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孔子、曾子“仁学”的人性美、心灵美、体系美

2015-04-10曾祥芹

山东图书馆学刊 2015年2期
关键词:卫灵公仁学颜渊

曾祥芹

(河南师范大学文学院,河南新乡 453007)



论孔子、曾子“仁学”的人性美、心灵美、体系美

曾祥芹

(河南师范大学文学院,河南新乡 453007)

“孔子、曾子仁学”是一个“儒学思想共同体”。孔、曾“仁道”内蕴人性美,孔、曾“为仁”体现心灵美,以仁为核心的礼、信、义、智、孝、悌、忠、恕等范畴组成了“仁学”的思想体系美。

孔、曾仁学 仁道的人性美 为仁的心灵美 仁学的体系美

“孔、曾之道”是一个“儒学思想共同体”。没有曾子领纂《论语》并主著《曾子》《孝经》《大学》等六部文章作品,孔子的儒学思想就失去了跨时空传播的主要载体;曾子文章所表达的意旨基本是孔子的儒学思想。《论语》《孝经》《曾子问》和《主言》四部“对话问答体”全是曾子等记述孔子传输儒学思想的言行录。孔子的思想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五大文明领域,确是博大精深;但它又可以用“仁、礼、信、义、智、孝、悌、忠、恕”九个字来简要概括。《曾子》和《大学》两部“立言体”表达了曾子的“五道”(“学道、士道、孝道、王道、天道”)思想体系,对“孔学”做了全面传承,并有独特发挥。概言之,孔子思想和曾子思想的始创和承传关系,体现着儒学薪火永传的光大之美。本文专门清理孔子、曾子的“仁学”观点体系,从其正确性和深刻性说明曾子文章的意旨美。

博大精深的儒学思想以“仁”为核心,居于“仁、礼、信、义、智、孝、悌、忠、恕”九字体系的首位。(尽管先师赵纪彬在《论语新探》中说孔子思想中“礼”是第一位的,“仁”是第二位的,我仍从众说,视“仁”为核心。这里不采用当今“仁、义、礼、智、信”的习惯顺序,而采取“仁、礼、信、义、智”的顺序,是遵照曾子信奉的“五行”学说:仁为木,礼为火,信为土,义为金,智为水。)以往学者们只重视“孔子仁学”,而忽视“曾子仁学”,很少有人去清理和总结曾子对“仁学”的贡献。其实,曾子独立论“仁”除了《论语》中出现3次外,在《曾子》《主言》《大学》中还有31次。为弥补这个缺陷,笔者锐意整合成“孔、曾仁学”。从美学视角看,对“孔、曾仁学”至少可以悟出“三美”:

1 “仁道”的人性美

“仁道”指“仁”的理论。“仁”字在春秋以前的古书里未曾见到(甲骨刻辞未见“仁”,《周易》也未见“仁”),在孔子所处的春秋时期才大量使用。《诗经》里《郑风·叔于田》的“洵美且仁”(他真漂亮又谦逊)和《齐风·卢令》的“其人美且仁”(那人儿漂亮又和气),说明“仁”字一开始就与“美”字相对而用,“仁”指内心,“美”指外表。如郭店楚简和上博楚竹书上的“仁”一律写成上“身”下“心”,意谓身与心的和谐美。那时,“仁”字在《国语》里只用了24次,在长长的《左传》里才用了33次,而在短短的曾子文章中竟用了142次(包括《论语》109次,《曾子》20次,《大学》10次,《主言》3次)。如此,原来零散、肤浅的“仁”到了孔子、曾子的文章里便汇集、深化,形成了“仁”的思想体系。

孔子、曾子对“仁”的内涵大体用“仁者是什么”、“什么是仁”和“仁不是什么”、“什么是不仁”正反四种言语形式来阐释。孔子对弟子樊迟、颜渊、仲弓、司马牛、子贡、曾参、子张以及士大夫孟武伯等的问“仁”,都是针对问者的不同情况(缺点、需求)给予不同的解答。曾子对孔子“仁道”的传播也是针对“学道、士道、孝道、王道、天道”等不同专题从正反两面做具体发挥的。

(1)以“仁者是什么”的正面阐释句有17个:“仁者安仁。”(《里仁4.2》)仁德的人能事事以仁为目标,安心地长期为之奋斗。“仁者乐道。”(《曾子立事》)仁德的人喜欢道义,更以行“道”为乐。“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里仁4.3》)仁者爱憎分明。“唯仁人为能爱人,能恶人。”(《大学》)只有仁才是区别好人坏人的判断标准。“仁者先难而後获,可谓仁矣。”(《雍也6.22》)仁人要困难冲在前,获益躲在后。“仁亲以为宝。”(《大学》)仁爱是国宝。“仁者乐山……仁者静……仁者寿。”(《雍也6.23》)仁德的人喜爱山的厚重不迁、岿然不动、长寿不朽。“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雍也6.30》)仁德的人自己想立业稳也帮他人站得住,自己期望显贵也助他人事事通。“仁者不忧。”(《子罕9.29》)仁德的人悲天悯人,常乐不忧。“仁者,其言也訒。”(《颜渊12.3》)仁人的言谈很谨慎。“刚、毅、木、讷,近仁。”(《子路13.27》)刚猛、坚毅、质朴、慎言,就接近仁。“仁者必有勇,勇者不必有仁。”(《宪问14.4》)仁者无私无畏,见义勇为,而单有外勇未必仁。“仁者,仁此(孝)者也。”(《曾子大孝》)仁自孝始。“仁者以财发身,不仁者以身发财。”(《大学》)仁德的人仗义疏财修身养德,没有仁德的人却费尽心机去聚敛财富。在许多“仁者是什么”的定性判断中,“仁者爱人”最有代表性。樊迟问仁,子曰:“爱人。问“知”。子曰∶“知人。”樊迟未达。子曰∶“举直错诸枉,能使枉者直。”樊迟退,见子夏曰∶“乡也,吾见於夫子而问‘知’;子曰∶‘举直错诸枉,能使枉者直。’何谓也?”子夏曰∶“富哉言乎!舜有天下,选於众,举皋陶,不仁者远矣;汤有天下,选於众,举伊尹,不仁者远矣。”(《颜渊12.22》)这段话可谓“仁”的经典解释!仁的本义就是爱人,不只是爱亲人,爱贵族或统治者,而是“泛爱众”(《学而1.6》),爱全人类。从全章语境看,编者把“仁”与“知”、“爱人”与“知人”联系起来,这种基于“知”的“爱”就不是无缘无故的爱;把“爱人”“知人”与“直”和“枉”联系起来,“知”就深化为对“直”和“枉”的爱憎分明的正义判断。这种建立在“举直错枉”基础上的“爱”就由道德上升为政治,自然把“有天下”与古代民主“选举”制度关联起来,惟有正直贤能的仁人才能主持社会公平,扶正压邪,以善育人(使枉者直)。可见,“仁”不是一种孤立、抽象化的“博爱”,而是与“举直错枉”及民主选举制度整合而成的道德哲学与政治哲学,是“爱”的哲学与斗争哲学一体化的实践哲学。曾子进一步强化了孔子的定义:“仁者莫大于爱人。”(《主言》)

(2)以“什么是不仁”的反面阐释句有10多个:“巧言令色鲜矣仁!”(《学而1.3》《阳货17.17》)“巧言令色,能小行而笃,难于仁矣。”(《曾子立事》)花言巧语难为仁。 “君子去仁,恶乎成名?”(《里仁4.5》)君子放弃仁,就不配君子的名声。“好仁者,恶不仁者。”(《里仁4.6》)“好仁”就是追求仁的人,“不仁”就是不追求仁的人。“人而不仁,疾之已甚,乱也。”(《泰伯8.10》)人若不追求仁,厌恶贫穷,更乱。“君子而不仁者有矣夫?未有小人而仁者也!”(《宪问14.6》)君子中有不仁德的人,小人中却不会有仁德的人。“吾友张也,为难能也;然而未仁。”(《子张19.15》)“堂堂乎张也,难与并为仁也。”(《子张19.16》)曾子对师弟子张貌盛才高而内修不足,表示难得和他一起履行仁德。“克、伐、怨、欲,不行焉,可以为‘仁’矣?”子曰∶“可以为难矣,仁则吾不知也。”(《宪问14.1》)没有“好胜、自夸、怨恨、贪欲”等人性缺点,难能可贵,但还未达到扬善的“仁”的高标。孔子连续用三个“不知其仁”(《公冶长5.8》)评价子路、冉求、公西赤;又说“圣人,吾不得而见之矣,得见君子者斯可矣。”“善人,吾不得而见之矣,得见有恒者,斯可矣。”(《述而7.26》)都在反复表白“为仁之艰难”。孔子、曾子之所以不厌其烦地批评“不仁”的事和人,乃因为“仁”是对“人性美”的崇高追求,很少有人达标。“士、君子、成人、贤人、善人、有恒者、仁人、圣人”是逐级上升的达到“仁”的高标的不同层次。孔子不承认自己是圣人:“若圣与仁,则吾岂敢?”(《述而7.34》)他认可的“仁人”只有唐尧、虞舜、夏禹、文王、武王、周公、微子、箕子、比干、伯夷、叔齐、管仲、子产。

从以上正反对比的阐释可知:孔子、曾子总是从人本哲学的高度思考“仁”,其正面肯定的“仁”都是人性之善,反面否定的“不仁”都是人性的弱点。孔子轻天道而重人道。“敬鬼神而远之。”(《雍也6.22》)言敬奉鬼神要保持距离,重点在为人民服务。他反问“未能事人,焉能事鬼?”“未知生,焉知死?”(《先进11.12》)表明对彼岸世界不感兴趣,真正该热情关注的是人事、人生。“仁”字本由“二人”结构而成,“仁”不但指男女、夫妇、祖孙、长幼等血缘关系的相亲相爱,而且指君臣、臣民、友朋与天下百姓之间的相亲相爱。就是说,“仁”涵盖了人伦和人际的人性之爱,“仁”本在地孕育着美的种子。“仁”的内涵多重庞杂,简要说无非“修己”和“爱人”两个方面。从曾子六篇文章看,凡是孔子、曾子意识到的人的美德和能力,都属于“仁”的范畴。“仁人”就是“拿人当人,先拿自己当人,也拿别人当人”的人。一言以蔽之,“仁道”就是“人学”,就是“人性的美学”。

2 “为仁”的心灵美

“为仁”指“仁”的实践。即在执行仁道的过程中如何克服“不仁”,达到“仁”的高标。“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述而7.6》)这是孔子一生的追求。“苟志於仁矣,无恶也。”(《里仁4.4》如果心里追求又善又美的“仁”,就没有恶念了。仁者所为,就是扬善抑恶。“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述而7.30》)“求仁而得仁,又何怨?”(《述而7.15》)强调立志为仁,指明仁不远人,求仁得仁。“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知?”(《里仁4.1》)身居择乡,心居择仁,人心以处仁为美。“居是邦也,事其大夫之贤者,友其士之仁者。”(《卫灵公15.10》)修炼仁德要“事贤友仁”。“观过,斯知仁矣。”(《里仁4.7》)知过审丑就知道审美。“民之於仁也,甚於水火。水火,吾见蹈而死者矣;未见蹈仁而死者也。”(《卫灵公15.35》)批评“离仁如避水火”的本末倒置现象,对“未见蹈仁而死”的民风表示悲哀。“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卫灵公15.9》)表扬仁人不求保命以害仁,而敢杀身以成仁。“当仁不让于师。”(《卫灵公15.36》)追求仁道,不必谦让。“克己复礼为仁。”(《颜渊12.1》)求仁完全靠自觉“克己”。子张问“仁”於孔子。孔子曰∶“能行五者於天下,为仁矣。”“请问之?”曰∶“恭、宽、信、敏、惠∶恭则不侮,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阳货17.6》)“为仁”要在修养“恭、宽、信、敏、惠”五德上下功夫,细化了“克己为仁”的具体要求。

曾子承续孔子“为仁由己”(《颜渊12.1》)的思想,宣言“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泰伯8.7》)他把行仁作为自己重大的责任和毕生的使命。因而提出:“以友辅仁。”(《颜渊12.24》)人己互惠。“尊仁安义。”(《曾子大孝》)仁义相通。“士执仁与义而明行之”,“君子执仁立志。”(《曾子制言上》)他将“士”、“君子”视为“成仁”的初级台阶。在《曾子立事》里从学思、言行、待人、处事、治家、理政诸方面细说了仁德修养的种种要求,如“爱日以学,及时以行”,“博学孱守”,“言必思复”,“乐人之善”,“成人之美”,“言必有主,行必有法”,“为善自内始”,“临事而栗”等等。《曾子制言中》可谓论“为仁”的专篇,回答了四个问题:一是“怎样具有仁德?”(“进则能达,退则能静。”“负耜而行道,冻饿而守仁。”)二是“应仁爱什么样的人?”(“吾不仁其人,虽独也,吾弗亲也。”“直行而取礼,比说而取友。”)三是“推行仁德有哪些原则?”(“日孜孜上仁”,“直言直行……诎身而为不仁。”“虽行不受必忠,曰仁。”)四是“为仁为何特别重要?”(“君子以仁为尊……仁为富……仁为贵也……君子将说富贵。必勉于仁也。”“昔者,伯夷、叔齐死于沟浍之间,其仁成名于天下。”“君子思仁义,昼则忘食,夜则忘寐,日旦就业,夕而自省,以役其身,亦可谓守业矣。”)《曾子天圆》:“神灵者,品物之本也,而礼乐仁义之祖也。”则把“天道”奉为“仁之祖”,强调“仁”下植于人性,上合于天道。《大学》所言:“为人君,止于仁。”“一家仁,一国兴仁。……尧舜帅天下以仁,而民从之。”则从“家国同构”的高度有理有据地突显了“仁”在“齐家治国平天下”中的巨大作用。《主言》所示:“君先立于仁,则大夫忠而士信。”“所谓天下之至仁者,能合天下之至亲者也。”则把“为仁”推上“至仁”的最高境界。综上可知,曾子的“为仁”理念和举措确实让孔子的“仁道”进一步明朗化、具体化、现实化,同时也更理想化。执仁不一定人人达标,然而必须人人追求。

概而言之,“仁道”所统领的德目——“礼、信、义、智、孝、悌、忠、恕、勇、恭、敬、让、宽、敏、惠、中庸”,全归于“心”。“为仁”就是“修心”。“仁”的古文字写法有三种:或上为“二”,下为“心”;或上为“身”,下为“心”;或讹变为上“千”、下“心”。故后来的《说文解字》注“仁”,皆“从人从心”。“仁者爱人”中的繁体字“愛”,意谓在“心”中视他人为“友”。“回也,其心三月不违仁。”(《雍也6.7》)说的就是那一颗执着美好的“仁心”。由此可以得出结论:“仁”即完美的人心。“为仁”即修炼“善美合一”的心。“仁学”就是“心学”,就是“心灵的美学”。孔子、曾子不愧为塑造美人的灵魂工程师。

3 “仁学”的体系美

“仁学”指“仁”的学问。孔子、曾子所论的“仁”之所以称为“仁学”,其深层原因在于:“仁”的理论和实践不是孤立的言行总“纲”,而是统率着各成系列的细“目”。他们的多角度多层次阐述都围绕着“仁”这个核心。

(1)以“礼”释“仁”:“仁”指内在品格的自我修炼,“礼”指外在行为的社会约束。“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八佾3.3》)仁是礼乐的思想基础,做人无仁德,就谈不上礼仪。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仁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12.1》)“克己复礼为仁”表达了“仁”与“礼”在最高层次上的整合;“天下归仁”宣示了以礼治国、以仁安天下的最高理想。循礼的细目在“视、听、言、动”四个方面。“知及之,仁能守之,庄以莅之,动之不以礼,未善也。”(《卫灵公15.33》)如果不在行动上循礼,守仁就不完善,这里强调“以礼辅仁”。可见,成仁必须复礼,尚礼必须为仁。以“仁”为主的“仁”“礼”互训,成为“孔曾仁学”思想的显著特征。关于孔子、曾子的“礼学”思想,下文还要专究,此处略提。

(2)以“信”释“仁”:“信”是“仁”呈现的形态之一。《论语》中“信”字出现37次。“与朋友交而不信乎?”(《学而1.4》)“敬事而信。”(《学而1.5》)“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学而1.6》)“与朋友交言而有信”(《学而1.7》)“信近于义。”(《学而1.13》)“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为政2.2》)“吾斯之未能信。”(《公冶长5.5》)“听其言而信其行。”(《公冶长5.9》)“朋友信之。”(《公冶长5.26》)“必有忠信如丘者焉。”(《公冶长5.28》)“信而好古。”(《述而7.1》)子以四教:文,行,忠,信。(《述而7.25》)“正颜色,斯近信矣。”(《泰伯8.4》)“笃信好学。”(《泰伯8.13》)“悾悾而不信。”(《泰伯8.16》)“主忠信。”(《子罕9.25》)“足食,足兵,民信之矣。……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颜渊12.7》)“主忠信。”(《颜渊12.10》)“善哉!信如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虽有粟,吾得而食诸?”(《颜渊12.11》)“上好信,则民不敢不用情。”(《子路13.4》)“言必信,行必果。”(《子路13.20》)“信乎?夫子不言不笑不取乎?” (《宪问14.13》)“吾不信矣。”(《宪问14.14》)“不亿(臆)不信。”(《宪问14.31》)“主忠信,行笃敬,虽蛮貊之邦行矣;言不忠信,行不笃敬,虽州里行乎哉?”(《卫灵公15.5》)“信以成之。”(《卫灵公15.18》)“恭、宽、信、敏、惠∶恭则不侮,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阳货17.6》)“好信不好学,其蔽也贼。”(《阳货17.8》)“执德不弘,信道不笃,焉能为有?焉能为亡?”(《子张19.2》)“君子信而後劳其民;未信,则以为厉己也。信而後谏; 未信,则以为谤己也。”(《子张19.10》)“信则民任焉。”(《尧曰20.1》)古有“人言为信”之说。《论语》末句“不知言,无以知人”,表明孔子的“信”学是一门知己知人、选仕御人的学问。

曾子最讲诚信。《论语》以外的曾子文章里,“信”字出现20次:“人信其言,从之以行,人信其行,从之以复。”“君子不先人以恶,不疑人以不信。”“可言而不信,宁无言也。……众信弗主,灵言弗与,人言不信不和。”“久而复之,可以知其信矣。”(《曾子立事》)“朋友不信,非孝也。……夫仁者,仁此者也。……信者,信此者也。”(《曾子大孝》)“杀六畜不当,及亲,吾信之矣;使民不时,失国,吾信之矣。”(《曾子制言上》)“圣人信守日月之数,以察星辰之行,以序四海之顺逆,谓之历;截十二管,以宗八音之上下清浊,谓之律也。”(《曾子天圆》)“君先立于仁,则大夫忠而士信。”“多信而寡貌。其礼可守,其信可复,其迹可履。其于信也,如四时春秋冬夏;其博有万民也,如饥而食,如渴而饮,下土之人信之夫!”(《主言》)“与国人交,止于信。”“君子有大道,必忠信以得之。”(《大学》)古有“人言不欺”之训。在曾子看来,诚信是仁者待人的基本准则。

(3)以“义”释“仁”:“义者,宜也。”即做应该做的事,它是执“仁”的行为标准。《论语》中“义”字出现22次。“信近于义。”(《学而1.13》)“见义不为,无勇也。”(《为政2.24》)“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与比。”(《里仁4.10》)“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里仁4.16》)“其使民也义。”(《里仁5.16》)“务民之义,见鬼神而远之,可谓知矣。”(《雍也6.22》)“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述而7.3》)“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述而7.16》)“徙义,崇德也。”(《颜渊12.10》)“夫达也者,质直而好义。”(《颜渊12.20》)“上好义,则民莫敢不服。”(《子路13.4》)“见利思义。”(《宪问14.12》)“义然后取,人不厌其取。”(《宪问14.13》)“言不及义。”(《卫灵公15.17》)“君子义以为质。”(《卫灵公15.18》)“见得思义。”(《季氏16.10》》)“行义以达其道。”(《季氏16.11》),“君子义以为上。君子有勇而无义为乱,小人有勇而无义为盗。”(《阳货17.23》)“不仕无义。”(《微子18.7》)“见得思义。”《子张19.1》孔子把“义”看作判断言行的标准,专心为百姓服务,做好该做的事。

曾子论“义”,不逊于师。《论语》以外的曾子文章中,“义”字出现23次:“从事于义”,“君子爱日以学,及时以行,难者弗辟,易者弗从,唯义所在,日旦就业,夕而自省思,以殁其身,亦可谓守业矣。”(《曾子立事》)他把“义”看做为仁的尺度,奉为毕生的事业。“夫仁者,仁此者也;义者,义此者也。”“尊仁安义,可谓用劳矣。”(《曾子大孝》)“士执仁与义而明行之。”(《曾子制言上》)“负耜而行道,冻饿而守仁:则君子之义也。其功守之义,有知之,则愿也;莫之知,苟无自知也。”“君子思仁义。”(《曾子制言中》)“凡行不义,则吾不事;不仁,则吾不长。奉相仁义,则吾与之聚群向尔;寇盗,则吾与虑。国有道则突若入焉,国无道则突若出焉,如此之谓义。夫有世义者哉?曰:“仁者殆,恭者不入,慎者不见使,正直者则迩于刑,弗违则殆于罪。”(《曾子制言下》)“神灵者,品物之本也,而礼乐仁义之祖也。”(《曾子天圆》)“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孝经·三才》)“父有争子,则身不陷于不义。故当不义,则子不可以不争于父,臣不可以不争于君。故当不义则争之。”(《孝经·谏诤》)“生事爱敬,死事哀戚,生民之本尽矣,死生之义备矣,孝子之事亲终矣!”(《孝经·丧亲》)“择日而祭于祢,成妇之义也。”“子游之徒,有庶子祭者,以此,若义也。今之祭者,不首其义,故诬于祭也。”(《曾子问》)“未有上好仁而下不好义者也,未有好义其事不终者也,未有府库财非其财者也。”“此谓国不以利为利,以义为利也。长国家而务财用者,必自小人矣。彼为善之,小人之使为国家,灾害并至;虽有善者,亦无如之何矣!此谓国不以利为利,以义为利也。”(《大学》)。《论语》里的“仁”和“义”虽有内在联系,但概念始终是分开用的。曾子不但承传了孔子的“义利”观,把“义”升华到“中庸”的高度,而且创造性地使用了“尊仁安义、执仁与义、思仁义、奉相仁义、仁义之祖”等词语,将“仁义”凝结成一个新的道德范畴,以致后来“仁义”排在“礼智信”之前。

(4)以“智”释“仁”:“知”是“智”的古体字,它与“不知”和“愚”相对。《论语》里“知”字出现92次。摘要顺录如下:“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1.1》)“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学而1.16》)“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2.11》)“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为政2.17》)“殷因於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於殷礼,所损益,可知也。其或继周者,虽百世,可知也。”(《为政2.23》)“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知?”(《里仁4.1》)“知者利仁。”(《里仁4.2》)“观过,斯知仁矣。”(《里仁4.7》)“不患莫己知,求为可知也。”(《里仁4.14》)“回也闻一以知十,赐也闻一以知二。”(《公冶长5.9》)“务民之义,敬鬼神而远之,可谓知矣。”(《雍也6.22》)“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雍也6.23》)“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泰伯8.9》)“岁寒,然後知松柏之後雕也。”(《子罕9.28》)“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子罕9.29》)“未知生,焉知死?”(《先进11.12》)樊迟问知,子曰:“知人。”(《颜渊12.22》)“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宪问14.28》)“不患人之不己知,患其不能也。”(《宪问14.30》)“不怨天,天尤人;下学而上达。知我者,其天乎!”(《宪问14.35》)“知者不失人,亦不失言。”(《卫灵公15.8》)“知及之,仁不能守之,虽得之,必失之;知及之,仁能守之,不庄以莅之,则民不敬;知及之,仁能守之,庄以莅之,动之不以礼,未善也。”(《卫灵公15.33》)“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季氏16.9》)“唯上知与下愚,不移。”(《阳货17.3》)“日知其所亡。”(《子张19.5》)“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子张19.6》)“君子一言以为知,一言以为不知,言不可不慎也!”(《子张19.25》)“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不知礼,无以立也。不知言,无以知人也。”(《尧曰20.3》)以上选录的29章48个“知”字,涉及到为学、为人、处世、交友、修德、求富、从教、从政等智慧,足以说明“智”对“仁”的给力。孔子认为“智”就是知己又知人,他常将“智者”和“仁者”相提并论,自信“择仁为智”。

曾子秉承孔子“知者利仁”的理念,继续深入以“智”释“仁”。《论语》以外的曾子文章里“知”(智)字出现56次。“既习之,患其无知也;既知之,患其不能行也。”“人知之则愿也,人不知苟吾自知也,君子终身守此勿勿也。”“君子恭而不难,安而不舒,逊而不谄,宽而不纵,惠而不俭,直而不径,亦可谓知矣。”“多知而择焉。”“弗知而不问焉,固也。”“听其言,可以知其所好矣。观说之流,可以知其术也。久而复之,可以知其信矣。观其所爱亲,可以知其人矣。”“仁者乐道,智者利道。”(《曾子立事》)“是故未有君而忠臣可知者,孝子之谓也;未有长而顺下可知者,弟弟之谓也;未有治而能仕可知者,先修之道也。故曰孝子善事君,弟弟善事长。君子一孝一弟,可谓知终矣。”(《曾子立孝》)“今之弟子,病下人,不知事贤,耻不知而又不问,欲作则其知不足,是以惑闇,惑闇终其世而已矣,是谓穷民也。”曾子门弟子或将之晋,曰:“吾无知焉。”曾子曰:“何必然!往矣。有知焉谓之友,无知焉谓之主。”(《曾子制言上》)“与君子游,如长日加益,而不自知也。”《曾子疾病》“参不敏,何足以知之?”“示之以好恶,而民知禁。”(《孝经》)“弟子知其不孙也。”“昔者明主以尽知天下良士之名,既知其名,又知其数,既知其数,又知其所在。”“仁者莫大于爱人,知者莫大于知贤,政者莫大于官贤。”(《主言》)“天无二日,土无二王,尝禘郊社,尊无二上,未知其为礼也。”“日有食之,安知其不见星也?”(《曾子问》)“知止而后有定”,“ 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大学·经一》)“知其所止。可以人而不如鸟乎?”(《大学·传三》)“无情者不得尽其辞,大畏民志,此谓知本。”(《大学·传四》)“所谓致知在格物者,言欲致吾之知,在即物而穷其理也。盖人心之灵莫不有知,明天下之物莫不有理,惟于理有未穷,故其知有不尽也。是以大学始教,必使学者即天下之物,莫不因其已知之理而益穷之,以求至乎其极。至于用力之久,而一旦豁然贯通焉,则众物之表里精粗无不到,而吾心之全体大用无不明矣。此谓物格,此谓知之至也。”(《大学·传五》)“食而不知其味。”(《大学·传七》)“故好而知其恶,恶而知其美者,天下鲜矣!故谚有之曰:“人莫知其子之恶,莫知其苗之硕。”(《大学·传八》)曾子论“知”有多处创新:一是明确提出“仁者乐道,智者利道”,突破《论语》将“知”升华为“智”;二是深入阐释“仁者安仁,知者利仁”,将智者“知人识人”发展到“知贤”和“官贤”;三是辩证发挥“知善知恶,知美知丑”,格物穷理,方能达到“至智”境界。

(5)以“孝”释“仁”:《论语》中“孝”字出现14次。摘要举例:“其为人也孝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学而1.2》)“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学而1.6》)“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学而1.11》《里仁4.20》)“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於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为政2.7》)“孝慈则忠。”(《为政2.20》)“孝乎惟孝。”(《为政2.21》)“宗族称孝焉。”(《子路13.20》)古人有“善父母为孝”的说法。孔子认为“孝”是仁德的根本,抽象的“仁”要从具体的“孝”入手,孝敬是人类独有的仁德,士之仁者应有孝的美誉。《论语》中的曾子语录14条,谈“孝”就占了6条。他俩提出了“孝养、孝顺、孝敬、孝爱、孝谏、孝治”六个层面的仁德修养。

曾子以“孝”释“仁”,无与伦比。《论语》以外的曾子文章中“孝”字出现62次(《曾子》36次,《孝经》24次,《大学》2次)。摘要举例如下:“君子之孝也,以正致谏;士之孝也,以德从命;庶人之孝也,以力恶食。任善不敢臣三德。”(《曾子本孝》)“君子立孝,忠之用,礼之贵。”(《曾子立孝》)“身者,亲之遗体也,行亲之遗体,敢不敬乎?故居处不庄,非孝也;事君不忠,非孝也;莅官不敬,非孝也;朋友不信,非孝也;战陈无勇,非孝也。五者不遂,灾及乎身,敢不敬乎!……人之本教曰孝,其行之曰养。养可能也,敬为难;敬可能也,安为难;安可能也,久为难;久可能也,卒为难。父母既殁,慎行其身,不遗父母恶名,可谓能终也。夫仁者,仁此者也。”“孝有三:大孝尊亲,其次不辱,其下能养。”“夫孝者,天下之大经也。”(《曾子大孝》)“从而不谏,非孝也;谏而不从,亦非孝也。”(《曾子事父母》)“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孝经·开宗明义》)“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孝经·三才》)“君子之事亲孝,故忠可移于君。”(《孝经·广扬名》)“为人子,止于孝。”“孝者,所以事君也。”(《大学》)《曾子》中的“孝四篇”(《本孝》《立孝》《大孝》《事父母》)与《孝经》一书集中论述了孝的本源、孝的层次、孝的地位、尊亲谏亲、移孝作忠、慎终追远,把“孝道”上升到“孝治”,成为仁人的至德。

(6)以“悌”释“仁”:“弟”(悌)是弟事兄之道。古人又有“善兄弟为友”的说法。曾子文章中“弟”(悌)字出现28次:“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学而1.2》)“出则弟。”(《学而1.6》)“友于兄弟。”(《为政2.21》)“人皆有兄弟”,“四海之内皆兄弟。”(《颜渊12.5》《主言》)“乡党称弟焉。”(《子路13.20》)“幼而不孙弟。”(《宪问14.43》)“使弟犹使承嗣也……兄弟憘憘。”(《曾子立事》)“弟弟善事长。”(《曾子立孝》)“为人弟而不能承其兄者,不敢言人兄不能顺其弟者。”“与兄言,言顺弟;与弟言,言承兄。”“弟之行若中道,则正以使之;弟之行若不中道,则兄事之。”“夫弟者,不衡坐,不苟越,不干逆色,趋翔周旋,俛仰从命,不见于颜色,未成于弟也。”(《曾子事父母》)“教民礼顺,莫善于悌。……敬其兄,则弟悦” (《孝经·广要道》)“恺悌君子,民之父母。”(《孝经·广至德》)“事兄悌,故顺可移于长。”(《孝经·广扬名》)“诱孝悌。”(《主言》)“悌者,所以事长也”,“宜兄宜弟,而后可以教国人”,“上长长而民兴弟”。(《大学》)《曾子问》中多处谈到“宗子”和“庶子”之间祭祀的礼仪规则;《曾子制言中》赞美伯夷、叔齐兄弟让国,都灌注着仁者的“悌道”。

(7)以“忠”释“仁”:“忠”是孔子“四教”(“文、行、忠、信”)内容之一。《论语》里的“忠”字出现17次:如“为人谋而不忠乎?”(《学而1.4》)“孝慈则忠。”(《为政2.20》)“臣事君以忠。”(《八佾3.19》)“行之以忠。”“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里仁4.15》)曾子将“仁”道一分为二,认为“忠”与“恕”二字可以贯穿儒学。(《颜渊12.14》)“在邦无怨,在家无怨。”(《颜渊12.2》)“怨”为“忠”的反义,无怨则忠。“忠告而善道之。”(《颜渊12.23》)“与人忠。”(《子路13.19》)“忠焉,能勿诲乎?”(《宪问14.7》)“言思忠。”(《季氏16.10》)其中“忠信”合用有6次:“主忠信。”(《学而1.8》《子罕9.25》《颜渊12.10》)“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公冶长5.28》)“言忠信,行笃敬,虽蛮貊之邦行矣;言不忠信,行不笃敬,虽州里行乎哉?”(《卫灵公15.6》)

《论语》以外的曾子文章中,“忠字”也出现17次:“君子不绝人之欢,不尽人之礼,来者不豫,往者不慎也,去之不谤,就之不赂,亦可谓忠矣。”(《曾子立事》)“忠者,其孝之本与!”(《曾子本孝》)“君子立孝,其忠之用,礼之贵。”“君子之孝也,忠爱以敬,反是乱也。尽力而有礼,庄敬而安之,微谏不倦,听从而不怠,欢欣忠信,咎故不生,可谓孝矣。尽力无礼,则小人也;致敬而不忠,则不入也。是故礼以将其力,敬以入其忠,饮食移味,居处温愉,著心于此,济其志也。”“是故未有君而忠臣可知者,孝子之谓也。”(《曾子立孝》)君子立志行孝要发自内心,合乎礼仪。“仁者,仁此者也。……忠者,中此者也。”(《曾子立孝》)终身行孝才是仁,才是忠。“君子虽言不受必忠,曰道;虽行不受必忠,曰仁;虽谏不受必忠,曰智。”(《曾子制言中》)“故以孝事君则忠,以敬事长则顺。忠顺不失,以事其上,然后能保其禄位,而守其祭祀。”(《孝经·士》)“君子之事亲孝,故忠可移于君。”(《孝经·广扬名》)“君子之事上也,进思尽忠。”(《孝经·事君》)“君子有大道,必忠信以得之。”(《大学》)总之,“忠”是“仁”的内心要求。

(8)以“恕”释“仁”:曾子用“忠恕”二字解“仁”,启示“以忠行事,以恕为人”。 仲弓问仁,子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颜渊12.2》)子贡问恕,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卫灵公15.24》)两章重现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八个字,是对“恕”的经典解释,互证了“仁者恕”的思想。子贡说的“我不欲人之加诸我也,吾亦欲无加诸人。”(《公冶长5.12》)意谓既不受人欺负,也不欺负人,正好补充了恕道八个字。樊迟问仁。子曰∶“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虽之夷狄,不可弃也。”(《子路13.19》)表明“恭、敬、忠”三种待人的“恕道”恰是守仁的“三德”,即使到荒蛮之地也不可丢弃。古人有“如心为恕”之训,但恕不等于宽容,“恕”与“仁”都含有对等原则。当有人询问能否“以德报怨”时,孔子表示反对:“以直报怨,以德报德。”(《宪问14.34》))显然,孔子主张“以怨报怨,以德报德”:曾子附议了孔子这种有对等原则的恕道:“所藏乎身不恕,而能喻诸人者,未之有也。”(《大学》)自己不怀有推己及人的恕道却劝告别人去实行恕道,那是不可能达到目的的。所以行恕道要将心比心。

以上系统清理了孔子、曾子对“仁”的八面解说,如果简化,不外乎“对己”和“对人”两个方面: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它显示孔、曾“仁学”的思想体系美。犹如一座美的建筑物,不只是零散的砖瓦泥灰,也不只是小块的预制板,而是由坚实的地基、横梁与竖栋组成的整体结构,矗立成完美壮观的理论大厦。孔子、曾子的“仁学”既是“礼、信、义、智、孝、悌、忠、恕”组成的伦理思想体系,又是“大同小康、忠君尊王、仁政德治”的政治思想体系,更是“以人为本、内仁外礼、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体系。其正确性和深刻性达到了历史所能达到的最高水平。

〔1〕 匡亚明.孔子评传. [M]济南:齐鲁书社,1985

〔2〕 赵纪彬. 论语新探.[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6

〔3〕 李泽厚. 华夏美学·美学四讲.[M]北京:三联书店,2008

〔4〕 骆承烈、沈效敏. 曾子与《孝经》.[M].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11

〔5〕 傅佩荣.论语之美[M].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2012

〔6〕 罗新慧. 曾子研究[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3

〔7〕 时鉴. 曾子传[M].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11

〔8〕 曾祥芹. 汉文阅读学研究. [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The Beauty of Human Nature, Mind and System in the Humanity Theory of Confucius and Zengzi

Zeng Xiangqin

The humanity theory of Confucius and Zengzi is a community of Confucianism thoughts. The "kindness ethics" of Confucius and Zengzi contains human nature beauty and "practicing humanity" reflects mind beauty. With benevolence as the core, the system beauty in humanity theory consists of the following connotations of courtesy, good faith, righteousness, wisdom, filial piety, love and respect for one's elder brothers, magnanimity and forbearance.

The humanity theory of Confucius and Zengzi; The human nature beauty in kindness ethics; The mind beauty in practicing humanity; The system beauty in humanity theory

G252.1:B222.2

A

曾祥芹(1936~),男,湖南洞口人,河南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主要从事实用文章学、汉文阅读学、语文教育学的研究,兼任中国文章学研究会名誉会长、中国阅读学研究会名誉会长、中国语文教育专业委员会学术顾问等职。

猜你喜欢

卫灵公仁学颜渊
兄弟草原
弥子瑕是对是错?
不欺暗室
工欲善其事 必先利其器
孔子与柏拉图美学思想之比较分析
浅析中国传统伦理道德
孔子仁学思想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
是谁害了颜渊
是谁害了颜渊
出乎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