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古典主义哲学中关键词的英译——以Sam Hamill and J. P. Seaton的The Essential Chuang Tzu为例

2015-04-10吕新兵辽宁师范大学辽宁大连116029

四川省干部函授学院学报 2015年2期
关键词:英译庄子译者

吕新兵(辽宁师范大学 辽宁 大连 116029)

中国古代典籍的英译研究是东西方文明传承的桥梁,中国古典哲学思想也是通过英译版本传播到世界各地,西方读者将英译版本的著作当作是原著进行研究和学习,据此了解中国文化。庄子是中国古典哲学的代表性人物之一,他的哲学思想对后世的中国哲学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他的作品《庄子》是他几乎全部哲学思想的结晶,所以对于《庄子》的英译研究就显得非常重要。本文以Sam Hamill and J. P. Seaton的The Essential Chuang Tzu中内篇为主要研究对象,主要探究在译文中关键词的翻译问题。

一、庄子思想简介

庄子,名周,字子休(一说子沐),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哲学家。他生活在先秦的战国时期的宋国蒙(今安徽境内),是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老子思想的继承者。与老子并称为“老庄”,其哲学思想与老子合称为“老庄之学”,并在后来被儒家学说所吸收,成为统治中国两千多年的儒教的理论内核。

庄子的一生淡泊名利,主张清静无为,强调修身养性。他曾出仕作过漆园小吏,后挂印而去,隐退于江湖之中,著书立说,寓言传道。他的主要思想和理念收录于《庄子》一书之中,是庄子和他的学生著述的汇编,其中七篇内篇文风和内涵相似,相传由庄子亲著。外篇和杂篇情况相对复杂,在思想和内容上与内篇存在或多或少的出入和矛盾,应当是道家学派或者后来的一些研究者所写。《庄子》一书不但体现出高深独到的哲学思想,而且文学造诣也相当之高。它大部分采用寓言故事的形式阐述内容,在故事之间插入作者的思想,充满了浪漫主义的气息,文笔不断变化的同时亦透出幽默和讽刺之感。

二、《庄子》中哲学关键概念的英译

凭借本身的哲学价值和文学价值,《庄子》不仅仅在国内的思想和文学领域有着很深的影响,也被广泛译成各种语言传播于世界。1881年巴尔弗(Balfour)将《庄子》译成英文,至今《庄子》的英译本出版了二十几种。其中,美国汉学家梅伟恒(Victor H. Mair)在1994年出版的《逍遥游——庄子的早期道家故事和寓言》一书的翻译颇具特色。国内学者汪榕培翻译的《庄子》因为译者的深厚的文化功底和高超的语言运用能力,翻译文本的质量也非常高。本文选用美国学者Sam Hamill和J. P. Seaton所翻译的The Essential Chuang Tzu为蓝本,结合前人对《庄子》的英译,浅析此书中关键词语翻译的精彩之处和不妥之处,弥补本书由于文化立场和语言差异所造成的理解偏差。

《庄子》一书中涵盖了庄子大量的哲学思想,其中涉及到大量的哲学术语,对这些哲学术语的翻译直接关系到是否能够准确的传承和传播庄子的思想。《庄子》中涉及了大量哲学术语,其中“道”、“气”、“天”这三个道家学派的基本概念是最具代表性的,这三个概念的翻译直接展现出译者对于庄子学说、道家学派甚至中国古典主义哲学的理解和感悟,也直接决定了翻译的质量和水准。The Essential Chuang Tzu对于“道”、“气”、“天”这三个基本哲学概念的翻译有着自己独特的理解。

(一)对基本概念“道”的翻译

The Essential Chuang Tz一书中对“道”的翻译分为两个基本方法,音译法和意译法,即译成“Tao”和“The Way”。在《齐物论》中有这样一句话“道隐于小成,言隐于荣华。”译文为“Tao is obscured by small "accomplishments"in the same way words are obscured by rhetorical flourishes.”这里的“道”被直接音译为“Tao”。“Tao”的翻译采用音译的方式相当于将一个新的概念引入到英文中,保留了“道”作为一个的哲学概念不因译者的主观而改变原本的含义,使之得以原汁原味的被西方接收。中西方文化存在巨大的差异,两种语言中的词汇很少能在意义上完全的重合,内涵丰富的哲学概念的翻译就显得更加艰难,相比较之下音译的“Tao”在最大程度上保留了其中的意义。此外,很多外文词典也将“Tao”和“Taoism”翻译。

对于“道”的另一种翻译就是意译而成的“The Way”。在《养生主》庖丁有一句话说“臣之所好者道也,近乎技矣。” The Essential Chuang Tzu翻译为“All I care about is the Way. I find it in my craft, that’s all.”这里译者用的是“The Way”代替之前的“Tao”就是别有用心的。这里所说的“道”在译者看来和庄子原本的“道”是有差别的。地位上来说,这是一位厨师口中的“道”而非哲人之言,这里的“道”是一种狭义的“道”。其实,“The Way”的在字面上与“道”有很多相同之处,二者都是通过“道路”或者“方式”的意思进行意义的引申,从而表述哲学概念。说到Way这个词,西方人受到宗教影响会很大,《新约·约翰福音》种耶稣有言“You know the way to the place where I am going”,这里的Way是指通往天堂之路,所表述的含义与庄子的“道”有一种异曲同工之妙。

The Essential Chuang Tzu对于“道”的翻译也并非尽善尽美,由于语言文化的巨大差别也会产生个别误会。在《齐物论》中一句“道行之而成,物谓之而然。”这里的“道”是单纯的道路的意思,是比喻的一个本体,而翻译中是“Walk in the Tao, accomplish it all. Say words,and they’ re so.”显然是译者并没有完全理解此处“道”的真实含义而产生的误会。

(二)对基本概念“气”的翻译

《庄子》中另一个非常常见且十分重要的哲学基本概念就是“气”。“气”在庄子的哲学中具有基础地位,被认为是世界的本源,是事物存在、变化、发展的基础。The Essential Chuang Tzu中对于“气”的翻译相对来说比较单一,除在《逍遥游》中“六气”的翻译为“six energies”之外均采用音译的“Ch’i”。在《人间世》中有句“气也者,虚而待物者也”简单直接被翻译为“The Ch’i is empty”。在这里,译者对于“气”的翻译还是保留其原生态的方法,没有采用“breath”和“energy”等被其他译本所运用的词语。这里的“气”是一种不带有主观色彩的对外物顺其自然的心态,自身修养达到一种超脱物质的高度。这样的“气”明显是一种抽象精神状态,而且这种精神状态在西方文化中完全不存在。“breath”和“energy”显然过于具体,具有较强的指向性。而“soul”和“spirit”这类的词虽然也出现在一些译文中,但是这样的词宗教色彩过于浓厚,很容易被联想到西方的神学概念里。

说到“气”这个概念就不得不提“阴阳”。“阴阳”在此被译为“Yin and Yang”,这一翻译从上世纪60年代开始成为“阴阳”这一概念的主流和通用版本。近些年有些翻译家重新审视“阴阳”概念,在翻译过程中将“气”这个概念加入其中,比如美国学者梅维恒就用“his vital yin and yang breath”来表示“阴阳”,这样的翻译将“气”和“阴阳”的关系很好的把握住,更利于读者理解这个哲学概念。不过,“Yin and Yang”这一翻译已经被西方广泛接受,通过各种文献和资料的介绍,读者明白其中的含义应该不成问题。

译者在翻译“气”的过程中也有一些纰漏。在《人间世》中有句“叶公子高讲将使于齐”译者的翻译中齐国为“The state of Ch’i”。这里的“齐”和“气”在发音上是极其相似的,都是“Ch’i”。而二者在出现的时候并没有任何的批注,这样会很容易引起歧义,误导西方的读者。

(三)对基本概念“天”的翻译

“天”是中国古典哲学中不可回避的一个话题。“天”在中国古代有两层意义。其一表示客观的永恒的存在,即天空。其二类似于神,一种超自然的力量。而庄子的“天”又有不同,在《大宗师》中有句“不以心捐道,不以人助天,是之谓真人”意思是大自然的变化发展是不需要人的干预,只有真人才能懂得这个道理。这就说明,庄子哲学中“天”不是一种存在,而是自然,是无为,是不可逆的规律。The Essential Chuang Tzu中译者将所有涉及到“天”的概念翻译成“Heaven”,例如《大宗师》中“死生,命也;其有夜旦之常,天也。”这句的翻译为“Life and death are fate. They are constant as dawn and dark. This is ‘Heaven’”。这种翻译显然是不准确的,“Heaven”虽然在字面上和“天”是对应的但其是一个宗教色彩非常浓厚的词语。提到“Heaven”这个词西方人的第一反应会是上帝创造的那个伊甸园和他们百年后的归宿,而不是中国哲学概念里的那个“天”。借“Heaven”解释庄子自然、无为的哲学理念显然会将西方读者引入歧途,不能正确的理解庄子的思想。

此外,“天”在与其他的一些词组合翻译的时候也有偏差。如“天下”的翻译为“All-Under-Heaven”,而“天下”真正要表示的意思是这个国家或者当时认知下的世界的概念。如《应帝王》中“而天下治矣”中天下指的是一个国家的治理,翻译却为“All-Under-Heaven will be governed”。“天子”的翻译也有不妥之处,“天子”是中国古代统治者的称谓,意在证实其统治的合理性,有些君权神授的意思。《德充符》总有句“为天子之诸御:不抓翦,不穿耳”。此句的翻译为“Those who will be consorts of the Son of Heaven do not pare their nails or pierce their ears.”很显然,“天子”翻译成“The Son of Heaven”这种字面对应翻译是非常不准确的,“The Son of Heaven”这种翻译也严重曲解原文,有些略显草率。

三、中国古典哲学关键词英译的理论探讨

在中国古代典籍的英译过程中,特别是针对关键词,很多翻译大师有着自己的看法。中国近代著名翻译家严复先生在其《〈天演论〉译例言》中提出“译事三难:信达雅”:“《易》曰:’修辞立诚。’子曰:’辞达而已。’又曰:’言之无文,行之不远。’三者乃文章正轨,亦即为译事楷模。故信达而外,求其尔雅。”他主张翻译的首要任务是忠实于原文,在原文的基础上进行翻译,其次要通顺,符合另一种语言的表达规则和方式。最好要力求雅,把原著的文学性充分发挥出来。严复这一翻译原则对后世开展古代典籍的英译工作起到指导作用,被学者和翻译工作者批判着接受。在英译研究上,美国学者梅维恒是比较权威的一位专家,他的翻译原则是尽可能的接近原文,“使读者阅读时产生的感觉与一个研习中国古典文学的学生阅读时获得的感觉一致。”(Mair)他的这种方式最大程度上保留了原著的文学性,试图让西方读者最大程度上欣赏到原著的文学价值,通过文学价值的传播进一步研究其哲学价值。梅维恒反对忽视中国古代典籍的文学性,仅仅把其当作哲学著作来翻译的做法,他宣称“我的译文是唯一一个把诗兴用韵文翻译的全译本。”(Mair)由文学到哲学这个过度在他看来必不可少。而另一位哲学家冯友兰认为哲学著作最难翻译,他的观点认为“要想完全理解、充分欣赏哲学著作,就必须能突破语言障碍,直接读原文。”(冯友兰)他认为一种语言终究解释不了另一种语言,无论译者对原著有多深的了解,译文有多高的质量,在思想层面仍会丢掉原文许多精髓。所以,在他的翻译中主要的意图是表达译文的哲学思想,尽可能的保留了中国古典主义哲学的基本思想,不因为语言的转换而失真。

四、结语

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不断增强,在世界上的影响力越来越大,中国文化也越来越频繁的传向西方。庄子作为中国古典主义哲学的代表性人物之一,对西方人了解中国哲学,中国文化具有重要的意义。《庄子》内篇更是庄子哲学的集大成之作,蕴含着庄子哲学的理论精华。本文以Sam Hamill and J. P. Seaton的The Essential Chuang Tzu为例,结合前人的一些研究成果,对文中的关键术语翻译问题作了一些分析和点评。通过本文可以了解到,The Essential Chuang Tzu一书中关键词基本遵照了《庄子》原文,结合作者自己对《庄子》的理解进行翻译。同时也能看到,由于中西方语言文化的差异,在个别词语的翻译上确实存在误解。对《庄子》中关键词的翻译有利于西方读者更真实准确的了解和欣赏中国古典主义哲学,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国门,也可以为西方学者研究中国提供参考和借鉴。

[1] Sam Hamill and J. P. Seaton. The Essential Chuang Tzu[M]. Boston and London: Shambhala Publications. 1999.

[2] Zhang Dainian. Key Concepts in Chinese Philosophy[M].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Press. 2005.

[3] 冯友兰. 中国哲学简史[M].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6.

[4] 郭尚兴.试论中国哲学典籍的英译原则[J].译苑新谭,2013(00):10-19.

[5] 贺显斌. 冯友兰的翻译观[J]. 林区教学, 2011(8): 64-65.

[6] 李敏杰,朱薇. 庄子“气”辨及英译[J]. 青年文学家,2013(35):123-126.

[7] 刘妍. 梅维恒及其英译《庄子》研究[J].当代外语研究,2011(9) :42-47.

[8] 罗志野. 读《庄子》新译[J]. 外语与外语教学,1998(08).

[9] 徐来.《庄子》英译研究[M]. 上海: 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35-38.

[10] 杨晨雨, 杨春红. 《庄子》术语英译问题浅析[J]. 黑龙江: 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哲社版),2014(2):112-113.

猜你喜欢

英译庄子译者
生态翻译学视角下译者的适应与选择
摘要英译
摘要英译
要目英译
要目英译
论新闻翻译中的译者主体性
《庄子说》(二十二)
《庄子说》(二十)
《庄子说》(十五)
元话语翻译中的译者主体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