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仡佬族传统体育在黔中的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

2015-04-10刘建国

三门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5年1期
关键词:仡佬族安顺村寨

◎刘建国

(安顺学院体育学院,贵州安顺561000)

仡佬族传统体育在黔中的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

◎刘建国

(安顺学院体育学院,贵州安顺561000)

运用文献资料法、田野调查法等研究方法对黔中仡佬族传统体育的发展现状、存在的问题进行了调查及分析,针对其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改变现状的建议与对策。

民族传统体育;发展;现状

仡佬族是生活在云贵高原上的一个历史悠久的民族,与古代“濮”人、“僚”人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在我国历史上不同的朝代、时期有着不同的称谓:“濮”、“百濮”、“僚”、“仡僚”、“革老”、“葛僚”、“仡佬”等,直到1949年建国以后才定名为“仡佬族”。据统计,目前我国仡佬族总人口约57.9万人,其人口比例以贵州省占据对优势,约为96%以上,主要分布在遵义、安顺、贵阳、六盘水和铜仁、毕节、黔西南等地。

一、黔中仡佬族概况

安顺市地处贵州省中西部,古乃兵家之要地,有“黔之腹、滇之喉”之美誉,因而被称为黔中。曾经是古代西南地区夜郎、牂牁的首邑,“扼塞强固,辐辏逶迤,边鄙都会,滇黔要区”的安顺,四境不与外省接壤,是名副其实的黔中腹地。[1]

贵州省境内的仡佬族发祥于遵义务川县,最早可以追溯到商周时期。而安顺地区称其为“古族”,古话“高山苗,水仲家(布依族的旧称),仡佬住在石旮旯”印证了仡佬族居住生存条件的恶劣,即便在这样的生存环境中仡佬族依旧在黔中之地创造了独特优秀的民族文化。目前,安顺的仡佬族主要分布在安顺市西秀区的湾子寨、平坝县的大狗场、普定县的猫洞、猴场乡等地的仡佬族村寨。

二、黔中仡佬族传统体育相关概念及分类

当前,关于“民族传统体育”内涵的界定,许多专家、学者的见解不一。胡小明在《体育人类学》中提出了“民族传统体育是指某一个或几个特定的民族在一定范围内开展的,没有被现代化的,至今还有影响的体育竞技娱乐活动。”[2]而邱丕相在《民族传统体育概论》中阐述了“民族传统体育是指某一个或几个特定的民族历代因循传承下来的、具有浓厚民族文化色彩和特征的竞技娱乐活动。”[3]前者和后者的重要区别在于有没有被现代化影响。笔者认为处在现代化社会的大环境之中,各民族绝大多数传承下来的竞技娱乐活动都或多或少的都被现代文明影响着,但它们依然能够保持着本民族文化的本质,笔者比较倾向于后者的说法。

黔中地区的仡佬族人在长期的发展中与当地周边其他民族:布依族、苗族、彝族、汉族等互相交融,形成了既有自己民族特色的档耙(俗称月亮叉或月牙叉)、仡佬族棍术、板凳拳、布龙蛋等传统体育项目,也有丢石子、滚铁环、打陀螺等广泛流传于我国其他各民族之间的传统体育项目。其传统体育项目以现代体育的分类方式可分为四类:

(一)武术类:仡佬族拳术、档耙(月亮叉、月牙叉)、仡佬族棍术、仡佬族板凳拳,等。

(二)竞技类:较脚劲、布龙蛋、掰手腕、摔跤,等。

(三)游戏类:跳绳、踢毽子、推铁环、丢石子、丢沙包、打陀螺,等。

(四)舞蹈类:仡佬族舞蹈。

三、黔中仡佬族传统体育的发展现状

仡佬族传统体育源于仡佬族先民的生产与生活,其植根于仡佬族悠远而厚重的文化沃土之中,是一种可传承的民族文化形式,并在其传承的过程中体现着自身的文化价值。任何一种传统的体育文化都经历过一段漫长的发展历史,它在开始时与狩猎、御敌、生产方式、生存繁衍、宗教祭祀等群体、民族的社会生活有关,后来随着社会的发展,逐渐被群体或民族中的多数人所接受,并世代相传下来,成为了一种在一定范围内对人们生活具有一定影响的比较普遍的文化现象。[4]近几年来,经过安顺市民委、体育局、安顺学院等相关单位的共同努力,挖掘和整理了部分濒临消失、消亡的传统体育项目,并获得优异的成绩。2010年、2011年9月,《仡佬族武术》分别在贵州省第七届民运会、第九届全国民运会中荣获银奖、铜奖;2014年10月,《仡佬族推铁环》在贵州省第八届民运会中荣获铜奖。这些成绩的取得,对仡佬族传统体育的传承、发展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另外,安顺市各级部门也在近几年逐渐注重对仡佬族文化的挖掘与宣传,如每年农历七月中旬在仡佬族聚集的乡镇、村寨举行传统的“吃新节”活动,活动既包含了传统的祭祀活动,又包含了仡佬族文化的展演,无形之中传承着仡佬族优秀的传统文化。

即便如此,笔者通过一年多的田野调查了解到,目前仡佬族传统体育在黔中的发展现状令人十分担忧。由于当地经济、文化、传承方式等因素的影响,其发展还存在着以下几点问题:

(一)封闭的传承方式限制了其传承和发展

纵观历史,并不是所有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都能够得到传承和发展,现在流传下来的体育项目也是经历史淘拣、优胜劣汰保留下来的,应该说这些项目都是仡佬族优秀文化的代表,也是仡佬族人们生活方式、精神世界的外显。但是,当下由于传统封闭的传承方式使得这些体育项目面临着失传的危险。例如,在安顺西秀区湾子寨的仡佬族档耙、棍术、板凳拳等由于技术动作多而繁、没有拳谱,其传承为言传身教的家族式、师徒式的传承方式,又受到传男不传女、传内不传外传统思想的限制,而且其传承人的年龄已高,很多技术动作已经遗忘或记忆不清、不全,习练者极少,湾子寨的仡佬族武术的传承和发展空间面临极大的困境。

(二)现代文明的冲击使其生存空间受到极大的挑战

随着社会经济国际化、全球化的不断发展以及城镇化不断向边远山区村寨的推进,现代网络、影视文化和西方体育文化快速的传播与普及,黔中各仡佬村寨的居民生活方式与生活理念发生了很大的转变,现代的各种娱乐方式也进入各村寨。当前,西方体育文化已经成为他们的主流体育文化,如:田径、篮球、足球、羽毛球、乒乓球等项目。其参与练习的人数占有相当大的比重,西方体育中的平等、竞争、休闲等运动健身理念也已日渐深入民心,仡佬族传统体育生存空间受到了极大的挑战。

(三)迫于生计打工人员增多致使习练传承者骤减

黔中地处西部“少、边、穷”地区,经济基础比较薄弱,当地财政对仡佬族传统体育的扶持资金还远远不够。同时绝大部分仡佬村寨在贫困山区的乡村,为了生计,许多青、壮年外出打工,村寨中绝大多数都是留守老人、妇女和儿童,习练、参与传统体育项目的人群越来越少,严重制约了它的传承与发展。目前,仡佬族传统体育在黔中地区的传承和发展主要依靠一年中的重要节日,如:过节、吃新节等,外出打工者返乡期间,人们聚集在一起展示、教习传统体育项目。但是这种短期、间隔时间又长的传承对于其持续性发展无疑是杯水车薪,更提不上能培养出一代又一代的青年传承群体。

(四)宣传及保护力度不够

目前,贵州省少数民族体育的大型活动是每四年一届的贵州省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活动周期长、比赛次数少,大多都以突击式训练为主,缺乏常态化管理。市、县级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等基层大型活动几乎为零,有些项目根本就没有参加比赛或演出的机会,只有在每年仡佬族吃新节上才有一次演出的机会。缺乏常态化的宣传和保护,无疑对于其发展来说也是一个不小的阻力,使其想进一步扩大其传承群体也变得步履维艰。

四、黔中仡佬族传统体育的发展对策

(一)加大各级政府的重视程度,增加相关经费投入

以参加贵州省民运会、全国民运会的比赛为契机,加大各级政府的重视程度,增加仡佬族传统体育方面的经费投入,改善相关的运动场地、设施和器材。组织开展市、县级仡佬族传统体育活动或体育比赛,充分利用网络、新闻媒体等手段,加大赛前宣传力度,招商引资,寻求社会赞助和企业支持,以减轻地方财政的经济压力。

(二)拓宽宣传途径,在民间开展多种表演活动或竞赛

利用网络、电视、宣传墙、展板、宣传栏等多种现代化手段,积极拓宽宣传渠道,在安顺各县、区的基层,尤其是乡镇和民族村寨,大力宣传习练民族传统体育的基础知识、健身功能和价值。尤其在仡佬族集中的乡镇、村寨,加大对仡佬族传统体育的宣传力度,使人们认识到传承和保护仡佬族传统体育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利用吃新节、过年等大型的民族节日开展多样的具有浓厚民族特色统体育表演活动或竞赛,传承和弘扬仡佬族传统体育文化。

(三)以基地建设为平台,纳入学校体育教学

目前,黔中有安顺学院、安顺市体育学校2个少数民族体育基地。这两个单位应树立弘扬民族传统体育为己任,挖掘黔中地区传统体育项目作为职责。在实践中以学校教育传承为途径,以少数民族体育基地建设为平台,将优秀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引入课堂,走继承—创新—发展相结合的道路。例如仡佬族的档耙、仡佬族棍术、仡佬族板凳拳就具有极强的代表性,将其引入学校的体育教学之中,既丰富了体育教学的课堂内容,又传承和弘扬了仡佬族传统体育文化,长此以往也能形成自己独特的校本课程。

(四)挖掘、筛选特色体育项目,融入地方旅游文化

安顺市拥有极其丰富的自然资源和旅游文化资源,市县内有两处国家5A级旅游景区:黄果树瀑布、龙宫,还有格凸河、夜郎洞、屯堡文化村落等自然人文景区。“没有文化的旅游是苍白的旅游”,作为以旅游业发展为支柱产业的安顺市来说,更应将本地区优秀的民族文化资源融入旅游开发之中,使其人文性更加深厚,彰显出安顺丰富的民族文化资源。因此,积极开发仡佬族传统体育资源,不断深入挖掘、整理独具特色的传统体育项目,将一些具有健身性、观赏性、娱乐性较强的传统体育项目融入秀丽的自然风光之中,结合奇异的民俗风情,在风景游览区、度假村、民族村寨展开表演活动,吸引、组织、邀请游客积极参与表演活动,使游客玩在其中,乐在其中,既宣传、传承了仡佬族传统体育文化,又提升了当地旅游的文化内涵。

[1]张明莉.黔中苗族仙马射弩项目的传承困顿——兼谈乡村特色体育旅游资源开发[J].当代体育科技,2012(16):79-80.

[2]胡小明.体育人类学[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99.

[3]邱丕相.民族传统体育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4]竹内郁郎.张国良译.大众传播社会学[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89.

(责任编辑 倪玲玲)

G812.47

A

1671-9123(2015)01-0113-03

2015-01-07

安顺学院校级青年课题(2012AQ09)

刘建国(1979-),河南濮阳人,安顺学院体育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民族传统体育研究。

猜你喜欢

仡佬族安顺村寨
安顺学院获批新增两个本科专业
乡村振兴·安顺宣言
情定安顺的“白衣天使”
无蚊村寨丁屋岭
寻味贵州——安顺
少数民族音乐
村寨——海坪彝寨
特色村寨
武陵山区仡佬族传统体育的流变发展研究
仡佬族民居建筑的传承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