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圜道思维及其对中国古典舞蹈的影响

2015-04-14■谢

江西社会科学 2015年6期
关键词:古典舞古典舞蹈

■谢 丹

中国古典舞蹈承袭了上至商周的乐舞、唐宋的歌舞,下至近代戏曲舞蹈艺术的中国古代舞蹈的传统,并在此基础上,吸收与借鉴中国武术的动作元素。其具有中华民族文化气质,是可以和芭蕾舞、现代舞相媲美的舞蹈种类。总体而言,中国古典舞立足于中国传统文化,反映的是中国古典文化的审美价值与观念。

在众多的审美观念中,圜道思维是中国古典舞的一个基本特征,它是贯穿于中国古典文化始终的一种重要的审美观念,这种观念渗透在中国古典舞蹈的动作姿态与审美特征等各个方面。笔者试图梳理圜道思维观念,分析中国古典舞中圜道思维的运用,探寻圜道思维在中国古典舞蹈中的体现。

一、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圜道思维

“圜”作为一种思维观念或者审美特质,意指宇宙哲学中关于天体的圆通与圆活,含有生生不息的意义。在中国古典著作中均有很多体现。

(一)《周易》关于圜道思维的阐述

《周易》作为中华文化的源头,是中国古代历史文献中最早论述圆周旋转思维的典籍。《周易》以乾卦为首,而“乾为天,为圜”(《说卦》)。“天易谓之乾。乾,健也。健行不息也。”(东汉刘熙《释名·释天》)依据上面的分析,《周易》书名正是对《乾》之大义的阐发,意谓日月旋转,绕行周天。《易传·系辞下》说:“日往则月来,月往则日来,日月相推而明生焉。寒往则暑来,暑往则寒来,寒暑相推而岁成焉。往者屈也,来者信也,屈信相感而利生焉。”这段话可看作是对《周易》书名意蕴的发挥,表明万物生生不已正是在日月、寒暑、屈伸,即阴阳的往复循环中才得以实现。因此,循环即圜道乃是《周易》作者心目中最重要的规律之一[1](P15)。它以一个“圜”字来阐明宇宙的基本特点,故称圜道思维,圜道即循环之道。王弼在《周易》的注释中也说:“乾既为天,天动运转,故为圜也。”[2](P256)圜同圆,这是说宇宙天体是呈圆形的,王弼的“天动运转”四字概括十分准确。《吕氏春秋》进一步系统地发挥了 《周易》的圜道观。

(二)《吕氏春秋》关于圜道思维的阐述

《吕氏春秋·圜道》中写道:“日夜一周,圜道也;月躔二十八宿,轸与角属,圜道也;精行四时,一上一下,各与遇,圜道也;物动则萌,萌而生,生而长,长而大,大而成,成乃衰,衰乃杀,圜道也;云气西行,云云然,冬夏不辍,水泉东流,日夜不休,上不竭,下不满,小为大,重为轻,圜道也;黄帝曰:帝无常处也,有处者,乃无处也,以言不刑蹇,圜道也;人之窍九,一有所居则八虚,八虚甚久则身弊,故唯而听,唯止,听而视,听止,以言说一,一不欲留,留运为败,圜道也。一也,齐至贵,莫知其厚,莫知其端,莫知其始,莫知其终,而万物以为宗,圣王法之,以令其性,以定其正。”[3](P174-175)可见,圜道运行是宇宙的普遍规律,天、地、人三才无不符合圜道的规律。圜道运行的特点是“圜周复杂,无所稽留”,“日夜不休”,无始无终。

(三)太极图——圜道思维的图像诠释

“圆”作为一种中国古典审美特征,融合了“圜”的意义,除了圆满、完整的含义,还有圆通、圆活的意义,即不断发展变化、循环往复的含义。最能体现这种思维方式并最具有中华民族文化特色的图像应该是太极图。它是由阴阳鱼构成,由一个大的圆圈、一个S形的曲线以及三个黑白色的小圆圈组成,具有外圆内转、矛盾统一以及均衡的特性。它体现出中华民族的宇宙观,又显示出先民观察宇宙的方法,这种思维方式深深地沉淀在中华民族的意识中,在文化艺术的各个领域之中显现出来。

二、中国传统舞蹈中的圜道思维

(一)中国古代舞蹈的形成与演变

中国传统舞蹈艺术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深受圜道观念的影响。中国古典舞经过长时间的发展形成以“圆”为主要审美特点的审美趋向。无论是中国古代宫廷舞蹈还是整个中国传统戏曲舞蹈,“圆”都是其基本的审美形态。

历代诗歌中描写中国古典舞蹈动态的“圆”之美的诗句比比皆是:唐代的平列在《舞赋》将其描述为“其为体也,似流风回雪而相应”;汉代有描写宫廷女乐舞蹈的诗句 “修袖缭绕而满庭”;魏晋时期作诗有“折腰应两笛,顿足转双巾”;晋《白伫舞歌诗》赋有这样的诗句:“宛若龙转乍低昂”,“罗抹徐转红袖扬”;唐代描写乐坊的诗句“回裙转袖若飞雪”;宋代描绘歌舞的诗句“入破舞腰红乱旋”等等,都为我们揭示出宫廷舞蹈的体势呈现出的一种回旋状态,即“圆”——“转”的状态。概言之,无论宗教祭祀舞蹈,还是宫廷宴乐,乃至到元、明、清的戏曲舞蹈都呈现圜道思维特征,体现了圆的审美标准。

(二)中国戏曲舞蹈中的圜道思维

由于中国古典舞脱胎于中国戏曲舞蹈,中国戏曲舞蹈中的很多艺术手法同中国古典舞是一致的,我们从中国戏曲舞蹈中,也能够观察到圜道思维的渗透与运用。中国戏曲舞蹈中的“圆”之美,体现于“圆流周转”的运动时空观和“得意忘形”的人体审美观。从人体的运动方式来看,这种“圆流周转”的运动时空观就是“逆向起动”和“圆弧轨迹”的运行。“圆流周转”所产生的“圆弧轨迹”(圆圈)运动构成一个有分明界限的独立整体,这一整体在阴阳鱼构成的太极图上则是外围的圆圈,它是舞蹈给人的总体印象;而“圆流周转”从“逆向起动”的发生到“圆弧轨迹”的结束,中间却蕴涵“反复其道”和“极则复反”的曲线(即S形)运行。欧阳予倩也曾在《一得余抄》中这样说道:“京戏的全部舞蹈动作可以说无一不是圆的,昆曲也是这样;我想说京戏在舞蹈动作方面承受了昆曲划圆圈的艺术,看来这也是中国古典舞蹈最显著的特点。”[4](P34)

中国戏曲舞蹈原有一套典型动作,如山膀、云手、五花、大刀花、风火轮、乌龙盘打、燕子穿林、青龙探爪等传统的各种身段,在长期的艺术实践中它们以鲜明的程式极富表现力地构成了一套舞蹈艺术的特色和韵律。如“山膀”是过去在传统戏曲剧目中,武将上场时拉架子的一个动作,拉山膀不能见棱角,要避直行圆,圆起圆止。这种求圆的动势,显得柔和、含蓄,也正是身段身法特色。由此可见,在中国古典舞的舞姿与身法之中,无不体现出“圆”的轨迹以及圆的审美特征。

三、圜道思维对中国古典舞的影响

中国人的思想受儒家思想影响最深,讲究中庸之道,不偏不正,追求圆润与和谐,不突出个人,讲究群体,在舞蹈动作中充满圆的轨迹与韵律,舞姿圆润流畅,形成特有的圆的动态美感与气质韵味,追求“形、神、劲、律”与“手、眼、身、法、步”的完美统一。可以说,中国古典舞中的圆不仅体现在舞蹈形体中的划圆的姿态,而且体现在舞蹈作品对于圆润、圆满、圆活、圆浑的审美追求上。

(一)中国古典舞身韵中圆的思维

中国古典舞蹈的身韵既包括外部的形态,又包括内在的韵味,它作为中国古典舞训练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各种动作形态都离不开圆的规律,可以说万变不离圆。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中国古典舞是一种圆的艺术。所谓圆的艺术,它首先表现在外观的舞蹈姿态中,理论家将中国古典舞中的圆总结概括为“圆、曲、拧、倾、收、放、含、仰”八个字。它表现在古典舞动作的基本结构、造型特点以及动力走向方面,无不体现出“起承转合”以及“终点回归起点”的运动原则。敦煌壁画中的乐舞形象之舞姿造型,多呈现为头、肩、胸、胯、膝、足相应的异向拧扭,即S形。就静态的舞姿而言,“藏肘”等均描绘出圆的轮廓;就动态的运动过程而言,如“云手”、“大刀花”、“风火轮”等均走的是圆的路线。

总体而言,虽然“圆”在中国古典舞蹈中千变万化,但无论变化如何,其根本规律都离不开“三圆”、“两圈”,“平圆、立圆、8字圆”这几种最基本、最典型的运动路线和轨迹,它以腰部的动律元素“提、沉、冲、靠、含、腆、移”为基础,以“拧、倾、圆、曲”的体态特征为重点,以“形、神、劲、律”动作为审美,体现出中国人“圆”的和谐的审美观。概言之,中国古典舞的精髓舞姿与身法,均离不开“圆”的线条。它促进中国古典舞特有的含蓄内敛、虚实相间、回环婉转的风格和审美特征与意境。

“云手”与“拉山膀”作为古典舞典型的动态身韵动作,同样离不开圆的运动轨迹。前者要求两臂分开同时划出上下两个不同的平圆,身体也同时随着两臂走圆,形成的是一种“膀臂球体轨迹的划圆运动,‘圆’及其线段——圆弧本身就比直线运动包含着更丰富的变化的可能性,在一个全方位的球体空间中,变化的丰富性更是自不待言”[5]。后者要求手指尖、手腕与手臂跟身体呈现一个圆形的弧线,要求起手到动作的结束都呈现出圆的形态与韵味,它犹如张开的弓,具有一种力量的美。总而言之,许许多多的古典舞身韵动作都呈现出圆的思维以及圆的审美意味。

(二)中国古典舞神韵与气质中圆的意境

神韵在中国诗歌、绘画、音乐与舞蹈等艺术上都是一个至高的追求,它要求艺术家不仅仅在外部形态上塑造圆的线条美,更要在舞蹈韵律与作品中体现出对圆满、圆润等中国特有的审美与意境的追求。

例如,《扇舞丹青》是近年来非常著名的舞蹈作品,它由北京舞蹈学院佟睿睿创作、王亚彬表演,在全国舞蹈比赛创作中,荣获编导和表演的一等奖,赢得各界的好评。这部作品内容与形式达到圆满的境地,它是同表演者的技巧的圆通分不开的。表演者的身法与韵律相结合,身体动作刚柔相济、抑扬顿挫、轻重缓急、错落有致,“圆”的舞姿和动作贯穿于作品始终,将扇子与肢体的幅度、力度、速度、重力和舞台相结合。这部作品的开始,舞者首先就描画出一个流转圆润的“圆”,继而运用绕、甩、转、旋、抛等表现手法,呈现出“拧、倾、圆、曲”回旋婉转的曲线美感,营造出初始的恬静与飘逸、高潮的跌宕与不羁、间或柔美与圆浑,时空流动跳转,舞者的反转回流在有限的空间内表达出宇宙意象和艺术心境交相辉映。舞者手中的扇子将大自然春、夏、秋、冬四季景象交替形成时间的圆环,这个时间的圆环,是一个生命周期的圆环,更是一个天、地、人之间的大圆环。整体作品在松弛、收放、轻重中呈现出一种流动变化的圆活的境界,塑造了一个具有时空感、张弛有度的立体空间氛围,让人们意醉神迷,使整个舞蹈的抒情结构自然混成,流转自如。

(三)中国古典舞作品中圆的体现

圜道思维不仅体现在中国古典舞蹈的舞姿与身法之中,而且渗透于古典舞作品的精神内涵之中。有些学者从“圆”的立场四个角度审视一部艺术作品,认为一部好的艺术作品应该是“作者艺术技巧达到完美境地的圆通”、“内容与形式达到高度统一的圆满”、“体现作品整体流动变化之韵的圆活”以及“圆通、圆满、圆活三者达到统一之地的圆浑境界”[6]。中国古典舞在继承传统舞蹈的基础上,体现出中国传统文化精神,具有中华民族的气质,它从中国武术与戏曲等艺术中提炼出“提、沉、冲、靠、含、腆、移”等动作元素,从而体现出中国人的寰道思维方式和文化特点,形成特有的动态空间感与行云流水般的效果。

例如,第五届CCTV舞蹈大赛的获奖作品《贵妃醉酒》,内容主要描述唐代杨贵妃醉酒之后的妩媚神韵,塑造雍容华贵的美人醉酒之后的媚态之美。表演者通过甩、抖、绕等技术手段,充分运用各种动静结合的圆形姿态,或快或慢、或左或右,通过节奏的快慢、动作的高低变化,以及身体的快速旋转、手势的划圆、脚步的走圆等,刻画了贵妃醉酒之后的妩媚神态,增添了舞蹈的圆活之美,形神兼备,从而达到以形传情,动作与感情并茂的艺术效果。

又如,荣获第八届CCTV舞蹈大赛一等奖的古典舞《爱莲说》,灵感源于北宋诗人周敦颐的散文,着力表现莲花高洁的性格。在该作品中,圆的形态和圆的运动轨迹渗透到整部作品的舞蹈动作始终,表演者通过拧、倾、圆、曲的动作体态以及起承转合的动作规律,运用平圆、立圆、8字圆的运动路线,以及云手、小五花、圆场等行云流水般的划圆动作,以腰为轴,形成不同的圆的弧线,展现圆的审美意境,刻画出时而舒展、时而轻灵的莲花形象。

圆意寓“圆满、圆通、圆活、和谐”,宇宙万物都循圆而动,日月旋转、日出日落、昼夜交替、春去秋来,世上万物轮回周转,生生不息。这是中国古人的宇宙观与哲学观,也是大自然的运动规律。中国古典舞的形、神、劲与律都渗透着圆的思维与精神,渗透着“圆”的姿态与动作,通过或快或慢、松弛有度、虚实相间的“圆”的轨迹,达到圆通、圆满、圆活的浑圆境界,并渗透在大量优秀的古典舞蹈作品中,书写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描画一个个鲜活的人物形象。

“圆”蕴含着中国古典的含蓄、曲线美感、生生不息的流动美感等诸多审美特征,这种思维特征,不仅影响着中国传统文化的审美观念,而且影响着一代又一代舞蹈人的舞蹈形体、律动与作品,彰显着中国人特有的审美理念与意识。

[1]刘长林.中国系统思维[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

[2]李学勤.十三经注疏[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

[3]陈奇猷.吕氏春秋校释[M].上海:学林出版社,1984:

[4]于平.舞蹈形态学[M].北京:北京舞蹈学院出版社, 1998.

[5]刘兵.中国古典舞形态的系统论[J].戏剧之家,2014,(15).

[6]闫月珍.对中国古典美学“圆”范畴的文化解读[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8,(4).

猜你喜欢

古典舞古典舞蹈
承古之韵的当代“古典舞”
高校古典舞教学中的表演素质培养策略研究
从不同侧面求解古典概型
出入于古典与现代之间
学舞蹈的男孩子
冰上舞蹈搭档
舞蹈课
怎样读古典诗词?
论古典舞气息在古典基训课堂的重要性
古典乐可能是汪星人的最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