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生态环境检测及环保技术

2015-04-10安东

山西农经 2015年6期
关键词:荒漠化沙尘暴植树造林

□安东

(甘肃省高台县环境监测站甘肃张掖734300)

浅谈生态环境检测及环保技术

□安东

(甘肃省高台县环境监测站甘肃张掖734300)

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生态环境问题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本文通过全面分析甘肃省的生态问题及原因,对甘肃省的生态环境检测进行了探讨,并提出了相应的生态环境保护措施,以期对该省的生态建设有一定的帮助作用。

生态环境;检测;环保技术

本文DOI编码:10.16675/j.cnki.cn14-1065/f.2015.06.049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生态环境问题越来越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人们对环境问题的认识也不断深入。下面就甘肃省的生态环境检测及环保技术作如下探讨。

1 生态环境检测基本概况

生态环境检测具有综合性、复杂性和周期长的特点,涉及到多学科、多领域的知识和内容。因为生态系统的发展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受到污染物排放、资源开发利用及各种自然因素的影响,只有通过长期的检测,才能掌握其变化规律。其次,生态检测站点一般都比较分散,这样,才能保证检测的生态环境范围足够大。

2 甘肃省的生态环境问题

甘肃省处于中纬度地区,地形复杂,地貌包括丘陵、山地、荒漠、戈壁和绿洲为主。气候为温带大陆季节性气候及温带、暖温带荒漠气候,温差较大且年降雨量分布不均。就本省而言,其生态环境存在的主要问题表现为:土地荒漠化、沙尘暴天气频发、水资源短缺、植被覆盖率低、水土流失等。

2.1土地荒漠化引发沙尘暴频发

近年来,我国北方地区的土地荒漠化面积不断扩大,导致的沙尘暴日益频发和严重,和往年相比,具有的特点是发生的频率增加、程度加重、范围扩大且破坏性增加。甘肃的土壤侵蚀面积近40万km2,风蚀面积超过20万km2,土地荒漠化总面积近30万km2,占全省总面积的比例超过60%,造成的经济损失更是惨重。

2.2植被覆盖率低

在甘肃地区,全年降雨不均,降水量少,干旱缺水,导致植被存活率低,且人类大量的经济活动也会大大破坏植被生长,多方面原因导致了该地区植被的覆盖率极低,生物多样性减少。

2.3乱砍、滥伐、滥垦、滥牧问题严重

甘肃由于其特殊的地理环境因素,使其森林资源一直处于衰退状态,再加上人类不合理的经济活动,对森林的过度采伐、过度放牧、过度开垦等使甘肃的生态环境遭到了进一步的毁灭。

2.4筑路对环境的破坏

近些年来,随着西部大开发的不断深入,甘肃省的交通状况也得到了充分的改善。各个高速公路的修建,虽然能够为当地的经济发展带来益处,但同时,筑路所带来的负面影响也比较大,公路的修建,破坏了沿线的植被,使地面完全裸露在外面,造成水土流失,使原本就非常脆弱的生态环境变得更加脆弱不堪。

3 生态环境保护的措施

3.1树立生态文明理念

要加强环保宣传,让人们树立良好的生态文明理念,开发与保护并行,防止过度使用资源,造成资源的短缺和浪费,从我做起,从小事做起,养成节约资源的良好习惯。

3.2进行生态建设,植树造林

解决生态环境问题,其重要措施之一就是植树造林。人类活动要与生态环境的规律相协调,合理安排建设活动,让生态环境得到有效的循环。此外,植树造林,能够防风固沙,是改善环境的最好方法,也能够减少自然灾害的发生。

3.3制定并落实环境保护法

以法律手段来保护甘肃的生态,减少人类的不合理活动,避免生态环境的进一步恶化。因此,必须加强法制建设,依法进行生态环境的保护。就目前而言,虽然我国制定了《森林法》、《草原法》、《荒漠化防治法》等环境保护法,但落实度不够,仍需加强法律的宣传和落实。其次,要加大环境保护执法力度。就环保问题而言,甘肃的执法力度明显不够,近年来,乱挖草药、乱砍滥伐等现象仍然很严重,环境治理的速度远不及破坏的速度,导致生态难以可持续发展下去。

结束语

功在当代,利在千秋。务必要做好生态建设,解决存在的生态问题,找到问题的症结所在,总结过去的经验和教训,积极采用先进的科学技术,做好生态环境检测并且因地制宜创新环保技术,使甘肃省的生态环境建设取得良好成效。

[1]陈小红.我国生态监测问题及对策研究初探[J].科技信息,2010(11):386.

[2]于小英,魏文德.现阶段我国环境监测的发展状况及发展趋势分析[J].现代商业,2012(26):271.

1004-7026(2015)06-0081-01中国图书分类号:X835

A

猜你喜欢

荒漠化沙尘暴植树造林
植树造林
植树造林
可怕的沙尘暴
荒漠化地区复合生态系统管理——以阿拉善盟荒漠化治理为例
防治土地荒漠化 推动绿色发展——写在第二十五个世界防治荒漠化和干旱日
我国召开第25个世界防治荒漠化与干旱日纪念大会
大话西游之沙尘暴
天外来客:火星沙尘暴
我国荒漠化和沙化面积连续10年实现“双缩减”
植树造林共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