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在实践中培养化学素养与技能

2015-04-12洪伟

科技创新导报 2015年32期

洪伟

摘 要:提高化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就要使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主要从两方面进行:一方面是教师精心设计课堂教学渗透学法或为学生作出学习方法的示范;另一方面是教师通过专门的学法讲授和学法指导,让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化学课堂的有效教学是为学生的发展服务的,在于技能掌握、科学素养的提高、科学的价值观及科学态度的形成,在于科学的探究能力及合作精神的培养,在于创新潜能的激发。我们要转变观念,改进旧的课堂教学模式,构建以学生主动参与、师生双向互动、探究创新为主的新的课堂教学模式。

关键词:化学实践 素养与技能 教学与表达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5)11(b)-0224-02

提高化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就要跟上课改的步伐,加快教师自身业务提高和专业成长;尽快适应新的教学方式,提升教学思维品质;针对中学化学学科性质,研究实施基于新课程有效的教学等等。

1 处理好“新”与“旧”的几个关系

第一,是教学内容与课后练习不匹配。很多学生反映上课能听懂所讲授知识,但课后的练习却很困难。究其原因,大多数教辅资料与新教材不配套,很多教辅资料的编写仍然按照旧教材进行编写,所以,导致很多资料背离了新课标的要求,繁、难、偏、旧的陈题依旧出现。

第二,是教学内容与学时数的矛盾。新教材体系新颖,知识面广,导致课时紧张。在必修的两册教材中,几乎涵盖了整个高中阶段所有的非金属及其化合物、金属及其化合物的知识体系;基本概念和原理介绍了氧化还原反应、离子反应、物质的量、胶体知识;化学实验基础介绍了基本操作、混合物的分离和提纯、一定物质的量浓度溶液的配制。教材知识面广、内容丰富,原来至少需要两学期的时间学习的内容压缩到现在只用一学期来讲授,显然课时很紧、教学难度较大。

第三,是处理好“学会”与“会学”的关系。中学化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一门学科,更要体现学生的主动性。讲解知识点时,就要理论联系实际,避免啰嗦,面对大容量的知识体系,要充分理解新课程的核心理念——以学生发展为本,让学生参与,重视学生全面和谐的发展。当然讲解也不必面面俱到和重复,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的思维方法、科学态度和能力,使学生不但学会知识,更应该学会学习。同时注重回归教材,挖掘教材,重教材、重说明、重基础、重规范。

2 把握好练习的“量”和“度”

面对学生上课听得懂、课后作业难的实际情况,认真研读新课程标准力求做到因材施教是提高业务水平的重要捷径。在选练习题上,控制难度,不随意拓展加深,尽量用好教材。因为必修课的能力目标是培养具有科学素质的劳动者而非化学专业人才,学生也并非是化学专业学生,所以,大可不必在高一年级就对所有学生进行高考题目的练习,他们的知识水平也没有必要在高一年级就达到相当高的程度,也不能“一步到高考”。反而更应该紧扣教材,密切联系生活中的实例给予讲解,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能学以致用。

例如:在必修二《化学与能量》复习题中,有如下问题:为防止碳素钢菜刀生锈,使用后特别是切过咸菜后,应采取怎样的简易措施来保护它?问题一提出,同学们来了精神,兴致勃勃,这不是常见的现象吗?还需要思考吗?并马上说出了正确答案——洗净、擦干。这题看似非常简单,根据常识都能答出来。但笔者又补充了一问:运用了什么原理呢?一下哑口无声,摸不着头脑,解释不了。笔者沉默了片刻,让他们思考,他们都冥思苦想了一会,没人知道。笔者又给了一个小小提示,从原电池的角度来考虑。大部分的同学回过神来,兴高采烈的说出了答案。其实原理很简单:就是形成原电池需要活泼性不同的两种电极材料和电解质溶液。对碳素钢菜刀而言,它不纯,含有杂质碳;碳相当于电源的正极,铁相当于电源的负极,干燥的时候缺少电解液,不会有电化学腐蚀(或进行得很慢),但切过咸菜后,咸菜中的盐分溶解在水中形成电解质溶液,附着在刀上,就形成了原电池,快速的将刀腐蚀了,所以,一定要擦干。通过这道题的评讲,不难发现越是接近生活的知识,学生就更感兴趣,当然理解起来就越容易了。所以,课改下的教学并不是填鸭式教学,而是要求教师紧扣教材,密切联系生活,激发学生兴趣,教会学生自主学习,体会学习的快乐。让学生有能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能用学到的方法去解决问题,能自主的去探索问题的能力。而对于课程内容多和教学课时紧的矛盾,必须遵循课程标准,必须尽量把握好教学的“度”,遵循新课程的标准,以学生的发展为核心的,把握好知识的阶段性发展,让学生掌握好基础知识,为以后继续求学深造打下基础。

3 “成长”与“发展”的协调统一

虽然在教学中遇到了一些困惑和问题,但也让教师感受到新课改对学生起到了积极作用。对学生的评价的多角度、多方位、多层次的特点让学生对化学学科产生了更浓郁的兴趣。新课程增加了思考和交流、学与问、科学探究等栏目,引导学生深入研究这些栏目,让学生能自主思考,主动参与,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此外,学分制的实施改变了传统教育“统得过死,求全划一,扼长补短,求同存异”的弊端,在更大范围内实行了因材施教、因人施教,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满足了学生发挥个人特长、培养个性的需要。学生学得主动,学得灵活,潜力不断地得到开发,也为老师在教学中减小了管理难度。

4 化学用语规范的教学与表达

高考考生在理综化学训练卷和答卷中,就答题规范性问题暴露出一些问题,由于这些问题和错误的出现而失分很不值得,其实若加以注意,完全可以避免。

首先,教学的规范性,教学语言的规范,只要教师严格要求自己,做学生的表率,培养学生严谨认真的科学态度,并将规范性落实在每一天、每一节课就能最大限度地降低或避免学生答题失分,提高得分。

其次,加强化学用语的书写和化学语言表达的规范训练。教学中要特别注意规范化学用语(如书写化学方程式、热化学方程式、离子方程式、电极反应式、电离方程式以及化学式、结构简式、电子排布式等)的使用,同时,加强学生口语表达能力训练,准确描述和规范科学用语训练,还要通过简答题的训练,提高规范语言文字表达能力。总之,让学生养成科学严谨的学习态度,规范的答题习惯。

最后,答题是提高得分的有效途径。加强解答题的规范性,而学生解答题的不规范严重影响了学习质量。注意仔细审题,避免答非所问。审题能力是一种综合能力,它包括阅读、理解、分析、归纳、综合等多种能力,也包括严谨、认真、细致的态度等非智力因素,审题是解题的前提和关键,所谓“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而解题的落点是用简练的化学语言(专用语),完整、严谨、科学、规范、无歧义地将问题表述清楚,这往往是提高化学填空题成绩的有效途径。最简单有效地训练方法就是模仿历年高考化学题及其参考答案的表达方式、教材上的叙述以及化学教师规范的化学语言,做到简答完整,要点准确,语言简练不能有歧义。

总之,提高化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教师要精心设计课堂教学渗透学法或为学生作出学习方法的示范,通过专门的学法讲授和学法指导,让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构建以学生主动参与、师生双向互动、探究创新为主的新的课堂教学模式。

参考文献

[1] 乔慧欣.新课程背景下高中化学教学的问题与对策[J].学周刊,2011(21):34-35.

[2] 朱娜.新课程背景下高中化学教学改革研究[J].文理导航(下旬),2012(9):30.

[3] 常慧杰.浅谈新课程背景下高中化学教学的有效性[J].神州,2012(2):1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