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等教育国际化:策略、途径及评价指标

2015-04-14刘庆红

江西社会科学 2015年6期
关键词:双语国际化办学

■刘庆红

在全球化趋势下,高等教育国际化是目前各国的教育部门和学者关注的焦点,各国高等教育国际化实践也在不断探索一些新策略和新途径。研究当前高等教育国际化策略、途径及评价指标,对推动高等教育国际化更好地前行,无疑有着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一、高等教育国际化的策略

(一)高等教育质量的提升与监管

很多国家将质量提升作为推动高等教育国际化的核心策略之一。在学生申请留学的择校因素中,教学质量仍是主因。目前,依然有很多高等教育输出国并未建立起有效的高等教育质量监控制度,跨境高等教育质量保证仍任重道远。对高等教育输入国而言,离提供高质量的教育产品这一目标还有较长的路要走,如何提升高等教育国际化质量也是亟须关注的内容。近年来,尽管中国、泰国、韩国等亚洲国家在招生和教学上进步明显,但大多数高校服务和产品仍不能满足国际学生的需求。而同为亚洲国家的新加坡在这方面则建立起相对较为科学的质量体系,该国主要通过教学和科研评价体系国际化来实现这种高质量的国际化策略:借助有效的教育效果反馈系统和专家团队评价,对教学质量进行严格的监控,各个院系均设有国际咨询小组等机构,这些机构成员大多是专业领域内的学术权威,负责评估研究项目,考核教学和科研成果。[1]

(二)课程设置的国际化策略

课程设置的国际化是比较常见的高等教育国际化策略,也是高等教育国际化实现过程中的重要环节之一。“在国际化的过程中,教师是关键,课程设置是核心。”[2]在课程设置环节,如果能够很好地融合国际化要素,就可以实现高等教育国际化从形式到内容的转变。目前,高等教育国际化程度较高的国家,都开设了有利于培养学生国际意识和全球观念的国际性课程,这些课程的设置可以提高学生在不同国家和地区工作的能力。

涉及国际化课程设置的典型研究是分析教育教学的过程。课程表是拓展跨国知识的主要阵地,可以将国际化元素通过课程表的设置放入课程设计中,这些国际化的元素可增加一些通识性的课程教育,加强关于文化背景、思维方式的交流,提高英语等语言性工具的掌握水平,通过一个国外研究辅修学位等方式来实现。[3]课程国际化在很大程度上是由教授和学生共同推动的,因为教授可以让学生阅读国际性的资料,鼓励学生参与国际化的学习活动并开展国际化的研究。[4]中国、日本、荷兰三个国家开设的国际化课程都具有地域针对性,即根据特定的对象来设置国际化课程,主要包括两种类型:一类是关于东道主国家的语言、文化和历史的课程,这类课程主要是非学位授予的短期课程,专门为特定国家的学生准备,可以解决跨文化交流的问题,培养跨文化交流的技能;另一类是提供地区或国际上都认同的专业课程,例如中国的中医学,日本的工程学和医学,荷兰的农业、林业或管理学等。[5]

通过以上典型研究不难发现,课程设置不单单是一个知识传递的过程,更是一个思维方式和文化交流的过程,后者是前者顺利实现、达到预期效果的关键。国内外关于课程设置策略的研究都非常强调文化、思维、意识、观念等方面的课程设置。今后对思维方式和文化方面的课程设置仍是推动教育国际化的重要途径。此外,建设以英文为教授语言的课程体系、设立混合学制的学位课程、改变落后的教育及课程信息建设也十分必要。

(三)国际合作与交流策略

国际合作与交流成为大学教师和研究生教育国际化的重要策略选择。在早期的研究中,有人提出以科技为基础的合作策略,认为高等教育的伙伴组织可以通过与其他高等教育机构更为全面的合作、寻求理性化的信息交流方式、创建基于网络的资源、发布例行的国际内容、制定超越地域的政策等来加速高等教育国际化。[6]也有人通过对美国的高等教育国际化的研究指出,美国高等教育国际化的一个重要策略就是学生和教师的国际交流,通过这种方式最终实现其跨文化浸透,使美国文化向世界渗透,增强其对世界的控制力。[7]

目前,致力于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大学,有计划地组织师生到国外交流学习、联合培养、参加国际性的学术会议交流并与国际学术机构和组织合作,举办各种学术活动,增进不同国家之间的高等教育交流。同时,这些大学鼓励每一个学院和教授寻找自己的合作伙伴,积极与国外一流大学、一流学科、一流科研机构展开合作,站在学术前沿;进而与国际大型企业合作,建立高水平的校企科研基地,实现高等教育国际化;通过国际科研项目合作以及国际学术期刊、学术委员会任职等措施来扩大高等教育的国际影响;通过国际合作课题的学术前瞻性,拓展本科生、研究生的国际化思维、全球视野以及研究解决全球问题的能力。

二、高等教育国际化的途径

高等教育国际化的途径主要包括人员的吸引与发展;合作办学、建立海外校区、发展双学位/联合学位、特许经营项目、开放在线教育平台等诸多国际化活动;建立相应的国际化机构、筹集资金组织等途径。中外合作办学、双语教学则是中国高等教育国际化需要关注的两个主要途径。

(一)中外合作办学

中国高等教育国际化最主要的实现途径是通过中外合作办学的方式,吸引外国资本与中国高校合作办学,把西方优质的教育资源吸引到国内,提高国内的办学质量。1995年颁布的《中外合作办学暂行规定》是中国在教育领域开放的一个标志性文件,随后的一系列政策文件,使中外合作办学进一步规范化。从1995年到2010年的15年间,中国对中外合作办学的政策作了多次调整,原因主要有三:(1)由于市场经济的发展,劳动力流动性加强,公立学校培养的人才满足不了社会的需要,中外合作办学是一种引用国外优质资源提高办学质量和扩展办学规模的一种见效较快的方式;(2)高等教育内部市场的供需变化,逐步形成了以公办高等教育为主、以民办高等教育和中外合作高等教育为辅的“一主多辅”的高等教育体制;(3)中外合作办学可以使得“不出国的留学”和出国留学展开竞争。[8]

尽管中国政府在十多年间多次调整了中外合作办学的政策,但仍在一些方面存在缺陷与不足。第一,从课程设置这一中外办学的关键环节来看,中方在课程目标、课程设置、课程内容等方面存在着依附现象。[9]这是中外合作办学中有待解决的问题,如果不排除这种依附现象,中外合作办学不但不会带来积极的效果,反而有可能给社会带来很多不安定的因素。第二,从现行的合作办学政策与目前中外合作办学的实践看,中国政府关于中外合作办学相关的政策存在诸多失灵之处:(1)《中外合作办学条例》规定了中外合作办学属于公益性事业,而办学主体主要关注的则是经济利益,所以政府、办学主体在办学的最终目标上存在着矛盾;(2)中国政府将中外合作办学项目专业列入本科第三批和专科第二批,所以中外合作办学的生源较差,而这部分生源使用的都是中外合作的优质教学资源,这又形成一对矛盾;(3)政府和中外合作办学单位信息不对称,导致办学专业重复,外国核心专业课程和外教比例过低等问题。[10]

为提高中外合作办学的质量,中国还需要进一步完善中外合作办学政策,使政府在法律上给予中外合作办学以公平公正的保证,进而满足社会的多样需求。另外,还须进一步健全质量监管和保障机制,根据市场需求调整中外合作办学管理机构。

(二)双语教学

为了发展高等教育国际化,各国都相继开展双语教学或加强英语教学。通过比较中国、日本、荷兰三个国家的大学教育课程的国际化,可以发现,三个国家的共同特点是采用英语授课或英语项目来吸引外国留学生,英语课程教学发展速度很快。而在三个国家的双语教学中存在的差异也是明显的,中国提供较多的是非学位授予课程,在英语授课方面相比较少;荷兰在提供专业性和学术性课程方面比较多,而且这些课程大部分都采用英语授课;日本则一方面像中国,有很多非学位课程,另一方面,有很多学位授予课程,且较为广泛地采用英语授课。

在中国,目前比较突出的问题是,中等教育阶段的英语教学主要是以应试教育的通用英语,而非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学术英语为导向,在高等教育国际化的背景下,英语教育的目标应该转向学术英语。另外,教学组织和管理方面也需要进行相应的改革来适国际化的需要,培养学生的跨文化的交际能力。[11]目前,大多数观点认为,在自然科学、应用科学、工程学等专业比较多的理工类大学中应该更广泛地推广双语教学,因为这些课程有明显的国际性,课程讲授采用英语的比重应该随着课程开设的时间而变化,随着学生由陌生到熟悉的过程而逐步增加英语的课时。

双语教学是目前中国在实现高等教育国际化的一种重要尝试,为了弄清以高等教育国际化为目标的双语教学和英语教学的课程安排,很多学者围绕双语教学模式、双语教学、双语师资等方面进行了研究和讨论。但是,基于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双语教学研究目前还停留在“针对问题而研究问题”。未来在针对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双语教学中,可能会出现两个方面的研究方向,即根据目前中外合作办学经验,提炼出一套完整的、符合中国国情的、能被普遍采用的双语教学模式;另一种研究方向就是针对目前的双语教学政策的实施效果或某一个双语教学实践进行效果评估,院校层面还需要制定比较完整的双语教学评价体系。

三、高等教育国际化的评估

(一)评估指标体系构建已有一定成熟度

综合中国知网中的高等教育国际化程度评估指标体系,较有代表性的是将高等教育国际化的指标体系初步构建为国际化观念与规划、大学国际化结构设置、学生结构国际化、教师结构国际化、课程国际化、科研国际化、中外合作国际化等七个大的一级指标。在一级指标下面分别设置二级指标:国际化观念与规划主要包括办学理念、教师、领导等的国际化观念以及国际化目标、措施、政策等两个二级指标;大学国际化机构设置主要包括校级国际化事务委员会、院级国际化事务委员会、国际办公室等三个二级指标;学生结构方面主要包含留学生占在校生人数比例、留学生的来源国分布、留学生专业分布、本校到国外学习的学生占在校生人数的比例等四个二级指标;在教师结构方面主要包括外籍教师和留学生归国人员两个二级指标;等等。[12]另外,还有经合组织的国际化质量评价过程、美国教育理事会(ACE)、日本大阪大学、中山大学等四种国内外相对有一定权威性的高等教育国际化指标体系。[13]

研究高等教育国际化程度的指标评估可以发现,虽然不同的学者采用的具体指标并不一致,但从主要的衡量维度上看是有共同之处的。这些指标将成为未来构建高等教育国际化指标的起点。这些共同的维度指标有:教育理念、培养目标、教师、学生、课程与教学、科研、组织、资金、成果、合作办学等。

(二)未来的发展方向

根据目前高等教育国际化的研究可以发现,虽然存在着针对高等教育国际化程度的指标体系研究,但至今还没有针对高校举办高等教育国际化的效益指标而建立的评价体系。随着高等教育国际化的不断深入,各国开展国际化越来越广泛,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很多国家推行教育国际化的目的是为了形成教育产业和教育服务贸易,为本国经济创收,也有不少国家在政策制定时实行经济型政策或创收型政策。虽然在开展教育国际化过程中,留学生能够给其输入国带来经济收益,但它也需要付出一定的成本。高等教育国际化究竟在哪些方面可以给国家带来收益,发生的成本和风险包括哪些,这些都是在制定高等教育国际化绩效评估中要考虑的指标维度。

[1]范燏.新加坡高等教育国际化策略分析[J].世界教育信息,2013,(13).

[2]D.Schoorinan.The pedagogical implications of diverse conceptualizations of in ternationalization:AUS.based case study.Journal of studies in international education,2003,(3).

[3]M.R.Paige.The American case:The University of Minnesota.Journal of Studies in International Education March,2003,(7).

[4]J.Edwards.Challenges and opportunities for internationalization of Higher Education in the incoming decade:Planned and opportunistic initiatives in American institutions.Journal of Studities in International Education,2003,(11).

[5]Huang Futao.Internationalization of Curricula in Higher Education Institutions in Comparative Perspectives:Case studies of China,Japan and The Netherlands.Higher Education,2006,(51).

[6]曾满超,王美欣.美国、英国、澳大利亚的高等教育国际化[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9,(4).

[7]刘江南.美国高等教育国际化动向及其策略意图[J].中国高等教育,2011,(9).

[8]姚峰,戚利萍.高等教育中外合作办学的政策环境分析[J].现代大学教育,2011,(5).

[9]胡光明.高等教育中外合作办学中的政府规制失灵问题[J].现代教育管理,2011,(5).

[10]张菊.国际科研合作——研究生教育国际化的策略选择[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4,(8).

[11]谈多娇.双语教学:中国高等教育国际化的策略选择[J].教育研究,2012,(11).

[12]李盛兵.大学国际化评价指标体系初探[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5).

[13]吴玫.大学国际化水平评价体系的比较研究[J].高教探索,2011,(5).

猜你喜欢

双语国际化办学
聚焦港口国际化
在晋招生部分院校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梳理
在晋招生部分院校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梳理
人民币国际化十年纪
中外合作办学在晋招生录取情况一览表
网络平台补短板 办学质量稳提升
从园区化到国际化
直销企业国际化并不难
快乐双语
快乐双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