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古代爱国主义与当代精神文明建设的契合点

2015-04-10孙微,智会静

石家庄学院学报 2015年4期
关键词:爱国主义统一中华民族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1972(2015)04-0061-05

收稿日期:2015-04-28

作者简介:孙微(1985-),女,河北滦平人,助教,主要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爱国主义是对祖国和民族的忠诚、热爱和报效的思想、行为有机统一的完整体系,是衡量和规范人们行为的一项重要的政治原则和道德标准,是为祖国利益贡献力量的责任感和为民族命运不惜牺牲一切的献身精神,是动员和鼓励人民团结奋斗的一面旗帜,是推动社会前进的巨大动力,是各族人民共同的精神支柱。同时,在社会历史发展的不同时期,爱国主义的具体内容又有所变化。中国古代爱国主义是在祖国壮丽河山、悠久历史、灿烂文化等基础上产生并发展起来的对祖国的深厚感情,是推动社会前进的巨大精神力量,是维系民族团结的纽带,是凝聚人心、激励民志、振兴国运的旗帜,是中华民族的光荣传统和崇高品德。历史是凝固的现实,现实是发展着的历史,在中华民族振兴的伟大事业中,中国古代爱国主义传统,不仅依然有着强大的凝聚力、广泛的感召力、蓬勃的生命力,而且是当代精神文明的重要资源。我们不揣浅陋,略论中国古代爱国主义传统与当代精神文明建设的契合点,以请教于大家。

一、热爱祖国,维护国家的统一

中国古代维护国家统一的大一统观念,在礼崩乐坏的春秋时代萌芽,在合纵连横的战国时代发展,随着秦兼并六国的进程而完善,到兴盛的汉朝形成完整的体系,日益深入人心,成为维护多民族中央集权统一国家的观念,成为凝聚中华民族团结的信念。反对分裂,维护祖国统一,成了千百年来爱国者自觉的行动。

中华民族多元一体,从万国林立,诸侯纷争,到秦始皇吞并六国,建立起“海内为郡县、法令由一统” [1]236的多民族中央集权的秦朝,奠定了国家统一的基础。后来,汉高祖、汉光武帝、隋文帝、唐高祖、唐太宗、周世宗、宋太祖、元世祖、明太祖、清圣祖等君主在国内纷争、割据分裂之际,谋划运筹于帷幄之中,指挥将士浴血奋战,重建或维护大一统格局。当内乱、分裂威胁到国家统一时,多少爱国者催马挥戈,平定叛乱,维护统一:西汉的周亚夫,面对着来势凶猛的吴楚七国之乱,多谋善断,3个月平定了吴王刘濞蓄谋30年的叛乱;安史之乱中,郭子仪、李光弼等力挽狂澜,颜真卿固守平原,颜杲卿殉职常山,张巡坚守淮阳,写下了维护统一的正气篇。国家分裂时,地不分南北,人不分老幼,都期盼国家的统一,都为金瓯完整尽力献策。

当外族入侵,国家统一受到威胁时,刘琨闻鸡起舞、枕戈待旦;祖逖中流击楫,立誓恢复中原;岳飞胸怀“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的悲愤,立志要“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屡建奇功;瓦剌兵临城下,于谦临危奋起,力挫强敌,维护国家的统一;袁崇焕以“杖策只因图雪耻,横戈原不为封侯” [2]3的精神,力挽危局,立下卓著功勋。

维护国家的统一,不仅是帝王将相的事业,更是无数爱国者的追求。汉代大儒董仲舒论证了大一统是“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 [3]2 523。主张政治上统一,思想上统一,以实现万民归心,为维护国家统一作出了理论贡献。大一统的概念,包括政治清明、社会安定、经济繁荣、民族团结、文化习俗交融等多种内涵。史学家司马迁把从五帝以来的三千多年历史整理成为以黄帝为始祖的大一统体系,从严格的史实方面看,虽有不符合历史事实之处,但反映了华夏民族多元一体格局形成的历史过程,反映了维护国家统一的时代观念。深怀国家统一情感的郦道元撰写《水经注》,把四分五裂的现实融合成大一统的格局,这不仅反映了对国家统一的渴望,更鼓舞着华夏儿女为国家统一而英勇奋斗。“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4]710的陆游,“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4]1967,为国家统一奋斗终生,无怨无悔。

“大一统”观念深入人心,变成了中华民族的凝聚力,维护祖国统一,保卫国家领土完整,是现代精神文明建设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是古往今来爱国者的神圣使命。香港、澳门回归祖国,结束了中华民族历史上屈辱的一页,不仅使统一事业取得了重大进展,而且也使“一国两制”不断丰富健全。近年来,台湾海峡两岸关系有了很大的改变,筑牢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基础,持续推进两岸交流合作,“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完全统一,是不可阻挡的历史进程。和平统一最符合包括台湾同胞在内的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 [5]]44。“两岸同胞同属中华民族,是血脉相连的命运共同体。” [5]45“全体中华儿女携手努力,就一定能在同心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程中完成祖国统一大业。” [5]46

二、酷爱自由,反抗民族压迫

中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中华民族是多元一体的民族,中华文明由各民族共同创造,各民族形成了互相依存、不可分离的血肉关系。但中华民族的形成、发展壮大,经过了残酷的战争,伴随着血腥与灾难。各族人民酷爱自由,向往平等的联合、友好的交流、互利的往来,反对压迫剥削。但在剥削制度下,无论是“非我族类,其心必异” [6]818的教条、华夷之防的理论,还是其他民族对汉族等的迫害,都像难以摆脱的阴影,笼罩在各族人民头上。

有压迫,就有反抗;有剥削,就有斗争。西晋时,氐族人首领李特、蛮族人首领张昌,北魏时,匈奴人破六韩拔陵等,曾率领几个民族的起义军联合反抗民族压迫和阶级剥削。女真首领阿骨打、蒙古首领铁木真等都在艰难困苦的环境中起兵征战,摆脱被压迫剥削的地位。

在历史舞台上,很少有不变化的角色。奋起反抗民族压迫、阶级剥削的英雄,摆脱压迫之后,又有可能转化为民族的压迫者,把压迫的镣铐强加在其他民族身上,以致引起反抗民族压迫的斗争。汉族的君主与少数民族的统治者中,不少人都扮演过这样的双重角色。匈奴冒顿单于反抗东胡的压迫,统一北方草原各族,为中华民族立下了不朽功勋,但他及其继承者,又南下侵扰抢掠,给汉朝边郡带来了深重灾难,因此涌现出了一批横戈跃马反抗匈奴侵扰的将士。尤其是功绩卓著的霍去病言:“匈奴未灭,无以家为。” ①忠心报国的情愫,壮炎黄子孙报效祖国的气魄;掷地有声的语言,励中华儿女驱逐敌寇的情怀。历代反抗民族压迫的爱国者们,均彪炳于千秋史册,名耀于神州大地。

是无数赤胆忠心的爱国者酷爱自由、反抗民族压迫的丰功伟绩,铸成了雄浑深厚的中华民族之魂。在废除了阶级剥削、民族压迫制度,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今天,各民族同呼吸、共命运,形成了平等、团结、互助的民族关系,人民已成为民族命运的主宰,少数民族和汉族谁也离不开谁,是人所共知的道理,人所共见的事实。大力发展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文化,逐步缩小各民族地区的差距,成为各族人民的共同使命。各族人民互相尊重、同舟共济、共同发展,是当代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因为,“国家的统一,人民的团结,国内各民族的团结,这是我们的事业必定要胜利的基本保证” [7]316。

三、抵御外侮,捍卫国家的尊严

自明清以来,随着西方殖民者的东来,不断有外国侵略者入侵,中华儿女同仇敌忾奋起抵御外侮,捍卫国家的尊严。当倭寇在东南沿海兴风作浪之时,戚继光以“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 ①的胸怀抱负,“一年三百六十日,多是横戈马上行” [8]22,平息了殃及沿海、危及漕运的倭患,保卫了东南沿海的安宁。当西方殖民者把掠夺的魔爪伸向东方,荷兰侵占宝岛台湾时,民族英雄郑成功挥师渡海,驱逐侵略者,使台湾回到了祖国怀抱。当沙皇俄国把贪婪的魔掌伸进黑龙江流域,强占尼布楚、雅克萨城,犯下了令人发指的罪行时,清军将领沙尔呼达、萨布素等,率部奋战,斩断了侵略者的魔掌,保卫了国家领土,维护了国家主权和民族尊严。

自鸦片战争以来,饱经帝国主义侵略掠夺、灾难深重的中华民族,前仆后继,浴血奋战,终于推翻了三座大山,深刻地体会到国家独立的神圣,民族尊严的伟大。“中国人民珍惜同其他国家和人民的友谊和合作,更加珍惜自己经过长期奋斗而得来的独立自主权利。任何外国不要指望中国做他们的附庸,不要指望中国会吞下损害我国利益的苦果。” [9]3这是现代中国捍卫国家尊严的宣言。由于近代以来西方列强用大炮打开了中国的大门,东方日本侵略者的铁蹄蹂躏中华河山,强加给中国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导致钓鱼岛等中国固有国土存在着严重的领土争端。因此,捍卫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维护国家、民族的尊严,仍然是中华儿女的神圣天职和历史使命。

四、威武不屈、成仁取义的气节

爱国主义,犹如源远流长的长江黄河,日日夜夜奔腾不息,激荡、滋润着中华儿女的心田,培育了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造就了为祖国献身的奉献精神。杀身为成仁,舍躯图取义,成为无数爱国者的信条。“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10]419的浩然正气,化成了成仁取义的民族气节。固然,不同的时代,不同的阶级及政治派别,都会有不同的气节观,会赋予成仁取义不同的内容,但就其基本方面来说,颂扬为国为民成仁取义的仁人志士,斥责屈膝变节、卖国求荣的民族败类,则为大多数人所认同。

恶劣的生存环境,不能改变威武不能屈的气节信念。春秋时代,齐国晏婴出使楚国,足智多谋,维护了国家和人格的尊严。西汉时,奉命出使匈奴的苏武,坚贞不屈,在长达19年的岁月里,不管是被幽禁,还是牧羊北海,都手持汉节。负有联络大小月氏断匈奴右臂使命的张骞,被匈奴扣留达12年,历经千难万险,不辱使命,完成了通西域的任务,奠定了开通丝绸之路的基础。

国家危亡,更显现出气节的高贵。当南宋国都陷落时,视死如归的张世杰、陆秀夫,一个背负皇帝蹈海取义,一个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文天祥受尽了严刑拷打的折磨,拒绝了高官厚禄的诱感,留下了“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千古名句,树起了成仁取义的丰碑。明清之际,“已拼薄命付危疆,生死关头岂待商” [11]233的瞿式耜;“生当为凤友,死不为雁奴” [12]19的张煌言;“英雄生死路,却似壮游时” [13]94的夏完淳……一个个威武不屈的铮铮铁骨,其为国为民成仁取义的高风亮节,惊天地,动鬼神,闪耀着中华民族气节的光辉。

威武不屈、成仁取义的民族气节,来源于以天下为己任的民族责任感,铸成了坚强的民族脊梁,使中华民族历经磨难而青春常在。在当代精神文明建设中,我们要弘扬这一光荣的爱国传统,发扬“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精神,自觉树立以天下为己任的民族责任感,让高尚的民族气节在人民心中扎根发芽,开花结果,把祖国建设成繁荣昌盛、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强国,使中华民族堂堂正正地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为人类作出更大的贡献。

五、开拓进取,创造灿烂的文明

如果说在国家兴盛衰亡的关键时刻、民族生死存亡的紧急关头,爱国主义放射出灿烂的光辉,涌现出千古不朽的民族英雄,那么在和平、安定的岁月里,无数志士仁人则把爱国的深情厚谊化作了建设祖国的内在动力,辛勤劳作,开发自然资源,建设美好的家园,开拓进取,创造思想,发展科学,繁荣经济,把爱国主义精神撒满神州大地,创造灿烂的中华文明。战国时西门豹除害兴修水利,千古为人称颂;李冰父子筑造的都江堰,二千多年过去了,至今仍造福于民。西汉推广赵过的代田法、氾胜之的区田法,促进了农业生产。元代拯民于“屠城”、救农于“圈牧”的耶律楚材,为元初经济的恢复发展立下了卓越功勋;明代“千古治黄第一人”的潘季驯,综合治理黄河的成就,使百姓深受其益……诸如此类的事例数不胜数,华夏山河铭记着他们的贡献,神州名胜展示着他们的风采。

中华民族是对世界文明发展产生过极为深远影响的民族,中国是对世界文明作出贡献最多的国家之一。

中国古代科学技术成就灿烂辉煌。举世闻名的四大发明:指南针、造纸术、火药、印刷术,对世界文明的发展、传播具有决定意义。商高的勾股定理,祖冲之的圆周率,张衡的浑天仪、地动仪,郭守敬的授时历等,无不走在欧洲文明的前面。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沈括的《梦溪笔谈》、刘完素的《河间六书》、李时珍的《本草纲目》、宋应星的《天工开物》,难以枚举的科技成就,无不显示出中华文明的博大精深。无数的能工巧匠,用聪明智慧的双手,用巧夺天工的技艺,为中华文明立下了不朽的功勋。蜿蜒起伏的万里长城,纵贯南北的京杭大运河,精美绝伦的商周青铜器,玲珑晶莹的瓷器,富丽堂皇的宫殿,千姿百态的园林,风韵独特的桥梁……难以枚举的奇迹,标志着中国古代物质文明曾创造出令人叹止的成就。

中国古代思想文化、文学艺术成就光辉灿烂。孔子的“有教无类”思想,开辟了中国古代教育的新时代。先秦诸子,两汉经学,魏晋玄学,隋唐佛教,宋明理学,乾嘉考据,中华思想薪火相传,继往开来。道家哲学,儒家伦理,墨家兼爱,法家制度,名家思辨,玄学奥妙,佛家悟性,等等,兼容并包,融合成博大精深的华夏传统。编年体、纪传体、典志体、纪事本末体等,众多的史书体裁,记载了古往今来的中国历史变迁,留下了连续而系统的文献典籍。诗经、楚辞、汉赋、魏晋骈文,绵延发展;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异彩纷呈,把古代文学艺术推向了一个又一个高峰。青铜器上奇异纷繁的纹饰,帛画上幻想与现实交织的凤夔美女,秦始皇陵威武的兵马俑,两汉千姿百态的画像石,南北朝神奇美妙的雕塑艺术,唐朝的六骏、飞天,宋朝的绘画成就,明清气象万千的建筑,记录着中华民族追求美的历程。诸如此类的独特成就,多如繁星,自成体系,无不闪耀着中华文明的灿烂辉煌。

祖先创造的历史辉煌,放射着爱国主义的光辉,这些都已成为当代精神文明建设的宝贵资源,成为激励人们前进的强大动力,祖先的成就提高了后人前进的起点,但日新月异的世界不允许后人躺在丰富的历史遗产上睡大觉,落后就会挨打,发展才能兴邦,时代要求今人为世界文明发展作出新的贡献,要发扬开拓进取的精神,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中国人民有自己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以热爱祖国、贡献全部力量建设社会主义祖国为最大光荣,以损害社会主义祖国利益、尊严和荣誉为最大耻辱。” [9]3这是对当代爱国主义特征的精辟概括。历史赋予了当代爱国者振兴中华、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使命,也提供了完成使命的历史机遇,只要亿万中华儿女自觉地把自己的命运与祖国的兴盛紧密联系在一起,为建设祖国贡献出全部聪明才智,在本职岗位上建功立业,就一定会创造出更加灿烂辉煌的现代中华文明,“增四千年历史光荣,震九万里环球视听” [15]91。

六、百折不挠、顺应潮流的改革精神

世上没有包治百病的灵丹妙药,也没有千古不变的典章制度。商鞅认为,圣明的帝王都是“各当时而立法,因事而制礼。礼法以时而定,制令各顺其宜,兵甲器备各便其用” [15]4。因此,“苟可以彊国,不法其故;苟可以利民,不循其礼” [15]3。商鞅的主张阐明了改革的必然性和基本原则,并付诸于实践,取得了国富兵强的效果。中华民族发展史上有作为的政治家、理论家等,无一不根据当时的情况,或多或少、或大或小、或快或慢地从事调整政策、完善制度、变革法律、兴修礼乐等改革事业,从而顺应了历史潮流,推动了社会的发展。

有些改革是在社会危机严重,阶级、民族矛盾尖锐情况下进行的,以求国富民强。春秋时代,在“南夷与北狄交,中国不绝若线” ①的局势下,齐桓公依靠管仲推行改革,尊王攘夷,存亡继绝,实现了九会诸侯一匡天下,建立了齐桓霸业,推动了华夏民族的发展。战国时期,在下无方伯、上无天子的情况下,魏文侯依靠李悝变法,并由吴起改革军制,使魏国首先称霸中原;秦孝公全力支持商鞅,从政治、经济、法律、风俗等多方面进行了改革.从而奠定了秦始皇统一六国大业的基础。

改革、变法者,多是忠诚的爱国者,他们忧国忧民,以天下为己任,不屈不挠推进改革。成功或基本上成功的改革事业,顺应了历史发展潮流,促进了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社会在改革中前进,改革在历史中永生。身体力行胡服骑射的赵武灵王,实行均田制、三长制的冯太后,推行汉化政策的魏孝文帝,实行两税法的杨炎,以三不畏气魄改革的王安石,推行一条鞭法的张居正等,他们在中国历史上树起了改革的丰碑。

历史发展到了今天,中国改革开放取得了辉煌成就,国民经济有了巨大发展,人民生活有了很大改善,国际地位有了很大提高,中国面貌日新月异。但与世界经济和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相比,中国仍属于发展中国家,仍需要深入改革。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构筑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体系,仍然是任重道远的时代使命。因此,传承和弘扬中国古代勇于改革的精神,在现代仍有激励作用。弘扬爱国精神,是当代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改革是前无古人的事业,当代爱国者应以改革为己任,开拓进取,勇于探索,百折不挠,开创中华民族的历史伟业。

爱国主义是民族传统,又是历史范畴,在不同的时期虽会有世代相承的基本特点、内容,但也会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和使命。历史无法割断,古今紧密相连。中国古代爱国主义传统,是当代精神文明建设重要的历史资源。上下五千年,纵横数万里,山川河流、平原沃野、文献典籍、历史文物、民间传说等到处都有古代爱国主义的生动教材。古代爱国主义与当代精神文明建设有很多的契合点。只要我们坚持历史唯物主义立场,做好发掘、整理工作,古为今用,就会使古代爱国传统转化成为当代精神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当代的条件下发扬光大,起到振奋民族精神、增强民族凝聚力、团结各族人民同舟共济的作用,就会把爱国之情,报国之志,转化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大动力,书写中华民族爱国传统的新篇章。

猜你喜欢

爱国主义统一中华民族
中华民族的独立之路
坚持严管和厚爱相统一的着力点
聚焦中华民族之瑰宝“非遗”
在疫情大考中彰显爱国主义力量
碑和帖的统一,心和形的统一,人和艺的统一
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有力保证
统一数量再比较
From Xia People to Han People and to Chinese Nation— A Study of the Trajectory of the Cohesion and Integration of Chinese Ethnic Groups
爱国主义教育
坚持“四纳入” 实施“四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