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蒲江滨河生态旅游研究

2015-04-05夏晗梅

四川水利 2015年4期
关键词:蒲江滨河生态旅游

夏晗梅

(蒲江水务局,四川 蒲江,611630)



蒲江滨河生态旅游研究

夏晗梅

(蒲江水务局,四川 蒲江,611630)

蒲江县 滨河生态 经验 努力方向 措施

根据蒲江县总体发展规划,1+1+10+100(指蒲江一个中等城市,一个小城市,十个特色场镇,100余个聚居点)将成为未来蒲江新型城乡形态。利用穿境而过的蒲江河、临溪河,依托“三山夹两河”的天然地形,全面提升蒲江滨河生态旅游水平,创新乡村旅游特色,培养乡村旅游品牌,发展乡村旅游经济,推动蒲江实施“三基地一新城”发展战略,具有十分重要而深远的意义。

1 滨河生态旅游探索经验与不足

蒲江县开展滨河生态旅游由来已久,从1980年代的朝阳湖景区到2000年代的石象湖生态景区,从五龙河谷的特色农家乐到临溪河畔的残城古镇,从寿安新城的剑桥小镇到临水而建的大溪谷体育公园,都是利用滨河、立足生态,开发有效的游览项目,创立了一个又一个的蒲江旅游品牌,较好地提升了蒲江知名度。综合分析,这些成功的经验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瞄准成都这座特大城市的巨大需求,较好地解决了蒲江人气不足、消费乏力的问题。蒲江是一个人口小县,自身消费能力有限,通过向成都这样的特大城市做好宣传,针对特大城市市民周末、节假日外出游玩的巨大市场,开展了游购娱吃住行一系列旅游配套工作,吸引了庞大的客源。在节假日,蒲江的酒店、特色餐馆几乎“人满为患”、一座难求,对蒲江的旅游起到了极大地推动作用;(2)通过解决交通问题,把区位劣势转化为区位优势。蒲江历史上是一个交通落后、思想闭塞的地方,交通成了制约当地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主要瓶颈。随着成雅高速公路、成新蒲快速通道、国道318线的通车和整治,蒲江成了成都、雅安、乐山等大中城市的交通节点,成为了成都平原经济圈与攀西地区经济增长极的交点。南来北往的客商、兴致盎然的游客,到蒲江游玩已经越来越便捷;(3)依靠自身良好生态环境,实现了筑巢引凤的战术。蒲江境内坝丘山俱全,地貌以浅丘为主,平均海拔高度534m,气候温润、冬无严寒、夏无酷暑、雨量充沛,年平均气温16.4℃。地表水水质优良,全县森林资源丰富,森林覆盖率达50.8%,人均绿地占有量为1200m2(接近欧洲城市人均绿地1600m2),城镇绿化覆盖率达37%,空气质量优良,是国家级生态县、四川省环境保护模范县、成都市生态环境最佳县。这些过硬生态环境和极富特色的生态农业,及大地吸引了游客,实现了一三产业互动;(4)大力办好节会活动。近年来,蒲江不断挖掘整合生态旅游资源、农业资源和美食资源,打造了一批在全市、全省乃至全国有较大影响力的乡村旅游主题活动。已成功打造“中国采茶节”、“保利石象湖郁金香(百合花)旅游节”、“蒲江·大溪谷樱桃节”、“成都乡村美食节”等具有较强影响力的大型乡村旅游节会活动。其中,“中国成都·保利石像湖郁金香(百合花)旅游节”是郁金香、百合花的盛宴;“成都乡村美食节”已成为成都周边区域市民心中最佳的乡村旅游品牌,在被“第六届中国国际美食旅游节组委会评为一等奖“最佳主题会场奖”。

但是,随着乡村旅游迅速发展,蒲江县生态旅游的疲态也渐渐显现,水环境恶化日趋明显,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1)规划引领不足、发展无序。特别是农家乐一哄而上,参差不齐,乱占耕地,乡村形态、房屋风貌没有特色;(2)生态旅游层次不高、精品不多,同质化、低水平现象严重;(3)环境保护不足、水质下降。特别是乡村酒店、农家乐等存在大量污水、垃圾无法处理、达标排放,导致河渠、沟岔污水横流、垃圾遍地;(4)生态旅游规模偏小、载体缺乏。蒲江很多乡村旅游接待点都是农户住房改建而来,普遍是规模有限,活动载体很少,临水的地方一般就是棋牌、垂钓等;(5)季节性明显、淡旺季悬殊。

2 提升滨河生态旅游水平努力的方向

2.1 确立一个提升滨河生态旅游水平的规划目标。规划要高起点、大视野,在档次上要近学国内、远学欧美;在针对性方面至少要立足西部、辐射全国。要通过蒲江河、临溪河两条河流,把蒲江一座中等城市、一座小城市、十个特色场镇和100余个聚居点像珍珠项链一样串联起来,同时,也是一种小型组团式布局,把蒲江的形态构建得更美、更有特色和韵味。

2.2 把全域纳入提升改造滨河的范围。在全县兴起打造滨河生态的热潮。重点要突出在蒲江河和临溪河两河的河谷地带,确定一个涉水方面的旅游主题,做足水文章,挖掘水文化,做到全域是景区,景区在滨河。

2.3 做优滨河生态旅游细胞工程。比如亲水景观规划建设、河道治理、湿地公园、干道绿道、桥梁改造、污水处理、垃圾分类和收集等基础设施规划建设、生态农业观光园区规划建设、居民聚居点建设和风貌再塑等。特别是河道治理要尊崇自然生态,尽量避免硬质堤防和钢筋混凝土,要利用滨河自然生态优势,开发旅游功能,开辟水上旅游线路,增强滨河地带可游性;适时建设湿地公园,大力发展生态观光、湿地观鸟、生态种植、游客体验等休闲娱乐活动,可以利用科研院校开展科普宣传、湿地研究、教学实习等湿地文化的发掘和传承;桥梁改造要与乡村环境相融,外联内通的大交通格局要进一步形成,要加快推动建设成蒲铁路、川藏铁路成都段和成都经济区环线高速公路。同时,依据滨河区域交通游览要求,建立健全滨河区域多种等级的道路交通网络系统,以满足景观系统不同交通功能的需要。污水治理要下真功夫,实行全流域截污、全方位治理,取缔所有直排口,严禁污水下河,取缔直排式养殖场,分段截污的污水能进入处理厂的,则就近输入污水处理厂,处理达标后排放;对无法进入污水处理厂的污水,要就近建设污水处理设施,就地处理达标后排放。对水面环境,要大力开展综合整治工作,全面实行水面保洁工作,及时打捞水面漂浮物和垃圾,装置拦漂设施,防止上游影响下游环境。

2.4 大力开展文化传承。比如对蒲江名人名作、历史典故、古树、古道、古桥、古庙、造像、雕塑、茶道、美食等等,进行深入挖掘和再现,特别要利用景观节点打造,展现地域文化特色和民俗风情,形成传承历史文脉,构建地域特色滨河生态廊道。

2.5 乡村酒店提档升级。重点要在硬件设施改造、接待规模扩大、服务水平提高方面着力,全面向星级酒店转型,让客人确实有宾至如归的感觉。

2.6 走产业融合、集团开发的路子,培养旅游、地产混合业态。比如体育公园与房产结合、水上活动与健身康体互补,招商引资引入业主开发,利用河流、湖泊开展漂流、滑水等参与性活动,把河边的滩地利用起来,以及利用蒲江的高岭土,开展手工艺品制造、陶艺制作、泥塑等等。把旅游活动产品进一步开发出来,留得住客人,让客人有玩的项目,实现旅游经济的不断发展。

3 提升滨河生态旅游水平的保障措施

3.1 加强领导和统筹。成立由县发改、财政、规划、国土、农发、林管、水务、建设、文广等县级部门和各个镇乡政府以及政府融资平台公司组成的工作推进协调机构,及时解决该项工作推进中的困难和问题。

3.2 把提升滨河生态旅游水平工作列入县乡政府的重要工作日程,明确相关政府和各职能部门责任,制定阶段工作计划和任务,保证规划建设工作的顺利开展。

3.3 制定项目年度实施计划,实行目标督查,确保在规定时间完成建设任务。提升蒲江滨河生态旅游水平项目是一个长期的系统性工程,其特点是周期长、投资大、经济效益较好,因此既要广泛筹集资金扶持性资金,也要制定灵活优惠的招商政策,引进社会资金和业主开发。除了县级相关部门要积极争取国家、省、市政策性资金外,还要采取合资、合作和股份经营、BOT、BT等运作方式,广纳社会资金,参与项目开发建设,以解决资金投入不足的问题。

3.4 适时开展项目实施阶段评估工作。提升蒲江滨河生态旅游水平没有完全可以照抄照搬的模式,对实施规划、效果、经济、社会等方面适时进行阶段评估和专家论证非常必要。对不适应蒲江实际情况的,及时做出调整和纠偏;对适合县情、效果突出的做法,要及时总结推广,确保提升滨河生态旅游水平始终沿着正确的方向进行。

F592.7(2714PJ

B

2095-1809(2015)04-0061-02

猜你喜欢

蒲江滨河生态旅游
观赏草研究概况及其在太原市滨河两路的应用
城市滨河湿地生态景观营造探索
宁都积极创建钩刀咀生态旅游型清洁小流域
自家农场一年销售2000 万 还把蒲江丑柑卖到北美 他是怎么做到的
乡建背景下乡土建筑植物景观探究——以蒲江明月村为例
早市名茶 蒲江雀舌
蒲江红心猕猴桃种植农业气候的研究
生态旅游对野生鸟类行为的影响探讨
生态旅游产品设计与规划研究
等待候鸟——第五山城步道滨河区灯光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