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先秦道家“本我”意识追求摭谈

2015-04-10雷雅静

昭通学院学报 2015年3期
关键词:谓之圣人道家

雷雅静

(北方民族大学 文史学院, 宁夏 银川 750021)

“本我”意识是一种对人类或人类个体本身认识的自觉感知。文学史上标志性的将“本我”意识强烈自觉地表现出来既是在“百家争鸣”时期。这一时期,各家直抒己见,形成了众多独具特色的思想流派,寓诸文学作品,便有了儒家的贤贤对话、法家的变不法古、纵横家的激昂陈词……而对承袭三代而来又有变革的道家来说,“本我”意识更可谓思想动源,于群雄争霸之乱世支撑起了道家强大的精神世界,铸就了其寓出言外、托古兴寄的浪漫王国。

考镜源流,自远古“万物有灵”,通过巫进行人神沟通,到殷商时期的“天命神权”,“人”的地位逐渐得到提升,“本我”意识逐渐萌芽觉醒。至殷纣王暴虐覆国,更是使人们意识到了民力的壮大,于是“皇天无亲,惟德是辅”,周人建立起以人伦关系为出发点的宗法等级和礼乐制度,开启了人类自觉精神与人文政治的变革时代,奠定了“百家争鸣”思潮的社会文化基石。由此士阶层解放,并为各自政治理想的实现著书立说。他们不论是显学还是小家末流,均已放射出了“本我”意识的光芒、自觉精神的色彩,尤其是道家,人性思想的发展着实令人叹为观止。

一、《老子》对人类本体的思考

在这场思想浪潮中,老子《道德经》似乎最早反映出了人类本体对自身及自然、宇宙的思考。

“渊兮,似万物之宗;湛兮,似或存。吾不知谁之子,象帝之先。”[1](四章)老子首先打破了神造论,指出世间万物并非神的产物,而是由“渊兮”、“湛兮”状态的“道”生成的,不知道它是谁的儿子,只知道它是天帝的祖先。同样阐释宇宙生成论的还有第四十一章:“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1]道生成了混沌一片的状态,进而繁衍化生出万物的思想,重击了神权的权威性,为人类思想的迸发打开了阙口,建立起了自然主义世界观。然而面对自然,人类又不是任其摆布的,相反,老子认为人可以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十四章)[1]。第十六章讲“万物并作,吾以观其复。”[1]圣人可以站在一个相当的高度上去俯视万物的变化,从而总结出规律,并因顺其发展规律而治理,形成“人法自然”之道。于是第五十七章指出“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1]的治民理念。使统治者洁身自好,不与民打扰,百姓就不会被外在纷繁的物欲破坏心性,社会才能淳朴安定,“无为”而治。另一方面,除充分重视人的能力外,老子同样十分强调人性内心的修为,因此,其言论中频频出现“自”、“吾”、“我”等自指性的词眼。如第三十三章“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强调自知之明的重要;二十章“我独异于人,而贵食母。”注重母体遗传的本性;六十七章“我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1]更是明确指出了修身应该具备的三种美好品质……

总之,老子极大的提高了人的地位,认为“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1],将人(虽是人类整体)并存到了天、地、道之间,是人类自我意识觉醒的重要推动者,于宇宙观中开启了后人关于人类之源的思考。

二、《庄子》对人类个体心灵内化的挖掘

老子注重的是人类在自然之中的反思,提高人的地位,而庄子作为老子思想的继承者,则更多的是将目光投注在了人类个体心灵内化及精神自由方面,是老子自然本位意识的进一步开掘。

《庄子》于开篇《逍遥游》中即展现了一个至大开阔的境地,突破了自我躯壳的局限性,展示了一个可以无所依侍、自由驰骋的精神空间。但庄子并非任我而行,而是继承了老子“人法自然”的原则,并提出了“以道观之”的说法:“以道观之,何贵何贱,是谓反衍;无拘而志,与道大蹇。何少何多,是谓谢施;无一而行,与道参差。”[2]认为以道而观世间万物,便无贵贱、多少之分。万物运动变化,若把自我判断标准固定在一个方面的话,则与大道相悖。以此为基础而有了“有无之用”的论题,寓言式的创造了很多人物,一方面提高了位卑者的思想境界,一方面又破除了先圣的执着。如《德充符》中的王骀、申徙嘉、叔山无趾,《人间世》中的支离疏等等,这些人物均为社会最低层的普通百姓,其貌不扬,但却达到了外形丑陋与精神完美的极致和谐。《庄子》中还多次举例尧舜禹等先圣故事,却将人物定位成了以“仁义乱本者”,打破了先圣的神话性。将老子对人的思考推向了凡夫俗子。

另一方面,《庄子》提出了“大人”的概念。认为“泰初有无,无有无名;一之所起,有一而未形。物得以生,谓之德;未形者有分,且然无闲,谓之命;留动而生物,物成生理,谓之形;形体保神,各有仪则,谓之性。性修反德,德至同于初。同乃虚,虚乃大。”(《天地》)[2]从宇宙之初始到万物之生成,自然而然的趋势谓之命,降落到具体事物之中形成各自的特性谓之德,万物之态谓之形,形体之精神各有档次,称之为性。既然性有不同,人就必须进行精神修为,让精神达到“德”的境界。而达到“德”的境界则又与宇宙之原始状态融为一体了,是遵道,是与道之空虚、宏阔的特征相符的,因之曰“大”。庄子从老子那里继承了“道大、人大”的观点,将心胸开阔,德行至高的人称之为“大人”。

老庄将人性修为依附于“道”、“德”,但又言“道不可致,德不可致”(《知北游》)[2],因此,老庄似乎并没有明确提出如何去修“德”,而只是提出了一系列如“至德之世”等理想境界,具体的做法则在崇尚礼制的儒家思想中得到了详细的阐释,从社会人的修身之法出发,展现出明确的“内圣”要求。

三、《易传》对人在宇宙中位置的确定

战国之际,学者对《周易》作出了一整套带有宇宙论性质的解说,十翼《易传》得以形成,《易经》也由此而来。易学儒道不分,以人为尊,定位了人在宇宙中的位置。

《象传》曰:“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3]易学将人与天地并立,称为“三才”,同时又将卦画六爻分天地人三格,以人立天地之间。人居其一,是天地之间最有智慧的生灵,自然可以在掌握自然规律后,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去利用万物生生不息。因此,易传同样对人所具有的智慧大加赞扬:“易有圣人之道四焉。以言者尚其辞,以动者尚其变,以制器者尚其象,以卜筮者尚其占。”[3]认为精辟的语言、变化的法则、创物的样式、预测的方法是预知后事,推演未来的遵循之道。这种发掘主观潜能,推尊人类“本我”属性的观点,不得不说具有一定的超前性。易学不仅如上所述观点那样盛赞圣人思想的伟大,更对普通百姓的智慧给予了充分肯定。《系辞传》:“天地设位,圣人成能;人谋鬼谋,百姓与能。”[3]天地大道,要通过圣人的活动得以成就,人类的智慧,要通过百姓的参与才能实现。此处,社会发展的真正推动者——百姓的力量得到了充分的重视,普通人的本性、能力被提将出来加以强调。虽然时人仍以人格化称谓“鬼”这一名词去形容自然界之奥物,但其对圣人乃至百姓参与自然、社会发展的作用显然已经有了明确的认知。

总之,对“本我”意识的关注都是道家思想的立足之本,探究之源。其思想著述中充斥的人性解放的光辉,成就了其广阔的受众群体,将道家的心灵关怀变成了文人政客及百姓痛苦生活中的一剂良方。同时,它又是一个新的起点,指引着后人不断为自身价值及存在意义进行开拓,继续着人类自身的探索思考。难以想象,几千年前的先哲们何以在物质文明如此匮乏的前提下迸发出极致灿烂的思想,但可以肯定的是,其文史哲价值远在今人可以解说的范围之外,并将不断被开掘,成为当下社会实践的导路者。

[1]陈鼓应.老子今注今译[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

[2]陈鼓应.庄子今注今译[M].北京:中华书局出版社,2009.

[3]黄寿祺,张善文.《周易》译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

猜你喜欢

谓之圣人道家
Using Contemporary Logic to Analyze Pre-Qin Logic*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ranslation Theory and Practice —the “Tao” and “Implement” in Translation
官场圣人范仲淹
漫画道家思想
官场圣人范仲淹
漫画道家思想
牢记道家养生“十不过”
钱本草
道家思想に学ぶ現代的ガバナンス
《内经》之“并精而出入者谓之魄”新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