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师德建设

2015-04-10吕子静

陕西青年职业学院学报 2015年4期
关键词:师德考核教育

吕子静

(陕西青年职业学院 陕西 西安 710068)

【高职教育与教学】

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师德建设

吕子静

(陕西青年职业学院 陕西 西安 710068)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辉煌灿烂,特别是中华民族优秀的师德传统更是一笔巨大的财富。本文从中国古代师德观入手,通过解析中国古代教师管理和考核体制,提出当前形势下加强师德建设的启示和举措,借以提升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

中国传统文化;师德建设;启示

“学高为师,德高为范”自古以来便是教师这一行业的价值信条。我国历来非常重视师德修养。教师道德在世代的教育实践活动中产生、发展,又经过一代又一代教师的薪火相传,积淀成为中华民族优秀的师德传统。近年来,在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下,教师道德建设也遇到了严峻的挑战。一些教师更多的关注物质利益,教书育人的意识淡薄、缺乏爱心,甚至出现个别教师师德失范、学术不端等现象,严重影响教师职业的荣誉。师德建设是兴教、兴校之本。当前出现的师德“滑坡”问题迫切需要我们立足现实,以史为鉴,继承和发扬中国传统文化中优秀教师道德遗产和传统,加强师德建设,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和水平。

一、中国古代师德观

中国古代有关师德的内容极为丰富,具有代表性的观点如下:

(一)以教为乐,甘于奉献

中华民族在世代的教育实践中,涌现了一批献身教育、甘于奉献的教育大师。被后世称为“至圣先师”的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认为:教育是高尚的事业,需要对学生有高度责任心、对社会有高度责任感的人来为它服务。要想能胜任教师这一职业,首先要有对教育事业的无限热爱和献身精神,应该以教为业、以教为乐,做到“居处恭,执事敬”。孔子一生好学乐学,为他创造了终身为师的条件,也体现了他热爱教育、献身教育、甘为人梯的高尚品德。战国时期的著名教育家孟子认为:“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父母俱存,兄弟无故,一乐也;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二乐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他把“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作为其人生一大乐事、幸事,并为得到“天下英才”而孜孜以求。正是他们这种热爱教育、甘于奉献的精神推动了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也为后人树立了典范。

(二)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不仅指教师自身要努力学习,永不满足,同时在教育学生时也要勤奋教导,永不疲倦。孔子在《论语》中提到:“子日:若圣与仁,则吾岂敢?抑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则可谓云尔已矣”。孔子的一生是奋斗的一生,也是学习的一生。他广博的知识并非天生聪明,而是来自于他的“好学”。西汉著名教育家董舒也特别强调“学而不厌”的重要性,他说:“强勉学问,则闻见博而知益明;强勉行道,则德日起而大有功”。也就是说,教师学习上勤奋努力,就会学识广博、智慧明达;道义上刻苦努力,品德就会与日俱增,日有长进。

教师学好的目的是为了教好,所以在学而不厌的基础上,教育者还要诲人不倦。柳宗元根据自己的亲身体会和切身感受,曾强调:“若言道讲古穷文辞,有来问我者,吾岂尝瞋目闭口耶?”也就是说,若讲道理和古代文辞,我是从来不对向我请教的人缄默不言的。可以说,“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是教师一种崇高的修养和精神境界,古代先贤们在这方面为后人对立了榜样。

(三)以身作则,为人师表

“以身作则,为人师表”,是我国教师的优良传统。中国历代教育家都十分注重自身一言一行对学生的影响。孔子说:“子帅以正,孰敢不正?”“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如果当教师的道德高尚、作风正派,即使不下达命令,学生也会执行,否则就会“不正,不从”。又说:“苟正其身矣,于从政乎何有?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意思是教师在提倡学生要做到的同时,自己必须首先做到。如果边自身都不端正,又怎么能够有资格去端正别人呢?西汉学者杨雄更是明确指出:“务学不如务求师。师者,人之模范也。”他在这里所提到的“人”既指教师是他人学习的典范,又指教师的自我定位,说明了教师作为人类灵魂工程师所具有的崇高地位。

(四)热爱学生,有教无类

热爱学生是建立良好师生关系的前提和基础。大教育家孔子对自己的三千弟子极其热爱和关心,无论从政治思想、品德作风、学业才能,甚至日常生活等细微方面也是关怀备至,提出了“仁者爱人”的教育理念。他还提出了“有教无类”的思想,意思是热爱学生,要不分贵贱、贫富。他的学生中,有出身贵族的孟懿子,也有出身“鲁之鄙家”的子张;有“家累千金”的子贡,也有一贫如洗的颜渊。他从不曾因学生出身不同而区别对待,不曾因学生愚智而有差别或有嫌爱。“有教无类”思想的提出在教育史上是一次重大的革新,也充分体现了孔子一视如仁、教育公正的高尚师德。孔子之后,孟子、荀子以及历代教育家都在自己的实践中不断丰富着教育伦理思想,不断完善着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体系。他们既是“热爱学生,有教无类”的倡导者,也是践行者。

二、古代教师的选拔与管理

(一)古代教师的选任

我国古代一直有着慎重选任教师的传统。在选任过程中,历代都把道德修养放在首位。

中国教育史上,一般以汉武帝立太学作为古代官僚制帝国官学确立的标志。汉代对教师的选拔录用十分严格。最初,对拟任教师的人选惟看学问渊博与否,不问学派出身。汉武帝之后,做出了新的规定“取学通行修,博学多杨,晓古文尔雅,能属文章者为高第”。可见,除了学术水平的要求外,对于教师道德的要求越来越高。

唐宋作为官学高度发展的重要时期,非常重视拟任教师的道德品质。唐太宗贞观六年,“尽召天下淳儒老德以为教官”,代宗皇帝规定:“自今以后,国子祭酒司业及学官,必须取有德望、学识人充”。北宋时期,中央与地方政府对拟任教师的品德提出更加明确的要求,把“八行”作为拟任教师的基本条件,即:孝悌、睦姻、任恤、忠和。这说明把道德资格条件放在了教师选择的重要地位。另外,宋代还要求拟任教师必须遵纪守法、老师必须与中央保持一致等。由此可见,北宋政府非常重视教师的清正廉洁,这对保证教师队伍的道德素质是非常有利的。

元代对选拔各地学官的条件也有系统的规定。如“诸路散府上中州,拟依旧例合设教授一员。若有已设教授,乞行下各路体究,委是德行学问,通晓文字,可以为后进师范之人,拟令委保申省,依旧勾当”。由此可见,元代是选拔才德服众之人担任教授职务的。

到了明朝,统治者很重视教师选任事宜。洪武十六年,名太祖朱元璋诏民间立社学,“其经断有过之人,主许为师”。这是以最高统治者的身份来干预教师的选拔。其后明中央政府设立提学官,屡屡提及社学要“择立明师”。尤其是颁给提学官的上谕,其中明令社学“务求明师责成。……其行止有亏及训诂句读音韵差谬、字画不端、不通文理者、即行革退”。这些规定,都将把人们习惯观念上认为德行有问题的人排斥在教师队伍之外,显示出对教师人格品德的看重。

(二)古代对在任教师的管理

我国古代教师管理有一个不断发展和完善的过程,特别是在北宋时期师德建设取得了显著的进步,下面就以宋代为例说明我国古代对教师师德的管理特点。

1.制定在任教师职业道德规范

一是要求做到清正廉洁。北宋时期对老师提出了严格而具体的要求,如禁止接受学生的礼品、禁止收取学生的束修(束修是指导咸猪肉,合指导拜师费的意思,可以理解为学费)、不得接受学生家庭贿赂。二是要做到“传道授业”。儒学大师韩愈明确指出,教师的职责是“传道、授业、解惑”。为确保教师的传道授业能体现国家的教育目标,政府对教师提出了传道授业的具体要求:老师要按教学计划进行教育教学、要遵循规定的教学方式方法,如要升堂讲授、亲自撰写讲义、轮流覆讲等。第三,要做到忠于职守。古代对教师要求,不仅要坚守岗位,同时要专注于自己的工作,要求教师在工作时不得从事与教育教学无关的工作,教师除假日之外,工作中不得会客。此外,对教师有“弛慢不公,考察不实”等不忠于职守的行为,还要“重加谴责”。

2.重视对在任教师的考核

在我国教育发展史上,有些朝代非常重视对在任教师的管理,尤其是在教师职业道德的监督与考核方面做了许多有价值的工作。

(1)建立了对在任教师的师德监督考核机制。在宋神宗时由国子监负责教师的监督工作。诏书中规定:“诸路州学教授不职,委国子监奏劾”。对违法乱纪、不称职的教师,由国子监揭发罪状,此举对及时纠正教师行为,保证教师队伍的整体道德素质具有重要意义。

(2)加强对在任教师的日常师德考核。古代对教师的考核特点之一,是把学生的品德考核结果与教师的考核联系起来。“窃观陛下激劝教官,尤以课最为首务……故考课以四事第之,分为三等。以一路总之,别为优劣,而学事司于岁终类聚审复,具事状闻奏。”这说明,对教师的考核是有一定的标准的。“勘会诸路州学教授考课格内,第一项,教养有方,注谓贡士至辟雍升补推恩者多;以第四项,生徒率教,注谓士庶争讼戾规者少”。上述内容都说明考核老师职业道德的标准和主要依据。

(3)教师考核与奖惩紧密结合。古代对教师品德可为师表的,会予以晋升、连任等奖励。对违背职业道德规定或考核不合格的教师,会革除教师职务,并要进行处罚。如教师故纵学生违反纪律的、教师接受贿赂的、不认真履行职责的、学生犯法不纠正或不举报的等等,特别规定学生犯法不纠正或不举报的要与学生所犯的罪同样受到处理,如果故意放纵学生犯法的,在原罪基础上加二等从重处罚。由此看出古代对教师的处罚是相当严格的。

三、对现代师德建设的启示

(一)严把入口关,把品德作为选拔教师的重要条件

教师是社会文化和社会精神最直接的创造者和守护者。如前所述,古人在选任教师时,都非常重视其品德修养,这种做法至今仍值得深思和借鉴。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教师教育体系的改革和变化,特别是市场经济带来的负面效应,更加需要我们重视新任教师的师德问题,在选拔教师时要明确师德标准,把师德做为拟任教师的首要标准和要求,制定并严格执行选拔程序,把不适合从事教育工作的人员排除在教师队伍之外。

(二)加强教育引导,增强教师的自律意识

教师自律是师德建设的根本。只有教师自觉履行教师职责,提高精神境界,才能实现师德建设的真正飞跃。所以,社会和学校都应引导教师进行自我教育、加强教师自律意识。

1.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明确师德建设的目标。教师既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者,也是培育当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要实施者。因此,学校要通过各种形式的培训教育,使得每位教师都深刻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大意义、本质内涵,深刻认识到自身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角色和功能,自觉提升业务能力和思想道德水平。

2.加强以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教育为核心的教育培训力度,提高教师的自律意识。只有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化为教师自身的行为规则,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才真正发挥强大作用。孔子强调道德修养要从自我做起,做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教师要随时随地存心养性、反省自察,自觉去恶向善,自克自律,提高道德修养的自觉性,实现自身道德品质的完善和提高。

3.营造崇尚先进与学习典型的氛围。通过树立师德先进典型,加大宣传力度,充分发挥榜样的示范作用,教育引导教师重视自我修养,从而推动师德建设。

(三)坚持依法治教,提高教师的道德水平

人性有好恶,故民可治也。师德建设不仅仅要靠“自律”,而且要靠“他律”,依靠法制建设作为外在推动力,促进教师道德品质的提高。

1.强化教师法治意识,促进自觉守法。我国《教育法》第八条第一款规定:“遵守宪法、法律和职业道德,为人师表”。《教师法》第十条第二款规定:“遵守宪法和法律, 热爱教育事业, 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的公民才有资格当教师。国家教委、全国教育工会制定的《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第一条就是依法执教, 要求教师“自觉遵守《教师法》等法律法规”。由此可见自觉守法是教师师德的一项基本要求,也是师德建设的基础。教师要教书育人、为人师表,就应当增强法律意识,自觉并模范的遵守相关的法律、法规,在教学实践中不断锤炼和陶冶自己的德行,努力钻研业务,提升自己教育教学水平,决不触碰“道德”红线,要成为名符其实的“人类灵魂工程师”。

2.建立建全师德建设的制度体系,大力推进依法治教。教育主管部门应当在法律法规及国家制定的《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基础上,制定或细化具体的科学的职业道德规范,使其更具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各学校也应要构建科学合理的师德监督、考核机制,在教师考核体系中加入师德考核内容及其比重,使师德建设有章可循, 有则可守、守奖违罚。对那些不符合师德要求已在教师岗位的人员, 要按照《教师法》和《教师资格条例》的有关规定, 坚决清退,对个别师德败坏的教师, 要坚决依法惩处。

(四)关注教师发展,营造师德建设的良好环境

师德建设的旨归是为了促进教师的发展。学校应将当前的师德建设紧紧与教师发展联系在一起,让师德建设工作既成为教师成长的重要目的,又成为促进教师发展的重要手段。首先,学校应完善教师岗位聘用、职称评聘、奖惩考核等方面规章制度与运作程序,依法聘用、评聘、考核教师,保障教师享有各项合法权益和待遇。其次,尊重和关爱教师的工作与生活,关注教师职业发展,努力构建学校、教师、学生之间和谐共处、积极向上、尊师重教的人文环境,在积极进取、催人奋进的氛围中培养教师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勤奋刻苦的钻研精神、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以及埋头苦干的工作作风。另外,还要不断提高教师经济待遇和社会地位。古代对教师的管理,是以较高的物质待遇和社会地位为前提的。我们要借鉴历史经验,不断提升教师的社会地位和经济待遇,使教师能潜心从事教育和科研工作,并使教师职业成为一种长久具有吸引力的社会职业,从而稳定教师队伍,吸引更多的优秀人士投身教育事业。

[1] 段文阁 赵昆,教职职业道德[M],山东人民出版社,2012.

[2] 王辅成,史文校,周金虎,刘琮瑞,教师职业道德修养[M],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05.

[3] 檀传宝,走向新师德[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集团,2009.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and Construction of Modern Teaching Morality

LVZi-jing
(Shaanxi Youth Vocational College, 710068, Xi′an, Shaanxi, China)

With extensive knowledge and profound scholarship,glory and excellence,Chinese culture,especially the outstanding teachers′ morality proves a huge asset. By the view of ancient China′s teaching morality,the essay analyzed ancient teachers′ management and assessment system,proposed revelation and measurement to enhance morality construction so as to improve the entire teaching team′s quality.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Modern Teaching Morality;Revelation

2015-11-10

吕子静(1976-),女,陕西泾阳人,陕西青年职业学院讲师,主要从事高职教育教学和研究工作。

G711

A

1674-2885(2015)04-39-04

猜你喜欢

师德考核教育
国外教育奇趣
题解教育『三问』
在“四史”学习中涵养高尚师德
内部考核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创新完善机制 做实做优考核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
师德考核“ 量化”实践与思考
公立医院 如何考核?
辅导员要做师德的楷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