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告诉你一个真实的雷锋(长篇连载之四)

2015-04-11陶克

雷锋 2015年5期
关键词:乡长雷锋同学

文 □ 陶克

告诉你一个真实的雷锋
(长篇连载之四)

文 □ 陶克

这个人是彭德茂,是雷锋走上革命道路的第一位启蒙老师。他说:“解放以后,人民政府抚育了雷锋。土改后,农会评他为五保户,并供他上学。这孩子知道党和毛主席救了他,因此从小就知道听党的话,爱劳动,知勤俭”

解放后,雷锋在党和政府的关怀下幸福成长。1950年,乡政府保送他免费上小学

第二张名片快乐雷锋

旧社会的苦难,没有压倒雷锋。他和许许多多的受压迫的人在抗争中迎来了解放。在新中国,我们看到的雷锋照片都是面带微笑的。这是快乐的微笑,这是感恩的微笑,这是为自己获得新生活而发自内心的幸福微笑。

庚伢子进学堂

雷锋住在望城县黄花塘附近的简家冲,他上学的时候已经10岁了,比别的学生年龄都要大。

1950年初秋的一个早晨,正在张罗着学生报到的望城县龙迥塘小学教师李扬益,听到了一个沙哑的招呼声:“李老师,辛苦了,报名的学生还真不少。”李扬益抬头一望,原来是彭德茂乡长领着一个孩子。彭乡长说:“这是雷庚伢子,孤儿。乡里决定免费送他读书。”

彭乡长抚摸着雷锋的头说:“庚伢子,过去穷人家的孩子要进学堂是不可能的,你家几辈子都没有识字的,现在你要好好读书,学好本领,为建设我们的国家出力。”说完,彭乡长又用期待的眼神看着李扬益:“李老师,庚伢子就交给你了。”

学校正式上课那天,雷锋第一个来到学校。他在办公室找到李老师。

“老师,我想请你教我写‘毛主席万岁’。”

李扬益用毛笔在一张纸上端端正正地写了“毛主席万岁”,接着就把这五个字的书写方法一一告诉雷锋。雷锋跟着老师一句一句地念着笔画的名称:“一撇、一横、一横、一竖弯钩……”

1950年,美国发动侵朝战争,战火燃烧到鸭绿江边。全国各界都在开展抗美援朝捐献活动。李扬益告诉同学们:“党号召我们,抗美援朝,有钱的出钱,有力的出力,我们要行动起来。”雷锋第一个站起来说:“我只有两角钱,是叔叔给我的压岁钱。我现在拿出来支援朝鲜,打倒美帝。” 钱虽然只有两角,但对于这个父母双亡的苦孩子,两角钱是他全部的财产。

一个星期天,烈日炎炎,雷锋头戴草帽,大汗淋淋来到学校。他向李扬益老师提出了一个问题:“老师,我今天没事。可我小,怎么才能为人民服务呢?”李扬益回答道:“为人民服务,就是为人民做好事,只要是为人民做好事,不管年龄大小都是为人民服务。”这时,恰好窗外传来了拉车的声音,雷锋“哦”了一声,站起来说:“老师,我知道了。”就往外面跑去。

龙迥塘小学地处黄花塘岭下,旁边就是黄花塘粮仓。李扬益追出去一看,雷锋正在帮助一位送爱国粮的农民推运粮车。就这样,一辆又一辆,直到天黑,雷锋才离开。

1953年2月,龙迥塘小学被拆除,彭德茂乡长领着雷锋到向家冲小学办理转学手续。老师谭礼看见雷锋穿着一双用稻草编制的凉窝子,头上戴着一顶旧棉帽,衣服很旧,但是雷锋脸上挂着微笑,眼睛闪亮。

这第一面就使谭礼喜欢上了这个学生。谭礼从彭乡长那里知道雷锋是个孤儿,条件很不好,就买了一些学习用具送给他。雷锋个子矮,谭礼安排他坐在教室的最前排。谭礼老师回忆说:雷锋上课非常用心,最爱听黄继光、邱少云、刘胡兰这些英雄的故事,在他扑闪着的大眼睛内,总是流露着对英雄的敬佩之情。雷锋在作文里写道:“我要向英雄们学习,长大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学校成立腰鼓队,雷锋因为个子小,影响队伍整齐,没有选上。雷锋再三向谭礼要求:“老师,打腰鼓不是只打一天两天,我慢慢地会长高的。”谭礼问他:“你能背出打腰鼓的点子吗?”雷锋马上背出来:“咚波、咚波、咚咚波咚波……”看着雷锋天真可爱的神情,谭礼同意了他的要求。在一次动员参军的活动中,学校的腰鼓队有了用武之地。谭礼带着腰鼓队队员举着红旗,到村里宣传。

谭礼老师在回忆雷锋的文章中写道:“我们这个腰鼓队,在动员参军活动中,真是起到了作用。上级领导非常满意,在作总结的时候我对雷锋提出了表扬。小雷锋站起来说:‘我们穷人家的孩子,搭帮党和毛主席才成了新中国的小主人,我只不过做了应该做的事,我长大了也一定去参军。’”

1954年,雷锋加入了少年先锋队

我们这个腰鼓队,在动员参军活动中,真是起到了作用。上级领导非常满意,在作总结的时候我对雷锋提出了表扬雷锋关心同学,助人为乐,被评为“毛泽东时代的好少年”,第一批加入了少先队,还被选为大队队委、大队旗手

荷叶坝完小(县雷锋学校)还保留着雷锋的座位

此图为雷锋学校

那个时候的小学,一至四年级为初小,五至六年级为高小,高小又称作完小。那时农村文盲很多,一般的孩子上完初小,就回乡参加劳动了。只有家庭条件允许、学习成绩优异的才能升入高小学习。

1954年,望城县第二完小五年级新生发榜了。雷锋兴奋地直奔学校,挤入看榜的人群,在红榜上搜寻自己的名字。一个小伙伴嚷道:“雷正兴,你上榜了。”消息传到简家冲,乡亲们纷纷祝贺他“中举”了。

雷锋考上了高小,也遇到了难处。学校离简家冲有10多里路。彭乡长问他:“路这么远,你能不能跑得动?”雷锋说:“今天我能进高小读书,多么幸福,我要为毛主席争光,为雷家争口气,克服一切困难,认真读书。”

进了高小的雷锋真的为雷家争了这口气。长大了的雷锋开始学会独立学习,自觉地去帮助别人,为他以后成长铺下了知识、处世做人的基石。

学校门前有一座约4米长、1尺宽的石头桥,每逢刮风下雨,桥下的水流湍急。为了低年级小同学的安全,老师们就轮流到桥边接送。雷锋看在眼里,记在心里,遇到下雨刮风的天气,他就早早到小桥边上等着,帮老师把小同学一个一个地接过桥。

当时,学校与乡政府同在一个院子里。雷锋入校之前担任过儿童团的工作,对当地干部和群众的家庭住址比较熟悉。乡政府通知开会,凡是离雷锋家近的黄花塘片的通知,就交给雷锋放学后去送发。雷锋从不嫌累,都是乐呵呵地去完成,彭乡长说他是乡政府的“义务通信员”。

雷锋关心同学,助人为乐,被评为“毛泽东时代的好少年”,第一批加入了少先队,还被选为大队队委、大队旗手。

1954年的“六一”儿童节,荷叶坝中心小学筹办了大规模的庆祝大会。荷叶坝中心小学辅导区10所小学1500多名少年儿童,汇集在荷叶坝。雷锋代表全体同学在大会上讲话,他说:“我只是千万个穷孩子中的一个,今天和师生们在一起庆祝“六一”儿童节,这是多么的幸福呀。这幸福是因为有了毛主席,有了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解放军,推翻了压在中国人民头上的三座大山,解放了全中国。这是千千万万的革命先辈,抛头颅洒热血换来的幸福生活。我们一定要学好科学文化知识,锻炼好身体,使自己成为建设新中国的有用人才。”

这天,县委书记张兴玉和安庆乡乡长彭德茂都坐在主席台上。雷锋讲完话,张书记从座位上站起来,摸着他的脑袋,表扬他讲得很好,鼓励他努力学习。这是雷锋留给张书记的第一个印象。也许就是雷锋这个上进、可爱的模样,使他在以后的日子里走到了张兴玉身边。

那时,雷锋的叔祖母已经去世了,两个堂叔家里生活也很困难,就让雷锋轮换着寄宿。懂事的雷锋放学回家后总是先做完家务,再做作业,堂叔家里有时晚上舍不得点煤油灯,雷锋就在心里默记。他总结了“一问、二抓、三补”的学习方法。一问,就是上课没有听懂的问题,下课马上问老师,问懂为止;二抓,就是上午的作业中午就做完,下午的作业晚上就做完;三补,就是上午耽误的下午补,下午耽误的晚上补,晚上耽误的第二天早上补。雷锋克服了很多困难,学习成绩一直很好,成绩平均90分以上。

教导主任钟霞生

县委张书记给学校赠送了300本图书,雷锋主动请缨担任了图书管理员。除了开馆借阅、修补整理图书这些日常工作外,雷锋还主动向同学们推荐图书,把自己从书中看到的故事讲给同学们听,吸引大家来看书,小小图书室办得红红火火。这份额外的工作,给爱读书的雷锋提供了一个新的天地,雷锋在这个第二课堂汲取知识的营养,快速成长,为他以后的学习、工作,包括写作,打下了文化基础。

1956年3月,学校开展向“七一”党的生日献厚礼活动,其中有一个项目是研制矿石收音机。在那个收音机还是奢侈品的年代,在偏远的乡村小学,这绝对是一项高科技。雷锋参加了攻关组。在关键时候,雷锋起了大作用。首先是经费,雷锋组织同学们募捐,他带头捐了钱;再就是技术,他又和小组同学一起步行60多里路,到长沙找来图纸和零件。在老师的指导下,大家绕线圈、焊零件、装天线、接地线……可到了调试的时候,无论怎么调,收音机都没有一点儿声音。这时,雷锋想起了他看过的一份参考资料,是讲矿石收音机两个圆筒线圈的最佳相对位置的。雷锋按资料上说的方法调整线圈、调矿石接触点,终于,收音机响了,雷锋笑了,攻关组的同学都跳了起来!“七一”那天,山沟里的人听到了北京的声音。

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16岁的雷锋已经懂得了这个道理,并开始付之于实践。

三年级的少先队员张义华先是上学路上砸坏了老乡家的秧苗,后来又和小同学抢皮球,踩坏了杨家田里的很多秧苗。中队辅导员夏柳老师查清事情后,召开少先队大队会,停止了张义华的队籍,收回了红领巾。

雷锋是少先队大队委员,自己的同学被停止队籍,他心里也不好受。

他带着张义华,把杨家田里歪斜的秧苗一蔸一蔸地扶正,缺了苗的又去熟识的农民伯伯那里要来补齐。然后,他又带着张义华到杨家作检讨。后来,杨家伯伯找到教导主任钟霞生说:“你们学校对学生要求真严格。雷正兴带着张义华把踩坏的禾苗都补好了,还到我家里作了检讨。小孩子做了错事能够改正就是进步,你们学校要表扬他们。”

星期天,雷锋又约张义华帮助缺劳力的乡邻锄草……

在雷锋的帮助下,张义华有了明显的进步。夏老师再一次主持队委会,让雷锋介绍张义华同学的表现情况。然后,夏老师亲手给张义华系上了红领巾:“你归队了!”

16 岁的“自我设计”

要毕业了,聪明好学的雷锋当然渴望能继续读书,他参加了初中升学考试,各科成绩都在90分以上。谁都认为他会继续读书,乡里也在研究怎么继续供他上中学。但在小学毕业典礼上,雷锋却跑到台上讲了一番话:

聪明好学的雷锋当然渴望能继续读书,他参加了初中升学考试,各科成绩都在90分以上。谁都认为他会继续读书,乡里也在研究怎么继续供他上中学

亲爱的老师们、同学们:

我们的小学毕业了。基本教育受完了,大家很高兴。感谢党、毛主席和老师。

我们今天毕业真高兴,大家比我高兴。很多同学准备升入中学学习,能升入高一级学校能学更多的知识,更好地建设祖国。

我呢,我响应党的号召,决定留在农村广阔天地里,去当新式农民——决心做个好农民,驾起拖拉机耕耘祖国大地;将来,如果祖国需要,我就去做个好工人建设祖国;将来,如果祖国需要,我就去参军做个好战士,拿起枪用生命和鲜血保卫祖国,做人类英雄。

同学们,让我们在不同的岗位上竞赛吧!老师们,请你们看我们行动吧,我一定要做个英雄。

祝老师们健康,祝同学们进步!

雷锋的话让人感动,也更让人为他惋惜,表现出众的庚伢子为什么不继续上学呢?

雷锋的本家、湖南雷锋纪念馆原馆长雷孟宣揭开了这个谜底。雷孟宣说:“雷锋放弃上初中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原因:一个是,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农村开展了扫盲活动,雷锋觉得是党救了他,乡亲们养育了他,农民不识字需要他。彭乡长多次说过,整个安庆乡就一个能读报纸的,也多次流露出想要雷锋教他们识字的愿望。第二,雷锋的吃住以及学费都是乡里免费给提供的,乡里的负担也很重。雷锋体贴乡政府的难处,是他主动找到彭乡长,要求放弃上初中的。当时,彭乡长说:‘庚伢子,别着急,乡里正在想办法给你搞学费呢。’雷锋决心已下,谁也挡不住。当时他还讲了一句话,意思是我不能这么自私,光想着自己,我要靠自己的劳动,养活自己,报答党和乡亲们。”

新中国成立后,经济和教育事业得到较快发展,全国高小和初中毕业生数量逐步增多,以1954年为例,高小毕业生400余万人,初中毕业生60余万人,比1953年增加三分之一,但当时由于教育资源有限,这些学生不可能完全升入上一级学校。1954年4月,团中央根据党中央的要求,发出了《关于组织不能升学的高小和初中生参加劳动的指示》。从1953年到1955年的3年时间中,青年团协助党和政府安置了800余万高小生和初中生参加劳动,使国家的劳动大军获得了一大批有觉悟有知识的生力军。

望城县荷叶坝完小教师易华钦,在1993 年7月写过一篇文章,说影响雷锋做出这个决定的还有一个人,这个人就是以后被雷锋叫作“健姐”的冯健。在当时,她可是雷锋心里的偶像。

1956年的上半年,《新湖南报》刊登了一位女青年的事迹。望城县西塘农业社冯健,高小毕业后回乡参加农业生产,办起了养猪场,被评为“省养猪模范”。易老师在高小毕业班宣读了向冯健同志学习的文章以后,同学们议论纷纷。有的说:“能够考上中学多学点文化知识,更能提高为人民服务的本领。”有的说:“放弃了升学机会,是埋没了人才。”还有的说:“我家祖孙三代没进过校门,再困难我也想升学。”

易华钦说:“当时的雷锋和其他同学一样,也是有过一番思想斗争的,但是雷锋选择了放弃升初中,留在农村参加建设。雷锋在少先队举办的黑板报上写了一篇文章,我记得内容有三个方面:‘一是,我的生命是党救活的,我穿衣、吃饭、成长、学文化都是党和人民供给的,我已经16岁了,应该自力更生了,我不能要党和人民再供我升学了。二是,建设新农村,急需一批有文化的人才,我可以适应目前农村的需要,我一定要像冯健姐姐一样,当一个有出息的新式农民。三是,我在农村边劳动边学习,让我们在不同的学校来一个学习竞赛吧。’”

雷锋离开学校时,依依不舍,但他的脸上挂着微笑,在他人生的道路上,他第一次自信地做出了选择。

猜你喜欢

乡长雷锋同学
助人为乐的“小雷锋”
接过雷锋的“枪”
同学会上的残酷真相
写给雷锋
作家和乡长
康乡长的忙
高乡长爱扶贫
感动
应接不暇 骑虎难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