教《睡美人》,紧紧抓住微型小说的“新颖奇特的构思、相对完整的情节、出人意料的结尾”来进行指导。字斟句酌,唤醒文体意识,“教一类文体”,就得有体现这一类文体特点的过程。

《中国石拱桥》这篇课文可以当做说明文的定篇。课改前,更多的教师在上课前,一般是先机械地说一大堆说明文的陈述性知识,把学生置于云中雾里。新课改要求教师们以程序性知识来解答学说明文的几个步骤,明确说明对象,把握说明对象的特征,理清说明顺序,辨识说明方法,品味说明语言。但也难脱版块僵化的教学模式,课堂难灵动。

钱先生教这课时,打破常规。在明确说明对象,把握说明对象的特征一节上,钱先生在课堂开始,出示中国石拱桥的教学挂图明确说明对象。接着以观图,学生以自己的话说明石拱桥的大拱和四个小拱的位置关系。学生“说”图,教师画“图”,在这之间不断产生比较与冲突,化语言为具体的图画,以直观而形象的语文学习活动,让学生正确理解文本语言,继而明白“说明事物要用词准确”。

又如,钱先生采取“中心开花”的读文方法,先读说明赵州桥的两个段落,再要求学生说明这两段在全文中的地位和作用。学生在这匠心独运的引导下,抓住了重点,突破了难点,既弄清了说明事物的三个注意点,也初步理清了整篇文章的顺序。

钱先生对文体特点的直白解说点到即止,更多的是引导学生通过“语言表达”来体验、比较、印证、去具体感悟。钱先生就是这样,隐去教师常用的演绎套路,用他的教学智慧,把学生从自发的状态,导向自觉境界。

钱先生在代序《我这样上语文》中说到,“语文课只能通过“语文”的方式”,“所谓‘语文’的方式,就是学习语言的方式,也就是学生运用本民族语进行读、写、听、说实践活动的方式”。所以,钱先生上课时最关心的问题是:学生是通过怎样的途径进入文本的?是通过浮光掠影的阅读,一知半解的猜测,还是通过对文本中词语、句子的理解、咀嚼和品味?[1]

笔者在品读《钱梦龙经典课例品读》时,探究钱教师的高超教学艺术,常常看到钱先生在课堂上与学生起对词语、句子的对比咀嚼和品味。他讲究言语形式的教学,进行扎实而有效的训练;他讲究“说话要有根据”,要“以文为证”。

经典重读,常读常新。钱先生的课堂“隐身”艺术,隐藏在一个个鲜活的经典课例中。在形式花哨的课堂,在教师话语霸权的课堂,在重内容轻言语的课堂,钱先生追求语文教学之“根”的“隐身”课堂,更显可贵。

[1]钱梦龙.钱梦龙经典课例品读[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

[2]周志强,刘志军,周浩.钱梦龙经典课例品读——《睡美人》[J].语文世界:教师之窗,2014(11).

[3]王娜.关于钱梦龙“导读法”的几点思考[J].语文教学之友,2014(7).

猜你喜欢

隐身石拱桥课例
花开烂漫——彩墨画瓶花课例
课例
家乡的石拱桥
石拱桥维修加固施工方法
石拱桥检测和有限元分析
小跨径石拱桥实用加固方法研究
只是“看起来很美”——由课例《蒹葭》引发的反思
课例.篮球体前变向换手运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