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楚灵王“迁赖于鄢”之“鄢”地考

2015-04-10李丽莉

三门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5年2期
关键词:楚国河南

◎李丽莉

(漯河市文物考古研究所,河南漯河462000)

楚灵王“迁赖于鄢”之“鄢”地考

◎李丽莉

(漯河市文物考古研究所,河南漯河462000)

在古代,“鄢”与“奄”“偃”“郾”等字通用,互为假借,在地名上,造成诸多疑惑。“郾”,古郾子国,楚灵王“迁赖于鄢”之“鄢”地,应在今漯河郾城、源汇区一带。这是楚国为控制其所灭小国“赖”,发展自己的实力,将其异地迁徙的一种手段。

楚国;郑国;鄢;赖

《春秋左传》昭公四年(公元前538年)载:“遂以诸侯灭赖。赖子面缚衔璧,士袒,舆榇从之,造于中军。王问诸椒举,对曰:‘成王克许,许僖公如是,王亲释其缚,受其璧,焚其榇。’王从之。迁赖于鄢。楚子欲迁许于赖,使斗韦龟与公子弃疾城之而还。”“赖”的国都,地望在今河南息县包信镇。[1]“许”的国都因迁徙,当时应在今河南叶县南。[2]关于“鄢”地,目前学界有两种观点:1.杨伯峻在《春秋左传注》昭公四年“迁赖于鄢”下注“鄢今湖北宜城县南,桓十三年传‘及鄢’,即此”。2.陈隆文、王琳在《古赖国地望辨》中认为在今河南鄢陵县西北。笔者认为楚灵王“迁赖于鄢”之“鄢”地,应在今漯河郾城、源汇区一带。

一、春秋时期的历史背景

春秋时期,礼崩乐坏,列国内乱,诸侯兼并。为适应形势的需要,一些诸侯国进行了一系列的制度变革,如齐国的“乡里制度”、晋国的“作州兵”、鲁国“作丘甲”,以及楚国为加强国家实力,把所灭国和新得到的领土,变成楚王直接控制的县邑等[3],导致西周以来单一政治中心格局受到冲击。

公元前575年,晋楚为争郑,争夺中原霸权,发生鄢陵之战,楚败。战后,晋、楚两国都逐渐失去以武力争霸中原的强势。公元前546年,“诸侯代表在宋举行‘弭兵之会’,订盟休战,郑与其他小国共尊晋、楚为霸主。此后中原的局势大为缓和,多年不被兵灾,列强对郑国的争夺基本上结束”。[4]楚灵王“在位十二年,东伐吴,北图霸,灭陈、蔡,在东、北各地多处筑城,一时霸主地位得到加强”。[5]

二、古郾国的地望

对于古郾子国的地望,明代《正字通》记载:“郾城,汉颍川县,古郾子国故地,今为开封府许州郾城县。”傅斯年先生在《大东小东说——兼论鲁燕齐初封在成周东南后乃东迁》一文中认为:“燕字今经典皆作燕翼之燕,而金文则皆作郾……经典作燕者,汉人传写之误也……在汉世,郾县与召陵县虽分属颍川汝南二郡,然土壤密迩,今郾城县实括郾召陵二县境……曰郾曰召,不为孤证。其为召公初封之燕无疑也。”钱穆先生在《国史大纲》中也写道:“‘燕’字本作‘郾’,今河南有郾县,与召陵密迩,当是召公初封之地。”以上观点可信。杨朝明先生对伯禽最初受封之地,今河南鲁山一带,有过详细的考证,认为:“鲁地其名在鲁国建立前是已经存在的。夏商时期也确有鲁地存在……这个‘鲁’地(伯禽最初受封之地)今河南鲁山一带。”[6]与“鲁”一样,“郾”是武王灭纣后,第一期之封建,故,“郾”也很可能是夏商时期就存在的封国。张汝鲤先生对此有过详细考证,认为郾是上古东方部落酋长少昊、皋陶后裔偃姓诸国中的一个封国,今河南郾城,即所谓的“古郾国”。周公东征,定乱后,重新分封,召公的封地由郾迁往河北。此后,在“兴灭国,继绝世,举逸民”[7]为尚的年代,郾地仍为皋陶后裔封国,《史记正义》引《括地志》云:“光州固始县本春秋蓼国(笔者按:蓼国公元前621年为楚所灭),偃姓,皋陶之后也。”《史记正义》引《太康地志》云:“蓼在南阳故县,今豫州郾县故胡城是,后徙于此。”“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究竟偃姓皋陶后裔几经迁徙,郾地侯国几经更换,史无记载。记载于春秋时期典籍的郾地诸侯国有胡国,春秋初年被郑庄公所灭。其后,郾地作为县邑记载于战国史籍之中。

三、鄢陵之“鄢”与“郾”

在古代,“鄢”与“奄”“偃”“郾”“焉”“傿”等字通用,互为假借。如《战国策》卷二十二:“苏子为赵合从,说魏王曰:‘大王之地,南有鸿沟、陈、汝南,有许、鄢、昆阳、邵陵、舞阳、新郪’……鲍本鄢下并属颍川。正曰:鄢,史作郾。索隐云,颍川有许、郾二县,又有鄢陵县,故所称多惑。”《战国策集注会考》卷二十四载:“若道河外,背大梁而右上蔡、召陵,以与楚兵决于陈郊,秦又不敢也……正义云,上蔡县在豫州北,邵陵故城在豫州鄢城县东,并在陈州西。”可见,“郾城”在古代也写作“鄢城”。谭其骧在《中国历史地图集》第一册战国诸侯称雄形势图韩魏一章中在“郾城”处即标“郾(鄢)”。

另外,《春秋左传》隐公元年(公元前722年)载:“郑伯克段于鄢。”杨伯峻《春秋左传注》中认为“鄢”为郑武公所灭,地在今河南省鄢陵县西北而稍西。据漯河市文物部门考证,古郾子国故城在今源汇区澧河北岸古城村,故胡城城址在今舞阳县与源汇区交界处,沙河南岸莲花镇胡城集。在春秋时期,战争以车战为主,交通不便,无论是郾城境的古郾子国故城还是胡国故城,距鄢陵故城皆较远,且据苏勇在《周代郑国史研究》中考证,鄢陵、扶沟一带为郑国东南边界。故楚灵王“迁赖于鄢”之“鄢”非“鄢陵”。

又因,楚灵王“迁赖于鄢”在昭公四年,在“弭兵之会”后,中原局势较为稳定,且“鄢陵”为郑国东南边界一邑,即使郑依附于楚,或是“普天之下,莫非王土”,楚灵王也不可能把被征服的“赖”的“国人”迁到“郑”的边地。而“许”的“国人”自成公十五年(公元前576年)“迁于叶”至昭公九年(公元前533年)“迁于夷”期间,一直在楚国的叶(今河南叶县南),叶在汝水沿线,由于汝水沿线地区为楚国军事要地,其把所灭之国的“国人”互迁,一方面可以树立楚王权威,巩固楚所征服地区的军事力量;另一方面可以控制迁移小国,遏制其势力的增长。“赖”“鄢”“许”应是相邻的之地,且被楚所控制,湖北宜昌县南的“鄢”,因距汝水沿线地区较远,且“灵王后期,其活动的主要区域在淮北汝颍地区”[8],故“迁赖于鄢”之“鄢”地不在湖北。

四、郾应为楚王所置边境军事据点

“周人在对南国的经营过程中,首先占据了颍汝、汝淮流域广大地区,这一方面是由于该地区在军事战略方面特关重要。”[9]古郾地、召陵正处于汝颍流域。楚国的势力向中原开拓,避不开对汝淮流域军事征服,楚文王时灭邓,之后“疆域越过南阳盆地,达汝水,申、吕、缯、应故地皆纳入了楚国的版图”[10]。楚文王继续向北发展,先后灭掉应、息、蔡。此时的楚国,“向东可取到淮夷之地,向北可直逼郑、许、雒邑”。[11]楚灵王时期,其“主要活动主要集中在淮北汝颍地区……春秋后期,淮北汝颍地区已成为影响楚国政治的重要力量。”[12]

据考证,楚武王至楚灵王期间,楚国在占领江汉平原、南阳盆地后,又挥师北进淮河、汝颍流域,先后灭掉息(今河南息县东南)、弦(今河南潢川县西南)、道(今河南确山县东北)、房(今河南遂平县)、柏(今河南西平县)、黄(今河南潢川县西)、蒋(今河南固始县西北)、江(今河南驻马店正阳县西南)、蓼(今河南固始县)、赖(今河南息县包信镇)、顿(今河南商水县东南)、胡(今安徽阜阳)、戎蛮(今河南南阳至汝水流域之间)、陈(今河南淮阳)等小诸侯国。[13]

楚对其所灭国,实行县邑制度。“自楚武王克权开始,楚在中国历史上建立了最早的县邑制”。[3]公元前656年,“楚屈完来盟于师,盟于召陵”。《春秋谷梁传注疏》注曰:“屈完来如陉师盟,齐桓以其服义,为退一舍,次于召陵,而与之盟。召陵,楚地。”召陵在此时为楚邑,且与郾紧邻,故郾极有可能为楚邑。《春秋左传正义》卷五四疏曰:“定四年(公元前506年)三月,公会……蔡侯、卫侯、陈子、郑伯、许男……胡子……于召陵,侵楚。于召陵先行会礼,入楚竟,故书侵……《土地名》:‘召陵,楚地也。’”《辞海》注“邓”曰:“古邑名,春秋蔡地,后属楚,今河南郾城东南。”《郾城县记》云:“邓城、邓襄寨俱在召陵西南,郾之东境也。”

楚对所灭国,迁国移民置县,并在所控制的边境地带设置重要的军事据点。例如,位于淮北汝颍地区的陈、蔡、不羹城等。鲁昭公十二年(公元前530年),楚灵王曰:“昔诸侯远我而畏晋,今我大城陈、蔡、不羹,赋皆千乘。”[14]“郾”位于汝水中上游,处于不羹与陈、蔡之间,故“郾”也应是楚灵王所设之“城”,重要的军事据点。

综上可知,楚灵王“迁赖于鄢”之“鄢”地应是“郾”地,古郾子国故地,因历史上行政区划的原因,应在今漯河市郾城、源汇区一带。

[1]陈隆文,王琳.古赖国地望辨[J].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001(16):62.

[2]金荣权.许国的世系及五次迁徙论考[J].信阳师范学院学报,2010(6):99.

[3]李玉洁.楚史稿[M].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1988:74.

[4]宋杰.春秋时期的诸侯争郑[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6(6):76.

[5]魏昌.楚国史[M].武汉:武汉出版社,1996.

[6]杨朝明.从诗经·閟宫看鲁国前期历史[J].齐鲁学刊,1989(1):71.

[7]孔丘著.杨伯峻,杨逢彬译著.论语译注[M].长沙:岳麓书社,2009:242.

[8]晏昌贵.楚灵王迁国移民考[J].江汉论坛,1990(12):54.

[9]周书灿.西周王朝经营四土研究[M].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00:155.

[10]李玉洁.楚国史[M].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2002:93.

[11]苏勇.周代郑国史研究[D].吉林大学,2010.

[12]晏昌贵.春秋楚王权与楚国政治地理结构[J].江汉论坛,1998(3):44.

[13]黄德馨.楚疆域变迁考略[J].武汉师范学院学报,1980(4):66-71.

[14]杨伯峻.春秋左传注[M].北京:中华书局,2013:1340.

(责任编辑 卞建宁)

K928.6

A

1671-9123(2015)02-0021-03

2015-03-05

李丽莉(1981-),女,河南洛阳人,漯河市文物考古研究所馆员。

猜你喜欢

楚国河南
《自相矛盾》扩写
恣意浪漫的楚国器物
法治护航 让“游河南”更惬意
小燕子
出彩河南
河南:严守食品安全“第一道防线”
河南:过大年,逛庙会
论楚国乐律的自成体系及其乐学实践
河南:走进就业的春天
放歌河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