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邹韬奋体育观探析

2015-04-14王晓玲

关键词:邹韬奋体格竞技

王晓玲

(南通大学体育科学学院,江苏 南通 226019)

邹韬奋是我国卓越的新闻记者、政治家、出版家。学界关于邹韬奋的研究成果极为丰富,其中关于其编辑出版思想的研究成果尤为丰硕。有学者曾论及邹韬奋“健而美”的审美观念[1],但对此观念的内在基础——邹韬奋的体育观则未能深入探讨。本文主要采用文献资料法,对邹韬奋的体育观进行探讨,以期丰富邹韬奋思想的研究,同时加深对近代中国人体育观念的认识。

一、邹韬奋体育观的历史背景

1.时代背景

邹韬奋出生于1895年,是年中国在甲午战争中战败,对中国社会产生了前所未有的巨大震动。伴随日趋严重的民族危机,倡导强健国人体质以抵御外侮、救亡图存成为时代的潮流。严复作《原强》,倡言欲图自强,必须“标本并治”,其所言之本,即“民智、民力、民德”。[2](P14)梁启超作《新民说》,专列《论尚武》一篇,指出欲养尚武精神,不可不备具三力:心力、胆力、体力。其中,“体魄者,与精神有切密之关系者也,有健康强固之体魄,然后有坚忍不屈之精神”[3](P150)。 在有识之士的倡导下,1906年学部以“中国民质之所最缺、而亟宜箴砭以图振起”[4](P535)为由,将“尚武”列为教育宗旨之一。民国初年,蔡元培倡导“五育”并举,将“军国民主义”列为“体育”,视为教育方针之“筋骨”[4](P613)。稍后,教育部颁布教育宗旨,将“军国民教育”正式列入[4](P651)。 此后,“军国民教育”思潮的影响达到高潮。新文化运动兴起后,以实用主义为理论基础的自然主义体育思想开始传入我国。注重兵操的军国民体育日渐衰退,以田径、球类、游戏类运动为主的自然主义体育逐渐居于主导地位。正是在此背景之下,邹韬奋逐渐形成了他的体育观。

2.成长经历

邹韬奋的个人成长经历中,上海的学习生涯对其体育观的形成产生了重要影响。他先后就读的南洋公学和圣约翰大学,都以重视体育为办学特色。长期的耳濡目染,为邹韬奋体育观的形成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南洋公学开办之初,对体育就很重视,监院福开森“坚信体育运动不仅有益于身体健康,而且有益于人的智力与素养的提高。”在他的努力下,“足球、网球、棒球等项运动也被逐渐介绍进学校。 ”[5](P50)邹韬奋进入南洋公学时,担任附属小学主任 (校长)的是沈叔逵。他不仅是开创中国近现代学校音乐教育先河的启蒙音乐家,对体育运动也极为重视。他创作的学堂乐歌《男儿第一志气高》一度脍炙人口,初名即为“体操——兵操”。他还重视球类运动,曾提议题字勉励 “与中西人士比赛无往不利”的校“足球部”。[6](P27-28)邹韬奋对这位校长敬爱有加,对其所言“勤学不倦之士,与精于运动之士,必不以嗜欲自戕其身”[7](P76)铭记于心。 此外,南洋公学校医、医学博士俞凤宾“对于青年体育之研究,极具热忱”,曾在校发表专题演说。邹韬奋认为其演说对于“学界青年体育上大有裨益”[7](P23),遂加以记录略加按语发表于《学生杂志》。由于家境贫寒,邹韬奋在求学期间时常选译英文杂志投稿赚取稿费。受南洋重视体育风气的熏染,他选译的文字通常是 “体育杂志、科学杂志等等里面的零星的材料,大讲其健康或卫生的方法”。[8](P142)

圣约翰大学是引领中国学校发展近代体育事业的拓荒者和先驱。早在1890年,学校就组织了运动会,“中国学校之有运动会,实以约大为嚆矢”。[9](P7)20 世纪初,圣约翰“以运动而出名”,在华东各大学的运动会上,“约大执田径赛之牛耳者数年”[9](P10)。 更为可贵的是,圣约翰全面推广体育活动,而不是专为赢得体育锦标培养少数体育尖子,所有学生必须参加力所能及的体育活动。邹韬奋曾以《本校的优点与希望》为题,列举圣约翰的四大优点,其中即有“清晨早操与旷野散步”。邹韬奋认为这“很关紧要”,“在这新鲜空气里面,操了二十分钟,精神爽快,终日受用。……要想血液清洁,废料排除,清晨早操是一种很好的方法”。清晨早操是圣约翰校章所规定的,旷野散步是同学每日课后“随意去行的,是自动的”。文中他希望“同学诸君将来把这个好风气灌输到他们自己的小家庭里边去”。[7](P186-187)他是如此希望的,也是如此实践的。无论怎样繁忙,他都坚持进行体育锻炼。30年代,他因“七君子事件”入狱,仍坚持每天“沿着天井的四周跑步”,跑“二十圈”后再做“柔软体操”[8](P239)。

在上述背景之下,邹韬奋不仅喜爱体育运动,还很早就开始思考体育对增强个人体质与实现国家振兴的重要性。1919年,邹韬奋在《约翰声》发表《青年奋斗之精神与国家前途之希望》一文。此为开端,邹韬奋逐渐形成了自己的体育观。

二、邹韬奋体育观的主要内容

邹韬奋体育观的内容非常丰富,主要涉及体育目标、体育功能、女子体育、竞技体育等方面。

1.体育目标观

邹韬奋的体育目标观,可用“健己健国”[10](P396)四字加以归纳。近代中国饱受列强欺凌,挽救民族危亡始终是时代的主题。在此背景之下兴起的中国近代体育,一开始就被赋予了强民救国的使命。对于个人体质与国家前途的关系,邹韬奋在学生时代即有所认识:“吾侪当念吾之身乃一国之分子也,非吾自己所得而私也”。因此,如个人“直接自戕其体力,即间接自戕其国也,岂细故哉!”[7](P74)为此,邹韬奋热切希望英俊有为的青年能养成“喜欢运动和卫生的好风气,使这好风气变成一般国民的第二天性”,并积极提倡向女子灌输“保养儿童最新学识”[7](P175-179),以积极改良儿童体育。

30年代初,面对日益严重的民族危机,邹韬奋更为清晰地阐发了“健己健国”的观点:“体格健全,在个人方面为凡百事业之母,这是常人所明白的原理,但我们鉴于外患的逼迫,我们应看准对象,以舍身保国为职志,则对于此事,愈应认真切实的做去,勿忘我健我身,非仅为我计,亦为拼命卫国的基本准备”。基于此,邹韬奋不仅自身“认真切实执行此事”,还“就我地位尽我能力助人共行此事”。[10](P382)为此,他从《全身各部平均发育的操练》开始,相继发表了《健身操练的准备》、《关于上肢的运动》、《关于下肢和颈部的运动》、《关于胸背和腰腹的运动》等系列文章,为普通民众介绍科学的锻炼方法。他认为,“就中国目前的情形而论,实际上的需要还是要提倡家家人人每日能抽出多少时间来实行柔软体操,以求全身筋肉骨骼之平均发展”。[10](P377)

值得注意的是,邹韬奋虽以“健己健国”为体育的目标,却有意识地将之与军国民教育相区别。一方面,邹韬奋声明其主旨“非欲效法帝国主义者所施军国民教育之但作侵略他国的准备,乃在健全民族的体格而求自卫”[10](P383);另一方面,邹韬奋对于枯燥、乏味、严重影响人们身心健康的兵式体操并不提倡,而着力提倡软式体操,认为其“比较那军操,不晓得好得几十百倍”[7](P187)。

2.体育功能观

邹韬奋体育功能观的内容非常丰富,主要涉及体育的健身、美育、社会综合教育和娱乐等功能,与现代体育学的相关理论基本符合。

第一,关于体育的健身功能。邹韬奋明确指出体育的目的 “第一在锻炼身心的健康”。[10](P358)他希望增进国民体育的发展,不是希望“普通国民都个个变成运动大家”,而是“要普通国民都应晓得普通卫生常识,养成一种活泼好动的习惯,注意锻炼自己身体,……使身体各部均平发达,一洗从前萎靡不振的一种死样子;庶几精神健旺,思考动作都精锐敏捷,然后可与世界人类全体同臻文明之城”。[7](P177)换言之,即通过体育锻炼,实现体育的健身功能。

第二,关于体育的美育功能。邹韬奋提倡的“健而美”对此做了很好的阐释。“美不是专讲面貌就算数的,全身平均发达,由健康体格发生的美,才是真美,这不但女子如此,就是男子也如此”。[11](P401)从 1927 年到 1931 年,《生活》周刊围绕“健康和美丽”主题,发表了很多短文并配发照片,向国人介绍国外的相关状况和事件,期间还正式开设了“健而美的体格”栏目,图文并茂地向人们阐述“健而美”的理念。在《举国若狂的选美热》中,邹韬奋指出要“提倡女子体育的改良,体格的改进,不要再摧残天然发达的全身的美,不要再糟蹋天然发达的全身的健康;更要明白真正的美是与健康离不开的”。[7](P865)《请问哪一种好看》则向读者展示了两张图,“一是注重体育,生得直而且美的全身姿势,尤其是两条直而且美的腿。还有一图是不讲体育,姿势弯曲得不像个样子,尤其是那两条腿!”据此,邹韬奋指出,“无论男女老幼,体格的强健姿势不但关系外貌,和事业的成败也很有关系,而这样强健的姿势尤恃有适当的运动”。因此,“提倡适当的运动,以矫正体格姿势,殊不可忽”。[11](P196-197)该栏目的开设,取得了很好的反响,“有许多读者由无意中获得深刻的印象,纷纷来信询问或商榷健身的具体方法”。在社会上仍有不少人 “看惯了新年家中悬挂的穿着凤冠霞佩或剑衣外套垂襟危坐的祖宗遗像”[11](P793)的时代,邹韬奋对于“健而美”的倡导,具有一种思想启蒙的意义,有助于激发人们对体育运动的热情,培养人们对体育美的鉴赏能力和创造能力。

第三,关于体育的社会综合教育功能。锻炼身心的健康之外,邹韬奋认为体育还可以“训练尊重纪律的习惯”,“养成公正理解的态度”,并“增加团结互助的精神”。[10](P358)按照现代体育学的基本理论,上述三项均属于“社会综合教育功能”。各项功能中,邹韬奋尤为强调体育对团结互助精神的促进。1930年全国运动会期间,邹韬奋著文指出,除“公平角逐”之精神外,运动还可养成一种同样重要的精神,叫做“合队工作”(team work)的精神,“这种精神以分队比赛如棒球篮球足球之运动为尤著,队中各员须各努力于个人应负的职司,同时全队和衷共济,积极合作,始能克胜敌队”。[10](P75)第九届远东运动会期间,邹韬奋在报道中,也特别强调“这种国际的公开竞胜,不但可以增速技术上的进步,且可唤起国民团结力的意识”。[10](P121)

第四,关于体育的娱乐功能。作为一种文化形式,体育的娱乐功能在于以体育运动作为娱乐休闲的方式,有助于养成科学、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早在学生时代,邹韬奋就认识到,“西人有一种最好的风气,就是喜欢运动和卫生,于公事余暇,多以运动为消遣”。而当时的中国,“人民脑筋中并没有想把运动拿来做消遣的一种观念”。因为没有这种观念,人们“就趋入不道德或有损害的消遣一方面去了,像打扑克、叉麻雀、吃花酒等恶习惯就自然而然的造成了”。撇开道德方面不谈,这些恶习对人们所造成的精神损伤和睡眠不足,无疑“像拿无形的刀剑自戕”。因此,邹韬奋主张铲除坏风气,“造成一种喜欢运动和卫生的好风气来代替他”。[7](P175-176)接办《生活》周刊之后,邹韬奋发表并刊发了大量倡导健康生活方式的文章,向当时的青年推荐了许多体育锻炼的方式,如网球、篮球、游泳、台球等等。他本人比较推崇柔软体操,因为体操简便易行,“体育操练不但为大块头或痞病鬼所需要,即自以为我的身体已强者亦所宜习”。[10](P389)

3.女子体育观

邹韬奋对女子体育的关注始于其学生时代,接办《生活》周刊后他又发表了大量关于女子体育的文章。这些文章集中反映了邹韬奋关于女子体育的观点。

首先,认为女子体育关系民族的前途。原因在于,女子体育事关国民的体格。一方面,女子体育直接影响到中国一半国民的健康问题。邹韬奋指出,“中国女子尤其缺乏的是体育,……如再不注意,二万万的女同胞将要变成二万万的矮同胞了!体格矮小之外,还有不活泼的毛病;所以倘若不想改良,不但要变成矮同胞,而且要变成呆同胞![11](P109)”另一方面,女子体育“不仅关系女子的一生幸福,家庭的美满姻缘,而且关系未来的国民体格”。[11](P147)早在学生时期,邹韬奋就指出“禁止女子缠足恶习”和增进儿童体育很有关系,“残害女子的体育,就是残害将来儿童的体育”。[7](P179)因此,他特别希望女同胞“对于体格的强健,发育的平均,精神的活泼,要十二分的注意;这是有关我国民族的前途,不要视为轻微的事”。[11](P147)

其次,提倡女子健而美的体格。“西洋女子,以体格强健,发育平均,精神活泼,为美观的重要条件。”邹韬奋指出“我国女子此后也应该向这条路走”。[11](P147)因为,在以“工愁善病”、“弱不胜衣”为美女的国家,“对于健康的体格和真正的美丽之关系,很有注意的必要”。[11](P524)《生活》周刊自 1928年11月开始,开辟了体育专栏,对女子体育进行大力的宣传和提倡。其中,邹韬奋撰写了《猜猜看她几岁了!》、《保持美丽的母亲》、《六十三岁不像老太婆》、《二十老而三十美》等一系列文章。文章中,既有“妙龄”五十四的女子,靠托“有恒的练身(regular exercise)”[11](P215)保存精神和体格的 “永春”;也有保留美丽的母亲,每天用十分钟或二十分钟时间,“有恒而实行相当的运动”。[11](P571)这些文章浅显易懂,图文并茂,改变了人们的一些落后观念,对促进女子体育起到了很好的效果。一个叫戴梦琴的女士病后身体虚弱、精神萎靡,阅读体育能强身健体的文章后,对体育发生了兴趣,坚持体育锻炼,“因实行柔软体操而一变病躯为 ‘健而美的体格’,且在精神上一变烦闷悲观而为愉快乐观”。[10](P363)而且,她还写了《健身健国的途径》一文在《生活》周刊发表,引起了强烈反响。当今时代“以瘦为美”,一些女性对于纤细身材的追求,甚至达到了病态的程度,不仅影响个人的身心健康,还可能危及下一代的健康。邹韬奋对于“健而美”观念的提倡,无疑仍具有积极的现实借鉴意义。

再次,重视女子竞技体育。1930年,第一次全国运动大会在杭州举行,参加者“不但有各省的男健儿,且有各省的女健儿”,邹韬奋欣喜地赞之为“我国体育的新纪元”。一些人将英姿飒爽的女运动员视为“强盗婆”,邹韬奋对之却大为叫好,指出“强盗婆”多多益善,因为她们“不但把自己造成健全的国民,且能替中国产生许多健全的国民”。[10](P80)1931 年的华北运动会上,“全国新纪录陆续出现,新纪录中女子占大半,足见女子体育之进步”。[10](P641)邹韬奋为此也撰文极力称赞。

4.竞技体育观

邹韬奋对于竞技体育亦相当关注,时常报道重要体育赛事。这些报道集中体现了邹韬奋的竞技体育观,主要有以下几方面内容:

首先,重视竞技体育。虽然邹韬奋强调体育的普及,当有人鄙弃竞技体育时,他又表示坚决反对。“因为竞技体育可以提高运动的技术,比赛而造成的新纪录,无异为运动界立一标准,使体力够得上者,悬此为训练之标的,使运动技术得由此逐渐增进”。现代体育理论认为,竞技体育“是指为了最大限度地发挥和不断提高个人、集体在体格、体能、心理及运动能力等方面的潜力,以取得优异成绩而进行的科学的系统的训练和竞赛”。[12](P98)可见邹韬奋的观点与现代体育理论的理念基本吻合。进而,邹韬奋明确指出:“若衡以教育原理,固当注意教育之能普及于一般人,但对于特殊之天才生,亦当许以特殊教育的机会,使得发展其天才,不应加以‘鄙弃’”。[10](P358)出于对竞技体育的重视,邹韬奋非常关注体育赛事,时常因中国健儿运动成绩的进步,特别是“新纪录陆续出现”[10](P641)欢欣鼓舞。

其次,强调竞技体育能够振奋民族精神。1930年5月,第九届远东运动大会在日本东京举行。邹韬奋撰文指出,“这种国际的公开竞胜,不但可以增速技术上的进步,且可唤起国民团结力的意识。我常以为国家民族之能卓立于世,最重要者有三力,即智力体力与团结力”。[10](P121)在这次运动会上,中国运动成绩下滑,仅获两个冠军、两项亚军。对此,邹韬奋深感惋惜。当时中国运动员司徒光奋力一跳,“争得一分,免中国得零分之辱”,邹韬奋指出,“我们当感觉刺激而力谋未来的进步,不应因此聊以自慰”[10](P129)。

再次,强调竞技体育应注重科学精神。竞技体育是对人体生理极限进行挑战的运动,最终结果可能会对人体产生伤害。究其原因,除运动本身的风险之外,运动的组织是否科学合理极为重要。邹韬奋对此已有一定认识,“参加者是否有相当的体格,在事前必须经医生认为所具体格不宜于激烈运动者,即绝对不许贸然参加”。[10](P358)近年来,运动伤害事件屡见不鲜,究其原因大多与未能科学合理地安排竞技运动相关。重温邹韬奋的相关论述,对于防止类似事件的发生当有一定的警示作用。

三、邹韬奋体育观的评价

1.鲜明的时代特征

邹韬奋的体育观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近代中国饱受列强欺凌,国势衰弱,被称作东亚病夫。有识之士在“民族救亡”历史使命的感召下,“拿起了西方体育这把工具来改造国民的体质,型塑民族的精神,展露民族的形象”。[13](PⅣ)在此背景之下兴起的中国近代体育,担负着强民救国的使命。邹韬奋体育观的诸多内容体现了上述时代特征,如“健己健国”的体育目标观、体育功能观中的健身功能和社会综合教育功能、女子体育观中的认为女子体育关系民族的前途,以及竞技体育观中强调竞技体育能够振奋民族精神等等。

2.浓厚的科学精神

邹韬奋的体育观具有浓厚的科学精神。一方面,他注重向民众介绍科学的锻炼方法,无论是从上肢到下肢,然后及于颈部、胸背和腰腹的锻炼次序,还是对于锻炼时间、场所和服装的选择,均符合现代体育锻炼的基本原理;另一方面,他对于竞技体育的倡导中,也特别注重科学精神,强调必须根据参加者的体格科学合理地安排竞技运动。

3.积极的现实意义

邹韬奋的体育观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邹韬奋的体育观,闪烁着拳拳的爱国之心与理性的真知灼见。也许他的观点大多未能超越同时代的体育教育家达到的理论高度,但他借助自己从事的新闻行业,积极推广科学的体育运动并宣传现代化的体育观念,对中国体育事业的发展和国人现代体育观念的形成起到了重要作用。时至今日,他的诸多观点仍有着积极的现实意义,提倡普及运动与“全民健身运动”的精神不谋而合;倡导“健而美”的理念有助于纠正当今趋于病态的 “以瘦为美”观念;遵循科学精神则有助于减少近年来屡见不鲜的运动伤害事件的发生。

综上所述,邹韬奋体育观的形成与他所处的时代背景和个人成长经历密切相关,其内容非常丰富,包括“健己健国”的体育目标观,囊括健身、美育、社会综合教育和娱乐功能的体育功能观,女子体育观以及竞技体育观等诸多方面,反映出邹韬奋拳拳的爱国之心与理性的真知灼见,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浓厚的科学精神,时至今日仍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1]赫丹立.韬奋新论:邹韬奋思想发展历程研究[M].北京:当代中国出版社,2002.

[2] 王栻.严复集:第 1 卷[M].北京:中华书局,1986.

[3] 梁启超.新民说[M].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94.

[4]璩鑫圭,唐良炎.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汇编:学制演变[Z].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1.

[5] 章玲苓.福开森与南洋公学[J].上海档案,2001,(3).

[6] 谷玉梅.《沈心工年谱》补订[J].交响——西安音乐学院学报,2010,(2).

[7]中国韬奋基金会韬奋著作编辑部.韬奋全集:第1卷[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

[8]中国韬奋基金会韬奋著作编辑部.韬奋全集:第7卷[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

[9] 圣约翰大学.圣约翰大学自编校史稿[J].档案与史学,1997,(1).

[10]中国韬奋基金会韬奋著作编辑部.韬奋全集:第3卷[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

[11]中国韬奋基金会韬奋著作编辑部.韬奋全集:第2卷[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

[12]于谦,魏玉峰.中国人竞技体育观转变分析[J].体育文化导刊,2009,(9).

[13]刘晖.从“民族救亡”到“民族复兴”——我国近现代体育发展的历史动因[D].北京:北京体育大学,2011.

猜你喜欢

邹韬奋体格竞技
TSA在重竞技运动员体能测试中的应用
早期综合干预对小于胎龄儿生长发育、体格发育和智能发育等影响观察
小体格,大能量!鑫中渔用9年玩转超浓缩菌种
你,是我永远的追随
以健康体格筑精神长城
你,是我永远的追随
竞技精神
生命不息 著述不止
邹韬奋的变与不变
花与竞技少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