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湾电站和谐企地建设的探索与研究

2015-04-08彭建新华能澜沧江水电股份有限公司小湾水电厂云南大理675702

水力发电 2015年10期
关键词:小湾驻地电站

张 俊,彭建新(华能澜沧江水电股份有限公司小湾水电厂,云南 大理 675702)

小湾电站和谐企地建设的探索与研究

张俊,彭建新
(华能澜沧江水电股份有限公司小湾水电厂,云南大理 675702)

提高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促进社会和谐,是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根本目的。大型水电项目多处于经济不发达地区,如何实现电站与当地的和谐发展,是一个长期困扰水电企业的难题。小湾水电站,在创世界一流企业过程中,积极发挥国有企业自身优势,认真落实以工促农、以工哺农要求,提出了和谐企地建设1352工作思路,在企业发展的同时,让驻地百姓共享发展成果,取得了良好的实效。

和谐企地关系;建设;小湾水电站

1 和谐企地建设背景及意义

1.1和谐企地建设的背景

电力供应的安全、稳定,是国民经济健康、稳定、持续协调发展的重要前提,是社会安定,人民正常生活的保证。大型水电项目多处于经济不发达地区,在切实做好征地移民工作、实现移民“搬得出、稳得住、能发展”目标的同时,如何实现电站与当地群众的和谐发展,是一个长期困扰水电企业的难题。

小湾水电站是国家西电东送的重点工程,所在地小湾东镇岔江村辖13个自然村,农村人口2 318人,其中98%为彝族。作为山区少数民族村,居民文化程度较低,观念落后,发展意识不强,加之资源贫乏、自然条件差等因素的影响,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较低,普遍存在饮水难、出行难、上学难、就医难、致富难等问题。水电站建设将先进的工业文明带进了落后的农村,库区和电站周边发生了巨大的新变化,对地方经济发展发挥了显著的促进和拉动作用。但作为现代化大工业和周边落后的农业生产生活环境之间,村民破坏电力安全设施、影响电站建设的事件时有发生,仍然存在诸多不和谐因素,急需得到有效化解。

在华能集团公司成长壮大的发展历程中,培育和积淀了丰厚的精神财富和文化底蕴,逐步形成了以“三色”公司(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服务的“红色”公司,注重科技、保护环境的“绿色”公司,坚持与时俱进、学习创新、面向世界的“蓝色”公司)为主要特征、个性鲜明、富有时代气息的企业文化理念体系。电站秉承华能集团公司“三色”使命要求,牢固树立和谐发展思想,坚持企业社会责任观,充分发挥大型水电站的辐射带头作用,让现代工业文明成为拉动地方经济发展的引擎,让驻地百姓共享社会发展成果,以企地小和谐促进社会大和谐,争当探索水电和谐发展新路子的先锋军。

1.2和谐企地建设的意义

和谐企地建设的意义:一是保障企业长周期稳定运营,营造安全和谐平安电力生产运营环境的现实问题。二是推动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小湾电站突出的经济规模、创新能力和增长能力,使其具备了作为当地经济“助推器”的所有特质,是企业推进当地经济发展,促进企地和谐的重要资源。三是创建世界一流企业的迫切需要。按照国资委提出的“做强做优中央企业,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世界一流企业”要求,明确把培育具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优秀的企业文化,具有较大的社会贡献、广泛良好的社会影响力和美誉度的“一流的品牌形象”作为创建世界一流企业的目标之一,是国有企业勇于承担社会责任,推进企业和地方和谐发展争创一流企业的重要工作。

如何让驻地百姓共享发展成果?如何让现代工业文明成果惠及驻地百姓?如何把电站建设成当地经济发展的“助推器”?华能澜沧江水电有限公司在小湾水电站建设中围绕“建设一座电站、带动一方经济、保护一片环境、造福一方百姓、共建一方和谐”的水电和谐开发理念,把和谐水电建设作为促进企业发展的重要工作,提出了和谐企地建设1352工作思路(即,围绕一条主线以推进企地和谐为主线,依托三个优势,落实五项举措,实现两个融合)。通过十多年来的持续推进和不断调整完善,利用企业现代工业资源、文化、科技和人员的小优势撬动了地方经济发展的大杠杆,初步形成了企业和地方相互支持、共建和谐、共谋发展的和谐共建氛围,取得了实实在在的成效。

2 和谐企地建设的实践

2.1依托三个优势

企业和地方的和谐发展,只有认清彼此的优势,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彼此的优势,才能更好地实现两者的互补、互惠和互赢。小湾水电站在和谐企地建设中,坚持从实际出发,认真分析自身的优势,充分利用自身的优势,以实现带动当地发展、和谐共赢的局面。

(1)资源优势。如何挖掘利用好电站资源优势,解决驻地群众最直接、最迫切、最关心的现实问题,是电站和谐企地建设的切入点。2006年,集团公司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澜沧江“百千万工程”云南行动计划正式启动,到2010年基本实施完成。从2012年起,集团公司启动新一轮“百千万工程”,对澜沧江流域电站周边地区给予力所能及支持。电站紧抓机遇,充分发挥自身的资源优势,利用“百千万工程”和“新百千万工程”,力所能及地帮助改善电站周边群众生产、生活、文化、医疗条件,赢得了群众的认可。

(2)知识优势。因驻地群众文化程度较低,思想不解放等因素,导致发展意识不强,等靠要思想严重。所以,在解决好驻地群众基本生活条件的基础上,如何用自身的知识优势来影响和改变驻地百姓的思想认识是和谐企地建设的关键点。电站先后荣获“全国创先争优先进基层党组织”、“全国文明单位”、“全国企业文化建设先进单位”等荣誉称号,加上电站定期开展的“小湾讲坛”专题讲座、“员工讲学”等理论学习平台,为电站和谐企地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组织保证和思想保证,力促驻地群众解放观念、更新生产和生活观念,增强脱贫致富意识。

(3)队伍优势。电站员工85%以上为大学本科学历,有较高的综合素质,具备了帮扶驻地村民、结对困难家庭的队伍优势;且电站员工平均年龄29岁,80%为青年人,有着践行社会责任较高的热情。电站成立了青年志愿者服务队暨郭明义爱心团队、少先辅导队等,坚持情系于民,通过定期开展帮扶和志愿者活动,带动广大员工不断深入到和谐企地建设中。

2.2扎实落实五项举措

小湾水电站按照早谋划、早布局、早开展的工作思路,充分利用、发挥电站的三个优势,立足解决和谐企地建设中的现实矛盾和问题,选定和谐企地建设中需要解决的首要与次要问题,将点、线、面结合,勾画出了和谐企地建设的“路线图”。

2.2.1认真落实“百千万工程”

利用电站的资源优势,按照“积极参与、尽力而为、务求实效”的原则,从驻地群众最直接、最迫切、最关心的现实问题入手,认真落实“百千万工程”,用实实在在的投入切实解决驻地普遍存在的饮水难、出行难、上学难等问题。

截止到2014年,小湾水电站共帮助周边地区建设完善农村中小学项目11项、农村卫生室6个、农村文化室9个、整治村容村貌17项,资助库区周边310名乡村教师、100名乡村医生开展业务培训、资助4万名群众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资助7 615人农村劳动力就业转移转业培训、资助250名初高中毕业生,一对一结对资助困难中小学生1 363对,惠及南涧、凤庆直接受益群众已逾51 000多人。

2.2.2深入开展企村结对共建

在解决好饮水难、出行难、上学难等问题后,如何加强群众与电站之间沟通与联系、改变群众的认识、最大程度地争取群众的理解,是电站在构建和谐企地长效机制中亟需解决的问题。

小湾水电站充分利用自身组织优势,创造性地开展与地方的结对共建工作。电站水库党支部与岔江村党总支结对,充分加强与地方党组织、群众的交流联系,提倡与群众的价值共享,最大程度地争取当地百姓的理解,构建和谐水电开发建设的良好氛围。

(1)建立双方党组织交流沟通机制,在加强思想武装中结对共建。统一思想是统一行动的前提,电站本着抓工作先抓思想的认识,邀请云南省省委党校知名教授为两支部党员进行专题讲座,组织水库党支部与岔江村党总支全体党员共同学习新党章,共过组织生活,开展党员代表座谈、调研,在活动交流中增进相互了解,提高思想认识。

(2)建立帮扶机制,在互帮互助中结对共建。抓住矛盾的根源是解决矛盾的关键。电站周边百姓因受资源贫乏、自然条件差等因素影响,发生过因穷思变的违法行为。为了充分了解库区群众的实际困难和需求,增强各项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电站水库党支部与岔江村党总支联合开展群众生活状况调研,深入了解库区群众的思想动态和生活状况,以竭尽所能地解决群众困难。电站连续6年选派新农村建设指导员开展新农村指导工作,帮助群众开展农村基层组织建设,进行村容村貌整治和农村教育等。通过用真心换真情,与库区百姓建立了深厚的感情纽带,形成企地一家亲的和谐氛围。

(3)在文化扶持中结对共建。因每个人所处的环境、自身素质和精神需求的不同,人与自然、人与人、企业与地方等的矛盾就难免存在。从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看,人们解决这些矛盾常常采取多种手段,而依靠文化的力量去化解这些矛盾就是其中不可或缺的方法。法律、道德、理想、礼俗等文化因子,内含着社会主体可以“做什么”和“哪些不可做”,“应该怎样做”和“不应该怎样做”的蕴意。所以,要化解人与人、人与社会、企业与地方等重重矛盾,就必须依靠文化的熏陶、教化和激励作用,发挥先进文化的凝聚、润滑和整合作用,通过有说服力、贴近民众的方式,将真诚、公平、正义等文化因子潜移默化的植入库区群众的心中。只有这样,企地才能健康、有序、和谐地持续发展。

(4)开展知识帮扶,提高群众的综合能力是根本。电站多次组织员工赴驻村开展地质灾害防治、库区相关法律法规、破坏电力设施违法及案例教育活动,不断开拓群众视野,增强大局意识,丰富知识结构,提升综合素质和能力,促进了地方和企业的文化互融。

(5)关心库区下一代成长,积极支持教育事业是关键。电站先后帮助驻地小学购置了教学设备、淋浴设备,修建了篮球场、实验室、德育展览室、多媒体室、食堂雨棚等,改善了上万名学生的学习、生活条件。

(6)帮助挖掘本地彝族特色文化,推进精神文明建设是重点。电站秉承物质文明、精神文明“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方针,积极帮助岔江村成立自己的展览室、群众艺术馆,并针对彝族当地彝族民族、民俗文化特点,向民族文化专业人士咨询彝族文化内容,对岔江村“文艺队”对歌、跳菜、乐器等具体内容和文艺节目表现形式等方面进行指导,打造岔江村精品节目。

2.2.3发挥本土优势,创新产业扶持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电站在履行好企业的社会责任、争取群众理解的基础上,积极推进库区群众的创业行动:

一要发挥本土资源优势,扶持创办村级农业合作社。在电站的大力扶持下,岔江村成立了村级农业专业合作社,企业、政府、农户三方联动,通过电站注资赠送股份、技术支持、人才培养、项目合作等方式扶持岔江村集体经济发展。2011年社员们一次分红每股100元,2012年二次分红每股200元,2013年每股分红250元,2014年每股分红500元,收益到达100%,成为了一个共同致富的平台。在合作社的带领和影响下,当地的部分老百姓一改往日“等靠要”的思路,许多外出打工的群众也转为回家创业,转变了经济发展思路,主动开起了农家乐、生态乌骨鸡养殖场等,有效改善了当地在以前仅靠种植农作物发展经济的单一思路。

二要充分发挥企业优势,为驻地经济发展提供技术支撑。考虑到当地老百姓受教育程度较、文化素质低等因素,电站先后邀请云南农大农业专家进行现场考察,为发展特色农业提供产业发展思路和技术帮助。同时,多次开展驻地百姓取证技术培训,外聘专家专门到电站现场讲授架子工、电焊工、电工等职业技能知识并开展取证培训,不断提升驻地百姓的技术水平。

2.2.4创造就业机会,实现“家门口”就业

企业发展、百姓也要发展,让利农民,但更要让他们实现自我劳动、自我发展。电站积极创造符合当地群众特点的就业机会,有效解决了群众就业难的问题,同时也解决了社会普遍存在的留守老人和留守儿童的社会问题。

电站结合当地土壤和气候条件,开创性利用当地农业发展优势,由企业牵头联合当地百姓,按照企业出资、农户参与的种养发展模式,发展白菜、香蕉等经济作物综合种植,牛、羊等家禽类养殖,有效缓解了当地剩余劳动力在家门口转移就业难的问题,促进了当地和谐发展。

2.2.5开展志愿者服务,传递真情暖人心

电站充分发挥电站青年员工高学历、有热情、有能力、有活力的特点,把青年志愿者服务作为推进和谐企地建设的一个重要抓手。自2012年3月成立小湾电站青年志愿者服务队暨郭明义爱心团队以来,服务队重点开展了环境保护、知识普及、慰问五保户、孤寡老人,技术指导等相关志愿服务工作。电站团委定期开展“爱心圆梦行动”和“送文具、送书本、送电影、送知识、送文艺”“五送”进校园活动。为附近的12所中小学赠送了101台旧彩色电视机,为两所学校组建了深山中的第一支军乐队,和三所小学联合开展了“校外辅导员”活动。27名优秀员工走进校园定期进行义务授课,新颖有趣的课件和教学内容进一步丰富了学生们的课堂生活。

截至2014年,青年志愿者服务队走村串寨2 000余公里,开展志愿服务活动100余次,帮助库区困难家庭400余户1 200多人次,开展校外课程辅导540余次,辅导周边学校学生6 000余人次,以实实在在的行动诠释着“帮助他人,快乐自己”的服务理念。

2.3有效促进“两个”融合

2.3.1文化融合

企业文化不可能脱离本土文化而孤立存在,它必须有机地融合本土文化的积极因素,并不断地发展,才会更具生命力。将企业文化与当地少数民族文化风俗相结合,是构建和谐企地的重点、特点和亮点。电站坚持将企业的先进面同当地民族文化的质朴面相结合,通过开展知识帮扶、教育帮扶等活动,积极参与地方精神文明建设,融入地方文化,赢得了当地百姓对华能集团公司“三色”文化的认可、对电站企业文化的认可,不断促进电站企业文化与本土文化的交融和发展。

2.3.2发展融合

共赢才有共享,只有建立深度融合的企地关系,强化发展的融合,才能做到相互促进。电站积极创造综合养殖、绿化用工、保洁、保安等符合当地群众特点的就业机会,让他们参与电站的工作,共同促进电站的发展。小湾水电站与地方及当地群众的关系更加融洽,对电站建设更加理解、支持,原来出现的集体上访、堵路等严重影响生产甚至导致工程短期停工的事件已经消失,营造了企业安全稳定生产发展的良好环境,一些棘手的社会问题逐步得到解决。现在,有越来越多的驻地百姓白天在电站工作,晚上回家照顾家庭,有效减少了“留守儿童”、“空巢老人”现象,形成了共赢共享、深度融合的企地关系。

3 和谐企地建设的成效

3.1探索出了和谐水电建设的思路

小湾电站的一系列全新的思路,打破了原有各种条条框框的束缚,变被动为主动,在企业发展的同时,主动承担社会责任,不再将与地方群众和谐共处当作一种负担,而是积极主动帮助其发展致富,共享工程建设带来的成果。

3.2营造了和谐发展环境

企村结对共建活动的开展,极大地促进了企地和谐,一些长期存在的矛盾得到有效化解,电站与当地群众结下深厚的鱼水情,广大群众越来越多地感受到了电站建设为他们带来的新变化、新机遇,对电站更加理解支持,与电站建设有关的群体性事件不再发生,当地百姓与水电站和谐共建、共谋发展。

3.3带动了驻地的经济发展

电站一系列做法让村内基础设施得到改善,群众的生活水平得到了大幅度提升,村民的发展意识不断增强,思想观念不断转变,一些适合当地特点的产业发展思路逐步实施,老百姓也参与到电站的维护管理中来,让当地群众实实在在感受到了电站建设带来的好处,共享电站发展的成果。

4 结语

开展和谐企地共建是一项系统而长期的工程,需要我们坚持不懈的努力和探索。在以后的企地和谐共建中,还需要我们继续发挥电站自身优势,加强载体建设,强化文化融合、发展融合,将现代工业文明根植于库区和电站驻地群众心中,以文化软实力助推当地经济发展,并将实践转化成理论研究成果,进一步推广应用。

(责任编辑陈萍)

Exploration and Research on Harmonious Enterprise-Local Relationship Building of Xiaowan Hydropower Station

ZHANG Jun,PENG Jianxin
(Huaneng Hydro Lancang Xiaowan Hydropower Plant,Dali 675702,Yunnan,China)

The improvement of people's material and cultural living standards and the promotion of social harmony are the fundamental purposes of reform and opening up and socialist modernization construction.Large-scale hydropower projects usually locate in economic undeveloped areas,so how to achieve the harmonious development between power station and locals is a long-standing problem for hydropower enterprises.In the process of creating a world-class enterprise,Xiaowan Hydropower Station actively plays the advantages of state-owned enterprises to earnestly practice the requirements of“Industry promoting agriculture,Industry feeding agriculture”,and the“1352”idea for building harmonious enterprise-local relationship is also proposed.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idea has achieved good effects on sharing development fruits with local people.

harmonious enterprise-local relationship;build;Xiaowan Hydropower Station

TV741(274)

B

0559-9342(2015)10-0005-04

2015-07-21

张俊(1970—),男,云南会泽人,高级经济师,小湾电厂党委书记、纪委书记、电厂副厂长.

猜你喜欢

小湾驻地电站
Whale of a time spreads joy
三峡电站再创新高
低影响开发(LID)在光伏电站中的应用
日防相视察自卫队宫古岛驻地遭抗议
新疆不同驻地官兵职业倦怠状况调查分析
小湾拱坝应力监测资料分析
澜沧江流域小湾、糯扎渡水库地震台网震级完备性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