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知识异质性视角下的地方产业演化理论前沿研究

2015-04-16张林

地域研究与开发 2015年4期
关键词:异质性经济研究

张林

(广西大学商学院,南宁530004)

1 研究背景

1.1 异质性是地理学的核心问题

异质性(heterogeneity)是指在某一领域各种成分复杂多样、非均质。与其他学科追求复杂多样的研究对象背后的一致性(homogeneity)规律不一样,地理学的视角是独特的,对于研究对象地表的异质性或者差异性格外青睐,这是地理学科的思维特质。地理学异质性思维不仅在于地理学研究对象的异质性程度高,而且还在于地理学研究的目的往往是揭示地理空间异质性形成的机理,一旦划定研究领域,就开始异质性的分析。虽然异质性的关注一直是地理学的核心,但是不同时期地理学关注异质性的领域并不相同。

1.1.1 地理现象的异质性。传统地理学一直关注地理条件的异质性和地理结果的差异性,依赖于文字描述和地图再现的主要工具累积关于地方的信息,并关注区域之间的差别在哪里。由于缺乏对地表整体性的认识,对异质性条件与结果之间的关系缺乏科学的揭示。

1.1.2 地理关系的异质性。随着地表认识范围的扩大,在C.Ritter[1]提出地理学研究的因果关系后,现代地理学从全球角度分析关注异质性的条件与异质性的结果之间的关系,利用逻辑工具和数学工具寻找地理事象之间的关系,寻找异质性结果形成的规律,发现了诸如黄赤交角与五带划分、海陆关系与气候带形成等地带性和非地带性的地理分异规律,在揭示地理事象的关系规律方面自然地理学获得极大的成功。但是,人文地理的条件与结果的因果关系揭示却因为视角、方法等方面的差异性呈现出理论多样化的解释,出现了实证主义、人本主义、结构主义、马克思主义等诸多的流派,这些理论丰富了对地理异质性的认识。

1.1.3 异质性的地理过程。无论是自然地理还是人文地理,地理现象都是一个动态过程。B.L.Rhoads[2]认为,按照过程哲学,存在的本质由过程组成,包括地理现象等实在的本质是过程的,但是地理学存在过程方法的局限性,号召用演化的观点研究过程、关联与实在。结合地理学的视角,过程哲学的地理学理论不仅关注条件、结果异质性之间的关系,更关注地理现象异质性的生成、变化及其对未来的影响,更加强调地理有机体在条件结果之间的过程的异质性塑造中表现出来的主动性。可以说,地理事象是演化的,地理异质性也需要在演化的视角下进行研究。

1.2 知识异质性是演化经济地理学的核心问题

1.2.1 知识是演化经济理论的核心。演化经济增长理论坚持动态、系统和有机的世界观,采用达尔文主义“变异—选择—遗传”的演化分析框架,以技术创新和制度变迁为核心,经济主体在变化的环境下的不断创新和选择使经济呈现出非均衡的动态演化过程。企业是一个承载着不同的知识和技能、具有主动性和适应性的有机体[3],能够在与环境的交流互动中有目的、有方向地改变自己原有的行为方式和结构,以更好地适应环境[4]。与传统经济学相比,经济演化的核心问题不是存在而是生成,与经济活动相关的演化思想为理解知识、创新与经济增长、结构变迁和竞争过程的关系提供了强有力的系统性思想,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①经济演化是经济主体合乎目的的过程。演化理论强调主体并不是对世界环境变化的机械反应,经济主体具有强烈的能动性,以达到主体对环境的生存适应、社会共享或竞争独占,不同动机与目的导致具有不同的行为选择。②经济演化是一个群体选择的动态过程。对于达尔文主义而言,选择是建立在多样性和各有区别的适应性之上的。经济演化理论关注多元动力机制及其路径表现,具有路径依赖的动力过程是演化的重要表现之一。③知识成为演化的核心。演化理论破除了“经济人”的完美假设,强调有限理性的经济主体对环境适应过程中认知的异质性、学习创新及其知识效果,正如库特·多普弗[5]强调的,演化经济学的核心问题是“运用技术和生产的经济知识本身所发生的变化”。

1.2.2 演化经济地理学成为经济地理学研究的新方向。经济演化是在一定地理空间中经济现象生成并不断拓展地理空间的过程。21世纪以来,经济地理学家开始吸收演化经济学的基本思想,围绕产业、网络、集群、城市和区域等领域,在演化经济地理学的理论和实证方面进行了大量的、开创性的研究工作,被认为是经济地理学发展的“新方向”[6]、“第三条道路”[7]、“21世纪经济地理学”[8]。研究的基本观点包括:①经济体系本质上是一个基于具体区域的开放系统,主张从企业出发研究区域和产业问题,分析宏观层面(结构)和微观层面(企业)的动态互动,打破了长期以来2个层次不“对话”的局面,为经济地理研究的各个层面如组织、部门、网络、地域和空间系统提供了新的认识[6]。②演化经济地理理论吸收了演化经济理论动态的、非均衡的路径依赖和历史基础(history matters)观点,认为经济发展的动力来自新异,种群之间是共同演化的,主张用历史主义研究方法研究经济变迁的空间活动[7]。③坚持空间特质性(context-specific),强调地理是学习和创新的重要维度,认为经济的路径依赖表现为“地方依赖性”(place dependence)[8]。

1.2.3 “知识地方化”是经济演化理论走向实践的关键。经济的地方性主要由根植性来体现。目前,演化经济地方化面临着概念和理论的完善、实证研究的薄弱和经验研究范围的狭隘等问题[9]。但演化经济学核心概念——知识的“地方化”方面显得薄弱,仅李顺才等[10]提出了知识根植性,但是没有解释知识根植性的机理。知识如何根植于地方并且核心作用于经济演化过程的研究是演化经济理论地方化的关键。只有深入研究地方经济的知识特质、知识关系及其与地理环境的关系,才能有效分析知识群体的网络演化机理、路径与模式。

2 知识关系是地方产业演化研究的核心

2.1 知识是影响地方产业演化的关键因素

地方产业是指以资源、技术、人才、区位等方面的优势为基础,以特色产品为龙头,以骨干企业为依托,形成庞大的地方生产经营群体[11]。在中国历史上就有西湖龙井、武夷山铁观音、贵州茅台、云南宣威火腿等许多地方土特产流传于世。改革开放后,东部地区以县域为单元、以乡镇为基地的“一镇一品”特色经济获得了较大的成功。地方产业是区域为寻求自身发展的新思路而形成的一种适应现代市场需求结构的差异性、多样化的现代区域产业分工新形式,是地方经济嵌入全国乃至全球市场的重要力量。

在开放的环境中,地方产业演化是沿着知识创新、产业链和空间尺度演化的过程[12],不仅受到产业本身特征的影响,还受到全球化与地方化的影响,地方产业演化是在产业创新系统与区域创新系统耦合的格局中进行的。但是,许多地方利用资源优势“以资源换资金”的发展模式盛行,导致“高速成长、核心竞争力匮乏、后劲缺乏”[13],特色资源(条件)的价值效应有限,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受到了挑战,标准化生产后“特色不特”也成为潜在的问题。如何提高地方产业发展的效益、促进产业增长方式转型、提高品牌效应是非常紧迫的现实问题。

特色是异质性的表现,从资源特色向产品特色、产业特色、经济特色的演化过程中,都存在特色的生成、特色的维系、特色的创造以及特色价值的实现。毫无疑问,特色塑造与变化的过程需要演化观点,揭示知识在产业特色塑造和价值实现的核心作用及其机理是解决发展瓶颈的关键。

2.2 知识创新异质性是影响地方产业演化的核心因素

20世纪90年代后,产业创新系统的概念试图提供一个多维的、综合的、动力的、演化的产业创新观点,以理解产业的结构与边界、机构和它们之间的关系、主体学习过程、创新和生产过程的耦合以及系统的协调演化过程等[14]。地方产业系统之间的竞争无疑是创新导向的。但是,创新知识不是凭空产生的,是依赖于原有的知识与外部知识整合、知识假设、新知识验证、新知识转化和价值比较的过程,这是一个选择并演化的过程。在有关产业动态变化的文献中,大量研究均有力地指出了产业内知识异质性的选择机制问题。

弗朗哥·马雷尔巴[15]对产业内创新知识异质性文献进行了梳理,认为异质性与创新活动之间存在持续的密切联系,企业间创新上的异质性意味着特殊能力(吸收能力、技术能力等)的存在,也意味着企业即使做相同的事情,也知道如何按照不同的方法来完成。在同一产业内各企业间在创新上有高度异质性,而此种异质性是影响部门内创新模式的关键因素。根据企业创新的异质性,产业创新存在“熊彼特II型”和“熊彼特I型”2种组织方式。即在某些产业部门中,创新活动集中于少数企业之上,创新者比较稳定,新的创新者很少,而在其他产业部门中,创新模式分布于广泛的企业之中,创新活动存在较大波动,并且新的创新者来自各个方向,创新活动的这2种组织方式,分别被冠以“熊彼特Ⅱ型”和“熊彼特Ⅰ型”。

在国内,地方产业知识生产与创新是一个非常热门的研究议题,例如,王缉慈[16-17]就质疑产业集聚是否必然导致产业升级、真正推动产业升级需要什么样的内外部条件及其与产业升级之间的传导机制作用又如何。集群的路径依赖与锁定现象也往往被反复提及,因为产业创新是不同行为主体间知识互动的结果,研究涉及到产业演化过程中不同主体的学习、创新与产业动态变化之间的关系。例如,集群中核心企业之间的竞争关系对创新的影响[18],基于技术的异质性的产业集群中技术学习策略对企业创新绩效的影响机制研究[19],知识异质性、吸收能力与集群生命周期的演进的机制[20]等。

2.3 地方产业创新需要重视异质性知识关系

地方产业演化过程往往表现出复杂的、适应系统的特征。集群是一个企业群,地方产业集群的竞争不仅仅是创新企业与外界的竞争,集群内部复杂的企业关系往往是学者分析的重点。例如,外部性、租金与集群式产业链演化[21]、创新企业间信任关系与演化博弈[22]等。但是,这些研究基本上集中在产业演化的条件或者经济动力等方面,对于企业间知识关系有所涉及,但是专注较少。虽然一些学者从理论上论述了基于知识的结构性互补的区域知识系统的协同机制[23]以及专业市场与产业在竞争合作机制、学习机制、选择机制及动态博弈机制等动力机制的推动下的交互作用及其协同演化结构及过程[24],但在异质性知识的互补和耦合的认知、经济和社会机制的解释方面尚需深入,异质性的认识维度和度量模型需要深化。樊星等[25]从超边际分析和创新理论的角度将知识量(隐含经验类和编码化知识)和隐含经验类知识溢出量引入,建立各种超边际结构模式以分析知识量(隐含经验类和编码化知识)、隐含经验类知识溢出量和产业分工的关系,开始注重知识的异质性与分工关系的理论解释,但由于缺少具体的衡量指标,实践效果有待于检验。

在地方产业结构演进问题上,出现了分工专业化还是多样性的争议。Marshal外部性(产业内)理论强调基于同一产业间的专业化分工优势,Jacobs外部性(产业间)则强调不同产业之间知识溢出促进技术杂交,从而有利于创新和增长。国内学者对专业化与多样化的外部性理论进行了实证研究,但学者的结论却因地区和产业而异[26]。胡树光等[27]提出既不是区域多样化(可能导致认知距离过大)也不是区域专业化(可能导致过度的认知接近)能促进创新,而是考虑相关性的多样化促进企业的交互学习与创新。但是,实现交互学习与创新的机制并没有涉及。

文献研究表明,异质性知识关系研究将是解开地方产业创新与演化机理的钥匙,因为知识关系涉及到知识溢出、知识整合、知识收益,其中,知识异质性的表现与衡量、主体之间的知识竞争与协同如何影响地方产业演化需要深入研究。

2.4 地方产业演化的空间尺度与相关知识

地方产业演化总是从地方产业、区域产业、国家产业到全球产业的一个空间演化的过程,即地方产业演化存在空间尺度的问题。全球化时代,全球产业转移为后发展国家的地方产业提供了“过程升级—产品升级—功能升级—链条升级”演化方向[28]。但是,在跨国公司全球产业快速蔓延和转移中,本地专业化供应商利用低廉的生产要素和地方专业化分工优势,承担了全球价值链上的制造加工环节,极易被其他低成本供应商所取代[29]。近年来,在成本控制的战略下,跨国公司迫于竞争压力将产业转向相对落后的内地或者海外,集群中一些企业开始了新的迁移,存在“去地方化”的倾向[30]。这主要是因为全球化过程中产业的地方化向心力不足以应对全球化区位选择的离心力。究其深层次原因,这些产业虽然地方化但知识是标准化的,生产的片断化使其知识被限定在特定领域,尚未形成地方化的独特知识去参与全球的经济活动或者地方性知识的价值尚未充分展示。

由于发展中国家或地区的产业技术是低梯度的,在“产品差别型分工”和“生产工序型分工”国际经济分工格局与全球生产网络的背景下,地方性产业有必要利用全球生产的片断化加速知识的分解和创新的扩散机会参与全球价值链上的创新过程[16]。因此,在全球化和知识经济背景下,如何实现地方性知识的累积及其价值实现从而参与全球分工而不是成为全球链条上的经济附庸是一个非常严肃的问题,这涉及到产业演化的“局域—全域”问题和产业创新的地方性问题。其中,地方—全球的知识关系是演化方向、演化战略、演化模式确立等方面的关键。

3 地方产业演化理论的几个前沿问题

异质性是地理学与演化理论的共同点,知识是经济演化的核心要素[31]。对经济演化理论、知识异质性、演化经济地理的概念体系、产业(集群)发展创新理论与实践的探索为深化区域产业演化的认识、构建地方产业演化模型及其动力机制解释提供了基础理论指导和工具支持。但是,地方产业演化经济理论的核心——知识异质性在演化经济理论中研究不足,前沿研究的空间有待于进一步扩展。

3.1 知识异质性解析及其测度

3.1.1 知识异质性内涵及其地方性的表现研究。作为演化经济理论中最基础的要素,知识不是同质的,而是异质的。不仅存在知识认知对象的差异性,也存在个体知识、团队知识、组织知识、区域知识等认知主体的差异性以及知识创新程度的差异性和知识是否可以远距离传播的缄默知识(tacit knowledge)、编程知识(codified knowledge)的差异性,还存在知识生命周期的差异性。

不同类型的知识具有不同的特征,关注知识异质性能够更加有效地发挥知识整合的效果,异质性知识的整合成为了研究的重要议题。因此,为了深入分析地方产业演化机理,知识异质性研究需要深化。

经济演化理论的地方化需要从认知、价值的知识异质性及其地理表现进行认识深化,这不仅突破了知识同质性的认识,而且为分析地方经济系统演化搭建了知识理论—经济理论—地理理论综合分析的基本逻辑架构。研究内容包括以下方面:①知识认知异质性的内涵及其地理表现。知识是认知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需要基于认知角度阐释主客体认知差异特性导致的知识异质性,深入阐释认知对象(地方社会经济系统)的差异、认知主体的认识角度(科学原理)差异与知识客体异质性、科学基因异质性及知识的等级性的地理表现,并研究知识基因、知识种、知识种群、知识群落的区位和地方特征的形成,为描述和分析地方知识系统演化奠定知识理论基础。②知识价值异质性的内涵及其地理表现研究。知识是经济价值的来源,不同质量的知识在社会经济系统运行中具有不同的价值。此外,同一知识的价值在经济系统中的大小与该知识的显隐程度与知识产权属性相关,需要深入研究质量、显隐和产权的知识异质性及其地理表现与地理关系,探索知识显隐程度与地方根植性、知识质量异质性与演化方向、知识产权异质性与演化方式之间的关系。③知识异质性与地方特色演化的关系研究。地方特色正是异质性的地理事象的区域综合在区域比较中体现出来的地方异质性,但是地方性不一定能够演化到一个高级阶段,需要研究地方产业异质性知识的选择、知识根植、知识创新、地域特色综合等地理过程与资源特色向知识专业化特色、地方知识关系网络特色等特色的遗传和变异之间的关系,从理论上探索地方知识的多样性与选择、异质性与竞争及协同之间关系的产业演化机理。

3.1.2 地方产业演化状况的测度模型建设研究。基于异质性的概念,从环境条件、知识、经济和特色尺度4个方面建设地方特色经济演化测度模型:①地理条件和资源异质性测度,包括资源储量、品位、环境独特性、地理集中度等方面的测度。②知识异质性的CTQQPP测度。从知识认知异质性出发确定地方经济系统的知识范畴和知识系统,识别技术知识和管理知识的价值异质性在显隐(codified,tacit)、质量(quantity,quality)和产权(private,public)方面的显变量和潜变量,编制相关的量表,并构建知识价值异质性的CTQQPP测量模型:在知识资产测度模型基础上展开知识显隐异质性的测度模型构建;从专业化指数、区位熵(包括产值、人员区位熵和创新区位熵)、专业人员技术等级等方面展开质量异质性测度模型构建;从知识主体的组织的私有属性和知识的共享属性等角度展开产权异质性测度模型构建。③经济演化效果测度。产业演化通过规模变化(产值、企业数量等)、结构变迁(产业链环节及其网络等级等)、速度、效益(收益率、创新利润、劳动生产率、全要素生产率等指标)等方面体现,并编制相关的量表,构建产业演化经济演化效果测量模型。④产业演化的空间尺度的测度。尺度(scale)是地理学家无法回避的具有本体性质的关键问题[32],因为特色总是在一定尺度空间中经过比较显现出来,具有动态、演化和竞争等性质,需要通过生产要素整合空间、知识交换的空间尺度、产品市场空间、制度影响空间等关注地方经济特色在地方、区域、国家和全球等尺度差异性的表现,区分出地方性产业、区域性产业、国家产业和全球产业等级性。

3.2 产业演化的地方—全球的知识关系

基于知识地理分异的观点在地方—全球互动的视角下采用演化测度模型研究地方产业知识的演化过程,集中研究具体的地方产业的地方性知识生成、知识关系与演化问题。因为资源和条件的特色变化和产业演化的数据可以通过统计年鉴和调研获得,调研主要集中在知识异质性分析及其与演化的关系上。

3.2.1 地方产业的知识异质性演化趋势分析。①利用知识异质性度量表,绘制地方产业知识基因、知识种、知识种群和知识群落图层级表及其空间分布,利用地方统计年鉴和调查数据,识别、描述并分析地方产业知识群落关系、演化过程及其趋势。②对知识群落各层级的知识分别进行知识价值异质性的度量,解释知识价值的演化趋势和地方知识的利用策略,构建地方知识战略。

3.2.2 开放环境下的产业知识的地方根植性与路径依赖性特征分析。①资源特色、外部编程知识输入与知识的地方根植过程分析。识别特色资源初始条件对产业演化长期性的影响;资源特色与经济机会和知识获取的途径和方法(市场方法、非正式合作和正式合作等)研究;外部编程知识转变为地方缄默知识的地方内在化研究;知识种群选择过程和知识基础的稳定和保留分析,识别产业的地方知识基因的生成等。②产业知识的路径依赖性的地方特征分析。识别演化中各类地方产业知识的遗传和变异状况及其在整个产业知识谱系中地位变化,分析地方产业知识演化的路径依赖程度以及特色演化趋势,分析地方与其主要竞争对手的知识关系,研判地方产业主动演化或者被动演化问题,以解释知识路径依赖中地方的主导能力。

3.3 异质性知识关系与产业演化动力

对于地区产业发展来说,揭示地方知识结构与产业演化的因果关系更有实践意义,需要基于区域知识建立知识异质性与地方产业系统演化动力分析框架(图1)。

3.3.1 竞争压力、创业精神、知识的质量异质性演化与产业演化研究。种群内知识创新差异主导着产业演化方向,也改变在产业价值链上的地位,需要从微观个体(企业)角度研究竞争机制、知识质量的异质性生成与产业演化关系。主要包括:①竞争压力(包括全球竞争态势和地方内部竞争态势)与主体的创业精神互动下的利润变化与知识淘汰、维系、创新关系研究。②知识质(专业化)与量(多样化)及其在产业演化中的作用差异研究,高质量的知识的价值实现及其在竞争中的遗传和变异研究。③围绕地方战略知识缺口的学习与创新研究。

图1 知识异质性与地方产业演化动力机制的逻辑结构Fig.1 The logic mechanism of dynamic evolution of the local industry in the view of knowledge heterogeneity

3.3.2 知识协同、网络关系、知识的分工异质性演化与产业演化的效益研究。产业系统中异质性的固有本质要求某种形式的整合,以增加产业活动的经济价值和夯实知识基础。知识的相对价值会与产业内的其他知识的整合状况有关,需要从知识分工的异质性出发研究产业链环节协同关系对产业演化效益的影响。主要包括:①分析各地方产业及产业内企业种群知识分工状况及产品多样性,建立产品和知识的潜在供给—需求矩阵,研究知识客体异质性及其匹配问题,包括地理空间集中与匹配交流机会、知识质和量与匹配成功机会等。②基于知识地图描述的地方知识网络,从经济价值角度研究产业主体的网络状况、网络关系和交易成本与企业群之间异质性的知识扩散、共享、耦合与价值创造的博弈协同演化动力,揭示种群之间知识的正反馈或者负反馈路径。③由于知识体系中存在知识种群的地位差异和支配关系,分列于产业链的不同位置的知识种(群)在地方产业创新中的地位不一样,需要研究产业知识种(群)的创新地位及其市场权力的差异与产业结构变迁与协同演化的序参量问题。

3.3.3 知识共享、规则惯例与知识产权属性异质性演化与非市场演化基础研究。知识具有类公共产品的性质,产权保护知识价值可以促进知识创新,取消产权则能实现知识和价值共享。地方产业知识群落中,除了拥有知识私有产权的企业之外,还包括大学、科研机构和政府等拥有公共知识(或者类公共知识)产权的相关组织,具有非市场的特征,需要深入研究知识产权异质性、知识基础对产业演化影响。主要包括:①产业公共知识(包括特色产品的原产地标识、集体商标、规则惯例等)生产、累积与价值共享状况及其地理分布研究。②公共知识与私有知识之间的网络关系以及私有知识向公共知识转变的途径(包括产业工程中心、产业数据库建设等)。③产业规划战略和产业发展标准建设、产业发展地方惯例等公共知识形成方式对产业演化作用研究。

3.4 研究方法的创新

3.4.1 历史比较研究与规范分析结合的方法。从研究方法看,历史基础和路径依赖是演化经济分析的主要工具,运用历史比较、横向比较研究方法,关注各产业的历史与地理特性,探寻细微的初始条件差异、知识异质性与演化轨迹分叉和演化动力模式的差异。但是,历史比较方法不要成为历史复原法,其目标并不在于复制历史,而是在于提出一般假设与分析框架,从而进入规范分析的领域。也就是说,通过规范分析及建立模型等模拟手段去尽可能地匹配历史事件中所观察到的数值。模型设定的目的也不是为了尽可能地去接近实际环境中的经验数值,而是在于探究模型中的特定机制与动力能否解释所研究的现象,以及是否匹配描述产业总体演化模式与趋势。

3.4.2 知识地图法。产业演化研究本质上是由产业知识及其效用的变化轨迹而展开的,需要相应的能够描述解释产业知识变化的工具。知识地图在情报学中是指用清单、图表等各种信息模式来表示知识分布及其各种关系的地图,是组织进行知识管理的良好工具[33]。知识树本质上就是一个层级式知识地图,它表达了为实现某一组织目标的所有相关组织知识间的因果关系或从属关系的层级式知识地图。作为一种共同认知框架,知识树可以直观描述知识的产生、生长、退化,并可以建立各节点知识的关系分析模型。因为情报学中的知识地图并非是地理学所谓的地图,知识地图需要并且使之“地方化”成为基于知识树的知识地图,将知识地图升级为一个分析知识经济关系的工具。可以在地图上立体标注出各区域的知识树,在知识树上标注知识异质性程度,不同的知识树构成知识种群,不同的知识种群构成知识群落。地方化的知识地图将知识空间与地理空间进行了有机结合,主要用于分析知识关系,既便于分析区域内知识认知的异质性与层级性及其关系,又便于比较区域间的知识地方异质性关系。

3.4.3 新型计量工具。在产业演化研究中,定性描述的研究较多,定量研究较少,知识异质性与产业演化的相关关系、结构关系和因果关系都需要相应的计量工具来支持。①相关关系。采用知识外部性模型、多元回归模型、多类别联表分析法等相关性模型全面研究知识与产业演化规模、效益的相关性。②结构关系。利用建立的知识与产业演化的逻辑模型对超边际结构模式分析进行形象、直观的表述,采用超边际分析方法,引入知识异质性变量,建立各种超边际结构模型,分析知识异质性、交易费用和产业分工与协同演进的路径。③因果关系。由于知识质量异质性研究地方产业演化是互为因果的,但这种因果关系尚不明确,结构方程和系统动力学工具都具有同时处理多组变量的能力,适宜于探索复杂系统的变量之间的关系,有助于研究者开展探索性分析和验证性分析。

4 结论

异质性是地理学研究的本质特征,知识异质性研究是地理学尤其是经济地理学发展的时代需要。地方产业演化需要充分关注知识异质性的表现、异质性的知识关系及其空间表现,将有效促进地方产业发展从“基于资源的发展观”向“基于知识的发展观”的转变,为改变产业增长方式提供基础理论研究。

基于区域知识经济发展的时代要求,演化经济地理学需要深化知识异质性在经济演化理论的地方化建设中的核心地位,理论层面需要对知识异质性的概念、内涵、类型及其测度模型进行深入研究,实证层面需要强化全球化背景下地方产业的知识演化路径的比较研究和异质性知识促进产业演化的动力研究。此外,演化经济理论的地理化需要方法的综合与创新。

[1]Ritter C.Comparative Geography[M].Gage W L,transl.Whitefish MT:Kessinger Publishing,2007.

[2]Rhoads B L.The Dynamic Basis of Geomorphology Reenvisioned[J].Annals of the Association of American Geographers,2006,96(1):14-30.

[3]Pelikan P.Bringing Institutions into Evolutionary Economics:Another View with Links to Changes in Physical and Social Technologies[J].Journal of Evolutionary Economics,2003,13(3):237-258.

[4]Nelson R R.Bringing Institutions into Evolutionary Growth Theory[J].Journal of Evolutionary Economics,2002,12(1/2):17-28.

[5]多普弗.经济学的演化基础[M].锁凌燕,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

[6]Boschma R,Frenken K.Some Notes on Institutions in Evolutionary Economic Geography[J].Economic Geography,2009,85(2):151-158.

[7]Martin R,Sunley P.The Place of Path Dependence in An Evolutionary Perspective on the Economic Landscape[C]//Boschma R A,Martin R.The Handbook on Evolutionary E-conomic Geography.Cheltenham:Edward Elgar,2009.

[8]刘志高,崔岳春,李敏.演化经济地理学:新范式还是新瓶装旧酒?[J].演化与创新经济学评论,2009(1):59-69.

[9]刘志高,尹贻梅.演化经济学的理论知识体系分析[J].外国经济与管理,2007,29(6):1-6.

[10]李顺才,李伟.基于知识根植性视角的联盟协作创新研究[J].研究与发展管理,2007,19(1):1-5.

[11]路富裕.把产业做大做强[J].探索与求是,2001(11):227-229.

[12]张林,罗乐.县域产业创新三维模式及其风险研究[J].甘肃社会科学,2012(6):104-108.

[13]田丽敏,谭力文.产业梯度转移与中国西部地区产业升级——基于全球价值链理论的分析[J].经济研究导刊,2010(3):164-166.

[14]Lundvall B A,Borrás S.The Globalising Learning Economy:Implications for Innovation Policy[R]//Commission of the European Union.Report Based on Contributions from Seven Projects under the TSER Programme(DG XII).Brussel:Commission of the European Union,1997.

[15]马雷尔巴.创新与产业动态变化及演化:研究进展与挑战[J].李宏生,乔晓楠,刘大勇,译.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11(2):61-69.

[16]王缉慈.超越集群:中国产业集群的理论探索[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0.

[17]王缉慈.中国地方产业集群及其对发展中国家的意义[J].地域研究与开发,2004,23(4):1-4.

[18]王长峰.基于演化博弈理论的产业集群中竞争与合作关系分析[J].科技管理研究,2011,31(1):176-179.

[19]郭京京.产业集群中技术学习策略对企业创新绩效的影响机制研究[D].杭州:浙江大学,2011.

[20]郑素珍,孙锐.知识异质性、吸收能力与集群生命周期的演进[J].科技管理研究,2011,31(13):154-158.

[21]严北战.集群式产业链形成与演化内在机理研究[J].经济学家,2011(1):78-85.

[22]柴国荣,龚琳玲,李振超.产业集群合作创新中信任关系的演化博弈分析[J].科技管理研究,2011,31(2):36-39.

[23]张林.区域知识系统协同研究[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8(3):86-90.

[24]陆立军.基于演化动力学的专业市场与产业集群互动机理研究[J].经济学家,2011(2):51-58.

[25]樊星,路世昌.产业集群互补性知识超边际模型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08(6):492-494.

[26]孙晓华,柴玲玲.相关多样化、无关多样化与地区经济发展——基于中国282个地级市面板数据的实证研究[J].中国工业经济,2012(6):5-17.

[27]胡树光,刘志高,樊瑛.产业结构演替理论进展与评述[J].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1(1):29-35.

[28]Gereffi G.International Trade and Industrial Upgrading in the Apparel Commodity Chains[J].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s,1999,48(1):37-40.

[29]顾慧君.产业集群升级:研究框架的比较与演变[J].产业经济评论,2010(9):74-87.

[30]朱华友,王缉慈.去地方化与区域发展:欧美实证与中国启示[J].经济地理,2013,33(2):6-13.

[31]Brison J R.Knowledge,Space,Economy[M].London:Routledge,2000.

[32]Storper M,Walker R.The Capitalist Imperative[M].Oxford:Basil Blackwell,1989.

[33]李丹,张会平.知识地图理论研究[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8,18(33):130-132.

猜你喜欢

异质性经济研究
“林下经济”助农增收
FMS与YBT相关性的实证研究
辽代千人邑研究述论
基于可持续发展的异质性债务治理与制度完善
增加就业, 这些“经济”要关注
视错觉在平面设计中的应用与研究
EMA伺服控制系统研究
民营经济大有可为
现代社区异质性的变迁与启示
基于偏好异质性的市场契约设计及其治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