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探访王瑶卿故居梨园“通天教主”

2015-04-07陆扬

时尚北京 2015年3期
关键词:培英谭鑫培程砚秋

陆扬

在梨园界,他旦角表演艺术至为出色,创造了独具特色的“王派”;他青衣、花旦、刀马旦无一不能,人称花衫一行;清末民初,他在京剧界的声望与“伶界大王”谭鑫培共孚绝响,瑜亮互映并论,时人谓之“老生青衣皆京中第一角色”,他就是“通天教主”王瑶卿。

王瑶卿

(1881-1954),原名瑞臻,字雅庭,别号菊痴,艺名瑶卿,晚号瑶青。祖籍江苏清江(现在淮安)。著名京剧表演艺人家、教育家。他将青衣、花旦、武旦融合一体,创造了“花衫”行当,在唱腔、表演、服装、化妆等方面,都作了大胆的改革。“四大名旦”得其授教而成大家,曾任中国戏曲学校校长。

沿着煤市街由北往南走,快到珠市口大街,路西有一条极不起眼的胡同,这里便是培英胡同。培英胡同很窄,窄的只有自行车和行人可以通行。沿着胡同东口往里走,快到胡同中部,南面有一条大约十来米长但不通行的巷子。巷口墙上钉着一块汉白玉的铭牌,标示着这里曾住过京剧名家王瑶卿。

走到巷子的尽头,有一处普通的大杂院,门牌上写着“培英胡同20号”。培英胡同在明代刊印的《京师五城坊巷胡同集》中记为“马神庙街”,因胡同中有座马神庙,以此得名。清乾隆时,为区别于相邻的小马神庙胡同,而称此胡同为大马神庙胡同。昔日,大马神庙胡同虽然普通,却很出名,特别在戏曲界人人皆知,因为王瑶卿就住在这里。现在的培英胡同20号便是曾经的大马神庙28号。

故居里如今被搭建了很多房子,住了不少户人家。院子里自行车、洗衣机、椅子、垃圾桶甚至还有床板,被胡乱地放置在院子的各处。住在这里的人一定想不到,昔日每当日影西斜、华灯初上之时,人们从京城四面八方而来,近处徒步而来,远道乘车而至,相继云集于此,将这里挤得水泄不通。

如果时光可以倒退,这座四合院里有高大的五间北房,中间为堂屋,条案上供有佛龛。堂屋东侧门的横眉上横置清末书法家魏铁珊所书的斋名“古瑁轩”,顾名思义,即珍藏古玩之屋。云集于此的来者中除问艺的演员外,还有文学界的陈墨香、罗瘿公等;国画家齐白石、陈半丁等;名医汪逢春、孔伯华、萧龙友、杨仲武;金石家孙冠宇、孙润宇等;还有京城有名的“八大少”乃至宛平县县长、北平市长、中央广播电台台长等政界官员。但凡来“古瑁轩”者,不分职业、不论长幼,均一视同仁、畅所欲言。大马神庙的“古瑁轩”,历史上曾是一座艺术殿堂,而“古瑁轩”的主人正是有着“通天教主”之称的王瑶卿。

梨园世家 革新先驱

王瑶卿出生在梨园世家,父亲是著名昆曲演员王绚云,清咸丰年间进京,搭“四喜班”,并自立“绚云堂”(后改“怡云堂”),是清咸丰、同治年间的名伶。母亲是“同光十三绝”老旦郝兰田之女。据说,父母来京城之时,王瑶卿尚怀在母腹中,所以王瑶卿出生在北京。

王瑶卿自幼受艺术熏陶,9岁时从师田宝琳开蒙学青衣,后入四大徽班之一的“三庆班”向崇富贵学武功。但不久,父亲去世,家道中落。王瑶卿乃入程长庚所办“四箴堂”科班,从谢双寿等学皮黄青衣,同时又分别向张正荃、杜蝶云学青衣和刀马旦,并得钱金福教把子功,从此有了文武兼备的基础功底及众多剧目熏陶,大体囊括了京剧旦角表演程式各种基本技艺。

1894年,13岁的王瑶卿借三庆班之台,演出了《祭塔》,因此崭露头角。后与裘桂仙、鲍吉祥、时慧宝等共搭陈丹桂的“小鸿奎”班,“万盏灯”李紫珊传授其《虹霓关》,李紫珊演此戏时,王瑶卿饰丫环。王瑶卿因此戏而走红,小有名气。

16岁时,王瑶卿即进入名角如林的“福寿班”。次年因“倒仓”(戏曲演员在青春期发育时嗓音变低或变哑)息演。同年与杨朵仙之女成婚。19岁嗓音复原,二进福寿班,得陈得霖提携,让其演主角,并陪其演配角。自此王瑶卿进入了名演员的行列。

1900年,八国联军侵入北京,戏班停演,王瑶卿只得在东城家中用功,有时到票房练戏。21岁三进福寿班,兼演青衣、刀马旦之戏,并对《儿女英雄传》、《雁门关》等戏,大胆地进行了革新尝试。

光绪三十年(1904年),王瑶卿经陈德霖、余玉琴介绍,进宫补去世的时小福之差,为皇室演出。他与已在宫中的谭鑫培经常合演《南天门》、《牧羊圈》等戏,尤其是《汾河湾》颇受慈禧赏识。一次为慈禧改的已无法演唱的昆曲《铲道除邪》谱成京剧,得到了慈禧的特殊奖赏。

谭鑫培对王瑶卿十分器重,经常以王瑶卿主演的《玉堂春》压大轴,并甘心为他配演蓝袍(刘秉义)。谭鑫培、王瑶卿密切合作长达五年之久,被誉为“京剧二妙”。1909年,王瑶卿自己挑班,在东安市场的“丹桂园”演出,改变了以往生行领衔的局面。在京剧史上,生、旦并驾齐驱,即从王瑶卿开始;旦行独立门户,自成一派他是首创。他与谭鑫培势均力敌,时人把此两位誉为“梨园汤武”。

王瑶卿的鼎盛时期,正值光绪年间。当时旦角各行界限划分极严,老一辈演员都恪守旧规,无人胆敢逾越这条鸿沟。虽然王瑶卿青衣、花旦、刀马旦无一不精,但只能演青衣,深感不能兼演的苦衷。在谭鑫培革新精神鼓舞下,王瑶卿在他30岁的时候,首创了融青衣、花旦、刀马旦于一体的“花衫”行当,极大地丰富了旦行的艺术表演。

王瑶卿对唱、念、做、打都进行了一系列的创新。他极重“以形传神”,故对化妆、服饰、鞋履、扮相、砌末、把子等诸多方面,都精心改进。此类的革新,举不胜举。

桃李满门 授业有道

1926年以后,王瑶卿因“塌中”失声而离开舞台,转而专事课徒授艺。他教出了一大批顶级的京剧表演艺术家,“四大名旦”均请益王门,出入“大马神庙”的门生弟子四百余位,堪称托起民国京剧发展的半壁江山。因而,王瑶卿和他的“大马神庙”是中国京剧史上一个无法绕过的人和存在。

由于王瑶卿精通京剧艺术的博大精深,因而其教学方法十分得当。他要求学生循序渐进,由简而繁;在排练过程中,要求学生熟知全剧,通晓各行;在塑造人物形象时,要求学生自然逼真,以神夺形。

他教过著名的“四大名旦”、“四小名旦”,晚些的杜近芳、刘秀荣等众多京剧名家也都受过他的指导。对梅兰芳、程砚秋、尚小云、荀慧生四人,他根据四人特长分别培养,并成为各自的流派创始人,于是就有了梅兰芳的“雍容华贵”、程砚秋的“深沉悲壮”、尚小云的“刚劲秀丽”、荀慧生的“妩媚洒脱”。

梅兰芳一次观看了王瑶卿在《虹霓关》中“花衫”表演之后,忽有一种豁然开朗之感,便欲拜王瑶卿为师。王瑶卿因与梅兰芳同辈,虽说收梅兰芳为徒,但仍以兄弟相称。王瑶卿对梅兰芳亦师亦友,他把自己的一些拿手好戏与重要心得毫无保留地传授给了梅兰芳。有人说“花衫”的首创是王瑶卿,而将“花衫”发扬光大的则是梅兰芳。

程砚秋拜在王瑶卿名下的时候,已经快二十岁了,也过了仓期。王瑶卿一看,凭他的嗓子,如果还按老腔唱下去,长成大人以后,观众便不会原谅他的童子音。于是他自出机杼,凑合程砚秋的嗓子,编了些若断若续、走偏锋的险腔,以纤巧、宛转取胜。没想到台底下对这种新颖的腔调,好奇、欣赏而喜爱,于是一炮而红。之后王瑶卿继续为程砚秋编谱新腔,而且对程砚秋的嗓子创了个新名词,称为“刚半音”。程腔从此奠定基础,以后竟风行南北,连嗓音原来很好的演员,都憋着嗓子唱程腔了。待到王瑶卿的艺术流行后,为梨园界所公认,方为其正名,誉“通天教主”为“一代宗师”之谓也。

新中国成立后,王瑶卿接任了中国戏曲学校校长职务。为造就京剧艺术的新一代人才,贡献出他晚年的全部精力,培养了成百上千的艺术之花,可谓桃李满天下。endprint

猜你喜欢

培英谭鑫培程砚秋
谭鑫培的“妙招”
谭鑫培的“妙招”
梅兰芳、程砚秋、齐如山与早期京剧导演
谭鑫培带头起哄
谭鑫培带头起哄
霍培英HUO PEI YING
梨园佳话
国门“巨蠹”的人生悲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