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图书馆建筑的文化内涵思考——以三门峡职业技术学院图书馆为例

2015-04-10袁维春

三门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5年3期
关键词:裙楼三门峡学院

◎袁维春

(三门峡职业技术学院 机电工程学院,河南 三门峡 472000)

建筑是人类创造的最重要的文明成果之一,是一种文化意象的具体表达方式[1]。建筑中的文化意象往往是通过建筑造型的“象”来表达。这种文化“意象”渗透着建筑主体的审美情趣,同时这种意象又是用“有限”来表达一种“无限”,不同的人,站在不同的角度,会有不同的解读。

图书馆作为一种文化建筑,体现着人类文明的历史进程和时代特征,因此,人们常把图书馆建筑本身看作是一种具有历史和时代价值的文化艺术的象征。三门峡职业技术学院图书馆在其建筑造型、环境理念、空间艺术等方面,具有其独特的文化内涵。试以论述,以飨读者。

一、寓意深刻的建筑造型艺术

建筑是营造空间的艺术,是文化传承的载体。[2]高校图书馆馆舍不仅是校园最重要的标志性建筑之一,更是校园文化的标志,是校园人文精神的重要载体。图书馆传承着民族优秀的文化传统,记载着人类前进的脚步。对于充满求知欲望的师生来说,这里是知识的宝藏、学术的殿堂,荡漾其中,学海泛舟,以有限的空间享有无限的文化资源,获得一种高品位的文化享受。

三门峡职业技术学院位于三门峡市区,紧邻陕州遗址公园——陕州风景区。学院前身为成立于1946年的省立陕县师范学校,校园内现遗存有汉代以及明清时期的陕州古城墙遗址两处,彰显出其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积淀。

学院图书馆整体设计风格明朗清新、简洁大方。其本身所蕴含的内敛、含蓄、严谨、朴实的文化内涵,体现出的是学院整体的文化品位,与学院整体校园文化环境高度契合。彰显出其特有的育人功能,成为校园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是课堂教育和其他教育形式的有效补充。[3]

学院图书馆主体建筑为地下一层,地上六层,东侧裙楼为三层,西侧裙楼为四层,总建筑面积10800m2。西侧裙楼呈90°扇形,宛如一把钥匙的匙柄;东侧裙楼为矩形,在东北角挑出一个三角形尖角,形似钥匙齿;整个平面造型酷似一把开启学生智慧大门的金钥匙。六层主楼宛如整齐排列着的图书,而西侧呈90°扇形展开的裙楼又像是翻开的书籍,意指这里是知识的殿堂。整座建筑由主楼和两侧裙楼构成多维台阶式造型,象征着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基础和人类攀登科学技术高峰的勇气和气魄。图书馆主入口位于二楼,通过外接式呈135°折角的台阶进入大厅,借喻在科学的道路上不是一帆风顺的,需要一步一个台阶,脚踏实地努力攀登,才能步入知识的殿堂。大厅二楼和三楼之间为贯通式天井,顶部为玻璃屋顶,并被设计成48个钻石型的四面体,既充分利用了自然采光,体现出绿色环保的生态理念,又似明珠、寓桂冠,寓意在科学的道路上只有不畏险阻、奋勇拼搏的人,才能摘取科学的桂冠。在通往主入口的台阶中部的墙体立面上,由二楼直达三楼顶部有两条凸出的三角形玻璃外饰,既是装饰,也可采光,形似刀刃,隐喻知识是把双刃剑,做人要先立德。只有树立了远大理想、品德高尚的人,才能在获取了知识之后,为人类社会的进步作出积极的贡献。

图书馆建筑整体采用现浇框架结构,使得图书馆内部物理空间变为一个主动的可塑空间,为图书馆今后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便利:为以后空间的扩展和改造,家具的摆设提供了方便;利于图书馆各功能区的相互调整;有利于现代服务和管理方式的引入和应用;有利于先进技术和设备的使用,体现出与时俱进的现代化图书馆气息。

二、天人合一的环境理念

无论是我国古代书院还是当今一些著名高校的图书馆,大多依据自身条件,选址在依山傍水、景色幽雅处。典雅清幽的自然环境、清新明朗的图书馆建筑以及其所蕴涵的深厚隽永的文化内涵,这些都似春风细雨般地沁润着学生的心智。对于缓解学生生理和心理的疲劳大有益处,有利于学生的身心健康;有助于学生形成儒雅的气质、尔雅的风度、健康的体魄;有利于陶冶学生的情操,给学生传递一种积极上进的正能量,有利于塑造学生健全的人格。

学院图书馆依地势而建,利用原有地形坡度,设计为地下一层,地上六层,充分利用了空间,减少了工程量,降低了成本。地下一层南侧与地面平行,采用大开窗,增加了自然采光,改善了通风条件。作为库房,便于控制湿度、温度和光照,利于书籍的保存,节约能源,体现出了现代环境理念。

内外墙体主要采用新型空心砖砌筑,外墙采用白色小瓷砖贴面,大厅墙壁为乳白色乳胶漆喷涂,室内为仿瓷涂料。地面多为浅绿色水磨石地面,台阶为彩色水泥打毛处理,天花板采用U型轻钢龙骨装饰吸音吊顶。整体建筑和装修体现出经济、适用、环保、美观的原则。

西侧楼体与道路拐角之间的空地,被设计成了花园。雪松、垂柳、冬青、草地青翠欲滴;迎春花、牡丹、月季争奇斗艳,令人赏心悦目。扇形裙楼的顶部被设计成了一个楼顶花园,水泥立柱可攀爬各种藤蔓植被,营造一份浪漫情怀;植以各色花草、盆栽,可供读者驻足观赏;也可提供各种茶饮,一卷诗书,品茗吟咏,品出的是一份好心情,滤去的是一份浮躁,沉淀下的是深思,收获的是那份儒雅。放眼西望,陕州遗址公园内的千年古塔——宝轮寺三圣舍利塔映入眼帘,仿佛在述说着陕州城千年的历史。

坐在二楼或三楼凭窗望去,图书馆对面三门峡市著名的城市广场——砥柱广场尽收眼底。象征着和平、友谊的广场鸽在空中自由地飞翔,碧空白鸽,构成一幅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景象。广场上陈列有当年三门峡水利枢纽工程截流时所用的截流石,它既是三门峡这座城市兴起和发展的一个见证,同时也像中流砥柱一样,象征着中华民族不屈的民族精神。它记载了新中国成立之初黄河儿女治理黄河水患的豪迈壮举,传承着三门峡人民勤劳智慧、勇于创新的光荣传统和优秀品质,体现出“明理诚信,善做善成”的三门峡城市精神。

三、以人为本的空间艺术

高校图书馆建筑要给学生营造一个静、雅、幽、娱的读书空间,以满足读者学习、交流、休闲等活动的需要,体现出现代图书馆的人文精神。因此,在图书馆建筑中要注重空间艺术的营造,以映衬出图书馆的主题,映衬出图书馆空间环境的文化品位。

学院图书馆在空间布局上考虑到各功能区的特点,将学术报告厅,少儿阅览室、少儿活动室,影视厅,会议室等设置在西侧裙楼,与东侧裙楼图书借阅区之间通过走廊连通,动与静之间相对独立,最大限度地减少了相互间的干扰。

步入阅览大厅,浅绿色水磨石地面,吸水纳音,给人以平和宁静的感觉;点缀四周的盆栽绿色植物,使大厅显得生机勃发。绿色体现出的柔和和韵律,使图书馆显出浓浓春意,绿色在这里已不再是一种简单的色彩名词,而是一种囊括静谧、舒适与温馨的人文关怀,从而体现出图书馆是一座充盈着求知与勤奋,荟萃思想、价值、理性、创新的智慧殿堂。[4]庭柱和墙壁上悬挂的名人字画,营造出的那份雅致和静怡,可以使人的内心得以抚慰和平复;制作精美、标注清晰的标示牌,极大地方便了读者,体现了图书馆人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由我国著名青年书法家王忠勇先生题写的馆名,字体清丽俊逸,充分体现出本土书法家对家乡、对母校的拳拳情怀,使得原本简约的门厅透出一份大气。贯通至三楼的天井院落式的中庭设计,体现出中式传统建筑的温馨与恬静,传递的是一种家一般的温暖。宝塔形玻璃屋顶,既充分利用了自然采光,有助于空气的自然流动,降低了能耗,又使得读者能够保持一种视觉上的平和,消减心理上的疲劳。在楼梯拐角和三楼中庭栏杆旁“随意”摆放的茶几,以及一楼南侧靠窗布置的沙发等休闲设施,为读者放松心情提供便利,展现的是图书馆人的人文关怀。裙楼顶部的楼顶花园,可供读者观赏各种植物、花卉,品茗热茶、冷饮,交流读书心得,陶冶思想情操,舒展疲惫筋骨,放松紧张心情,培养儒雅气质。

有人说,“图书馆是一个人的心灵与情感,在此最大限度敞开的地方。无论过去、现在和未来,图书馆在本质上又都是人们获取知识,感受文明,塑造自我的场所。”图书馆静、雅、幽、娱的空间环境,是表达人文关系的重要元素。布局合理、排列有序、功能明晰的多单元空间环境,以及由图书馆工作人员热情规范、宾至如归般的读者服务贯穿起来的行为活动,使得读者流、图书流、信息流、工作流明快流畅,和谐高效;使每位读者都能够在这个空间里感受到一份幽雅与安详,每一个人都是图书馆的中心,都能获得一种作为主体而被尊重的满足感。这个空间环境能够深刻地表达出读者潜在的进取精神、拼搏意识、创新精神和文化享受,表达出图书馆所拥有的科学文化和信息的价值所在。

四、建筑——一种缺憾的艺术

学院图书馆建于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原为三门峡市图书馆。2010年7月与学院图书馆合并共建,并进行了一次较大规模的内部改造和装修,基本能够满足学院教学、科研和广大市民的阅读需要。但是,由于历史的局限性,使得图书馆在整体设计和建筑上存在一些缺憾。例如,在设计之初虽考虑到了地形的因素,设计了地下室,但地下室的层高或层数设计明显不够,使得整座楼体地势较低,从而缺乏一种挺拔之势;主入口设计在二楼且楼梯中部有一处135°折角,给读者带来一定的不便,也不利于人群的疏散,存在较大的安全隐患;西侧裙楼的扇形设计和东侧裙楼挑出的三角形设计,过于注重建筑物外形的美观和寓意,但其实际意义不大,浪费了空间,给室内布局和设备摆放带来一定困难;外墙白色小瓷砖贴面,是迎合了当时建筑设计的一股潮流,但没有充分考虑到三门峡所处的自然环境特征——黄土地貌,冬季寒冷,白色外墙基调,既难以融入周边的自然环境之中,又缺少了一种暖意。

三门峡所处的黄河流域是华夏文明发祥地之一。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先民们在这片土地上创造出了灿烂的历史文化,成为华夏浩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仰韶文化、虢国文化以及由老子《道德经》衍化而来的道家、道教文化便是这诸多历史文化的典型代表。这里曾是夏商王朝统治的中心区域;西周属虢国,秦置三川郡,西汉为河南府,汉武帝时置弘农郡,北魏置陕州后一直延续至明、清。这块土地上曾演绎了紫气东来、唇亡齿寒、公孙白马、鸡鸣狗盗、起死回生、甘棠遗爱等等或奋或悲、或敬或警、或遗爱隽永的历史乐章,这些厚重的历史文化元素在图书馆建筑设计之初都未及涉及,不能不说是一种巨大的缺憾。

建筑实际上就是一种缺憾的艺术。缺憾给我们留下了想象的空间,能够启迪我们的智慧,有时也能给我们提供一些弥补的机会。例如在2010年7月对图书馆进行整体改造和装修时,学院已经认识到主入口设置在二楼给读者带来的不便和存在的安全隐患,将主入口改在一楼进入,方便了读者,消除了隐患。同样,今后可以考虑将图书馆外饰改为浅黄色和灰色基调,以融入炎黄子孙、黄河文明等文化元素,并与学院的整体建筑风格统一起来;在图书馆内饰方面注重一些地方文化元素的陈列和布置等等,以弥补些许缺憾。

五、结束语

图书馆作为一所高校最重要的建筑之一,在整个校园环境文化建设中起着十分重要和突出的艺术审美作用,对高校的建筑风格和精神文明具有一定的影响甚至是引领的作用。图书馆的建筑造型、空间艺术以及其内外环境所蕴含的深厚的文化内涵,将会以其持久的文化魅力为读者所欣赏,它的美感往往是朦胧的,需要读者用心去体会和感悟。

[1]段伟.图书馆建筑设计的文化意象[J].图书馆学刊,2013(8):5-7.

[2]朱永忠,张芳.高校图书馆的建筑文化[J].建筑文化,2006(12):49-52.

[3]唐敏.高校图书馆建筑的文化内涵[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07(9):132-134.

[4]郭军.试论高校图书馆建筑文化[J].科技信息,2008(6):308-311.

猜你喜欢

裙楼三门峡学院
初等教育学院
河南三门峡西周墓出土器物
浅析柱竖向变形之差对梁弯矩及配筋率的影响
云虚拟机实例建模方法研究
浅谈高层建筑主楼与裙楼之间基础设计的处理
学院掠影
文物普查——三门峡虢国博物馆在行动
浅谈高层建筑主楼与裙楼之间基础设计的处理
西行学院
独立学院高等数学教学改革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