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概念隐喻对隐喻性词汇和习语的作用机制

2015-04-17魏梦婷

关键词:习语词义含义

魏梦婷

(金陵科技学院外国语学院,江苏 南京 211169)

在二语习得的过程中,隐喻常常是学习者面临的主要难题之一。因为它是心智的产物,心智活动涉及许多抽象的心理活动[1]。培养学生良好的英语应用能力一直是大学英语教学所遵循的目标,然而大多数学生英语词汇运用能力的欠缺在很大程度上妨碍了这一目标的实现。研究隐喻不仅可以使学习者成功地识别和理解语言中的隐喻表达,还能使他们进行有效的语言输出,从而更好地与他人交流。因此,在现代隐喻理论的框架下,对隐喻性词汇和习语的作用机制进行研究,有助于培养学习者的隐喻意识,加深对隐喻的理解,增强使用的灵活性。

一、概念隐喻的定义及机制

传统的隐喻研究取得了重大成绩,至今还有很大影响,国内外的作文修辞课所讲授的大多还是以此为主要内容,替代论、比较论对隐喻的解释在词语运用的修辞学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2]。从最初的语言学角度来看,隐喻是一种修辞格,暗示两个不同的概念。束定芳等提出:“隐喻理论对语言有着积极的指导作用和应用价值。语言教师可以运用隐喻理论来解释语言意义的变化发展过程,解释词汇意义之间的相互关系;同时,还可以利用概念隐喻理论来解释语言中各种不同形式的隐喻之间的系统性和相互关系。”[3]

Lakoff和Johnson指出,“隐喻本质上是一种思维和行为现象”[4]。他们认为隐喻已经成为了一种新思维、新语篇生成的重要认知手段,还可以被用来探索人类认知的机制和模式,从而摆脱了将隐喻视为“两事物基于相似关系进行比较”的局限。在研究过程中,Lakoff提出了概念隐喻理论(Conceptual Metaphor Theory,CMT)。体验哲学表明,心智具有内在的体验性,作为人类心智重要组成部分的概念、推理、意义和语言都是基于身体经验和认知加工形成的,即都具有体验性。由于体验是人与外界现实互动的结果,所以具有很强的主体性。体验的主体性又决定了隐喻在构建的过程中自然会打上施喻者主体性的烙印[5]。概念隐喻是概念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无疑也具有体验性。在CMT 中,隐喻是概念系统中从一个认知域(源域)向另一个认知域(目标域)的跨域结构投射。下面这个例子能很好地阐释概念隐喻的映射机制。

Whose woods these are I think I know/His house is in the village though/He will not see stopping here/To watch woods fill up with snow/My little horse must think it queer/To stop without a farmhouse near/Between the woods and frozen lake/The darkest evening of the year/He gives harness bells a shake/To ask if there is some mistake/The only other sound’s the sweep/Of easy wind and downy flake/The woods are lovely,dark and deep/But I have promises to keep/And miles to go before I sleep/And miles to go before I sleep.

在这首诗歌中,所使用的概念隐喻是“Life is a journey”。两个映射域分别是“life”和“journey”。“journey”中包含一系列因素:参与者、风景、起点、终点、困倦、困难等。在概念隐喻的激活下,生成四组映射:旅途者即生活中的人、沿途的美景即生活中的诱惑、还未完成的旅途即人生的未来、睡眠即死亡。由此,“Life is a journey”将一个清晰具体的源域“journey”映射到“life”这一目标域上,使我们更加全面地把握“life”这一概念(图1)。

图1 “Life is a journey”的概念隐喻场

此外,还可以看出这种映射是部分的,若要突显隐喻中的某些方面,就势必要隐藏其他部分。这种部分性是由于所有隐喻都包含恒定原则,它暗示映射必须保持源域中的意象图式,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目标域中得出意义连贯的结构。恒定原则确保了哪部分可以映射;反之,源域与目标域中图示意义不连贯的部分则被删除出去。因此,结合这一特点,学习者只需使用源域中的某些部分就可解读出目标域中的隐喻含义。

综上不难得出,隐喻的工作机制贯穿我们的思维和交际,它在语言学习中是二语习得者必须要掌握的内容。要理解和创造隐喻,前提是要有隐喻意识,因此把隐喻引入到二语习得研究中就显得极为必要[6]。

二、概念隐喻与隐喻性词汇的习得

Slobin认为:“语言通常是以具体的经历通过隐喻的扩展来表达抽象的意义。”[7]人们对词义的理解首先来自于人类的感知和经验,即词的基本、具体的意义。然后通过认知推理将具体的概念域投射到抽象的概念域中,找到两者的相似性,从而形成新的意义,这也是多义词形成的主要途径之一,并且词义的范畴越扩大,它的抽象程度就越高。这样各个意义间就形成了一种内在的隐喻性联系,故而对词义的理解就可以采取推理、联想的方式。隐喻性词义是修辞义逐渐退化、词典义逐渐凸现的过程。随着隐喻含义的流传,人们普遍接受新的词义,进而导致原有含义逐渐失去新鲜性而变为一般性词义,最终使得隐喻性词义被收录在词典中为人们所常用。

在英语教学中,教师在教授单词时主要侧重讲词语的指示含义,对于隐喻含义涉及不多,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学生对词义理解的不透彻,给单词的记忆和使用带来了困难。因此,促进学习者的隐喻思维和隐喻联想是词汇教学的一个重要方面。

对隐喻性词汇的理解可分成以下三种。

1.词义的变化和延伸。一个词从“字面意义”转化成“隐喻意义”,所指的是事物类别发生了变化,进而语义也发生了转移,这是词义演变的重要方式之一。例如,“hold”的本义是“握住、抓住、抱住”,它的延伸义有“关押、保存、使……保持”、“追究”和“容纳”等[8]。要理解如此繁多的词汇意义,必须对隐喻词义层层进行剖析。如果不寻找出语言内在的隐喻性规律,人们是很难理解的。例如:

(1)He was holdinga knife in one hand.(他手里握着一把刀。)

(2)Police are holdingtwo men in connection with the jewel robbery.(警方拘留了同珠宝抢劫案有牵连的两名男子。)

(3)I’ll holdyour personally responsibility if anything bad happens to the boy.(如果男孩出什么事,我就追究你的责任。)

(4)This pan holds three gallons of water.(这个锅能容纳3加仑的水。)

例(1)的词义“握着”是基本的、具体的词义,与人的身体感知密切相关,而例(2)—例(4)的词义“拘留”“追究”和“容纳”是从第一个词义延伸出来的,具有抽象性、隐喻性的特征(图2)。这个词义就是从一个具体的、熟知的概念域向未知的、抽象的概念域映射的结果。

图2 “hold”的词义隐喻变化及隐喻含义

2.词性的变化。在汉语中有很多词语,如“钉子”“梳子”“锤子”等,都是动词后加名词词尾“子”构成的,这说明在汉语中动词和名词的转换相当频繁,英语词汇也不例外。这种词性的转换同样包含着对隐喻的理解,并加强了语言的生动性。例如,“fox”一词的本意是狐狸,这种动物的特征有很多,比如:骚臭、狡猾、残忍、稀少等。当该词转化为动词的时候,某些主要特征一一向目标域映射,故而形成了对应的动词词义。

(5)The sly foxnimbly eluded the dogs.(那只狡猾的狐狸灵活地躲避开那群狗。)

(6)The woman was totally foxed by the thief.(这位妇女彻底被小偷欺骗了。)

(7)He foxedto be a nice man.(他伪装成一个和善之人。)

(8)Food will be foxedin such a hot weather.(天热会使食物变酸。)

“fox”是名词,本意为狐狸,例(6)—例(8)则分别表示了“fox”一词转化为动词时所产生的隐喻含义(图3)。值得注意的是,“fox”的意象在中英文中是相同的,因此汉语学习者在理解该词动词的隐喻含义时可以直接进行正迁移。

图3 “fox”的词性变化及隐喻含义

3.带有隐喻性词缀的推导。在英语的构词法中,词缀充当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词缀大多有其特殊的含义,可以给学习者在理解词义时提供充分的依据。从词性角度看,隐喻性词汇最多的是名词,其次是动词和形容词。构词时采用适当的比喻词作为构词成分,将比喻词压缩在一个词里,而这些词通常为形容词,字面可将其翻译为“……似的”或“如……般的”,常见的隐喻性词缀如下。-ish:boyish(男孩般的);-esque:picturesque(如画般的);-like:manlike(如男人般的);-ly:manly(如男人般的);-y:milky(如牛奶般的)。

此外,有一些隐喻性的形容词除了可以通过词缀来理解之外,也可以借助词语的派生来理解。例如,“diplomat”本意是外交官,由这个名词派生出来的形容词、副词和动词都有隐喻含义:diplomatic(外交的、圆滑的)、diplomatically(外交上地、圆滑地)、diplomatize(用外交手腕处理)。根据这个规则,一些隐喻性形容词的词义就不难把握了。“spineless”通过词根“spine”和词缀“-less”可得知道本意“为无脊椎的”,根据这一特征推导出隐喻含义为“没骨气的”;“infectious”本意为“传染性的”,根据传染的扩张性和快速性得出隐喻义为“富有感染力”;“kittenish”由名词“kitten”小猫和上文提及的“-ish”词缀构成,本意为“小猫似的”,而基于小猫可爱顽皮的意象,可以推断出该词还可以表示“顽皮的”。

从以上例子可以看出,要理解词语的隐喻意义,必须全面把握一词多义,运用隐喻知识扩展词汇量,并且还要注意隐喻在目的语与源语词汇中文化阐释的异同。母语的隐喻系统会影响二语隐喻的习得。若源语和目的语中有相似的隐喻含义,则可运用隐喻意义的相似性,进行正迁移。反之,则要进行负迁移。同一喻体在不同文化中的隐喻意义大相径庭,学习者要有意识地培养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从而加深对这类词的理解。

三、概念隐喻与隐喻性习语的习得

习语与谚语、间接言语等语言现象可共同归入修辞用法的范畴。习语具有以下四个特点:构成成员和形式相对稳定;表面的意思并不是其真正所要表达的语义,即各组成部分丧失了它们本来语义上的独立性;具有明显的口语色彩;具有一定的修辞作用。现代隐喻理论证实了概念隐喻是英语习语意义建构的坚实理论基础,亦是习语理解的重要策略。因此,对如何理解习语和进行习语教学具有重要的理论指导意义[9]。英语习语从字面意义扩展为隐喻意义,从而形成该习语的整体含义,这个过程就是隐喻形成的过程。

习语的形成来自语言使用者的经验。经验主要有两种:身体部位和日常生活,体现了认知语言学的体验观(embodiment)和经验观(experientialism)[10]。因为人类在认识世界之前首先要认识自身,并把对自身的认识有意或无意地映射到周围其他事物之上,因此出现了大量的由身体部位所构成的习语。

1.与身体部位有关的隐喻性习语。笔者通过对《现代汉语词典(第6版)》和《朗文当代高级英语辞典(第5版)》的统计得出,关于人体的16个常见词里,英语词汇引申出的隐喻含义共175个,而汉语只有39个(表1),由此看出英语使用者更加擅长运用身体部位借助隐喻来表达自身对世界的认知。

基于英文中大量身体词汇的使用,笔者将选取“neck”一词,解读和该词有关的习语隐喻含义。脖子的特征有很多,如灵活、可以支撑头部、是下咽食物的中介、和呼吸有关、和生命有关等。但如果挑出“neck”最重要的特征,我们就不难理解相关习语的意思了(图4)。

表1 英汉身体部位词汇隐喻含义数量对比数量/个

图4 “neck”在习语中的隐喻含义

在“up to one’s neck in sth”这个习语中,“neck”所强调的特征是“下咽食物的中介”,这一特征映射到目标域中,食物已经快涨到脖子了,说明饱腹感极强,这一不适的身体状态映射到生活中,就如同事情已经多到快淹没到脖子了,而“neck”一词在该习语中暗喻的是“人的某种极限”,故而这个习语的意思是“忙于做某事”(图5)。

图5 “up to one’s neck in sth”习语的隐喻阐释

而在“risk one’s neck”习语中,“neck”的原始域是“与生命有关的身体器官”。我们都知道人失去了脖子就意味着失去了生命,这一特征映射到“生命”这一目标域中,这个习语所包含的隐喻是“脖子即是生命”,而“risk one’s neck”也由字面的“冒着脖子的危险”引申到了“冒着极大的危险”(图6)。

图6 “risk one’s neck”习语的隐喻阐释

2.与生活环境有关的隐喻性习语。有些习语还与人类的日常生活、生产有关。由于英汉两种语言的文化背景和中英思维的差异,两个民族必然有带本民族特色的习语。同样字面意义的习语可能具有完全不同的比喻意义,也就是说这些表达形式使得不同民族对同一种事物会产生不同的感情与形象比喻[11]。比如英国是个海洋国家,英语就具有十分鲜明的海洋特征。在海中最常见的“fish”就经常出现在习语中,这些习语通常都需要用隐喻机制来理解。例如:“cold fish”指冷冰冰的人,而“dull fish”则指枯燥无味的人。在这两个例子里,人们都用最熟悉的身边事物来暗喻人类自己。再比如,“neither fish nor fowl”这个习语的意思是不伦不类,在汉语里也可理解为“非驴非马”,而驴和马相对于中国人来说则更加熟悉,因此该习语理解成“非驴非马”就远比“非鱼非家禽”合理得多。“drink like a fish”意为牛饮。中国是几千年的农耕社会,自古以来耕地必不可少的帮手就是牛,所以在汉语中有许多与牛有关的习语。在中国人的印象中,“牛”通常是勤劳的代表,所以我们很难将“勤劳”和“fish”结合在一起。可是,在理解“drink like a fish”时,必须考虑到不同的文化背景,而不能直接将“fish”的具体意象映射到汉语中,因为“fish”无论从大小还是胃口上看,都无法与牛相比。但如果考虑到源语使用者的生活环境,我们就不难把“fish”和“牛”结合在一起了。

除了“fish”作为常用的源域之外,海上航行的一些工具也常常出现在隐喻性习语中。比如“to rest on one’s oars”指的是“暂时歇一歇”。“oar”作为海上常用的工具,被英国人所熟知,但它只是人们出海时才会使用的,因此“倚靠船桨”这一动作映射到目标域中就是“暂时性的休息”。

[1]徐盛桓.隐喻的起因、发生和建构[J].外语教学与研究,2014(3):364-480

[2]徐盛桓,廖巧云.意向性解释视域下的隐喻[J].外语教学,2013(1):1-6

[3]束定芳,汤本庆.隐喻研究中若干问题与研究课题[J].外语研究,2002(2):1-6

[4]George Lakoff,Mark Johnson.Metaphors We Live By[M].Chicago: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80:154

[5]覃修桂,黄兴运.概念隐喻中始源域“多元性”的体验哲学观[J].外语与外语教学,2014(5):24-29

[6]陈海燕,汪立荣.隐喻意识培养与大学英语词汇教学[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13(3):57-62

[7]Slobin D I.Psycholinguistics[M].Scott:Foresman and Company,1979:65

[8]汪榕培.朗文当代高级英语辞典[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4:934

[9]唐玲,王维倩.基于概念隐喻理论的英语习语理解与记忆研究[J].外语研究,2014(5):55-65

[10]高德琴.英语隐喻性词汇学习中的语言迁移研究[J].新余学院学报,2012(10):89-94

[11]蔡基刚.英汉隐喻词构成与比例比较研究[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8(3):100-106

猜你喜欢

习语词义含义
Union Jack的含义和由来
西夏语“头项”词义考
词义辨别小妙招——看图辨词
虚荣的真正含义
关于“获得感”之含义
字意与词义
实用习语 话“鸟”
话“鸟”
习语自有WAR
习语自有WA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