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当代大学生就业价值取向研究

2015-04-10杨忠东

四川省干部函授学院学报 2015年2期
关键词:毕业生价值大学生

【摘 要】大学生就业价值取向特点因处于不同时期而不同,当代大学生就业价值取向在理性认知就业形势、侧重于个人价值的实现、注重薪酬待遇等方面表现出鲜明特征。这一系列鲜明特征的形塑与发展是受旧有价值观念以及家庭环境、改革开放的深入进行以及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高等教育以及就业指导工作、社会保障体系以及相关政策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对此,我们需要在做好相关服务保障工作的同时,注重对大学生就业价值取向的引导,使其树立正确的就业价值观。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8784(2015)01-99-5

收稿日期:2015-01-12

基金项目: 本文为四川省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中心重点课题“大学生就业价值取向变化特点及引导研究”(项目编号:csz14012)系列研究成果之一。

作者简介:杨忠东(1974—),男,汉,硕士,教授,研究方向:大学生就业创业、思想政治教育。

随着高等教育扩招工作的持续进行,高等教育已经由原来的精英教育转化为当前的大众教育,而这一现象的重要表现就是高校毕业生就业困难的持续加剧。与2013年相比,2014年我国高校毕业生人数为727万人,同比增加28万,而我国经济发展受世界经济持续低迷的影响出现速度放缓,故而市场提供的就业岗位仍然难以满足高校毕业生的需求。当前,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日益严峻已经成为社会广泛关注的重要话题。

然而,当前高校毕业生供大于求并非单纯的数量上的,而是结构性的,即高校毕业生难以就业与部分企业难以招聘到合适人员的两难现象。导致高校毕业生就业困难的因素是多种多样的,这包括当前经济发展未能够给大学生提供足够的就业岗位、我国产业结构因经济发展方式未得到彻底扭转而不甚合理、高校人才培养工作缺乏针对性、大学生就业能力相对较差及其就业观念存在偏差等。相对于经济发展状况、国家政策调整等外因对大学生就业的影响来说,大学生自身就业价值取向等内因才是起着决定性的影响因素。因此,对影响大学生就业能力、价值取向等内部因素加以分析具有重要价值。在此,本文着重对大学生就业价值取向进行研究,在分析其鲜明特征的基础上探究相关影响因素,进而提出相应引导性措施,为促进大学生顺利就业、提高高校就业指导工作实效性等提供参考。

一、当代大学生就业价值取向的鲜明特征

大学生就业形势严峻并非高校扩招所引起的大学生数量激增所引起的。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对高素质劳动者的需求仍是十分大的,即从数量上来说大学生并不存在过剩问题。对此,有学者专门撰文指出:“大学生就业难并不是数量上的,而是结构性的,是大学生追求高质量就业的结果。” [1]在经济全球化、政治民主化、家庭形势多样化以及生活科技化等时代背景下,当代大学生就业价值取向的变化深受影响,就业结构得以改变。

所谓价值取向是一种内化了的价值观念,是指人们以何种态度来看待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并在价值认知、价值评价、获取价值情感、价值认同的基础上进行价值选择,这体现着主体的价值倾向。因此,大学生就业价值取向就是指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对就业价值的认知、评价、情感、认同乃至实践的倾向性态度,是在其就业过程中依照自身价值需求进行的相对稳定的评价、选择以及实践倾向等。

(一)大学生就业价值取向特点因社会发展而不同

随着经济社会发展状况的不断变化,大学生就业价值取向也随之而变。对此,有学者指出:“我国的大学生就业制度从计划经济的‘统包统配’,开始转向市场经济的‘双向选择、自主择业’,至今己经走过了20多年的历程,此间,不同时代大学生的择业价值取向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地变迁。” [2]因此,包括就业制度在内的经济社会的发展与变化以及不同时期的社会发展状况均对大学生就业价值取向产生重要影响。

在计划经济时期,大学生就业是处于“统包统配”的阶段,即这一时期的高等教育是典型的精英教育,这一时期的大学生一旦考上大学就拥有了所谓的“铁饭碗”,他们毕业之时完全听从国家分配,往往是到祖国最紧缺人才的地方去奉献青春。在这一时期,大学生就业价值取向是完全以国家和集体利益、社会价值为依据的。

随着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以及我国改革开放工作不断深入进行,我国就业分配政策开始由原先的“统包统配”向双向选择过渡。在这一阶段,大学生就业价值取向发生了重要变化,开始注重通过提高自我就业能力来实现自我价值。当然,随之而来的则是功利性价值倾向开始在大学生群体中间占据一定市场,这与这一时代整个社会价值观念变化是相适应的。

紧接着则是自20世纪90年代末开始的高校扩招工作至今,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走向了大众教育。在这一时期,受市场经济影响的社会价值观念已经实现了对大学生就业价值取向的全面渗透,大学生就业价值取向也趋于复杂与多样化。然而,与之相随的国家、社会等层面的改革工作并未全面推进,这加剧了大学生就业价值取向的复杂与多元发展趋势。

(二)当代大学生就业价值取向的典型特征

在经济全球化、政治民主化、家庭形势多样化以及生活科技化等大环境的影响下,当代世界出现社会思潮多变的形势,而这一形势随着市场经济影响的加剧而变得更为复杂多样。在这一大环境的影响下,大学生就业价值取向中掺入了多元、复杂以及功利性等因素,受这些因素的影响,他们基于实际更为理性地处理个人与社会关系,更为注重合理使用周围资源,并在恰当处理个人与社会关系的同时努力实现自我价值。故而,随之而来的则是功利性的价值选择日益彰显,热衷于在东部一线大城市寻找工作、寻求政府机关以及事业单位稳定工作、高待遇高薪酬等观念较为盛行。

在对近年来高校毕业生进行问卷调查的基础上,笔者认为当代大学生就业价值取向具有以下典型特征:第一,他们对当前日益严峻的就业形势认识比较清晰,具备较为积极的就业心理,就业态度相对温和,偏激思想很少存在。由于大学生就业困难形势已经持续很长一段时间,当代大学生对就业形势的复杂性均具有相应的认识,故而他们以积极的就业心理理性地进行择业,其就业价值观念日趋理性与成熟,他们往往是基于自身实际状况对就业失败因素进行客观分析,并非一味地对客观因素进行埋怨。第二,他们进行就业选择时往往是偏重于实现个人价值,功利主义思想严重,相对则是对社会价值的关注度以及社会责任意识、奉献精神有所下降。在调查中,笔者发现大部分高校毕业生在找工作时首选一线大城市,并且大部分学生首选政府机关、事业单位等工作相对稳定、待遇相对优厚的单位。当代大学生对个人价值的侧重,在体现出其重视个人事业发展观念的同时,也说明其就业期望与当前的社会价值导向存在一定的差距。第三,当代大学生在对待报酬待遇问题时往往是持以较高期望,而对道德素质的考虑相对较少。在调查中,笔者发现当代大学生对工作待遇的关注度已经远远超出于自己的兴趣、专业情况等,并认为“违约”是十分正常的现象,这是其价值取向趋于复杂与多元的重要表现。

二、影响当代大学生就业价值取向因素分析

随着经济全球化、政治民主化、家庭形势多样化以及生活科技化等趋势的日益加剧,以及我国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多元而又复杂的社会价值环境、旧有的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工作以及当前不太健全的国家就业服务保障体系等均对大学生就业价值取向产生着重要影响。比较典型的因素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旧有价值观念以及家庭环境产生的影响

当代大学生在形成价值判断的任何一个阶段都会深受旧有传统文化价值观念潜移默化的影响。我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但存在内容上优劣之分,其中一些价值取向正确、利于社会快速发展的部分对大学生正确价值取向的形成与发展产生了积极影响,但与之相对应的不利于社会和谐发展的观念同样对其价值认知、价值评价、价值情感以及价值认同产生重要影响,比如保守求稳、学而优则仕等观念。因此,我国传统文化价值观念对当代大学生就业价值取向的形成与变化具有重要影响。

同时,我国家庭教育状况等对大学生就业价值取向的形成与变化具有直接性的影响。俗话说,价值是孩子第一个老师,而家庭则是孩子成长发展的第一所学校。当前,每一个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飞黄腾达,能够考入大学成为天之骄子,同时也给他们灌输了极高的就业期望。与此同时,这些价值还往往将稳定、保守等价值观念传输给这些学生,并对其进行就业选择产生重要影响。此外,家长自身的职业状况、社会地位以及对社会相关行业的价值评价也会对大学生就业产生深刻的影响。

(二)改革开放的深入推进以及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工作的深入推进以及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社会价值观念也发生了巨大变迁,人们进行价值选择时更为注重自我价值与物质性待遇,价值取向呈现出复杂、多元的发展趋势。当前这种社会价值观念的变迁对已处于大众教育时期的大学生产生了重要影响,进而深深影响到其价值取向的形塑与变化。市场经济自身所具备的各种特点驱使着大学生价值观念走向复杂与多元,这对社会发展产生了正反两方面的影响。其中积极价值在于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增加了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为大学生提供了大量的就业机遇,而市场经济带来的公平竞争环境也为大学生良好职业素养的形成起到了重要影响;与之相对,消极影响则是如同有学者所谈到的:“在市场经济活动中,利益导向原则是其首要的原则,这种利益原则日益影响制约和引导人们的思想观念和行为” [3]。这种导向尽管与人的本性需要相符,但过于偏好于经济利益以及工作待遇等,将会强化人们对个人价值的追求,呈现出严重的功利主义倾向。随着我国社会走向转型期,社会发展中出现更多的不确定性因素,社会带来过高的竞争压力导致很多大学生就业时自身的综合实力与自身期望值难以相符,进而导致就业失败。

(三)高等教育以及就业指导工作的影响

随着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走向大众教育,各大高校纷纷进行扩招,导致毕业生数量连年增加。对此,如果我们将大学生就业形势日益严峻与高校大规模扩招相联系的话,那么归罪于数量的增长还不如归结为高校培养学生质量的下降。在高等教育中,很多高校尤其是地方院校并没有适时调整自己的人才培养方案,并没有依据社会实际需求进行适度调适,导致本校毕业生在就业过程中常常处于劣势。此外。当前很多学校的就业指导工作实效性不强、所开设的各种就业指导服务课程并没有达到理想效果,比如指导教师的配备、教学计划的合理安排、课程内容的实际设置等等都没有与当前社会的实际需求以及就业形势相联系,这些就业服务工作的质量、水平以及相关理念并没有适应当代大学生的实际需求,从而对大学生就业带来一定的消极影响。

(四)社会保障体系以及相关政策的直接影响

对于大学生进行就业选择来说,社会服务保障体系是否健全是其考虑的重要因素。那些所谓稳定性工作的“稳定性”实际上也主要是根植于这一工作背后健全的社会保障体系——“我国现行的社会保障体系的特点是城乡分割,主要市场与次要市场分割,保障过度和保障不足并存” [4]。当前,我国社会保障体系在区域性、领域间的差异导致大学生进行就业选择时往往是倾向于社会保障体系相对健全、保障水平较高的区域与行业。此外,由于当前我国实施的部分就业政策因过多分割与限制导致在具体实施中呈现出不公平性,这同样对大学生进行就业选择产生重要影响。因此,当前我国相关制度设置以及政策实施的状况对大学生就业价值取向均产生重要影响,是其就业价值取向形塑与变化的重要因素。

三、大学生就业价值取向引导措施探究

由于当前我国大学生就业价值取向中存在多元、复杂以及功利性因素,导致当前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遇到各种障碍。对此,我们需要在做好相关服务保障工作的同时,注重对大学生就业价值取向的引导,使其树立“行行可建功、处处能立业”等正确的就业价值观,使其将对个人价值的追求与实现集体利益相结合,敢于担当、敢于负责。

(一)家庭与社会:营造良好的舆论环境

对于家庭和社会来说,其需要正视当前我国处于社会转型期大学生就业困难的现实状况,并需要帮助大学生转变就业观念、调整自我就业思想,为之营造良好的就业创业环境。

对于大学生来说,其就业价值取向中的多元、功利性等因素的普遍存在,重要原因还是在于家庭的过高期望值以及整个社会舆论环境对其产生的潜移默化的影响。当前,家庭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状况,以及社会形态的浮躁性与功利性等均对大学生产生了巨大的舆论压力,并对其就业价值取向的形塑与变化产生不良影响。实际上,当前我国就业市场上存在着大学生就业难与单位用工荒的两难境地,即当前的大学生就业困难是结构性的困难,是其追求过高的就业岗位所导致的结果。因此,当代大学生的就业困难实际上是其择业过程中所面临的一种困境。对此,家庭在教育中需要对孩子加强引导,使其正视社会现实状况,积极调整自己的就业价值理念,转变自我就业心态;而社会舆论需要引导高校调整人才培养方案,引导家庭与学生转变就业价值理念,以进行多元的就业选择,从而为大学生创业就业提供良好的氛围。同时,社会还需要呼吁国家制定更多的利于大学生创业就业的政策,并加强宣传力度,从而在提高大学生就业服务保障水平中充当着助推与监督的角色。

(二)大学生:积极转变就业观念,提高自我就业能力

当前,我国社会的转型发展在给大学生健康成长提供更多机会的同时,也给大学生就业创业带来了系列挑战。对此,大学毕业生需要适时转变与更新就业观念,并对此进行理性认知,及时对自己就业观念进行调整,从而在科学分析自我实际状况的基础上确定就业期望值,理性地进行职业生涯规划。与此同时,大学生需要努力提高自我综合素质,提高自己的就业能力。当下就业中的竞争是大学生综合素质的竞争,这包括专业知识、职业技能、计算机以及外语水平等多个方面。故而,大学生需要在强化自我专业知识的同时,还需要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实习见习等来提高自我职业技能水平。同时,大学还需要在参与志愿服务与社会实践活动的过程中努力塑造自我的优良品德和相应的社会适应能力。大学生就业观念的适时转变与更新以及自我综合素质的提高有助于提高自我“择业能力、岗位竞争能力、职业发展能力” [5],而这也是形塑自我正确价值取向的基础与前提。

(三)高校:加强就业指导工作,提高就业指导服务质量

“就业指导和服务对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具有重要作用,这是教育系统的基本职责和主要任务。” [6]故而,高校需要注重对大学生就业的指导工作,需要努力提高就业指导服务工作的质量。第一,高校需要对国家相关就业政策进行正确解读与大力宣传,从而实现大学生对这些政策的正确认知,即认识到“就业是民生之本,党和国家历来都把促进就业放在突出的地位。特别是在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上,国家出台了许多促进大学生就业的积极政策措施,优先保障大学生就业。因此,要及时宣讲国家的就业政策、正确解读就业政策措施,积极做好政策引导工作” [7]。高校引导大学生正确地认识就业政策,有利于提高大学生政治引导工作的实效性,从而为大学生合理运用政策顺利就业提供条件。第二,高校需要在就业过程中充分发挥思想道德教育的导向性作用,即通过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等来提高高校就业指导工作的实效性。鉴于大学生就业价值取向在其就业过程中的重要影响,高校需要通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活动的开展,引导广大学生牢牢树立实现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相结合的就业观念。在这一过程中,高校要适时总结教育实践活动对大学生就业价值取向影响的经验,为今后工作的开展提供指导。此外,高校还可以通过建立优秀校友交流平台等,来充分发挥以往优秀毕业生的先进模范作用。第三,高校需要拓宽大学生就业渠道以及健全学校的就业信息服务平台。对此,高校要以高度的责任心与使命感,大力开展就业指导工作,并将拓宽大学生就业渠道以及健全学校就业信息服务平台作为主要内容,在遵循国家相关就业政策的同时,积极探索引导大学生到基层工作的激励措施,比如设置专项奖学金等;通过加强校企合作等形式来为大学生就业提供良好的就业机遇。此外,高校还需要进一步加强学校的就业信息服务工作,需要始终树立全方位就业指导的理念,为大学生就业提供充足的信息,努力提高大学生的就业能力等。第四,加强对大学生创业的教育与指导工作。“高校要建立完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邀请创业成功人士、企业家担任导师,鼓励大学生积极参加模拟创业、创新创业竞赛等实践活动,多渠道、多方式提高学生创新意识和创业能力。” [6]对此,高校需要通过校企合作、地方共建等多种多样的形式实现学校人才培养工作的跨越性发展,需要开展志愿服务与社会实践活动以促使大学生创新创业意识的形成与提高。

(四)国家:健全社会服务保障制度体系,营造公平正义的就业氛围

长期以来,东部一线大城市以及“铁饭碗”对大学生们具有强大吸引力的重要因素就在于他们健全的社会保障体系,而其他区域或者行业的社会保障体系相对是不健全的。“在社会保障制度不健全的背景下,大学毕业生到非公单位就业意味着工作与风险会成倍上升,大学毕业生自主创业更是需要自己承担起全部的工作与生活风险。因此,社会保障制度不健全是损害大学生就业环境公平性的重大制度因素。” [8]对此,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在对高校大学生就业工作的相关部署中强调:“政府购买基层公共管理和社会服务岗位更多用于吸纳高校毕业生就业。健全鼓励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工作的服务保障机制。” [9]这就为建立健全大学生就业体制机制相关工作提供了依据。而接下来则需要探索具体的措施,以缩小城乡、地区之间以及行业之间社会服务水平的差异,逐步提高大学生创业就业的社会保障水平。

【责任编辑:桂静】

猜你喜欢

毕业生价值大学生
伤心的毕业生
你根本不知道,这届毕业生有多难
一个没什么才能的北大毕业生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大学生之歌
一粒米的价值
“给”的价值
最“叛逆”的毕业生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
他把孤儿院办成大学生摇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