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人和教育、环境的关系对当代德育教育的启示
——以《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第三条为例

2015-04-10孟德文

三门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5年2期
关键词: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费尔巴哈环境

◎孟德文

(西北政法大学公安学院,西安710062)

人和教育、环境的关系对当代德育教育的启示
——以《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第三条为例

◎孟德文

(西北政法大学公安学院,西安710062)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以下简称《提纲》)是马克思区分旧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重要著作,其中第一次科学地提出了“实践”的哲学概念,以此为基础创立了辩证唯物主义。在《提纲》的第三条中,寥寥几十字却蕴含着深刻的教育思想,不仅是对人与教育和环境的科学论述,更对现代高校德育教育有着深远的启示。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教育思想;德育教育;启示

一、关于《提纲》第三条的基本认识

“有一种唯物主义学说,认为人是环境和教育的产物,因而认为改变了的人是另一种环境和改变了的教育的产物,——这种学说忘记了:环境正是由人来改变的,而教育者本人一定是受教育的。”马克思在这里对以爱尔修斯和霍尔巴赫为代表的十八世纪法国唯物主义者关于环境和教育的观点——认为人是教育的产物进行了批判,包括后来的费尔巴哈也继承了这一观点,认为人的发展就是完全取决于环境的变化和教育的发展。很显然,这种旧唯物主义的观点只看到了环境和教育对人的影响作用,却忽视了人对环境和教育的能动的反作用,即“这种学说忘记了:环境正是由人来改变的,而教育者本人一定是受教育的”。此外,马克思还认为“这种学说必然会把社会分成两部分,其中一部分凌驾于社会之上(例如,在罗伯特·欧文那里就是如此)”,意思是指真正的教育者只能是那些天才人物和统治者,而人民群众则成了天生的自然的被教育者,并把改造世界和推动社会发展的希望都寄托于那些天才人物和英雄人物身上。这样必然的结果也就只有导致唯心史观的出现。马克思在最后又提出:“环境的改变和人的活动的一致,只能被看做是并合理的理解为变革的实践”,旨在说明人和环境以及教育之间的辩证的关系,以及“变革的实践”在教育和人的发展中的重要基础性意义。

二、《提纲》第三条中蕴含的基本教育思想

(一)人的发展与环境的关系

人的发展与环境之间是辩证统一的关系,人创造了环境,同样环境也创造了人。首先,实践活动是人的根本特征,人在实践活动中实现自我发展,而实践正是以一定的环境为前提的,因此人的发展也是在一定的环境中通过实践活动实现的,并受到环境的限制和制约;其次,人在一定的环境中通过实践活动实现自我发展的同时,也在能动地改变着客观的环境,并使之能够更好地促进自我发展。因此,人的发展和环境之间的关系就是一种相互促进、相互制约的辩证统一。

(二)人的发展与教育的关系

人的发展是教育的结果,教育又是人的实践方式。具体而言,人的发展与教育之间的关系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人是教育的主体,即教育作为一种实践活动是以人的参与为前提的,而且人在通过教育这种实践活动实现自我发展,什么样的教育就会造就什么样的人;另一方面,教育本身作为一种实践活动,不是自生的,它的产生和发展又取决于人的自我发展的需要,因此,教育又可以被认为是人的自我发展需求的结果,并能动地对教育进行改造和发展。

(三)教育和实践的关系

教育是实践着的教育,实践是教育指导下的实践。教育首先作为一种实践活动,本身应该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和现实性,摆脱实践的教育不会实现教育的真正目的;而实践又需要一定的教育为基础,没有了教育基础的实践活动,就会陷入盲目性和自发性的误区。所以,教育和实践互为前提,并相互促进。

(四)环境和教育的关系

在自我成长和发展的过程中,每个人的教育活动是必不可少的一个重要环节,而具体的环境则客观地决定了教育活动的实际效果和教育目的的实现,“良好的环境会使人心情舒畅,产生奋发向上的精神力量;不良的环境,则可能使人精神不振,产生厌世的悲观情绪。”因此,就教育活动本身而言,良好的环境不仅具有促进作用,还有一定的感染和约束作用。

三、《提纲》第三条对当代德育教育的启示

通过对《提纲》第三条的分析和理解,可以发现其中蕴含着的特殊的教育理念,这些思想不仅对于克服传统德育教育思想中的错误理念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而且也适应了当代教育发展的基本要求,同时对当代德育教育有着深刻的启示。

(一)创建和谐互动的德育教育环境

环境是构成德育教育的一个重要部分,也是影响学生道德品质形成的重要因素。就现代德育环境来看,一般是内部封闭与外在开放交叉的复杂环境,对德育教育提出了很大的挑战,而创建一个内部和谐、内外互动的德育教育环境就显得十分重要和可行,对德育教育的发展和时效性的实现都有着积极作用。

1.营造和谐的内部环境,即要创建和谐的校园环境。首先,在民主治校的理念指导下实行民主管理,构建民主的校园文化氛围,使教师、学生和服务人员都能够积极广泛地参与到学校建设中来;其次,创建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和谐的教学模式,改变传统教育中“主体—客体”对立的教育模式,实现教师和学生互为主客体、相互影响、平等交流、共同进步;最后,通过课堂教育和相应的集体活动,培养和锻炼学生相互之间自由沟通、合作共赢的思想和实践能力,促使学生群体内部和谐共处。

2.加强内外环境互动,即要重视学校与社会、家庭环境之间的互动交流。德育教育除了要注重学校课堂教育以外,还要重视学生所处的特殊的家庭和社会环境。“每个学生在社会生活中都会受到社会、经济、政治等大环境的影响,也会受到周边人群的影响”,往往这些外部环境对学生思想道德品质的形成是最直接、最深刻的。所以,德育教育不能仅仅局限在校园内部环境,还要重视与家庭环境和社会环境形成良性的互动,从而实现家庭、学校和社会共同教育的一种全面教育,更好地推动德育教育的发展和完善。

(二)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

传统的德育教育体系中,家人、老师或者同学、朋友的存在也许会暂时性地解决这个难题,但是这样的解决办法同时也有暂时性和片面性的缺陷,所以要根本性地解决这一难题,就需要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使其具备自主辨别、选择和理性行为的能力。除此之外,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还要求学校、家庭和社会相关组织机构,在德育教育过程中,适时、适度、适当地激发学生在教育活动中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突出受教育者的主体地位,使德育教育取得更好的效果。

(三)突出自我教育和集体自我教育的作用

德育教育要更加突出自我教育在德育教育过程中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因此,需要通过积极鼓励和引导学生参与到学校的各项活动中去,提升自己的主体意识和参与能力,从而将德育教育的内容内化为自身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并在具体的客观实践中达到自我教育的目的。与此同时,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性原则决定了自我教育和相互教育是相辅相成、不可分割的,所以,在实现自我教育的同时要更加注重集体成员之间的互帮互教,“一个健康集体的自我教育实际上既包括集体成员个体的自我教育,又包括集体成员之间的相互教育”,提高集体成员整体的思想道德水平的同时,也就为集体中个人的自我教育能力的提高提供了良好的氛围。

(四)注重实践教育的作用

实践活动既是人们接受教育、获得经验最直接的途径,也是人们思想观念和道德品质形成的重要条件,所以,对于德育教育来说,除了重视课堂的理论教育和学校内部的一般性实践教育以外,还要让学生走进社会当中去参与实践活动,在一个相对自由、开放和复杂的环境中锻炼成长,不仅能使学生在课堂上学到的理论知识在实践中得到应用,而且还能让学生通过实践锻炼,使自己的道德品质更加健全和完善。因此,现代德育教育必须要拓宽视野,重视学校理论教育与社会实践教育相结合,保证德育教育的时效性和现实性。

[1]李真.马克思主义哲学著作选读及辅导[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2.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卷4[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卷1[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4]黄楠森.马克思主义哲学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

[5]曹平.论〈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J].凯里学院学报,2009(4):26-29.

[6]雅斯贝尔斯著,邹进译.什么是教育[M].上海:三联书店,1991.

[7]陈万柏,张耀灿.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第二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责任编辑 倪玲玲)

G41

A

1671-9123(2015)02-0112-03

2015-02-21

孟德文(1987-),男,陕西西安人,西北政法大学公安学院教师。

猜你喜欢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费尔巴哈环境
长期锻炼创造体内抑癌环境
一种用于自主学习的虚拟仿真环境
他者的批判与实践思维方式的创立——《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第一条的重新解读
从《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看马克思认识论的变革
孕期远离容易致畸的环境
费尔巴哈与孔子“爱”的差异及当代意义
环境
费尔巴哈之火:一个现象学的分析
实践:马克思的新哲学观
浅谈《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的实践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