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略论明清徽州书院

2015-04-15詹海波

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2015年1期
关键词:徽州地区宗族徽州

詹海波

(安徽大学历史系,安徽合肥230039)

徽州文化相当发达,有着“东南邹鲁”之称。徽州书院作为徽州文化的重要代表,在徽文化的发展过程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徽州世家大族多为“中原衣冠”的后裔,尊儒崇文,重视教育,历史文献显示,宋元以来,徽州成为了全国书院非常发达的地区,明清时期是徽州书院发展的繁荣时期,涌现出一大批办学成功的书院。

一、徽州书院数量众多

古徽州位于中国东南地区,崇文重教,名人辈出。徽州书院教育在整个徽州地区十分盛行,据笔者统计,在宋元两朝,徽州书院已有47所,而到了明清时期,徽州再建和新建的书院达到180余所,其中比较著名的书院有:桂枝书院、龙川书院、柳溪书院、紫阳书院、晦庵书院、明经书院、竹溪书院、枫林书院、龙峰书院、窦山书院、东山书院、还古书院、天都书院、双杉书院、古紫阳书院、东山书院,等等。明朝天启六年(1626年),御史张讷奏疏:“天下书院最盛者,无过东林、江右、关中、徽州。”[1]安徽地区各府州都有书院的分布,但是存在着明显的地域差异。池州府,新建书院9所,修复书院5所;宁国府,新建书院11所,修复8所;太平府,新建书院9所;安庆府,新建书院16所,修复2所;徽州府,新家书院36所,修复13所;广德州,新建书院7所,修复1所;滁州,新建书院7所,修复2所;凤阳府,新建书院13所,修复2所;庐州府,新建书院13所,修复1所;泗洲,新建书院6所,修复2所;颍州府,新建书院16所,修复1所,六安州新建书院4所,修复1所;和州新建书院2所。从以上数据中我们可以看出,徽州书院在整个安徽范围内数量最多,独占鳌头,发达的书院教育推动了徽州地区教育事业的发展,提高了徽州人的文化素质。

二、徽州书院的分类与创建管理特色

(一)徽州书院的分类

徽州书院源远流长,数量众多,对于历史上的徽州书院我们可以按不同的标准来区分种类。首先,从书院的创建者来看,我们可以将徽州书院划分为官办书院和民办书院两种类型。官办书院有宋朝淳祐六年州守韩补始建紫阳书院,始建于南门外,后转徙无常,直到太守张芹迁书院于紫阳山麓之老子祠才固定下来[1];元明间姚链、唐仲建的斗山书院;明万历二十年知县祝世禄建的还古书院等,它们的首创者为官府,但是其书院费用来源主要是靠民间的捐输。民办书院又可以分为三种,个人创建、宗族创建、数姓合创。柳溪书院、明善书院、桂岩书院、窦山书院等为个人创建的书院;明经书院、心远书院、集成书院等为宗族创建的书院;数姓创建的书院有开文书院等。其次,从教育受众来看徽州书院可以划分为四种。第一类是在徽州六县挑选“俊秀者”,为其提供学习研究的场所。此类书院有古紫阳书院等。第二类是挑选一县“俊秀者”,为其提供学习研究场所,如问政书院、还古书院的皆属此类。第三类是聘请名师“以教乡之俊秀者”[2],这类书院大都为宗族创建或乡里书院。第四来是塾学和义学性质的书院,如明弘治时李汛建的李源书院,割田二十亩入书院,“以助族之子弟能读书者”[2]。我们可以看到,第一类和第二类属于层次较高的教育,而第三和第四类书院层次较低的教育,面向宗族子弟。

(二)徽州书院的创建与管理特色

1.徽州书院办学经费来源

徽州地区历史上就有崇儒重教的传统,而徽州书院的创建者们重视徽州教育的发展,把兴学重教作为创办书院的目标。我们知道徽州是一个宗族社会,除了一些官办书院外,各个名宗右族为了提高宗族子弟的文化素质,或由宗族创建,或由宗族子弟输资创办。他们尊儒崇文,兴学重教,出资创建书院,为徽州书院的昌盛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书院创办者之所以如此兴学,大多是出于为宗族培养人才,“大吾门”、“亢吾宗”的目的。徽州书院的创建者为此倾注了大量的心血和汗水。

徽州书院的办学经费来源,主要有三个途径:一是充分依托宗族的支持。徽州是典型的宗族社会,“千年之冢,不动一扌不,千丁之族,未常散处,千载之谱系,丝毫不紊。”[3]有着很强凝聚力的徽州宗族势力十分强大,它们有着重视教育的传统,认为宗族要发展壮大、强盛不衰,要提高在社会上的威望,单凭经济实力上的强大是不够的,更重要的是要树立在政治和学术上的较高地位,清朝休宁人茗洲村的吴翟在其撰写的《茗洲吴氏家典》的家规八十条中明确提出“族中子弟有器宇不凡、资禀聪慧而无力从师者,当收而教之,或附之家塾,或助以膏火。培植得一个两个好人,作将来楷模,此是族党之望,实祖宗之光,其关系匪小”[4];在徽州人看来,“三世不学问,不仕宦,不修谱,即流为小人”,这是徽州宗族普遍观念。徽州的大宗大族大都把由儒入仕看作是光耀门楣的致远大业,于是,在这种思想指导下,清代徽州以宗族为依托创办书院便蔚然成风。宗族教育直接为本族子弟服务,提高宗族成员的文化素质,也为他们走上仕途创造条件,以使宗族获得政治庇护。二是充分依靠徽商的支持。明清徽州是个商贾之乡,执商界牛耳长达三个世纪的徽商人数众多而且实力十分雄厚,徽商把入仕做官视作达到荣华富贵的十分重要的途径,为了提升自己的政治地位,拉近与封建官府的关系,选拔更多的宗族优秀子弟科举入仕,他们通过各种措施,为族内读书应仕子弟提供经济上的资助和后勤的保障,创造各种有利条件。宗族创办的书院,其经费来源于徽商,官府办的书院,主要也是靠商人的资助,由此可见,商人在经济上的资助,有力的推动了徽州书院的发展。三是商业化经营书院的经济。在徽州地区,无论是官办还是民办的书院,其活动经费的主要来源都是依靠民间的资助,特别是商人的资助,由于徽州的自然地理环境为多山地区,耕地面积小,所以民间对书院的资助,大多的形式是货币资助。书院募集的资金没有投入到土地上,因为“徽州地隘斗绝,在其中厥土碎刚而不化,高水湍悍,少储蓄,地寡泽而易枯,十日不雨则仰天而呼,一骤雨过,山涨暴出,其粪壤之苗又荡矣”[5],土地是没有稳定收入的。另外,由于山区耕地面积小,分散在各处,不便于管理。所以,大多数的书院拥有少量的学田或者没有学田,为了维持正常的教学活动,徽州书院大多将资金进行商业化的经营。所谓的商业化经营主要有两种方式:第一是交予商人收取利息,对象主要是资本雄厚的盐商和典商。二是购置店铺房产,收取租金。这也是徽州书院有别于其他地区书院的重要表现,这种商业化的经营,无疑是受到了徽州发达的商业经济的影响。

2.徽州书院办学成功的重要因素

第一,办学者的品质是办学成功的重要保证。清代徽州书院的创办者和办学者乃是分离的,徽州书院的创建和发展,不仅仅取决于创办者的个人品质,还取决于书院山长的个人主持书院工作的能力。山长即是主持该书院者,又称为办学者。书院想要有良好的发展,这不仅需要书院创建者大力投入,更需要书院办学者博学强识、品行端正,除少数书院的办学者由创办者兼任外,其它书院的办学者多为公议延请。例如,祁门东山书院,“山长照依旧章,由五乡绅士公议敦请,每年以十月为期,订送关书”,“每年司事之人,定以两乡钤管,如今年立事之初当派在城一人,以北乡一人佐之,如此递推。其人先由本乡文约公举,再由各乡允议,不得滥厕,以致办理不善”[6]。由这些学有专长人来主持书院,是书院办学成功的根本保证。

第二,聘请名儒是重要原因。明清时期徽州书院多聘请名儒任教。徽州书院聘用的教师大多是当地名儒,如洪启蒙,歙县人,“潜心阳明之学,恍然有遂,屏卮得辞,默存解悟,凡所论说大都发越微旨而不诡于考亭,讲学紫阳书院,学者称源泉先生。”[7]除了聘请当地大儒,还有外地名儒,如邹守益、钱德洪、刘邦采、罗汝芳等,他们在徽州各个书院传道授业。讲学者不仅要把教学工作做好,而且还有做好相关学术研究的使命,在徽州书院里就有教学与研究相结合的优良传统,。这些讲学者不仅教学经验丰富,而且学术研究成绩斐然。

3.徽州书院的教学特色

徽州书院教育的目的在于把做学术和做人二者相结合起,从而提升学子的综合素质。书院教育除了教授学问,规范学子的言行外,还经常进行祭祀先贤的活动。书院讲学者除了传道授业解惑,更重要的是要做到为人师表,在青年学子中形成表率作用,使学子通过耳濡目染的学习,提高自身的素质。形成高尚的人格。徽州书院主讲者不仅循循善诱,传授课业,而且通过言传身教让学生懂的做人的道理,这种以自身人格魅力感化学子的方法,开创了一代新的师风。

从徽州书院教学实践活动中,我们能发现其教学方式的有一些有点优点。第一,书院师生感情十分深厚。学子敬重仰慕老师,远来拜学,尊师重道。而书院老师不仅学术颇丰,而且尊重和热爱自己的学生。师生常常一起讲学论辩。甚至”有不相能者,辄吵嚷面赤”。徽州书院的讲学者和学子之间不是严格的师严生惧,而是充分体现了师生为共学之友。第二,在书院教育中,学生主要是自主学习,而老师的讲学起到引导点拨的作用。在学生学习过程中,采取启发式的方法,为学生排疑解难,为学生提供解决问题的途径而不是直接给出答案。书院中老师的要求是很严格的,学子发奋学习,老师认真教学,但对于一些课业尚不足的同学,老师区别对待、因材施教,对学生充分的尊重。同时书院还会经常邀请各地的名儒学者大家到书院讲学,开拓学生的视野,提高学生的能力。第三,徽州书院大多选址创建在风景宜人的之地。山水之间,不仅是学习的好场所,也是交友郊游的好去处。

三、徽州书院的官学化和科举化

(一)官学化

书院教育不同于官学,官学由政府创建,府学、县学,到明清时期,官学紧密的与科举取士结合在一起,成为了科举的附庸,失去了其应有的教育功能,书院教育在这种大环境下,是不能逃脱其官学化的命运的。明清时期的徽州书院主要是由民间捐资创建和管理,书院的官学化主要是由以下两个途径形成的。第一,书院招生的官学化。府县级书院生童皆由学政和府县挑送,每个书院享受膏火的生童名额有限,如,在祁门东山书院,“生员膏火十三名”、“童生膏火十名”[6];黟县碧阳书院,“正额生监四十人、童生二十人”。第二,书院管理制度的官学化。如,祁门东山书院就有这样的规定,“在院生童外出,须告明司事人登注日期,以凭查核。其有私出及每月在院仅止十余日者则照到课而不住院之例给发膏火一半”[6]。此外还有书院对肄业生员进行考核,根据成绩给予奖惩。

(二)科举化

所谓书院的科举化是说书院放弃自己兴学育人的传统,围绕科举考试的八股之文进行书院的教育。中国书院教育的优良传统之一为辨析疑难、发明学术的讲会,它也是书院教育和官学、科举教育在教学方式和教育目的上的重要区别。明清时期,书院的讲会制度十分盛行,但是由于不利于封建政府统一人民思想,逐渐受到冷遇,直至废止。之后的绝大部分书院,教授的主要内容不过是“师儒所教率不出时文帖括”[8],所操习者“仅以时文帖括猎取科名,而经史之故籍无存也,圣贤之实学无与也。”[9]课艺、应举成了这些书院的最主要的教学活动,本应在书院盛行的学术讨论和研究几近消失,“所课皆八股试帖之业”[10],这是明清书院教育的主要态势。那么此时徽州书院是什么情况呢?徽州书院自然不能脱离科举的影响,但是其也不像其他地区的书院那样完全变成猎取科名的场所,而是在坚守传统的基础上加以变通,使讲会与课艺统一于教学活动中。徽州书院把继承发展着讲会制度把它与课艺相结合,把学术研讨与应仕科考相并行,既提高了徽州学子的学术研究能力,也满足了他们考取功名的现实需求,从而为明清的徽州培养了大量的各类封建人才。

四、徽州书院对徽州文化的影响

发达的徽州书院对整个徽州文化发展产生了十分深远的影响,其重要影响主要有以下三方面:

(一)徽州历史上兴学重教,教育事业很发达,涌现了一大批各类人才

单在徽州朴学方面,据笔者统计,在全国经学家163位中,徽州地区的经学家有76人之多。有戴震(《毛郑诗考证》、《尔雅文字考》)、程瑶田(《通艺录》)、王引之(《经传释词》)等十多位。在文学方面,人才众多,朱熹是南宋的以为大理学家、大诗人、大文学家,著述颇丰。汪道昆、程孟阳、黄白山等人成就也十分显著。在艺术方面,有画家查士标、汪之瑞,篆刻家何震、程穆倩。另外,在历算,医学、史学等方面均有不少成就斐然的大家。据统计,徽州地区本籍中进士者,宋代有600余名,明代近400名,清代200多名,状元也有很多。发达的徽州书院教育,促进了徽州地区的繁荣昌盛。

(二)徽州文化辉煌灿烂,被誉为“文献之邦”,徽州书院的昌盛,也为后世保存了大量的文献

据资料显示,徽州婺源县,在宋到清之间保留文献2000多部。徽州历代有丰富朱数字人众多,仅成书即有4000于部。这些重要文献仅有少部分为徽州藏书家收藏,有很大一部分收藏在徽州地区的各个书院,很好的保存了古代文献典籍,这对于弘扬徽文化,促进徽州地区的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三)徽州地区为“程朱阙里”,是程朱理学的故乡

程朱理学特别是南宋理学大家朱熹的思想,对徽州地区有很大的影响。朱熹曾数次回徽州祭祖,期间讲课授学,朱熹为其朱氏和他姓撰源考、做谱序,提写大量碑匾,留下众多诗句。朱子之学,不仅影响着徽州为官、为学、为商之人,还对民众的意识有很大影响,使徽州成为理学思想厚重沉淀区,并进而形成徽州文化的理性内核。

总之,徽州文化在徽州历史发展上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其中以徽州书院为代表,数量众多,遍布于徽州各个地区。徽州书院的创建主要基于宗族的支持,而对书院进行商业化经营以维持书院的正常运转,是其独有的特征。徽州书院之所以办学如此成功、成绩如此斐然,其自身因素必定发挥了重要作用,同时创建者的品质、办学者的素质、师资队伍、经费筹集等方面都有着自己的特色。明清时期,徽州书院在书院招生和学徒管理方面具有官学化的特征,而且书院讲会与课艺并行、学术与功利并举,为徽州培养了大量人才。徽州书院的教育意义在于培养优秀宗族子弟的作用,同时其一些教育思想也是值得我们当下教育去学习的。比如,对于学习知识而言,有老师和学生两种角色,欲使教学效果提高,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必不可少的,好的教育,只有师生的通力配合才能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同时徽州书院在培养人才和保存历史文献方面有着重要作用,丰富了徽州的文化,使徽州文化更富有内涵。徽州书院作为徽州文化的重要代表,不仅记录了徽州地区文化的发展和变迁,成为徽州地区的重要符号,而且对后世的教育办学也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

[1]徽州府志(卷三):营建志上·学校[O].道光年间刻本.

[2]徽州府志(卷七):营建志上·学校[O].康熙年间刻本.

[3]赵吉士.寄园寄所寄(卷十一):泛叶寄·故老杂纪[M].周晓光,刘道胜,点校.清康熙年间本.合肥:黄山书社,2008.

[4](清)吴翟.茗洲吴氏家典(卷之一):家规八十条[M].刘梦夫,点校.合肥:黄山书社,2006.

[5]徽州府志(卷十二):舆地志·风俗[M].道光年间刻本.

[6]唐治.东山书院志略·新立条规[M]//咸丰二年刻本.赵所生,薛正兴.中国历代书院志.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5.

[7]歙县志[M].民国二十六年本,安徽师范大学图书馆藏.

[8]江瀚.东川书院学规[M].民国本.

[9]何良栋.皇朝经世文五编[O].清末民初石印本.

[10]康有为.请饬各省改书院淫祠为学堂折[N].知新报,光绪二十年.

猜你喜欢

徽州地区宗族徽州
乡村振兴背景下徽州地区乡村全域旅游发展思考
高山仰止处 幽密跌宕地——徽州大峡谷
国画山水元素在现代室内装饰中的设计策略研究
近代徽州地区职业教育发展概论
徽州春雪
徽州绿荫
明清徽州德育思想及其现代价值研究
79首同名民歌《放风筝》的宗族关系
代际分化与“俱乐部式宗族”的形成
一个汉族宗族的认同符号——重庆永川松溉罗氏宗族个案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