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感悟历史 回归人性

2015-04-14赵利剑

北京教育·普教版 2015年3期
关键词:苏格拉底华盛顿历史

赵利剑

历史科学属于人文科学,其重要特征就在于研究对象是人的活动。历史科学又不同于政治经济学、社会学、社会发展史,不是研究一般的社会现象和社会发展规律,而是通过具体的事实研究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历史是由人创造的,有血有肉的历史人物,是反映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主体;离开了历史人物的活动,就不成为人类历史了。因此,历史研究离不开对历史人物的研究,历史教学离不开对历史人物的讲述,学生的历史学习也离不开对历史人物的理解。在现行的高中历史课程标准中,即有这样的规定:“在人类历史发展中,涌现出一大批重要历史人物。他们是特定时代的产物,并以其各自的个性和活动,从不同侧面有力影响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进程。了解这些历史人物及其主要活动,探究他们与时代的相互关系,科学地评价其在历史上的作用,是历史学习的一个重要内容,也是现代公民必备的人文素质之一。”因此,在中学历史课堂上,把“人”讲好是历史教师责无旁贷的任务。

历史是丰富多彩的,这缘于“人”本身就是丰富多彩的。他的性格、道德、文化,以及所处的时代、环境等诸多因素,无不影响着“人”对历史的创造。惟其复杂,所以丰富;惟其生动,所以精彩;惟其多变,所以耐人寻味。而这其中,拥有坚定的精神信仰、高尚的道德情操、独特的人格魅力的历史人物,无疑对培养学生树立以人为本、关爱生命、尊重人性的基本素养大有裨益。

在历史人物教学中培养大情大爱

在美国历史上,华盛顿是个不得不说的人物。尽管他并非军事和行政天才,性格中也“没有任何浪漫主义的英雄气质”,但人民对他的衷心拥护与爱戴,似乎只有林肯、罗斯福等人差强比拟。个中缘由何在?在学习《美国国父华盛顿》一课时,笔者和学生共同进行了探究。

鉴于教材已对华盛顿的功绩进行了较为全面的介绍,本课的教学似无必要面面俱到。于是,笔者选择了华盛顿一生中具有重大意义的几个场景,分别是:就任大陆军总司令、福奇谷的祈祷、平息兵变、交还兵权、制宪会议,再配以图片和文字说明,和学生共同徜徉其间。下面,仅举“平息兵变”片段为例。

事件背景:历经千难万险,美国终于获得了独立。但是,为祖国浴血奋战的军人们却遭到了不公正的待遇。他们有的因战争家破人亡,有的负伤致残,但政府却拖欠军饷。一些军官密谋兵变,被华盛顿得知。他身为总司令必须弹压,但又对部下的遭遇深深同情。他召集部下开会,在会上念了一封事先起草的信。当时在场的肖少校回忆了这个场景。

肖少校说,华盛顿在读完这封信的头一段后,停顿了一会儿,把眼镜摘下来,在重新戴上眼镜的时候请求听众原谅,并且说,在服役的过程中,他的头发变白了,现在又发现视力不行了。

肖接着说:“这个呼吁是如此自然, 如此真挚,因而胜过经过深思熟虑的演讲。它深深打动了人们的心,使每一个人的眼睛都润湿了。”“他讲了话以后,怀疑完全消除了,爱国主义的潮流又在它的旧航道中滚滚向前。多么杰出的人物啊!他谈到军队的那些话同样适用于他自己:‘假如没有这一天,世人绝不能看到人性竟然能达到这样尽善尽美的地步。’”

教师评论:华盛顿的举动无意中提醒了他的部下:他本人和他们一样,全程经历了战争中所有的危险与艰苦,他自动放弃了薪饷,正在逐渐步入老年,健康状况不断恶化,这就使得他的劝告具有巨大的说服力。他并没有用总司令的权威来压服手下,而是在用自己高尚的心灵去触碰部下的心灵。正如肖少校所言:“美国有幸有一支爱国的军队,美国也有幸有华盛顿作为这支军队的领袖。我非常高兴,能够有机会看到这位伟人在各种不同场合的表现。他在作战时是冷静而无畏的,在灾祸的压力下是有耐心而又有毅力的,在大功告成时是稳健而有节制的。”

通过这几个场景的介绍,一个生动的华盛顿已经从课本呆板的文字中走到了师生中间:他从就任大陆军总司令起就声明放弃薪饷,无偿为国服务;他靠着坚定的信仰度过了战争中最艰苦的时光;他以其人格魅力将一场兵变化解于无形;他向大陆会议交还兵权,开创了国家武装力量服从于民意的传统……学生们始终在用心感受着这位历史人物的平凡与伟大,有的学生竟至潸然泪下。最后,笔者引用了易中天先生的一段评论作为本课的结语:

“他成为合众国的缔造者,则既因为他‘有所为’,更因为他‘有所不为’。所谓‘有所为’,自然是指他领导了独立战争,参加了制宪会议,担任了合众国第一届总统。所谓‘有所不为’,则是指他作为手握兵权的总司令,在独立战争胜利后,主动把军权交还给国会;作为美国历史上第一个也是最后一个全票当选的总统,在行将结束第二届总统任期之际,郑重向全国人民表明退休还乡的愿望,开创了美国总统任期不超过两届的先例。华盛顿‘有所为’,美利坚民族得以独立;华盛顿‘有所不为’,美利坚人民不受其害。正是由于这两个方面的原因,才使他成为合众国的father。Father这个词,除‘父亲’外,还有‘创立者’和‘缔造者’之意。过去我们都称华盛顿为美国的‘国父’,其实是不准确的,也不符合事实。把‘合众国的缔造者’理解为‘国父’,是一种典型的帝制思维和专制思维。华盛顿从不认为他是美利坚人民的父亲,而只认为自己是人民的儿子。”

在历史人物教学中培养理性思维

历史教育中不仅应有“情”,也要讲“理”。“理”者,逻辑也,它既表示客观事物发展的规律,也代表历史现象与事物的内在联系。历史事件不仅是生动的,更是复杂的。为了化繁为简,必须在还原历史本来面目的基础上,构建历史的联系,梳理历史发展的脉络。

在西方思想史上,苏格拉底是一个无论如何都绕不过去的名字。他使哲学真正成为研究“人”的学问,他的思想既是理解古希腊人文主义思想的关键,也对学生的现实生活具有指导意义。因此,教学中不能仅仅满足于让学生知道苏格拉底的观点,而是需要帮助他们理解苏格拉底的思想。这就要求教师必须把散落在教材上的苏格拉底的主要观点的内在逻辑挖掘出来。为实现这个目标,笔者在课堂教学中采用了“材料+问题链”的教学方法。

材料一:我花了所有的时间四处走动,试图说服你们,年轻的和年老的,要把你们灵魂的最高幸福,而不是你们的身体或财产,视为你们最优先最主要的关心对象。

教师提问:苏格拉底认为雅典有很多人过着只关注“身体或财产”而不顾及“灵魂的最高幸福”的生活。前者是一种什么生活状态?

学生思考后回答:寻欢作乐;只顾物欲的满足;追名逐利。

教师引申:苏格拉底显然认为这样的生活状态是不对的,而一定要顾及自己的灵魂。

材料二:当你们把注意力贯注在获得尽可能多的财富、名誉和荣耀上,而完全不把注意力与思想放在真理、理解和完善你们的灵魂上面,你们不觉得羞耻么?

教师提问:显然苏格拉底认为人关心的不能只是财富、名誉和荣耀,而应是真理和灵魂。同学们能不能用自己的话来概括一下:他主张人们应该过一种什么样的生活?

学生思考后回答:高尚的精神生活。

教师追问:人为什么要过这种生活?财富和善相比哪个更重要?

材料三:财富不能带来善,可是善能为个人及国家带来财富和所有其他祝福。

教师讲述:显然这是善比财富更重要的原因,因此苏格拉底更关注精神世界。但我们同时必须了解他另外一个重要观点——

材料四:没有人存心做错事。

教师提问:这句话也可表达为“没有人因为知道了善而不向善的”。即苏格拉底认为人作恶的原因是不辨善恶。因此在他的论证中,无知就等于罪恶。那么怎样让人去向善呢?

学生回答:求学;教育。

教师总结:正确。如果无知就是罪恶,那么知识就是美德。这是苏格拉底的核心观点。

但新问题是:人怎样才能意识到自己是无知的?

学生回答:认识自己。

教师总结:正确。现在让我们梳理一下苏格拉底的理论逻辑:人要认识自己(关键是认识到自己的无知)→有意识地获取知识与真理→人就可以过符合道德与真理的精神生活。

请大家看学者的分析:

苏格拉底试图发现普遍而正确的道德,反对智者对道德价值的怀疑。他认为美德能带来幸福,而美德来自人们正确的认识;人的错误是因为无知,所有的人都希望自己的行为正确。许多人都误以为最好的生活是有能力得到自己想要的一切,实际上最理想的生活应该是关注道德、遵循理性的指引。幸福生活所需要的一切就是道德知识。

教师引导:材料中有加重标示的话对你有何启示?

学生思考讨论。

教师提炼:对于我们这些二十一世纪的现代人而言,这句话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我们今天生活在一个物质高度发达的时代,很多人的道德观和价值观被“异化”,认为幸福的生活就是要挣多少钱、住什么样的房子、开什么样的车,这都是苏格拉底认为的关注肉体的生活。同苏格拉底的时代相比,我们今天更容易受到物质的诱惑。我想这就是我们今天学习苏格拉底思想的现实意义所在。

通过上述教学过程,苏格拉底的思想以其缜密的内在逻辑展现在学生面前,既有利于理解,也引发了学生深层次的思考。

在历史人物教学中培养科学精神

在了解与理解的基础上,学生需要对历史人物的作用进行科学评价。这是个老生常谈的问题,有关原则与方法,林林总总不一而足。而我要强调的,则是“还原”。只有把重要历史人物置于特定的时代背景中,才能拉近与古人的距离、理解古人,才谈得上“科学地评价其在历史上的作用”。反之,如果我们凡事都站在今人的立场上,对古人求全责备,既是对古人的苛责与不敬,也是对历史的简单化和庸俗化处理。“还原”的要义,在于突出历史人物活动的大时代。孙中山先生有言:“世界大势,浩浩荡荡,顺之者昌,逆之者亡。”只有先搞清楚:某历史人物生活于怎样的历史时代,而该时代最突出与重要的历史命题为何,该人物的活动与该命题是何关系——顺应、推动抑或振振有词的列出种种反对、阻碍,才能获得对该人物进行总体评价的最基本、最重要的立足点。例如,中国近代最突出的历史命题为“实现民族独立”和“国家近代化”,而对中国近代重要历史人物的评判,则必须以这两大命题为基本出发点。

在中国近代的关键人物中,李鸿章的评价历来贬多褒少。如何科学地认识他所代表的洋务运动在中国近代的作用?如何对李鸿章做出实事求是的评价?笔者尝试使用“还原”这一方法,进行了教学探索。

首先,向学生介绍李鸿章最重要的洋务活动:

同治二年(公元1863年) 设外国语言文字学馆于上海

同治四年 设江南机器制造局于上海

同治十一年 挑选学生赴美国肄业

设轮船招商局

光绪二年(公元1876年) 派福建船政生出洋学习

光绪六年 购铁甲船;设水师学堂于天津

设南北洋电报

光绪七年 设开平矿务商局

光绪八年 设织布局于上海

光绪十一年 设武备学堂于天津

光绪十三年 开办漠河金矿

光绪十四年 北洋海军成军

光绪二十年 设医学堂于天津

这组材料有多重作用:首先可以使学生对洋务运动的主要活动有所了解;其次,学生结合时代背景,可得出结论:洋务派的活动均属“当务之急”;同时,对于正从中年步入老年的李鸿章在短短三十年的时间里成就如此事业,也深感敬佩。

随后,笔者通过多则材料,对人(李鸿章)和事(洋务运动)进行深入挖掘,在充分肯定洋务运动开启中国现代化大门的功绩之后,又对李鸿章及其所代表的洋务派的局限性进行分析:

李鸿章热衷于官办和官督商办企业,其指导思想的实质……是出自对“民”的不信任……首先是他要按照中国自古以来的传统,坚持官府控制一切……他所坚持的原则是不论官方有无投资,都应由官处于领导和监督的位置上,掌握大政方针,否则就会利病不分!误国误民的官督商办就是这样发明出来的。其次,他不相信离开官方,私商能筹集足够的资本开办企业和管理好企业。

从深层次的文化观念上看,李鸿章等洋务派的失课之一,在于没有实现官为主体的专制统治观念到民为主体的现代观念的转变。

还需要指出的是,洋务运动的受挫,固然因为洋务派不能突破时代局限,也与顽固势力的阻挠有关,顽固派反对修筑铁路的理由如”修路有利于外敌入侵”“修路扰民”“修路夺民生计”“修路破坏风水,震断龙脉”等,现在的人读来会感觉荒诞不羁,在当时还是很有市场的。

通过这样的“还原”,学生对洋务运动以及李鸿章的历史作用有了新的认识,也更深刻地体会到:中国的现代化是一个漫长而艰辛的历史进程,洋务运动仅是其开端。

人物教学具有广阔的空间,本文所述案例,仅是笔者在日常工作的一点探索。笔者期待能有更多同行加入,并获得方家指点。

最后,请允许我摘录一位学生的感言:

“那个时候我喜欢宏观的历史,觉得可以把所有的事情都放在一个大的框架下去肢解、剖析。后来……我觉得将历史的规律从细节中抽丝剥茧般取出,并放在一个大的背景下理解固然有价值,但太平面也太残忍,就好像将人性本身抛却,只留下那些冰冷的规则。历史终究要回归人性。”

的确,感悟历史,回归人性,正是笔者在课堂上要实现的目标。

(注:本文系北京市名师发展工程(Oustanding Teacher Programme)首都师范大学基地成果)

■   编辑  江泓   ■

猜你喜欢

苏格拉底华盛顿历史
华盛顿找马
苏格拉底的信仰
苏格拉底
华盛顿智斗盗马贼
新历史
历史上的6月
历史上的八个月
历史上的4月
像苏格拉底一样拒绝
苏格拉底教学法与创新型人才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