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把价值观管理引入血站建设的思考

2015-04-16叶小凡

江苏卫生事业管理 2015年6期
关键词:血站价值观理论

叶小凡

把价值观管理引入血站建设的思考

叶小凡①

文章介绍价值观管理理论的内涵,论述血站建立价值观管理的动因是多方面的,有外部因素的影响,又有自身发展的需求,探讨在血站引入与我国传统文化和自身特点相适应的价值观管理的现实意义。

价值观管理 价值观 血站

价值观管理在我国是一门年轻的学科,是企业文化管理的核心,正在受到越来越多的管理者和学者的关注。血站作为救死扶伤的公益性事业单位,价值观是每位员工必须摆在第一位的问题,是血站文化建设的核心。

1 价值观管理理论的内涵和意义

价值观管理理论的研究源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的美国。随着我国管理实践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重视价值观的管理,但与西方相比我国还处于起步阶段。现代管理理论自20世纪初诞生以来,从传统的管理理论转变到当代价值观管理理论,大体经历了4个发展阶段:一是科学管理阶段,以泰罗为代表的科学管理理论把人看成只为个人经济利益需要而工作的“经济人”;二是行为科学管理阶段,以梅奥为代表的行为科学管理理论虽然提出了“社会人”思想,强调人的社会性需求,但仍把追求经济利益的最大化看作管理的最高目标;三是管理科学阶段,美国管理学家哈罗德·孔茨的“管理理论丛林”理论将人看做是“复杂人”,认为人是复杂可变的,推进了管理手段与管理方法的现代化;四是文化管理阶段,美国学者以美日管理比较研究为起点,提出了文化管理理论的“文化人”管理模式。传统的理性管理模式片面追求经济利益的最大化,使人们过多的追求物质层面的东西而忽略了精神方面的需求,造成了贫富两极分化、社会道德缺失、环境污染、资源短缺等一系列的社会问题。西方管理者经过反思,对照日本管理模式的巨大成功,提出了以人为本的文化管理理论。价值观管理是文化管理的核心,在文化管理理论的形成过程中,价值观管理理论也随之孕育产生。

价值观管理是在管理与实践中发展起来的一种全新的管理模式,它正在成为如何建立可持续、更有竞争力和更人性化文化的主要动力,其主要作用体现在能维持一个组织的核心价值观,并让其与组织的战略目标结合起来。与传统的理性主义管理模式相比,更注重人的情感、信念、价值观、文化以及社会道德与社会价值在管理中的作用,更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更强调内部控制在管理中的重要地位,是一种更具有社会伦理道德性的现代管理模式与管理理念[1]。企业价值观管理,就是企业通过各种手段,提炼出适合自身发展的共享价值观,并将其千方百计地传输到员工的头脑里,形成员工在工作流程中处理问题的判断依据,逐步固化下来,转变成员工的工作习惯[2]。共享价值观作为一种文化氛围,是培养向心力和认同感的关键,能够使员工的个人目标和企业目标结合起来,将组织的意志完全融入个人意志中,成为员工的内在动力和约束力。

2 血站建立价值观管理的动因

2.1 社会环境 当今经济的全球化、科技的高速发展、信息化程度的增高,使得社会环境更加复杂。同时,我国的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不断深入,医疗需求爆发式增长,各级血站的压力进一步加大。前一个阶段改革实践中暴露出来的一些问题,如政府在无偿献血工作中主导作用的薄弱、激励措施不足且落实不到位、管理和人力资源匮乏,以及公众对采供血工作缺乏信任与支持等因素,使得血站的持续发展到了瓶颈期。血站亟待在管理实践中运用科学化、现代化、人性化,以及具有创新理念的价值观管理理论和管理方法做出迅速调整,以化解在无偿献血事业发展中面临的现实问题。

2.2 社会责任 《献血法》第一条就指出:“为保证医疗临床用血需要和安全,保障献血者和用血者身体健康,发扬人道主义精神,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制定本法律。”《血站管理办法》第二条规定:“血站是指不以营利为目的,采集、提供临床用血的公益性卫生机构。”血站是执行以上法律法规的主体,这就决定了血站承担着一定的社会责任,决定了血站在追求自身目标发展的同时,更需重视国家利益和社会效益。血站的社会形象与血液的质量、提供的服务、文化建设以及承担社会责任等情况密切相关,靠的是正确的价值观体系的指导与支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我国社会意识形态的价值内核,为管理理论的建立提供了人文土壤和精神助力,对血站整个文化体系有巨大的促进作用。血站为适应社会的发展,必须在管理理念与管理模式上做出改变与回应,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自身管理的重要基础和行为准则,建立基于社会责任的核心价值观管理。

2.3 科学决策 血站建立价值观管理,可以通过对决策层进行共同价值观的灌输与内化,落实共同的价值理念与价值取向,从而实现决策层内部对血站文化与价值观的认同,并在遇到问题时能快速达成一致意见,迅速做出决策,从而提升科学决策水平。

2.4 持续发展 科学发展观核心是以人为本。血站持续发展真正起决定性作用的还是人本身,而对人的思想与行为具有实际指导意义的则是人的价值观。目标设定以物化的、可量化指标为主,而缺少精神层面的价值认同类指标,导致的直接后果是医务人员趋利化明显[3]。价值观管理是继目标管理之后的一种新的人性化管理模式,注重的是对员工的人性关怀和情感激励,刚好可以弥补目标管理的不足。血站的管理需要给予员工更大的自由度,需要新的更有效的激励机制,使员工的个人目标和血站的组织目标结合起来,去实现一个共同的发展愿景,为血站的持续发展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信念支持。

3 血站建立价值观管理的思考

3.1 通过价值观管理 营造健康向上环境 价值观能指引我们的行为,影响我们的日常生活。当我们遇到与自己认为正确或者错误的观点冲突时,也就是出现“价值观冲突”时,就会认识到价值观的重要性,但是感到难以对价值观进行管理。比如,80后、90后正逐步成长为各级血站的管理者和业务骨干,他们用行动证明了自己的能力丝毫不逊于前辈。但一个单位同时还有50后、90后,他们对事物的看法往往会有很大的差别,处理不好往往会产生矛盾、造成内耗。而血站的价值观管理,就是要营造出健康向上的环境,使得这些在年龄、性格、知识结构、成长背景等多方面有所不同的员工能够把血站的价值标准变成他们自己的自觉行动,从而发挥出每一个员工的智慧和潜能。

3.2 建立具有血站特点的价值观管理模式 血站需要在借鉴和学习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建立一个与我国传统文化和自身特点相适应的价值观管理模式。我们可以从5个方面思考血站如何实施价值观管理。一是领导班子自觉运用价值观管理的理念指导单位的决策和管理。价值观管理和目标管理相比,没有立竿见影的效果,是一个长期的文化变革的过程,只有领导的支持,才能调动一切可以调动的资源来实现价值观管理,并能长期坚持下去。二是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通过各部门、各层次的员工参与,重新提炼出血站的共享核心价值观,并使之与组织的愿景和使命融合在一起。三是有专业的工作团队,可由管理者、专业技术人员和资深顾问组成,成员是相信和支持价值观管理的自愿参与者。团队的任务是将血站共享核心价值观转化为行动目标和计划,制定科学合理的价值观管理流程和操作方法,并付诸实施。四是制定与价值观管理相匹配的人事管理制度,包含人员招聘、选拔、培训和激励措施等,使员工将共享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心,成为日常工作中的行为准则。五是定期进行分析评估,提出持续改进措施,让所有员工不断学习、不断改进,让新员工融入这种文化,以巩固价值观管理的成果。

3.3 价值观管理与实际紧密结合 促进血站人素质的现代化 在实施价值观管理的过程中,我们要避免出现跟风现象,甚至是直接“拷贝”,致使价值观空大,缺乏实际指导意义。避免出现“两张皮”现象,通过行为表现出来的价值观是富有生命力的价值观,而名义价值观则只是通过口头或书面的形式表达出来,经不起实践的持久考验,会出现活力丧失、集体凝聚力缺乏、士气低落、员工消极怠工等问题。我们要坚持以人为本理念,实现人性化管理,使管理措施能跟上血站变化发展的步伐,能与血站发展愿景相适应相促进,从而实现管理方法的人性化、现代化、科学化、合理化。

1 戴圣鹏.企业价值观管理:必要性、社会价值及其策略研究[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09.

2 祝慧烨,崔佳颖.价值观管理[M].北京:企业管理出版社,2007:3.

3 熊昌娥.论我国公立医院价值观管理的必要性和可行性[J].中国医院管理,2013,33(8):5.

·本文编校 曹家和·

2015-10-27;

2015-12-02)

①江苏省血液中心 南京市 210042

猜你喜欢

血站价值观理论
我的价值观
坚持理论创新
神秘的混沌理论
理论创新 引领百年
图说 我们的价值观
相关于挠理论的Baer模
浅谈信息技术在血站工作中的应用
知名企业的价值观
价值观就在你我的身边
血站院感知识系统化培训模式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