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诗词视角的地理认知特征及机制研究——以庐山为例

2015-04-16许源侯国林周年兴王芳关健

地域研究与开发 2015年5期
关键词:历代频数庐山

许源,侯国林,周年兴,王芳,关健

(1.南京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南京210023;2.北华航天工业学院会计系,河北廊坊065099)

0 引言

地理认知是客观地理要素与认知主体的交流过程[1]。现有研究多关注地理认知的内涵和机理,探讨主体对地理空间的认知过程和规律及其影响因素[2-3]。随着计算机技术和GIS技术的发展,地理认知研究呈现微观和量化趋势,研究内容从实体地理认知拓展到虚拟地理认知[4-5]。文学作品是一种对地理数据与认知的重述[6],地理学家以往多关注书法、组景(短语)、诗词等文学形式[7-9]。诗词在地理认知的客体要素和主体体验等方面提供了关键记录,相关研究已经涉及到诗歌中蕴含的文化地理内涵及其与景观的相互影响[10-11]。

行为主义地理和人文主义地理两大流派共同构成了行为地理学。目前,已有研究多集中于宏观层面,注重实体景观及其文化内涵,对行为空间或空间行为的演变、分布等问题进行了大量探索[12-13],但较少将二者结合。在微观层面上,认知行为空间中的地物呈现何种特征,行为主体通过怎样的方式对其进行认知等,都是有待讨论的问题。本研究以庐山诗词为素材,尝试探求地理认知活动中作为客体的行为空间与主体空间行为的关系,可以丰富行为地理学中对人地关系问题研究的视角,对当代景观美学评价、景观规划与管理以及文化旅游的开发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 资料与方法

偏居江南的庐山兼具湖山之美,俊秀两得,是中国首处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的文化景观类别遗产。由庐山风景名胜区管理局编篡并于2010年出版的《庐山历代诗词全集》一书[14]是本研究诗词资料的主要来源,其创作年代始于公元207年,止于1949年,共16 000余首。经筛选,共收录蕴含地理认知信息的诗词9 104首。研究对象不涉及诗词以外的其他古文文体。

将计量地理学的数理统计方法与行为地理学的推理方法结合,在提取大量诗词样本中的地理认知客体信息后,统计得到各类别之间的数量对比和组合规律,并分析这些地理信息的历史演变特征,探讨诗词作品中地理认知的形成机制。

2 庐山历代诗词中的地理认知客体

2.1 地理认知客体类型

庐山历代诗词中的地理认知客体可分为山岳、水文、气象、生物和建筑5种类型。为了定量评价地理认知客体类型在地理认知中的作用,构建类型权重指标,定量化表达诗词中各地理认知客体类型数量所占权重如下:

式中:i为地理认知客体类型,i=1,2,…,5,分别代表山岳、水文、气象、生物和建筑5种认知客体;Fi为i类型认知客体出现的频数;Wi为各地理认知客体类型频数所占的权重。在提取的9 104首诗词作品中,5种地理认知客体被提及频数(Fsum)共计21 083次,其中山岳类型权重0.241 8,水文类型权重0.197 7,生物类型权重0.210 9,气象类型权重0.232 9,以建筑为代表的人文景观权重仅为0.116 7(表1)。可见自然景观是地理认知的基础环境,主体对人文景观的认知建立在自然环境的基础上。

表1 庐山历代诗词中景观类型及典型性Tab.1 The sorts and typicalness of the landscape in the previous dynasties poetries of Lushan Mountain

诗词中提及的大量客体具有典型性特征,如以巍峨著称的五老峰、云雾缭绕的香炉峰、佛教禅宗源地东林寺、理学圣地白鹿洞书院等。将典型景观定义为在历代诗词中出现频数超过5次的景观,并构建景观权重指标,计算某典型景观出现频数在典型景观出现总频数中所占权重如下:

式中:j为各典型的地理认知客体景观;Wj为地理认知客体景观j出现频数Fj占各典型景观出现总频数的权重。经统计,庐山历代诗词中典型景观共出现6 914次。其对庐山地理认知的形成具有重要影响,成为庐山地方感形成的佐证与重要标志。

为描述景观的典型程度,设计景观典型性指数Ij,其计算方法如下:

式中:j为各典型的地理认知客体景观;Ij为不同的典型景观出现频数Fj占该类型景观出现频数Fi的权重。属于山岳景观类型的五老峰、香炉峰两处典型景观所占权重最高(表1),建筑景观的典型性普遍较强。而气象和生物类型景观在诗词中充当烘托氛围和构造场景的角色,缺乏可供感知的确定的地理单元,典型性较弱。

2.2 地理认知客体要素组合特征

在地理认知过程中,人们有时会对某种独立的景观带来的地理认知要素有所感悟,但认知主体不仅知觉个别刺激,而且加工整体环境[1]。诗词就能够把独特而又彼此关联的视点整合成一个视景[15]。在庐山历代诗词中不难发现,认知客体的组合相生和融会贯通,5种客体要素多以组合形式出现。其中,客体要素双类组合出现比重最大,单类与三类组合次之,而四类、五类要素同时出现比重较低(表2)。由此表明,诗人对地理要素的认知多注重搭配组合,但为突出主题,同时受认知内容所限,其要素组合又不宜过多。

3 庐山历代诗词中地理认知的历史演变

随着时间的推移,由不同成分组成的社会文化整体变得支离破碎。因此,C.Harris提出的“历史思维”在人文地理学中同样适用[16]。地理认知特征变化往往与时间联系在一起。受历史文化背景的影响,人的认知心理结构在社会的实践中产生和发展,形成了一致的价值标准和行为准则[17],表现为认知角度与重点的倾向性随时代的发展而变化。

庐山历代诗词中,前期诗词的表现力和代表性强,名篇多集中于此,如《饮酒》《归园田居》《大林寺桃花》《题西林壁》等。各个时期诗词内容中的地理认知客体结构也有所不同。起始阶段庐山未经开发,建筑仍未大量兴建,其他类型景观在诗词中出现频数亦不多;应隋唐时期浪漫主义风格的需要,诗词中的气象景观较其他时期出现频繁;宋元时期诗画结合,讲究诗中有画及构图美,各类景观出现频数较为均衡。经过漫长历史时期的发展与积淀,诗词大众化阶段的明清时期各类景观出现频数剧增,直至民国时期现代文学开始流行,景观出现频数随诗词数量减少而减少(表3,表4)。

表2 庐山历代诗词中景观组合数量特征Tab.2 Quantity characteristic of landscape combinationin in the previous dynasties poetries of Lushan Mountain

表3 庐山诗词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地理认知特征对比Tab.3 Comparison of characteristic ofgeographical cognition in different historical periodin the poetriesof Lushan Mountain

表4 历史时期景观种类组成Tab.4 The composition of the landscape in the historical period

4 庐山历代诗词中地理认知的形成机制

4.1 地理认知动机

认知动机是庐山历代诗词中的地理认知过程的开端,也是空间行为的驱动力。认知动机由于文化背景和自身经历不同而富于多样性:它可以来源于人类对大自然精神需求,获得心灵的慰藉或心智的强大;也可来源于对文学作品的品读,意求体会前人的境界(表5)。

4.2 地理认知机理

地理认知是认知主体对地理信息进行采集选取、知觉理解、整合表达的加工过程。主体通常根据个人情感需要自主选择诗词中的认知客体,使外在知觉融入到内在认知[18]。庐山历代诗词的写作结构一般由写景到抒情,从认知客体描写到主体人生哲理感悟,即可分为“观景得形”“赏景怡情”和“悟景至境”3个层次。

表5 庐山历代诗词中诗人认知动机Tab.5 Cognition motivation of the poets in the previous dynasties poetries of Lushan Mountain

认知过程始于认知主体动机。主客分属2个独立系统,在特定动机的驱使下,主体感觉器官将采集到的山岳、水文、气象、生物、建筑等认知客体进行筛选,根据客体信息与特征选取与情感表达契合的要素。主体感官系统获得客体刺激后产生直观外在知觉,即“观景得形”。认知空间从动机阶段的期待空间转变为现实的物理空间。认知主体在对客体知觉的基础上,结合地理要素的时空条件进行理解,对其组合特征感知并内化,与情绪结合并进行地理认知主客体之间的感情交流,达到外在知觉与内在认知的融合,即“赏景怡情”。现实的物理空间转化为带有特定含义的意象空间。个人情感最终与自然结合并突破个体经验升华为一般意境,达到“悟景至境”的阶段,最后回归自然本真,实现天人合一,完成理想空间的构建(图1)。

图1 诗词中的地理认知机理Fig.1 The mechanism of geographical cognition in poetries

5 结论

诗词是具有中国古典文化特色的地理认知表达方式,诗人建构地方意义的能力体现在融入环境并获得独特而形象的地理认知。借鉴行为地理学的研究方法,以庐山历代诗词为素材,探究其中的地理认知客体规律与主体认知机制,探索行为空间与空间行为的交流方式。

1)行为空间中的地理认知客体。庐山历代诗词中的地理认知客体主要包括山岳、水文、气象、生物、建筑5种类型,认知客体以自然景观为主,人文景观建立在自然基底之上,形成庐山的文化符号,是空间行为的对象。认知客体中山岳与建筑景观的典型性较强;客体组合多以双类出现,单类与三类组合次之。

2)空间认知行为的历史演变。庐山诗词中的地理认知特征受各历史时期的政治文化背景的影响,其风格和内容经历了“积淀隐逸,山水自然”的魏晋南北朝时期、“初展人文,虚实相承”的隋唐时期、“佛道同盛,初承理蕴”的宋元时期、“古韵怡然,意象避政”的明清时期和“文风多彩,轻形重意”的民国时期的演变。

3)行为空间与空间行为的互动过程。诗词中的地理认知主客体系统的交融经历了“期待空间—物理空间—意象空间—理想空间”的演变过程,其间的认知机理可以概括为“观景得形”“赏景怡情”和“悟景至境”3个递进的层次,最后得到行为空间和空间行为的交流。

[1]苏彦捷,李佳.环境心理学[M].长春:吉林教育出版社,2001:38-41.

[2]鲁学军,承继成.地理认知理论内涵分析[J].地理学报,1998,53(2):132-140.

[3]邬伦,王晓明,高勇,等.基于地理认知的GIS数据元模型研究[J].遥感学报,2005,9(5):583-588.

[4]马耀峰,李君轶.旅游者地理空间认知模式研究[J].遥感学报,2008,12(2):378-384.

[5]白凯.旅华美国游客目的地城市色彩意象认知研究[J].地理学报,2012,67(4):557-573.

[6]Koelsch W A.William H.Tillinghast,John K.Wright,and Some Antecedents of American Humanistic Geography[J].Journal of Historical Geography,2003,29(4):618-630.

[7]张捷,张宏磊,唐文跃.中国城镇书法景观空间分异及其地方意义——以城镇商业街区为例[J].地理学报,2012,67(12):1675-1685.

[8]贾文毓.旅游地理学视域中的中国名胜组景分析[J].地理学报,2009,64(6):745-752.

[9]刘宏芳,明庆忠,王丹.文艺作品隐性构建地方旅游形象的机理分析[J].地域研究与开发,2015,34(2):120-124.

[10]马强.唐宋诗歌中的“巴蜀”及文化地理内涵[J].成都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2):71-74.

[11]陈锋仪.论古典诗歌对中国式景观营造的影响[J].安徽农业科学,2011,39(19):11622-11623.

[12]薛东前,郭瑞斌,才超,等.西安文化艺术产业时空格局与布局模式演化分析[J].地域研究与开发,2014,33(2):77-82.

[13]梁江川.旅游动机与目的地偏好——以广东外来旅游者为例[J].地域研究与开发,2013,32(5):151-156.

[14]江西省庐山风景名胜区管理局.庐山历代诗词全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

[15]Tuan Y F.Humanistic Geography[J].Annals of the Association of American Geography,1976,66(2):266-276.

[16]Harris C.The Historical Mind and The Practice of Geography[M].London:Croon Helm,1978.

[17]潘智彪.审美心理研究[M].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007:6-9.

[18]章士嵘.认知科学导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2:6-8.

猜你喜欢

历代频数庐山
修护灵渠的历代先贤录
做一次庐山客
毛泽东登庐山
《李白 庐山谣》
中考频数分布直方图题型展示
从历代《达赖喇嘛传》看活佛转世定制
学习制作频数分布直方图三部曲
频数和频率
盗汗病治疗药物性味归经频数分析
中国历代军队的称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