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三门峡锣鼓书现状及发展对策

2015-04-10◎李

三门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5年3期
关键词:三门峡锣鼓曲艺

◎李 真

(三门峡职业技术学院 师范学院,河南 三门峡 472000)

三门峡锣鼓书又叫陕州锣鼓书、四弦书、四股弦,是广受三门峡人民群众喜爱的曲艺艺术之一。近年来,随着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力度不断加大,一些传统曲艺得到有效保护,三门峡锣鼓书也日益受到关注。但是,受文化多元化、信息化等因素影响,三门峡锣鼓书这一传统曲艺艺术仍面临着理论研究滞后、作品创作不足、精品意识不强、传承人才匮乏等问题。

一、三门峡锣鼓书的发展历史及艺术特点

(一)三门峡锣鼓书的起源与发展

三门峡锣鼓书又叫四弦书、四股弦。因其曾经广泛流行的陕县、灵宝、卢氏等地历史上由古陕州所辖,三门峡锣鼓书又被称为陕州锣鼓书。[1]关于三门峡锣鼓书的起源,没有确切的史料记载。据说其起源于古代祭祀、跳神活动,因表演艺人在说唱时有打鼓、敲锣与伴腔等而被称为锣鼓书。也有传说古陕州有一文人在朝为官,因触犯宦官受到诬陷被监禁,后双目失明,在其坐囚期间将所知民间俗事、俗曲连缀哼唱,获释后以击鼓唱为生,逐渐形成锣鼓书班,并在陕县、灵宝的艺人中口碑相传。锣鼓书艺人敬三皇神(即伏羲、神农、黄帝),自古以来就成立有“三皇会”,比戏曲艺人所敬的唐玄宗历史更古老,因此,锣鼓书的形成应该比戏曲早。[2]三门峡锣鼓书曲种形成以后,深受豫西及豫晋陕边届地区群众的喜爱,创作了大量传统曲目,出现了很多锣鼓书艺人和班社,传统曲目有《二奇冤》《张连卖布》《武松传》《姜子牙卖面》等100多出,代表性传承人有陕县的王小丑和卢氏县的赵邦性、贾治国、刘小花等。

(二)三门峡锣鼓书的艺术特点

三门峡锣鼓书曲种形成以后,演出形式相对较为固定,属坐唱艺术,表演形式灵活,角色展示活泼。演唱时“坐帅”(一般由师傅担任)居中,前置一张方形桌子,桌边悬锣、碰铃等,桌上放钗等。演出时,坐帅怀抱四弦,边拉边打边击边唱。旁侧一人专掌板鼓、堂鼓、简板,称“掌板”;其余人员各持三弦、二胡、笛子等乐器,均兼唱,分角色相应,兼具大戏的角色分工。锣鼓书曲调中糅合了豫晋陕交界地区的蒲剧、秦腔、道情、碗碗腔等成分,其中早期的蒲剧艺人曾经从敲梆、沿街讨生演唱转变为坐台戏剧形式,锣鼓书也应是这种坐唱形式的延续。[3]三门峡锣鼓书从声腔上讲,属于典型的板腔式,唱腔主要有慢板、二性板、流水、飞板等,反复演唱,曲调随语音变化而变化。在长期实践中,还创作发展了许多独特的曲牌,如:梳妆台、排宴、飞手、捻线、二八板等。受陕西、山西等地戏曲、曲艺艺术影响,锣鼓书曲调中糅合了蒲剧、秦腔、道情、碗碗腔等戏曲唱腔成分;从调式板式上讲,主要是微调式,板式通长为一板一眼(2/4板子),也有有板无眼(1/4板子),如散板、流水板、滚板等。三门峡锣鼓书的伴奏乐器早期主要为板鼓、马锣等,后来增加了四弦等弦伴奏及手板、扁鼓、梆子、木鱼、京锣、竹笛、二胡等乐器。

二、三门峡锣鼓书的现状

(一)三门峡锣鼓书得到一定的保护和传承

一是经济转型发展进一步拉动锣鼓书艺术文化消费。近年来,三门峡市着眼跳出资源陷阱,积极推进经济转型发展,居民收入大幅增加,群众的文化艺术消费大大增长,为三门峡锣鼓书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经济环境。二是节庆民俗文化表演使三门峡锣鼓书艺术得以保存。三门峡农业人口占主体地位,农闲和节庆、庙会等活动仍是曲艺艺术演出的重要时机。同时,近年来,在三门峡举办的国际黄河文化旅游节和特殊商品博览交易会等,也给三门峡锣鼓书艺术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契机。如2014年11月第三届中国特色商品博览交易会陕县活动日,陕县锣鼓书传承艺人现场表演了陕州锣鼓书《南洼人家》。三是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使三门峡锣鼓书传承发展环境不断优化。近年来,三门峡市政府重视包括锣鼓书在内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成立了相应的工作机构,出台了三门峡市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申报评定实施意见等制度,公布了锣鼓书等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名录,这些都为推进三门峡锣鼓书曲种的传承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卢氏县还计划在官道口、沙河等5个锣鼓书艺术发源地或活动相对集中的乡镇建立保护区,把以锣鼓书为代表的当地民间曲艺纳入全县中小学乡土教材内容,举办锣鼓书学习培训班,开展创新曲目和改进音乐形式、培育新人等工作,组织以锣鼓书为代表的卢氏曲艺对外民间交流活动。[4]四是黄河金三角区域文化交流日益频繁使三门峡锣鼓书能够借鉴其他曲艺发展经验。《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印发晋陕豫黄河金三角区域合作规划的通知》提出要努力把晋陕豫黄河金三角建设成为华夏历史文化旅游目的地,这给在黄河金三角地区有着广泛群众基础的“锣鼓书”的传播发展提供了充分的营养和更为宽阔的舞台。

(二)三门峡锣鼓书艺术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是三门峡锣鼓书艺术理论研究相对滞后。以万方数据库收录的论文著作检索数据为例,笔者于2014年10月20日分别以“戏曲”“曲艺”为关键字进行检索,结果显示相关内容分别为2.55万篇、1.01万篇,而以“锣鼓书”为关键字进行检索,结果显示相关内容仅有6篇,其中理论文章只有徐暮耘于2009年8月在《魅力中国》杂志上发表的《田野考察中的书场文化研究——以上海南汇区锣鼓书演出为例》和王静于2010年10月在《浦东开发》杂志上发表的《千年锣鼓书能否产业化运作》等2篇媒体报道和其他4篇知识介绍性文章。在著作方面,有上海南汇锣鼓书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谈敬德编著的《锣鼓书》和《锣鼓书入门》等。关于三门峡锣鼓书艺术的相关理论研究,《三门峡史志》2010年第2期刊登的《千古绝唱锣鼓书》一文和《三门峡市文化志》相关记载较有价值。除此之外,公开发表的专门理论著作较少。二是三门峡锣鼓书作品创作乏力。近年来,创作人才培养储备明显不足,特别是新时期演出和创作的曲目中,绝大部分曲目为传统曲目,或者在传统曲目的基础上稍加改编,能够紧密结合经济社会发展形势进行创作的专业人才较少。三是三门峡锣鼓书创作中的精品意识较弱。在实践中,三门峡锣鼓书缺乏整体推介和组团发展的意识,使其成为散落在全市各地的艺术碎片。四是三门峡锣鼓书传承人才匮乏。目前三门峡锣鼓书的传承艺人,基本上都是散居农村的老年艺人,受年龄、身体条件等因素限制,无法承受长时间演出,再加上锣鼓书演出一般需要3人~8人同时上场,人员一时不能聚齐,无法正常演出;尽管有些艺人被市政府公布为锣鼓书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但由于没有具体的扶持特别是资金上的扶持,有的人为了生计,无法将全部心思放在锣鼓书的传承发展上。同时,受经济和文化发展、收入、演出环境等因素影响,年轻一代不愿意学习表演锣鼓书。

三、关于促进三门峡锣鼓书发展的几点建议

三门峡锣鼓书从曲种形成到目前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这充分说明其具有强大的生命力。要促进三门峡锣鼓书传承发展,建议从以下六个方面下工夫。

(一)加强三门峡锣鼓书理论研究

要在三个方面着手:一是开展比较研究,对全国各地的锣鼓书如上海南汇锣鼓书等进行比较研究,对锣鼓书与其他曲艺、戏曲等艺术进行比较研究,为本地锣鼓书艺术发展提供理论指导。二是加强三门峡锣鼓书艺术创作研究,揭示三门峡锣鼓书艺术作品规律,为当前形势下结合时代特征创作更好的作品服务。三是加强三门峡锣鼓书唱腔、音乐等研究,使三门峡锣鼓书在艺术创新的基础上,创作出符合各类群众欣赏需要的新作品。

(二)积极创造三门峡锣鼓书发展环境

近年来,三门峡市突出特色文化发展这个核心,不断增强特色文化感召力和竞争力,打造了中国特色商品博览交易会、黄河文化旅游节等新载体,为传承和发展三门峡锣鼓书艺术提供了良好的环境。特博会即中国特色商品博览交易会,是国家级唯一专业的特色商品高端会展,经中国商业联合会批准,在三门峡设立永久会址,每年定期举办。首届特博会于2012年在三门峡举办以来,目前已成功举办3届。特博会期间的文艺演出成为展示三门峡文化艺术的重要平台。特别是在2014年第三届特博会上,三门峡市所属的六个县(市、区)和经济技术开发区、产业集聚区等单位分别举办了“主题日”活动,安排了丰富的文艺活动,其中包括三门峡锣鼓书艺术。科学利用这些新载体开展三门峡锣鼓书展演活动,将能够很好地扩大三门峡锣鼓书艺术的影响。

(三)切实加强三门峡锣鼓书传承人才培养

近年来,随着文化多样性和传播信息化的发展,创作和表演专业人才的匮乏成为制约三门峡锣鼓书持续繁荣和健康发展的主要障碍。因此,要在坚持传统的拜师收徒人才培养模式、原汁原味地传承表演传统曲目基础上,依托学校或培训机构合作办学,广泛吸纳锣鼓书艺术爱好者,积极培养新生力量。

(四)借鉴上海南汇等地锣鼓书发展经验

2006年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上海锣鼓书,是曲艺类非物质文化保护传承中的成功案例。上海南汇锣鼓书的传承保护经验,如对符合艺龄、艺术贡献、带徒传艺等条件的民间老艺人发放专项艺术津贴,为老艺人建立个人艺术档案、组织开展交流活动,建立6个锣鼓书培训基地、为23所中小学音乐教师培训锣鼓书音乐唱腔,申报新场古镇为“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开办锣鼓书博物馆等,[5]进一步推进了上海锣鼓书的传承发展。三门峡锣鼓书艺术要实现创新发展,就要结合本地实际,积极借鉴上海南锣鼓书发展的经验。

(五)融入三门峡文化元素

三门峡文化是三门峡地理条件、自然环境、物质发展水平等与三门峡人民精神层面需求的综合体现,突出表现在传承文化元素、旅游文化元素和艺术文化元素等方面。传统文化元素方面,如仰韶文化、道家文化、虢国文化、黄帝铸鼎原文化以及道德经等;旅游文化元素方面,如三门峡大坝及“中流砥柱”、天鹅湖(白天鹅)、函谷关、宝轮寺塔等等;艺术文化元素方面,如三门峡地区广泛流传的剧种曲种豫剧、蒲剧、眉户、扬高戏、道情、曲剧、豫西花鼓、京剧、评剧、越调等及锣鼓书、河南坠子、评书、大调曲、铰子书、大鼓书等。在三门峡锣鼓书作品中科学合理地融入本地文化元素,既能显现艺术作品的地域特色,也能提升艺术作品的品位和文化认同。

(六)探索和培育三门峡锣鼓书文化产业

国家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浦东锣鼓书的传承人康文英提出“锣鼓书要产业化运作”这一概念,设想将锣鼓书作为一个文化产业,[6]通过旅游等形式展示交流吸引旅客消费,在市场的调节下使锣鼓书在创作、表演等方面符合群众口味、符合文化发展方向。三门峡锣鼓书也应当尝试进行市场化、产业化运作,走市场化、产业化的路子,以市场调节的手段,增强锣鼓书艺术本身的艺术审美和吸引力,提高创作水平和质量。

[1]胡晓萍,谭佳佳.千古绝唱陕州锣鼓书[N].三门峡日报,2008-03-19(3).

[2]刘安璋,张素娥.千古绝唱锣鼓书[J].三门峡史志,2010(2)38.

[3]程梁.走乡串村锣鼓书[N].河南日报.2014-06-06(13).

[4]卢氏——古老的民间曲艺再现生机[N].三门峡日报.2004-02-13(2).

[5]张旭.传承历史音韵展现艺术风采——民间曲艺锣鼓书试点工作情况[C]//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试点工作经验交流材料汇编.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7.

[6]王静.千年锣鼓书能否产业化运作[J].浦东开发,2010(10):52-53.

猜你喜欢

三门峡锣鼓曲艺
发掘消失的明代曲艺——《金瓶梅词话》所载明代曲艺探赜
邵伯锣鼓小牌子
河南三门峡西周墓出土器物
曲艺名城张家港 曲苑魅力扬四方
云虚拟机实例建模方法研究
浅谈曲艺的创作与表演
川东土家族薅草锣鼓
民族音乐“如何教”VS“怎么学”——以民乐合奏《丰收锣鼓》一课的教学为例
基于Flash技术的曲艺动画设计与实现
文物普查——三门峡虢国博物馆在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