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陆德明儒家审美观探微

2015-04-10闫小芹西华师范大学文学院四川南充637002

韶关学院学报 2015年1期
关键词:陆氏释文审美观

闫小芹(西华师范大学 文学院,四川 南充637002)

陆德明儒家审美观探微

闫小芹
(西华师范大学 文学院,四川 南充637002)

南北朝与隋唐之交是中古文化由分立到统一的大变革时期,陆德明作为亲历此期的著名学者,博通古今,其审美观既包容了魏晋玄学的独特性,又有唐朝儒道玄佛互通有无的圆融性。以《经典释文》为文本基点,从陆氏的儒家审美观出发,深入解读其学术思想,对中古文化和美学研究有重要的推动意义。

陆德明;《经典释文》;儒家审美观

唐朝是由南北朝的政治分裂、文化分立经由隋的短暂统一而最终走向政治大统一、文化大融合的时代。雄厚的经济基础和政治基础为其思想的繁荣提供了良好的气候和土壤,对中国古代美学史来说,这同样是一个大变动、大变革、大发展的时期。迥异于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玄风盛行下名士君子纵欲享乐、形式为美的颓风,这个时期的思想融汇各家之长,以儒道玄佛思想为哲学基础而建构的美学,凸现了质朴大气的恢宏之势。陆德明的美学思想即是显著的一例。

陆德明(约550-630)作为南朝后期、隋唐之初的著名学者,亲历四朝、官成三代①陆德明历南梁、南陈、隋、唐四朝,并在南陈、隋、唐均任有官职。,博采众长,学贯古今,因有感于前代训释经典的书音之作“降圣以还,不免偏尚,质文详略,互有不同”,不免会“差若毫厘,谬便千里”[1]1,便潜心钻研,穷其精力,著述了《经典释文》这一扛鼎之作②据《隋书·经籍志》《旧唐书·陆德明传》《旧唐书·艺文志》和《新唐书·艺文志》等正史中所记,陆德明著述共有8部,分别为:《周易并注音》七卷、《周易大义》二卷、《经典释文》三十卷、《老子疏》十五卷、《易疏》二十卷、《周易文句义疏》二十四卷、《周易文外大义》二卷、《庄子文句义》二十卷。而陆氏流传至今之著作实际而言,经查证只《释文》一书而已。,共三十卷。其虽非美学著作,但作者在训释经典音义时,其内容之博大精深,方法之独特新颖,体例之严谨周备,赋予了《释文》以美的色彩,并在不知不觉中融入了儒道玄审美观,发微探幽、见解独到,使《释文》字里行间隐藏了丰富的美。本文主要从陆德明的儒家审美观出发,着眼于《经典释文》体现的“形质”一体的美学准则与“和合”兼容的美学取向,以期更加深入客观地认识时代和社会赋予个人的审美理想。

一、“文质”一体的美学准则

就形式和内容而言,孔子曾提出了两个非常重要的美学准则,即“文质彬彬”(《论语·雍也》)和“尽善尽美”(《论语·八佾》)。“文质彬彬”本是孔子对“君子”所提出的要求,意即仁义道德之“质”与“礼乐修养”之“文”缺一不可。“尽善尽美”,是孔子赞美《韶》乐之词,他从艺术和政治的二维标准出发,认为《韶》乐的形式与内容已经达到了完美的统一,可谓是“登峰造极”,以至于“三月不知肉味”。引申孔子之意,即他认为外在形式之“文”与内在实体之“质”二者是相互补充,辩证统一的,既需要“尽善”,亦需要“尽美”。陆德明秉承其精义,明确地规定了《经典释文》所遵循的原则:“古今并录,括其枢要,

经注毕详,训义兼辩,质而不野,繁而非芜。”[1]1其中“质而不野,繁而非芜”一语,“质”指朴实,质朴;“野”则意为粗野,“繁”谓繁多丰富,“芜”即杂乱无章。陆德明得文与质之长,却又不囿于其弊,实质上是非常准确地概括了他所遵循的美学准则。我们可以从《经典释文》的体例,以及他对音义的训释方法和内容中窥其一二。

在形式方面,首先,《释文》的编纂体例所引汉魏六朝音切不下百余家,繁征博引,前所未有,但在训释的过程中,却能作到各个清楚,甄录周备,说明《释文》有着内在的形制和逻辑体系,富有逻辑之美。黄焯先生曾宏观地涉及到《释文》的体例问题,认为《释文》有“正读音、正讹误、存异文、存佚文、兼采众本、兼备众说、兼载异音、用注音方式表示异文或误字”八事[2]。此亦表明陆德明对形式之美的追求。其次,之于注解的方法,陆德明在《释文·条例》中指明《释文》经注兼音,用墨、朱两色分别经注,以防混淆。又与此前摘录经文全句进行注音的方法不同,除《孝经》《老子》之外,其他各经均“摘字为音”,极尽其简,而内容充实,言辞畅达,繁而非芜,突显了形式的简洁之美。

在《释文》的内容方面,陆德明对中古音韵之美的融汇与创新,对训诂注释的兼容并包,不仅为研究诗文音韵美提供了范示,也为训诂学的发展与成熟做出了不可抹灭的贡献。音韵学在汉唐之间兴起,以反切的发明为突破口,与中印文化的交流和汉字梵文有着比较密切的关系。人们通过反切来分析汉语字音结构,发现了汉语音乐美的奥秘,为诗赋词曲等文学新创作提供了可能。陆德明认为:“汉魏迄今,遗文可见,或专出己意,或祖述旧音,各师成心,制作如面,加以楚夏声异,南北语殊,是非信其所闻,轻重因其所习,后学钻仰,罕逢指要。夫筌蹄所寄,唯在方言,差若毫厘,谬便千里。”[1]1故而陆氏“精研六籍,采摭九流”,“古今并录”,结合隋唐音韵学实际,集汉魏古注、六朝音义之大成,创造出新的美,撰成《经典释文》。在经典的训释过程中,陆德明不仅对那些不叶韵的音义能进行准确的敲打以外,对于那些叶韵的音义也能进行剀切的辨析,无论是否为双声叠韵,都能探幽发微、反复吟哦,巧作美的搜寻。例如,在注解《氓》中的字词时,记载着:“蚩蚩(尺之反,敦厚貌)”、“涟涟(音连,泣貌)”[3]62;在阐释《硕人》中的字词时,记载着:“洋洋 (音羊,盛大也)”,“发发(补末反,盛貌。马云:鱼著网,尾发发热)”[3]62,等等,都富于形态的跳跃性,不是具有双声美,就是具有叠韵美。当然,那些无韵之韵的美,也是常见的。如解释《羔裘》中的“美称(尺证反)”、《有女同车》中的“洵(恤句反,信也)美”、《山有扶苏》中的“人之好美色”,《干旄》中的“美好”[3]64-65,均如此。

陆德明在形式与内容方面要求 “尽善尽美”,并认为需要历其一生而得之。他说:“人禀二仪之淳和,含五行之秀气,虽复挺生天纵,必资学以知道。”[1]1,对于古典音义,即使天资聪颖、功底深厚,也应潜心学习,仔细考证并加以推敲,并遵循正确的规则。“染丝斫梓,功在初变。器成采定,难复改移。”[1]1一个人在为学之初,更需警惕,不能出现任何差池。否则,就会积习难改、因错就错了。对于音韵之学,更应严谨。陆德明曾说:“余少爱坟典,留意艺文,虽志怀物外,而情存著述。”[1]1他不满于当时经学和音韵学研究“大义愈乖”、“竞生穿凿”的弊陋,因此在从事音韵训诂研究时有着对于知识、学问、真理执著而完美的追求,能千锤百炼,干净自然,将中古音韵传承得如此严整完备,无怪乎褚亮《十八学士赞》中称其“俦学非远,离经在兹”[4],当真无有虚言。

二、“和合”兼容的美学取向

“和合”是中国文化人文精神的精髓和首要价值。“和”有和谐,融合,主客契合之意;合则有阴阳和合,聚合,天人合一之意。张立文先生指出:“所谓和合,是指自然、社会、人际、心灵、文明中诸多形相、无形相相互冲突、融合,与在冲突、融合的动态变化过程中诸多形相、无形相和合为新结构方式、新事物、新生命的总和。”[5]

“和合”一词最早出现于春秋时期,《国语·郑语》中说:“商契能和合五教。”[6]讲的是社会伦理道德的和合。事实上,面对“礼崩乐坏”的剧烈变动,儒家也主张“和”或“和合”,作为回应和化解天与人、

国与国、家与家、人与人、人自身心灵的最佳方式。孔子有“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7]审美教育思想,即是“和合”思想在艺术上的具体运用,后世历代执政者皆极为注重用艺术和乐百姓,教化民众,以达到维护其统治的目的。《隋书·音乐志》亦载:“圣人因百姓乐已之德,正之以六律,文之以五声,咏之以《九歌》,舞之以《八佾》。实升平之冠带,王化之源本。”[8]陆氏总采六朝古音,将其政治统一、社会安定、民族与文化融合的思想融入到对经典的训释当中,体现出其“和合”兼容的审美观,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广采百余家经解之著,参核出土材料,详加考证,一一擘析,方能有《释文》之典雅精当,体现了陆氏治学思想中聚合博洽之美。陆氏“研精六籍,采摭九流,搜访异同”[1]1,集百家之长,在对先代经典和注疏类文献典籍的全面把握和深刻理解的基础上,披沙拣金,删繁就简,方才做到如此典雅规范、通达精当地阐明经典的本真。

第二,并非单注一经,而是对儒家除《孟子》以外的十二部经典作了训释,且加入了《老子》《庄子》,并吸取了王弼等人以道解《易》的思想和方法,在注解《周易》《尚书》《诗经》及“三礼”等儒家篇章时,时以道家的自然观、天人观、宇宙观融入其中,说明陆德明不仅注重儒家经典经义之间相互援引说明,还能兼及其他学派的经典,因而更能融通圣人学问的旨归与真义,间接反映了唐代三教合流之势,体现了融通博洽之美。例如在训释《周易》“天地人”的三极关系时,《易传·文言传》:“夫大人者,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与鬼神合其吉凶,先天而天弗违,后天而奉天时。”[9]针对天地人“三极(陆云:极,至也。马云:三,统也。郑韩云:三才也)”[10],此实质是以道家“三生万物”之意解“三”,谓“三极”为天、地、人三才之合;“天地(天地者,元气之所生、万物之祖也……元气初分,清轻上为天,浊重下为地)”[11]。陆氏吸取诸家之言,解天地源起,认为天地是元气所生,“万物天地一体也(天地为首足,万物为五藏,故肝胆之别,合于一人,一人之别,合于一体也)”[12],认为天地万物都是整体的一部分,应合为一个整体来看待,就像肝胆不能单独存在一样,只有合之于一人才能成一有机的生命,才是真正完美的。陆氏之训释颇合道家旨观,显现出其对于道家学说的认同与吸收;非以儒解儒,而是儒道融通、各取其精的思想取向恰是陆德明博取众长、兼容并包审美理想的体现。

第三,以乐乐民,以乐和政。陆德明在《毛诗音义》中,认为《国风》中的“风”或作“讽”字,含有讽谏之意,并赞其“用风感物,则谓之讽”说,所谓“风以动之”,即“自下刺上,感动之”,无论是音乐、诗歌,还是舞蹈艺术,合理地应用都可以产生“上下相应”的教化的功用,即所谓“治世之音安以乐(音洛),其政和”者。陆氏接着拈出“比”、“兴”、“颂”、“风”等词以后,又拈出“说(音悦)乐(音洛)和谐(户皆反)”几个字。表面上看,与前面无多大联系,但实际上,字里行间却流动着通过音乐、音韵美以达到政通人和的大美情怀。

另外,陆德明《释文》在隋唐之初广泛传播,为南北文化的统一提供了共同的标准,是后代科举和经典阐释的重要参考,为《五经正义》《九经正义》《十三经注疏》等的制定提供了重要借鉴,顺应了时代发展的潮流,增进了民族与地域文化的融合。

三、对陆德明审美观的思考

第一,陆氏之学,以儒为宗,上承汉晋,下启唐宋,其思想中所含“文质”一体与“和合”兼容的审美观,是对传统儒学思想的继承与发展,既展现了儒家审美观的独特魅力,又体现了唐代美学各家思想融会贯通的时代特征。

第二,陆德明的审美理想有别于两汉经学较为僵化与虚浮的审美风格,显示出重“质”的审美倾向。魏晋而下,受玄学影响,由名士所倡导的新的审美风尚蔚然成风,及至陆氏已大不同于两汉,是对两汉经学、谶纬神学的全面反思,是对“独尊儒术”思维观念的颠覆,是“越名教而任自然”等审美思想的重新构建,是陆氏个人审美理想和唐代儒家审美观的集中体现。

第三,作为南朝末、隋唐初的学者,陆德明思想

顺应了时代文化的发展,对唐代文化、唐代美学有非常大的影响,甚至于宋明理学的产生与发展,宋明时人对美的审视、认知都受到陆德明著述和思想的影响。

第四,虽然陆氏之儒家审美观是个人和时代特色的体现,但陆德明的美学观照也是存在着不足的。一方面,陆德明的审美智慧是不系统的,加之陆氏著述,尤其解《易》类义理著作全部遗失,哲理类思想极难考证,通过《释文》的认识与探究只是管中窥豹,难以尽全,不能不叹为一大憾事!另一方面,陆德明个体所反映的美学思想缺乏一定的创新性,守成有余,创获不足。传统儒学不注重社会现实的弊病在东晋以来佛教中国化的过程中愈发突显出来,形而上的阳春白雪式哲学,必然曲高和寡,尤其在南朝经历了“侯景之乱”后,国家动荡,文化凋零。但此期诸如陆德明对美的重新定义与认知却是魏晋自觉时代思想文化上最为璀璨夺目的创见,启迪了后代学人去发现美,研究美,追求美,奠定了中国美学独特的神韵与气质,值得我们去努力钩沉,细心研究!

[1]陆德明.经典释文:序录[M].北京:中华书局,1983.

[2]万献初.《经典释文》研究综论[J].古籍整理研究学刊,2005(1):20-27.

[3]陆德明.经典释文:卷五[M].北京:中华书局,1983.

[4]褚亮.褚亮集[M].清武林往哲遗著本.南京:江苏广陵书社有限公司,2011:6.

[5]张立文.中国和合文化导论[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1:26.

[6]韦昭.国语韦氏解:卷十六[M].士礼居丛书景宋本.上海:世界书局,1975:366.

[7]王与之.周礼订义:卷三十八[M].清文渊阁四库全书本.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2413.

[8]魏征.隋书:卷三十[M].清乾隆武英殿刻本.北京:中华书局,1973:285.

[9]王弼.周易注疏[M].清阮刻十三经注疏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23.

[10]陆德明.经典释文:卷二[M].北京:中华书局,1983:31.

[11]陆德明.经典释文:卷二十七[M].北京:中华书局,1983:377.

[12]陆德明.经典释文:卷二十八[M].北京:中华书局,1983:405.

Study of Lu Deming's Confucian Aesthetics

YAN Xiao-qin
(College of Literature,China West Normal University,Nanchong 637009,Sichuan,China)

The Southern and Northern Dynasties,the Sui and Tang Dynasties were at the turn of the medieval ancient culture's reform from division to integration.Lu Deming,as a famous scholar of this period, was erudite and informed.His aesthetics viewpoint not only demonstrated the uniqueness of metaphysics of Wei and Jin Dynasties,but also displayed the comprehensiveness of Tang Dynasty,which had a mixed culture including Confucianism,Taoism,metaphysics and Buddhism.We will regard the book of Jing Dian Shi Wen as the text materials,from Lu's Confucian aesthetic pointofview,to research Lu'sacademicthought comprehensively and in-depth,which will have a important significance to promote culture and aesthetic research of medieval times.

Lu Deming;Jing Dian Shi Wen;Confucian aesthetic point of view

I206.2

A

1007-5348(2015)01-0048-04

(责任编辑:吴有定)

2014-11-02

闫小芹(1989-),女,四川巴中人,西华师范大学文学院硕士生;研究方向:文艺学。

猜你喜欢

陆氏释文审美观
论唐代琴论中的主“静”审美观——以《昭文不鼓琴赋》《无弦琴赋》《琴诀》为例
苦读千年史,笑吟万家诗。
《肩水金关汉简(贰)》释文订补
《肩水金关汉简》(壹)(贰)释文校订
额日德木特古斯以《春》为题诗的审美观
浅析《陆氏三世医验》痰证论治*
浅论美术基础课程在广告学专业构成中的必要性
美术欣赏深度介入促生学生幸福感研究
上海书隐楼史略
“陆氏”穴位按摩对脑卒中偏瘫患者早期康复功能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