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低碳叙事视角浅谈电影叙事
——以影片《我的父亲母亲》为例

2015-04-10赵延红

视听 2015年10期
关键词:陶冶母亲情感

□赵延红

从低碳叙事视角浅谈电影叙事
——以影片《我的父亲母亲》为例

□赵延红

何谓叙事?电影是如何叙事的?一部优秀的影片或者说一部低碳影片又是借助于怎样的手段来表达思想情感的?好的故事能最大限度地激发观者“自由情感”。本文试图借助低碳叙事原则,从叙事角度、叙事方式、镜头画面语言等方面简要分析影片《我的父亲母亲》的叙事策略。

故事;低碳美学;叙事角度;镜头语言;我的父亲母亲

“故事并不是对现实的逃避,而是一种载体,承载着我们去追寻现实、尽最大的努力挖掘出混乱的人生真谛。从瞬间到永恒,从方寸到寰宇,每一个人物的生命故事都提供了百科全书般的可能性。”电影,让故事的叙说从文字搬上了荧幕,从口头相传变成了历史记载,由此,我们说电影天生就是一个故事的叙述者,或者说电影就是因叙事而存在。影视作品中究竟怎样才算一个好的故事?镜头又是如何讲好一个故事的?笔者将借助低碳美学原则试从影片《我的父亲母亲》的叙事角度、叙事方式、画面语言三个方面来论述此问题。

一部好的影视作品,我们把它称为“低碳艺术作品”,其最本质特征就是要符合艺术真实。所谓“低碳艺术”就是在文体构成上以客观真实或主观真实为主要特质,以直观真实、超现实真实为基本辅助,在与审美主体相互作用中能够激发陶冶型自由情感,从而促进审美主体身心双重健康的艺术文本。所以,一部低碳艺术作品无论采取何种叙事方法,其最终目的在于让审美主体——观众或欣赏者得到身心的陶冶和净化,其“自由情感”得以激发。

一、叙事角度

“叙事角度是叙事文本对故事内容进行观察和讲述的角度,即叙事视点。”一部低碳影视作品往往有着独特的叙事视点,使观众在观看影片时始终感受其真实性,从而发挥作品本身的美学价值。电影叙事学中,叙事视点是建构叙事的头等大事。电影叙事正如里蒙·凯南所说的“摄影机—眼睛”的模式,镜头的背后隐藏着潜在的叙述人,无形中制约和引导着叙事进程。电影叙事学中,法国弗朗索瓦·若斯特把讲述故事分为两种:一是呈现式,叙述人不直接出场,故事中的人物和事件好像自我呈现自动发展,观众沉迷在故事中,感觉不到导演或叙事人的存在。二是讲述式,故事是由叙述人讲述出来的,观众直接感受到叙述人的存在,并通常以画外音、解说等形式呈现。

影片《我的父亲母亲》,由于故事本身极其简单、朴素,情节上悬念较少,所以故事引入了“我”的主观视点,这正为影片本身创造了兴趣,制造了悬念。影片一开始以“我”的视点出发,“父亲突然去世了,我是昨天晚上知道的……”,开头以讲述式的方式呈现给观众,让观众感觉到这是要讲一个故事,有时间,有地点,更有真实的人物和事件。到影片13分20秒处,影片逐渐从现实回到过去,过去则以一种呈现式的方式呈现故事,在这种呈现中,“我”还一直存在着,又以一种讲述的方式贯穿其中,以一种画外音的方式表达出来,如“听母亲说”、“听村里人说”、“父亲对我说过”这样的旁白交替穿插影片当中,以一种“多视角”的叙事格局,打破了传统的“单视角”的叙事方式,在时空上形成了一种“召唤”结构。同时,导演又依附于故事情节,用了黑白与彩色两种不同的色调,将两种视角的转换完美地过渡,无论从视觉上还是情节上都处理得恰到好处。结尾处影片将视角从美好回忆拉回到残酷的现实,既呼应了影片开头,又转而回到了“我”的视点上来,形成整个影片无间隙感,从而形成一种整体感,最后影片在美好的回忆中结束。正是由于“我”的主观视点的灵活应用,使影片从现实到过去都真实可信,其表达的情感能引起观者的共鸣,符合低碳艺术的客观真实的艺术特征。此乃影片的一大成功之处。

二、叙事方式

如同写小说一般,电影作为讲述故事方式的一种,也有顺叙、倒叙、插叙这几种基本的叙事方式,不同的叙事方式会带来不同的视觉感受。一部好的影片往往不会局限于一种叙事方式,而是根据影片情节需要去合理安排,如影片《泰坦尼克号》《赎罪》等采用多种叙事方式交叉完成影片结构,使故事始终牵动着观众的情感。通常,叙事方式也往往和叙事角度相统一,最终达到使观众在观看影片过程中始终处于自由情感的陶冶之中的效果,从而实现低碳叙事的原则。

影片《我的父亲母亲》打破了传统的单一叙事方式,采用顺序、插叙相结合的方式展开时空叙事。影片一开始采用顺序的方式,依照时间的推移简单交代了故事的结果,观众跟随镜头了解到“我”父亲的去世,“我”母亲执意要为父亲举行艰难的葬礼,将“我”父亲母亲的爱情故事以讲述式的方式引出,同时也可以看出“我”母亲的倔强,也为塑造人物性格即母亲对父亲爱的执着埋下了伏笔。故事发展下去,以一张我父亲母亲黑白照片转到过去时空,用一种插叙或者说倒叙的手法讲述了他们的爱情故事,这也是影片最重要、最突出的部分。影片快结尾处,“我”站在父亲曾站的教室里朗读父亲当年写的识字歌,从而完成了从过去回到现实的时空转换,回到开头的顺序上来。影片采用这种叙事方式,既符合合理性的原则,又给作品赋予一种诗意,符合影片主题的表达,将观众的情感随着父亲母亲的情感调动起来,从而使观众沉浸于那种唯美、朴素的情愫之中,产生一种陶冶型自由情感,即“让观众又快又好地沉浸在故事的世界里,并且受到充分而健康的情感陶冶和精神升华”,影片使观众在不知不觉中受到陶冶,产生一种对爱情的向往与追求,符合主观真实这一美学特质,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此影片达到了低碳影片的要求。

三、画面语言

电影的叙事方式和叙事视点都是通过镜头语言来呈现的,叙事从一定意义上来讲就是镜头的表达。画面语言是影视艺术的造型语言,它直接触及观众的视听感官,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影视语言运用镜头语言即用画面讲故事,是电影叙事中最为重要的一个环节,这也是引发观众情感表达的关键所在。

画面语言是直接影响观众情感表达的重要因素,用低碳美学来讲,是“最大限度激发观众陶冶型自由情感”的重要机制。影片《我的父亲母亲》其色彩叙事最为成功。影片开头用黑白色调:一是表示现在进行时态,表达了一种时间状态,与“过去回忆”区分开来;二是在两种不同色调的对比之下,有了一种更深刻的寓意,现实中“父亲离去”的残酷事实与过去的父母的美好爱情故事相对比,更彰显了那段爱情的珍贵和爱情中表现的人性的真与美。其次,影片“回忆”部分,张艺谋用了以往惯用的红、黄等暖色调,在环境的表达和人物的刻画上都有着锦上添花的作用,在他的其他作品如《红高粱》《大红灯笼高高挂》《菊豆》等影片中也有典型的色彩叙事。在中国人眼中,“梁上的红”、“红窗花”等都是喜庆的象征,预示着好的事情要发生。这种传统文化中的元素更贴合观众的审美心理,和影片的整体风格相得益彰。此外,影片“我的母亲”一出场穿了一件红棉袄,在金黄的大全景下尤其吸引人,也与后面每当父亲看到“梁上的红”便会想起穿着红棉袄的母亲时父亲对母亲的情感相映衬;母亲见过父亲后随即换上了一件粉色的棉袄,这时更将那种少女般的灵动衬托得非常完美,“女为悦己者容”,这种服饰色彩的讲究既映衬了这句中国老话,又将母亲的对父亲的那种小心思表达出来,表现了少女那种情窦初开的情愫,也给观众从视觉上增加了青春、活泼的感受,始终牵动着观众的心,从而引发其自由情感。

电影的目的还是要讲故事给观众听的,如何运用各种手段来讲好故事,是每一个导演在拍摄之前都要思考的问题。《我的父亲母亲》讲述的是一个非常简单而又朴素的爱情故事,影片甚至没有过多的矛盾冲突,却感动了许多观众,综其所因,与其独特的叙事方式是分不开的。正因为其巧妙的叙事方式,也使得这样一个简单的爱情故事一次次触及观众的情感深处。“低碳艺术的终极目的是塑造人的低碳心灵和低碳精神,也就是健康的人性”,作为人性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爱情,艺术中呈现人性的重要载体或手段,也是必然要承载这种作用。在物质横行的今天,影片《我的父亲母亲》起到了陶冶和净化人心灵的作用,让人们相信爱情是美好的,人性是美的。影片正是用这样一个故事给人们一次心灵的陶冶,让人们在这种情感的自由表达中潜移默化地受到感染,得到启发,将这种人性的力量展现出来,从这个意义上说,影片称得上一部优秀的低碳艺术作品。

1.[美]罗伯特·麦基著.周铁东译.故事:材质、结构、风格和荧幕剧作的原理[M].天津人民出版社,2014

2.马立新.自由情感美学与低碳美学论要[J].理论学刊,2014(01)

3.马立新.论低碳艺术的本质特征及其建构机制[J].现代传播,2014(04)

4.崔波.电影《我的父亲母亲》艺术色彩意境之美[J].电影文学,2014(24)

(作者系山东师范大学传媒学院硕士研究生)

猜你喜欢

陶冶母亲情感
如何在情感中自我成长,保持独立
情感
诗歌与情感的断想
如何在情感中自我成长,保持独立
给母亲的信
从“涵养美感,陶冶德行”到“立德树人”——听王安国教授谈“音乐教育的‘原点’问题”有感
高中语文教学中的陶冶教育初探
小学语文陶冶性教学探究
悲惨世界
送给母亲的贴心好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