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马克思主义在老挝发展的经验启示

2015-04-09齐英艳

思想战线 2015年5期
关键词:马克思列宁主义革新老挝

齐英艳

马克思主义在老挝发展的经验启示

齐英艳①

老挝作为现存的共产党执政国家,在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进程中,一直在探索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本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形成符合本国国情的革命、建设和改革道路。马克思主义在老挝发展的历史进程、理论成果和经验教训,对于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具有的启示意义包括: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以夯实党的理论基础;进行革新开放以探寻适合本国国情的发展道路;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以坚定社会主义信念;发扬独立自主精神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坚持党的领导以确保社会主义不断取得成功。

老挝;马克思主义发展;历史进程;理论成果;经验启示

老挝的全称是老挝人民民主共和国,地处亚洲印度支那半岛北部,是东南亚国家中惟一的内陆国家。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后,老挝实现民族独立,逐渐走上社会主义道路。 “苏东剧变”后,老挝没有放弃社会主义,继续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本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探索社会主义发展的新路。革新开放以来,老挝的社会主义事业向更加健康的方向发展。然而,由于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经济发展对外依赖严重、政治受越南影响较大、资源丰富但民众进取精神不足等因素的制约,导致老挝人民民主革命的任务至今仍未完成,目前仍处于为向社会主义过渡创造条件时期,被人们称为 “半个社会主义国家”。

一、马克思主义在老挝发展的历史进程

马克思主义在老挝的发展,经历反对帝国主义和反对封建主义的民族民主革命时期,走上社会主义道路之后的社会主义改造时期,社会主义政策调整时期,社会主义革新开放时期这四个历史时期的探索,逐渐形成具有本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发展道路。

(一)民族民主革命时期 (1910~1975年)

老挝建于749年,近代以来长期遭受外国殖民主义的统治,1893年,法国开始在老挝建立起殖民统治。1940年以后,日本代替法国控制了老挝,老挝开展了抗日斗争。1945年 8月,老挝人民举行起义。8月15日,日本无条件投降,印度支那出现统治的真空,以越南胡志明为首的印度支那共产党趁机发动武装起义,建立自己的政权。越南革命形势的变化,对老挝产生了极大的影响。一批知识分子和部分王室成员组成统一战线性质的 “伊沙拉”,①也叫 “自由老挝”“寮国自由民族统一战线”“自由老挝阵线”。1956年改名为老挝爱国阵线。1979年改为老挝建国阵线。在老挝国内开展夺权斗争,为老挝的独立做准备。1945年8月23日,老挝人民在 “伊沙拉”的领导下举行武装起义,夺取政权。10月12日,领导起义的国民委员会宣布老挝为统一的君主立宪制国家,依照临时宪法成立 “伊沙拉”政府。11月24日,老挝国王遭到逮捕, “伊沙拉”政府控制了老挝。1946年5月,法国卷土重来,再次统治了老挝,原来的国王复位,王国改名为老挝王国。1949年法国和老挝签订 《法—老条约协定》,法国正式承认老挝是法兰西联邦内的独立国家。法老协定签订以后,“伊沙拉”政府宣告解体。以凯山·丰威汉、苏发努冯等为代表的左翼力量继续拿起武器,在老挝北部建立起自己的根据地,重建老挝 “伊沙拉”阵线,组成抗战政府,建立由印度支那共产党老挝支部负责人凯山·丰威汉指挥的武装部队 “巴特寮”,制定明确的抗战政策。此后,老挝出现了老挝王国和寮国抗战政府这两个政府并存的局面。1954年7月,法国在老挝的统治结束。不久,美国取代法国,开始对老挝进行侵略和干涉。

1955年3月22日,老挝人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举行,正式宣布成立 “老挝人民党”,凯山·丰威汉当选为党的总书记。党章提出,要团结民众和各不同民族,为祖国的解放事业而斗争,使老挝实现和平、独立、民主和统一。1957年11月,老挝第一届联合政府宣告成立,巴特寮编入王国政府军队。老挝表面上实现了统一。1975年5月,老挝人民建立各级革命政权。12月,废除君主制,成立老挝人民民主共和国,老挝人民革命党公开执政。1977年2月,老挝人民革命党宣布,老挝已经进入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新阶段。

(二)社会主义改造时期 (1975~1979年)

老挝人民革命党认为,在民族民主革命完成之后,老挝面临的主要任务是彻底改造和消灭资产阶级。1976年,老挝开始进行社会主义改造。老挝对商业实行统购统销政策,禁止私商收购、贩运和销售农副产品以及其他产品,禁止农民在市场上出售包括粮食在内的农产品,严格限制私商的经营活动和范围,制定和实施这些措施的主要目的就是打击资本主义势力,建设社会主义经济体制。1978年5月,老挝在全国开展农业合作化运动,要求农业合作化运动必须在1980年基本完成,其标准就是要有70%至80%的农民加入农业合作社。为了完成这个限期任务,原计划分四步走进行合作化改造,在各地执行过程中,变成了强迫或变相强迫农民加入农业合作社。在社会主义改造时期,老挝在向社会主义迈进的过程中,脱离本国国情,急于向社会主义过渡,导致整个社会经济陷入困境。

(三)政策调整时期 (1979~1986年)

激进的社会主义改造使老挝经济陷入困境,迫使老挝人民革命党对其政策进行反思。正是在反思过程中,老挝人民革命党对本国的特殊国情以及社会主义有了初步的认识,对其政策进行调整。把原定在1980年基本完成农业合作化的计划推迟到1985年,在部分农业合作社进行承包试点,在国营企业进行改革试点,对货币、价格和工资等进行调整。应该说,虽然老挝认识到了社会主义改造的急躁冒进,调整放宽了一些政策,但在政策调整后,高度集中、官僚主义的管理体制仍然在老挝占据主导地位,并未从根本上改变旧的模式,对于社会主义如何发展,老挝的总体思路并未改变。1982年,老挝人民革命党召开的 “三大”对其国情有了初步认识,认为老挝的经济是具有自然性质的小生产,老挝向社会主义过渡的起点太低。但令人遗憾的是,“三大”所确立的过渡时期总路线,仍然强调过渡时期的中心任务是把小生产引向社会主义大生产,建立和巩固社会主义生产关系。

(四)革新开放时期 (1986~现在)

1986年,老挝人民革命党 “四大”纠正了过去急躁冒进的做法,强调目前还处在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初期阶段。“四大”的召开,标志着老挝对社会主义的探索进入一个新的阶段。1989年1月,老挝召开四届七中全会,对本国国情进行重新的、客观的认识,对社会主义理论的认识也有了重大变化,提出老挝处于为逐步进入社会主义创造必要条件的历史阶段。1991年3月,老挝 “五大”把 “无产阶级专政”“建设社会主义国家”的口号分别改为 “人民民主体制”“建设繁荣昌盛的国家”。1993年2月,老挝人民革命党五届六中全会指出,老挝有自己的特点,有地理、经济、社会、历史等条件造成的种种困难, “不能无选择地抄袭某一国家的模式”。①中共中央对外联络部:《各国共产党总览》,北京:当代世界出版社,2000年,第78页。1996年,老挝人民革命党 “六大”确立了党的基本路线,总结了10年革新的经验,强调继续推进有原则的全面革新事业。2001年3月,老挝人民革命党 “七大”召开,对老挝社会主义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提出了老挝经济与社会发展的战略目标、总任务和总方针,为老挝探索社会主义发展道路指明了前进方向。

二、马克思主义在老挝发展的理论成果

老挝在探索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本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形成符合本国国情的革命、建设和改革道路的历史进程中,对马克思主义如何本土化进行了理论探索,在始终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指导思想、科学认识社会主义发展模式和阶段、积极探索社会主义发展动力、清醒判断当今的时代特征等方面形成了丰富的本土化理论成果,为老挝建设具有本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行社会主义革新开放等提供了科学的理论指导。

(一)丰富马克思列宁主义指导思想

在指导思想方面,老挝人民革命党始终强调,要忠于马克思列宁主义,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为指导。1955年3月,老挝人民革命党成立之时就明确宣布:老挝人民党是马克思列宁主义政党。在此后的岁月里,老挝人民革命党始终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把马克思列宁主义作为党的思想基础,不断结合老挝的实际情况,吸收和运用人类文明的成果和世界各国的经验,丰富和发展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宝库。老挝人民革命党强调,要增强主动性和创造性,深入研究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联系新的条件和实际,运用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来解决老挝社会主义建设中的具体问题。需要指出的是,老挝目前还没有提出老挝化的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本质,老挝强调,过去对社会主义的认识犯了理想主义法律治理国家,转变政府职能,加强对市场经济的宏观管理,建设各个方面都十分坚强稳健的党。

(四)判断当今世界的时代特征

在判断时代特征方面,老挝认为,当今时代的本质并未发生改变,仍然处在由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时代,要警惕并坚决回击敌对势力针对老挝所实施的 “和平演变”战略。资本主义的本质没有发生改变,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将是长期而曲折的历史过程。在对外开放的过程中,老挝要坚持自己的原则,继续向社会主义迈进。关于经济全球化,老挝认为,经济全球化是大势所趋,老挝要抓住良机发展自己。

三、马克思主义在老挝发展的经验与启示

马克思主义在老挝发展的历史证明,社会主义国家不能放弃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否则必然会使国家走向失败的歧途。不能照搬他国模式,只有实行改革开放,走适合本国国情的发展道路,社会主义才会充满活力。不断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社会主义的优越性才能充分显示,人民群众对社会主义的信念才能不断坚定。发扬独立自主精神,才能转变经济发展严重依赖外援的状况。坚持党的领导,才能确保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取得胜利。

(一)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以夯实党的理论基础

“苏东剧变”以后,世界社会主义运动进入低潮,作为社会主义国家的老挝受到巨大冲击。老挝强调,“苏东剧变”只能表明苏联社会主义模式失败了,但社会主义仍然具有强大的生命力,老挝走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丝毫不会动摇。“苏东剧变”之后不久,老挝人民革命党即在四届八中全会提出革新开放必须坚持社会主义、马克思列宁主义、党的领导、民主集中制、人民民主专政、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相结合这 “六项基本原则”。

(二)进行革新开放以探寻适合本国国情的发展道路

像其他所有社会主义国家那样,老挝在建国初期也全面照搬了苏联模式,着重强调生产关系的变革。由于老挝制定的直接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政策严重脱离了本国国情,致使私营工商业主和农民的利益严重受损,并且遭到他们的反对,使老挝的经济陷入困境。直到20世纪80年代中期,老挝仍然是世界上最不发达的国家之一。脱离了老挝实际的社会主义过渡政策,给老挝造成了严重的后果,促使老挝人民革命党进行了深刻的反省,认识到原有高度集中的经济管理体制存在着官僚主义和忽视经济效益等诸多弊端,对部分政策进行调整,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已经成为老挝的燃眉之急。1986年11月,老挝人民革命党 “四大”总结了照搬苏联模式的教训,强调老挝经济总体而言还是自然性质的、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老挝搞革命和建设不能毫无选择地抄袭某一国家的模式,而必须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本国国情相结合,走具有本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在这次大会上明确提出了革新开放的战略方针。革新开放以来,老挝对自身所处的社会发展阶段进行了重新的认识,认为老挝目前仍然处在向社会主义过渡作准备的阶段,提出建设具有老挝特色的 “过渡时期”的社会主义,为向社会主义过渡创造条件。

(三)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以坚定社会主义信念

“苏东剧变”的教训已经说明,只有不断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才能充分显示,人民群众对社会主义的信念才能不断坚定。老挝认为,改革开放是新时期发展社会主义、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必然选择,老挝要以解除人民贫困为首要任务,通过革新开放 “领导国家走出不发达国家的行列”, “改变落后的生活方式”。①许 梅:《柬埔寨、老挝政治经济发展现状》,《东南亚研究》2002年第1期。革新开放政策的实行,使老挝的总产值、国民收入、农业产值和工业产值等都有了成倍的增长,极大地促进了老挝的经济发展,成为世界上少数几个实现经济增长的最落后的发展中国家之一。老挝进行 “全面革新”后,经济虽然有了较大的发展,但仍然属于世界最不发达国家的行列,摆脱贫困仍是摆在老挝党面前的紧迫任务。2001年 3月,老挝人民革命党召开“七大”,提出了到2020年国家长远发展战略目标,规定到2020年老挝将摆脱贫穷,人民生活水平增长3倍,为进入社会主义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

(四)发扬独立自主精神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老挝是一个资源丰富,但受长期依赖外援的国家,民众的 “等、靠、要”思想严重,缺乏自力更生的进取精神。老挝在经济发展上体现为“三靠”:维持国家财政靠外援,进行基本建设靠外资,供应国内市场靠外国商品。老挝在经济上对泰国形成了很强的依赖性,这对老挝建国后经济社会的发展起到了非常大的作用。不过,老挝的这种依赖型经济是非常脆弱的,特别容易受到经济危机的冲击。1997年首先从泰国爆发的东南亚经济危机,就使老挝的经济受到了很大的冲击。由于泰币 (泰铢)在老挝全国都可以流通,因此受泰铢贬值的牵动,老币 (基普)大幅度贬值;受老币贬值的影响,老挝的市场日渐萧条,许多商店倒闭,而泰国商品的大量涌入又使得老挝厂商雪上加霜;泰国公司在老挝兴建或拟建的工程项目大量停工或延期;外商投资下降;出口减少。②马树洪:《东南亚金融危机对老挝经济的影响及其走势》,《东南亚》1998年第2期。经济危机爆发以后,老挝在提出自力更生克服困难的同时,也强调要千方百计扩大外来合作,积极争取外援。为了加强对金融的管理和监控,还制定了相关的政策措施。正是鉴于历史的经验和教训,2001年老挝人民革命党 “七大”强调,既要发扬独立自主的精神,也要积极争取国外的援助。

(五)坚持党的领导以确保社会主义不断取得成功

革新开放以来,老挝经历了 “苏东剧变”和金融危机对社会主义革新开放事业的冲击,但在老挝人民革命党的坚强领导下,社会安定,经济持续、稳步发展,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成就。老挝认为,老挝人民革命党对全社会的领导,是国家稳步迈向既定目标的决定因素,必须注重党的建设问题。要始终坚持以马列主义为指导,不断增强党的领导核心作用,从政治思想、组织机构、领导方法、监督管理和干部建设等五个方面加强党建工作。老挝党的 “七大”把加强党的建设视为一条重要经验,作为今后工作的指导方针。老挝人民革命党强调,要加强党的建设和党的团结,坚持民主集中制,反对个人自由主义、多党制、官僚主义和消极现象,加强党的干部队伍建设,进一步巩固和提升党的执政地位。

历史表明,社会主义国家的革命、建设和改革要想取得胜利,最为关键的就是各国人民在各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各国具体情况相结合,找到各国自己的革命、建设和改革的道路。老挝这个社会主义国家在建设具有本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上,不断拓展马克思主义与本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道路,让我们看到了马克思主义的真理性和世界社会主义复兴的希望。

(责任编辑 成 然)

齐英艳,北京邮电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博士 (北京,100876)。

猜你喜欢

马克思列宁主义革新老挝
老挝肉牛输华实现突破
朝发夕至 乘着火车去老挝
周克芹纪念:捍卫与革新
复旧运转
继续努力,不断革新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确立
论毛泽东的马克思主义观
论毛泽东的马克思主义观
伝統の極みを吸収し大胆に革新 篆刻家 駱芃芃 氏
关于本刊纪念“五四”社论答读者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