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对台广播语态风格初探

2015-04-14廖一杰

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15年9期
关键词:语态广播受众

廖一杰

(海峡之声广播电台,福建 福州 350001)

对台广播语态风格初探

廖一杰

(海峡之声广播电台,福建 福州 350001)

广播语态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改变,姿态更低,身段更软,你要传达的思想才更容易被接受,更容易引起共鸣,在对台广播方面,受众的特殊性更要求我们要转变以往的广播语态风格,才能让受众从被动接受到主动收听,达到理想的传播效果。

对台广播;语态;受众;方言

语态,顾名思义就是说话的态度,叙述的方式。我们常常会评论一个人说话态度好不好,其实也决定了他说的话能不能让人听得进去。对广播来说,广播语态即在广播中传递信息时的态度,叙述的方式,这也决定着广播作为传者提供给受众的信息能否顺利“入耳”、“入心”,达到理想的传播效果。对台广播作为我国广播在特殊历史条件下的特殊存在,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对外广播,它是一项争取民心、加强民族凝聚力的工作,有着较强的特殊性。对台广播受众的特殊性、差异性更需要我们在播报上注意把握好语态风格,让受众能主动收听而非被动接受。

一、为什么要注重对台广播语态风格

1、广播发展趋势所决定

在相当长的一个时期里,广播语态的标准就是“新华语态”,一种居高临下,体现权威不容反驳的支配性语态。这种语态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大行其道,播音员、主持人千篇一律满口“播音腔”,三句不离“官话”、“套话”,这种语态中常出现的“拽大词”、“高八度”、“排比句”等特点追求的是权威性却忽略了人情味,没有从受众的角度考虑。这种强势语态“播音体”就像是一个严厉的家长,最后往往容易使小孩叛逆一样。当听众开始觉醒的时候,这种语态下的节目也必将被听众抛弃。

经济体制的转变,市场竞争的要求,外来文化的影响,受众意识的觉醒,广播发展日新月异,使得高高在上俯视众生、模式僵化的新华语态不再“放之四海而皆准”。1986年底珠江经济广播电台成立,诞生了我国最早的一批主持人和第一个“大板块”结构的节目,在新的节目形态里,播音员们不再是高八度的“复读机”,他们终于可以好好说话了,这种“说”的方式带来的积极效果就是拉近了节目和观众的距离,节目广受欢迎,传播效果自然令人满意。广播电视节目改革是就是从语态的变化开始的,作为受众,声音、听觉上的变化最容易被注意到,语态的变化成为当时广播电视节目改革最显著的标志。

可以说,广播的内容形式、制播方式、技术水平等广播发展潮流也带动了语态“与时俱进”的改变,慢慢放下身段,找准地位,接上地气,追求一种平等、平实、亲切的以人为本的广播语态。

2、受众特殊性对语态风格提出的要求

对台广播,受众目标是自然台湾同胞。凝聚两岸同胞情感,加强相互沟通理解,增进交流交往合作,促进和平统一进程是我们对台广播的目的和宗旨。在这样的目标引领下,对台广播往往容易强调喉舌作用而忽视了贴近性,注重了“我们说”,忽视了“他们听”。可事实上,由于历史原因,台湾民众受到殖民文化、武士文化、选举文化、海洋文化和中华文化的交织影响,思想多元,民主、自由意识强。可以说,台湾受众在寻求“平等对话”方面比大陆受众来的要早,如果在对台广播的语态上没有变化,就很难让台湾民众接受。这也决定了对台广播的语态风格上更要先行一步,让因为历史原因而造成的台湾受众敏感的神经能得到抚慰。上个世纪80年代,《空中之友》的播出在岛内引起很大反响,其中有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喜欢主持人徐曼的声音,喜欢她的语态风格:放下强调,真诚交流,有亲和力,有贴近性。

对台广播受众的特殊性对语态风格的要求可以说是个很重要的课题,面对什么样的族群,就要了解他们的心理,理解他们文化和习惯,树立“受众本位”的理念,用他们愿意听的语言习惯,讲话方式,做到“入耳”、“入心”。

二、如何把握好对台广播语态风格

对台广播最为一种特殊的对“外”传播,担负着特殊的传播任务,面对不同族群的受众,如何准确定位每一档节目、每一个播音员、主持人的语态风格,关系节目内容是否更够顺利传播给受众。而语态风格的定位,当然也不是统一的,他的确定需要与节目、受众、语言等相结合。

1、对台广播语态风格与节目相结合

“新闻播音语态是为节目内容服务的,要使之与节目内容相适应,与节目的其他形式相协调”对台广播也是同样的道理。新闻、专题、互动娱乐,广播理念和内容、新的传播方式和手段不断在变化,语态风格也需要与不同的节目相结合。新闻可以改“播”为“讲”和“说”,专题注重故事和细节,互动娱乐则自由、轻松。广播语态风格的变迁并不是相互代替的,语态变化是在原有基础上的叠加,而非取代。语态没有绝对的“好”与“不好”,只有运用的“恰当”与不恰当。

2、对台广播语态风格,从受众角度出发

在台湾社会,受众组成比较复杂,有人分析,台湾听众分为抗战胜利后到1949年前后去台湾的人;早年由台湾开发宝岛的大陆居民;台湾外海作业的渔民和台岛近内海养殖业的渔友及亲属;爱好旅游的台胞;想到大陆经商、投资办厂的台胞及关心祖国统一的听众群体等六种类型,而事实上,随着两岸和平发展步伐的加快,交流的频繁,包括青年人在内的许多新的受众同样是我们传播的对象。

不同的受众就有不同的心态,台湾民众所具有的的历史悲情、现实心结、主体意识、多变多元等心态需要我们认真分析,以此作为我们广播语态风格定位的重要标准。不同背景的受众喜欢不同的节目,如海峡之声广播电台的《台湾海峡渔业气象海况预报》、《渔民之友》、《神舟任我行》等节目的受众就很明显,再根据不同节目采用不同的语态风格,尽量做到贴近台湾社会实际,贴近岛内民众生活,总体风格接近岛内受众的收听口味。

3、对台广播语态风格与语言相结合

国外有研究得出这样的结论,受众收听广播的目的在于需求亲密感、归属感,而在闽台之间又有“离乡不离腔”的俗语。方言这种地域化强的语言,更能凸显本土性原则,具有强烈的情感凝聚力,两岸人相近、话相通,乡音是是一种天然的精神纽带。在对台广播语态风格上,方言文章大有可做,特别是闽南话和客家话。方言在使用过程中本身的语态风格比较稳定,特别适合于讲古、戏曲及本土特色鲜明的节目类型里。台湾同胞本来就注重乡情乡土,认情甚过认理,一听到乡音距离自然拉近,许多猜疑和隔阂很很自然消除。海峡之声广播电台闽南语广播一直以来就是用乡音传递亲情,有很多忠实的南部听众,如屏东的简炳鸿大哥、台南的刘先生等常常会打电话参与互动节目,他们表示,只要一打开收停机,很多节目可以听,但为什么选择我们的广播,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我们说的是家乡话。

而在普通话方面,广播语态则要体现出亲切、自然、活泼的风格,让岛内受众像听岛内广播一样,台湾“中广”曾经这样评价海峡之身广播电台,说采用了跟“中广新闻网”相似的“语言”,让不少听众听得“雾煞煞”,把海峡之声当成了“中广新闻网”。强调是否要学习“港台腔”我个人觉得还有待商榷,但是在语态风格上,台湾广播确实做得比我们好,有许多值得借鉴的地方。

结语

在两岸和平发展形式下,在新媒体迅猛发展大潮中,对台广播也有新的担当和责任。对台广播的特殊性决定了其语态风格没有更多经验可以借鉴而更多要靠自己去探索。海峡会副会长张铭清曾说过:“要彻底改变过去那种对台报导‘宣传味’太浓的做法,要以拉家常的宣传,让台湾同胞既易于接受,却又不认为你是在宣传,这样才能达到最好的宣传效果。”现在,对台广播语态风格不仅需要去宣传味和说教味,更需要的是吸引力和感召力,从语态风格、文风、编辑等更小的层面不断努力,让对台广播真正能够达到更理想的传播效果。

[1]卢文兴.传播问效——对台宣传探索文集[M].福州:海风出版社社,2013:2-13.

[2]张晓克.试论新闻主播的语态把握问题[J].新闻知识,2008,(8).

[3]高红波.改革开放三十年中国电视语态的变迁来源[EB/OL].http://media.people.com.cn/GB/40628/8272542.html

[4]杨德金.台湾听众心态与对台广播宣传[J].中国广播电视学刊,中国东南广播公司,1995,(4).

[5]胡正荣,刘斌.广播的产业结构调整及制度创新(上)[J]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03,(七).

[6]潘守鉴.我到大陆圆了几十年的梦[A].长舜.对台宣传稿件选粹[C].福州:海风出版社,1993.

G210

A

1008-7508(2015)09-0136-02

2015-06-11

廖一杰(1982-),福建漳州人,海峡之声广播电台编辑,方言广播研究方向。

猜你喜欢

语态广播受众
用创新表达“连接”受众
广播发射设备中平衡输入与不平衡输入的转换
动词的时态与语态题这样得高分
“媒介技术论”语态下的宗教形态与传播
用心感动受众
媒体叙事需要受众认同
电视节目如何做才能更好地吸引受众
网络在现代广播中的应用
动词的时态、语态
最早的无线电广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