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学古代文学教学中的“感性”思维

2015-04-10窦春蕾

陕西学前师范学院学报 2015年4期
关键词:王弗古代文学感性

摘 要:中国古代文学由于历时久远,内容广博,与现实生活又有着一定距离,因此,在教学上存在着一定难度。如何激发学生对这门课程的学习兴趣,形成卓有成效的教学特色,成为古代文学教学的当务之急。有鉴于此,古代文学教学改革必须先从思维观念入手,引导学生明确古代文学的特性,训练其对古代文学的感性思维能力,才能最终提升学生的文学素养,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770X(2015)04-0001-03

收稿日期:2014-10-11

基金项目:陕西学前师范学院教改基金项目(10JG0013Z)

作者简介:窦春蕾,女,陕西礼泉人,陕西学前师范学院中文系教授,主要研究方向:古代文学。

The“Sensibility”Idea in Ancient Literature Teaching Process

DOU Chun-lei

(Shaanxi Institute of Education,Xi’an 710100,China)

Abstract:The Chinese ancient literatures has a long history with wild contents came from practical life.Therefore,it is difficult to teach students deeply understanding the inner thoughts and hard to inspire students’interested in learning.However,this paper start from thinking conception to guide the students to learn the characteristics of ancient literatures and to teach the student to have the sensibility sense of it,which can improve the literary accomplishment of the students.

Key words:China ancient literature;sensible thinking;implication;emotional;interest

中国古代文学是经历了千百年文化洗礼,在大浪淘沙的严酷淘洗中遗存下来的珍贵遗产,是中华民族思想与艺术的瑰宝。因而,中国古代文学课程就必然成为大学中文专业最重要的基础课程之一,内容丰富,头绪繁杂,教学任务艰巨。但随着教学改革的推进,课时在不断压缩,与此同时对学生的学习效果和文学素养的要求又不断提高,再加上时代的隔膜、价值观的偏移,以及急功近利的学风等等,使得古代文学的教学往往不如人意。这就促使我们要认真反思,积极应对,努力探索一条切实可行的教改之路。经过多年的教学尝试,笔者认为,古代文学教学改革必须先从观念与思维入手,先引导学生明确文学的特性,并不断训练其对于古代文学的感性思维能力,才能最终提升学生的文学素养,收到事半功倍的学习效果。

文学的特性在不同时期不同学者笔下的表述是千差万别的,这不仅仅是因为他们切入的角度与研究的层面不尽相同,更因为个体思维的差异。当人们努力摆脱长期以来文学对政治的依附,以及将文学工具化的桎梏,还原文学为独立的审美主体的时候,文学真正的艺术生命便被激活了。鲜活的文学作品不仅是审美的载体,情感的载体,也是思想意蕴的载体,因此,要全面而深入地领悟与感受文学性,就更多地需要“感性”思维的介入。本文从以下三个方面谈谈古代文学学习中的“感性”思维。

一、丰富的意蕴世界

每一部古代文学作品都是作家在特定的情境之下对某种强烈感受的抒发和再现,往往在鲜活的文学形象和文学语言中渗透着丰富的内涵与意蕴。学习古代文学,首先就要大量且反复阅读经典作品,并在此基础上不断强化对作品的直观感悟能力,从而加深对作品丰富的意蕴世界的把握。

如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虽只有简短的四句,却大气恢弘,慷慨悲壮,将一种怀才不遇、报国无门的巨大痛苦倾泻而出,读来荡气回肠,悲慨不已,在无数读者的心中激起了强烈共鸣,千百年后,人们仿佛还能看到他登高远望,极目古今的伟岸身影。这首诗,经过学生反复诵读,便会逐渐体会到作者当时的满腔悲愤与绝望,体会到其强烈的艺术感染力正是来自于中国古代社会不公平的选人用人制度所造成的戕害人才的悲剧,这不是陈子昂一个人的悲剧,也不是武周集团一朝的悲剧,而是自古以来千万知识分子的共同悲剧,因此,诗中的抒情主人公就不仅仅是作者自己,而是一个具有高度概括性的典型人物形象。同时,洋溢诗中的积极进取、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也给了学生强大的精神感召与鼓舞。此外,撇开怀才不遇的主题,诗中的那样一种磊落不平、块垒难消的内心感受,也与一般人在遭遇挫折打击、满怀失意和痛苦的心理非常近似,故也能在今人的心里产生广泛共鸣。

杜甫《兵车行》,旨在抨击“边庭流血成海水,武皇开边意未已”的穷兵黩武政策,但其题旨又不仅仅局限于此,而是有着丰富的思想内涵。围绕着对拓边战争的批判,诗人将深邃的目光投注到了国计民生的广阔领域,他不仅看到了由此而导致的农业生产的凋敝,人民生活的破产,甚至还看到了人们社会心理的扭曲变态。而这一系列的问题终将引发更为严重的统治危机,直接动摇了国家的统治基础,产生人们群众的价值观偏移乃至对统治阶级的信任危机。这一切就好像多米诺骨牌效应,推倒了前面的一张牌,随后便有一系列的不良反应,以至造成恶性循环,其灾难性后果是不言而喻的。通过对这首诗深刻意蕴的把握,学生不仅加深了对杜甫忧国忧民、体恤民苦的民本思想的了解,也充分体会到了诗人在政治上的远见卓识,并深深地感动于诗人敢于独抒己见勇于为民诉求的忠诚正直的人格操守。

由此可见,古代文学作品有着丰富的思想意蕴,教学的过程就是努力挖掘并不断丰富其思想内涵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的作用就是积极的调动学生的感性思维,发挥学生的主体能动性,引导学生对作家作品进行反复感受和体验,从而达到有效阅读的目的,因为“作品的意义只有在阅读过程中才能产生,它是作品和读者相互作用的产物” [1]。

二、丰满的情感天地

文学是情感的艺术,文学作品的魅力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情感的真挚与深厚,“繁采寡情,味之必厌” [2],即使有着绚烂的文采,缺乏情感的作品终究也会使人生厌。这是因为“感人心者,莫先乎情” [3],“诗者,根情,苗言,华声,实义。” [3]故“诗从肺腑出,出则愁肺腑” [4]。“有必不可解之情,而后有必不可朽之诗” [5]。因此,学习古代文学作品,必定要深入细致地领会与感受其形象与意境背后渗透的鲜活情感,为学生营造一个丰满的情感天地。

孟郊的《游子吟》是一首歌颂母爱的杰作,作品中那位为即将远行的儿子缝补衣衫的母亲形象早已深入人心,定格为母爱的象征。她朴实无华,却又无限深情,将自己对儿子的拳拳之心、殷殷之爱一针一线密密麻麻地缝进了衣衫,也将自己既希望儿子能够展翅高飞前途无限,又担心儿子迟迟归来少了母亲的照顾生活不便的种种矛盾犹豫缝进了自己的心中。作者将母亲那广大无私不求回报的爱比作三春天的阳光,不仅写出了自己渴望回报母亲的一片孝心,也写出了最终无法全然回报的深情与遗憾。而更重要的是作者终于醒悟到回报母亲的最好方式就是让自己的人生圆满而幸福,因为,这是母亲对儿女唯一的期待。通过对这首诗的学习,学生们都有了对母爱更进一步的深切体会,懂得了母亲的希望与期待,也在很大程度上消除了一些过去对母亲的不理解甚至误解。从同学们对自己母亲的深情叙说中,从他们一再使用诸如“温暖”“亲切”“敬佩”“感动”等等字眼中,令人欣慰地看到,他们真的长大了。至少,对于母爱,他们有了一种来自内心深处的震撼与感动,也有了关于“无怨无悔,自我牺牲”内涵的新领悟。

夫妻之间的缱绻深情在苏轼的《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中有着精辟的阐释。十年的生死离别,千里的遥远距离,都无法阻隔苏轼在梦中与发妻王弗的相会。因为在王弗生前,他们曾经有过温馨而美好的家庭生活,有着虽然琐细却点滴可见的生活片段,更有着同甘共苦的生活经历。他们既是夫妻,又是朋友,在苏轼心中,王弗是无法替代的,更是无法忘记的。因此,十年后的一天夜里,他便穿越了时空,冲破了幽明界限,忽然置身于四川老家的那栋熟悉的小院中,清清楚楚地看到了以往时常看到的那一幕:王弗又在对着窗户梳她那头秀逸的长发。在这个看似平凡的场景中,映现出的却是苏轼对于王弗温柔美好性情的深刻记忆,可能连他自己都不知道,当年共同生活的种种滋味与情景,早已在不知不觉中以这样一个天天都会看到的,甚至可能令人“熟视无睹”的镜头镂刻在了自己心灵的深处。十年的漫长岁月,很多记忆模糊了,很多人事变迁了,苏轼也早已不是当年王弗眼中心里那个风华正茂、意气风发的青年了,仕途的坎坷,人事的沧桑早已让他身心俱疲、伤痕累累了。然而,正是由于人生的困顿失意,让他更加思念能够给他一些为人处世建议和忠告的王弗,而且,王弗的爱情和关怀又能化解苏轼多少痛苦悲哀,抚平他多少心灵的伤痛和不平啊。一场梦境,让苏轼重温了王弗对于他的意义,那就是:她是自己从来不需要想起,却永远都不会忘记的亲人,死亡永远无法真正分开他们,更无法阻止他们对彼此的思念和爱,王弗将会永远活在自己心里,只要自己一息尚存,她便不会死去。而让苏轼痛断肝肠的是离别十年后的这场梦中相逢,会让王弗因为看到了自己这十年来的潦倒失意而心碎肠断,从此,这个躺在千里之外孤坟中对自己一往情深的人大约会夜夜魂梦难安吧?苏轼这首词纯以深情写就,仿佛流自肺腑,其真切感人的魅力是无穷的。对此,学生们少有不被打动而流泪的,这就是真情与艺术相融合的力量,也是古代文学作品中诠释至情并给人以情感震撼的经典之作。

在古代文学作品中映现着种种沁人心脾的美好情感,母子之情、夫妻之情、友朋之情、弟兄之情、师生之情,等等。这些美好的情愫存在于人们一生的多种情境之下,思念、牵挂、热爱、担忧、祝福,不一而足,它是人们一生最宝贵的精神财富之一,是人生不可或缺的重要资源。因此,对古代文学作品中情感的解析往往会让我们的内心经历一次又一次的情感洗礼,不仅丰富了我们的人生体验,净化了我们的心灵世界,还给了我们重新认识人生、感悟人生的机会,给了我们关于人生的无限美好的憧憬与向往。这些,对于不断成长中的大学生来说是必不可少的“心灵鸡汤”,具有陶冶性情、抚慰灵魂的“滋补”功效。同时也与素质教育的人才培养方略不谋而合。

三、丰盈的审美意趣

文学是语言的艺术,一部好的文学作品,往往意在言外,含蓄蕴藉,充满天然浑成的情趣意味。且“必能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然后为至矣。” [6]这就像中国古代的绘画,讲究虚处留白,使虚实彼此衬托,相映成趣,从而带给观赏者无限的想象与回味的余地,令人咀嚼不尽。所谓“山欲高,尽出之则不高,烟霞锁其腰则高矣。水欲远,尽出之则不远,掩映断其脉则远矣。” [7]在这方面,尤其以古典诗词最具代表性。因此,在古代文学教学中,一定要强化对学生艺术审美感受的培养和训练,不断启发他们对于古代文学作品审美意趣的捕捉和把握。

中国古代的诗画一向彼此影响,异质同理,相互借鉴,相互渗透,王维就是其中最有代表性的诗画大家,他的作品充满了“诗情画意”,正如苏轼的评价:“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8]故对王维山水田园诗所呈现的意趣情态的赏析,能够使学生更深刻更具体地感受到古代诗词的艺术特质与美感。如《使至塞上》“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两句,仅十个字便勾勒出了大漠风光的雄浑壮阔、劲健强悍,意象恢弘,大气磅礴。并且,在这个辽阔壮盛的画面中,还寄寓着大唐帝国豪迈乐观、积极向上的时代精神,边塞军队雄劲有力、纵横捭阖的高昂士气,以及诗人澎湃昂扬、渴望建功立业的心态意绪。再如《山居秋暝》“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两联,寥寥数语,就将山中一个秋日傍晚的清幽宁谧和盎然生机呈现在读者面前,而其中诗人自己的怡然自乐,心无尘杂更是跃然纸上。其中美景如画,仿佛使人身临其境:一轮明月缓缓升起,把它的清辉洒向一片深幽的松林,刚刚下过雨的山中,空气是那样的清新宜人,连月光也仿佛沾上了湿气,更加莹润柔和,地面上厚厚的松针布满了小水珠,月光透过缝隙照下来,明灭闪烁,晶莹可爱;新雨润土,渗而为泉,那山间的小溪水声激激,更加欢快地流向远方,小溪的水在月光照耀下波光潋滟,似乎都能看到水底五颜六色的鹅卵石呢。竹林深处隐约传来了声响,开始模糊不清,后来逐渐清晰,哦,原来是洗衣服的女孩子们已经洗完了衣服,正在结伴回家,她们穿行在竹林中,一路洒下说笑声;近处的荷叶无风而动,并一路向下游传递,哦,一定是那个捕鱼的人,他总是一大早就划着小船去捕鱼,此时应该收网回家了,他的小船顺流而下,触动了岸边的荷叶……这丰富的意趣,都是虚实相生的艺术审美带来的。王维的泼墨山水,讲究的是用笔简练,设色清淡,往往轻描淡写,意到即止,所以会留下许多空白,启人想象,而无限意趣也正由此滋生,故含蕴不尽。

再如杜牧的《秋夕》:“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天阶夜色凉如水,坐看牵牛织女星。”同样寥寥数语,引人遐思,写出了失意宫女寂寥黯淡的心绪。首句色调凄清幽冷,秋光的荒寒与银烛的微弱使画面充满了冰冷之气。次句写宫女用轻罗小扇扑打流萤,由外在行为显示了人物内心的无聊与寂寞,“秋扇”在此也象征着宫女被弃置而受冷落的悲苦命运,而古人认为腐草化萤,因此流萤乱飞则进一步写出环境的破败幽冷,见出人物的深深失意。最后两句既写出她夜深人静无法入睡的孤独,更写出她内心有所向往期待而最终失望的伤感。牛郎织女虽一年仅一夕相聚,但他们彼此挚爱、相思,痛苦中也蕴含着幸福,因为心有所待便不觉得太苦,而这一切对于这位深宫寂寞的可怜宫女来说却是此生永远无法品尝的奢望。这首小诗含思婉转,情韵不尽,引人入胜之处就在于它隐藏在字句表面意思之下的丰沛意趣,耐人寻味。

古代文学呈献给我们的是一个浩瀚丰沛的审美世界,它折射出的往往是古代作家心灵的妙悟、人生的百感和审美的意趣。虽没有今天高科技摄影摄像镜头下的画面那么直观可感、清晰可见,但那种隐现浮沉于文词意象中的情趣意境却往往以一种模糊的清晰被我们真切捕捉,于是,在一种古代文学特有的古雅色调和朦胧氛围下,我们穿越时空同古人在精神和心灵上全然贯通了,真切体会到了每一篇作品中所蕴含的意趣情致。这种“悠悠心会,妙处难与君说”的审美快感与惬意,常常令人愿意长久地停留在古代文学的圣殿之中,流连忘返。

猜你喜欢

王弗古代文学感性
古代文学圈中的“鄙视链”
韩国古代文学课堂教学模式的创新与实践探析
感性工学在服装设计中的应用
分析网络新闻的感性面对及思考
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的意境特征分析
崇尚感性意味着什么
在文化语境中阐释中国古代文学
诗书未终老,梦里自难忘
感性的解放与审美活动的发生——对马克思一个早期思想的引申
红袖添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