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茄子黄萎病发病症状及综合防治措施

2015-04-03李剑

上海蔬菜 2015年2期
关键词:黄萎病多菌灵病株

茄子黄萎病俗称半边疯、半边黄,是茄子的主要病害之一。茄子黄萎病多在门茄坐果后发病,盛果期病株急剧增加,严重影响了茄子的产量及品质。现将茄子黄萎病的发病症状及综合防治措施介绍如下。

1 发病症状

茄子黄萎病的症状有枯死型、黄斑型、黄色斑驳型3种类型,不论是哪种症状类型,均为全株性病害。苗期发病少,多在坐果后开始出现症状,以结果初期发病最盛。多由植株下、中部开始出现症状,初期叶缘及叶脉间褪绿变黄,随后逐渐变为褐色,叶片边缘向上卷曲,最后干枯脱落。发病初期,病株在晴天高温时出现萎蔫,早晚可恢复,病重后不再恢复,直至病株枯死。有的植株从一侧枝叶表现症状,并向上扩展,引起半面植株叶片变黄或半张叶片变黄,并向一侧扭曲。该病后期易与茄子枯萎病混淆,需检测病原菌方可区分。

2 发病条件

2.1 传播方式

病菌主要以菌丝体、厚垣孢子和微菌核随病残体在土壤中越冬,也可由种子带菌。越冬病菌由混有病残体的肥料和带菌土壤或茄科杂草,借助风、雨、水、种子、农事操作等传播。翌年初侵染主要从植株根部伤口或直接从幼根表皮和根毛侵入,条件适宜时萌发,在维管束内生长繁殖,并随液流分散至茎、叶和果实。

2.2 发病条件

气温19~25℃、土壤潮湿或浇水次数过多,发病率较高;此外,连作地、土质粘重、地势低洼、地温偏低(15℃以下)、冷空气频繁发生、偏施化肥造成土壤酸化、养分失调等导致茄子生长发育不良,抗病力下降,有利于病菌侵染,加速病害发生和蔓延。

3 防治措施

3.1 农业防治

3.1.1选用抗病品种 可选用长茄1号、吉茄1号、辽茄3号、长茄3号、鲁茄1号等早熟、耐低温抗病品种。

3.1.2轮作 与葱、蒜等非茄科作物轮作,有条件的地区可实行水旱轮作,采用大棚茄子(冬、春)—单季晚稻栽培方式,黄萎病发生较轻。

3.1.3嫁接防病 可用托鲁巴姆、野茄2号、苏茄1号、野生水茄等作砧木,防病效果较好。

3.1.4加强田间管理 茄子为喜温耐热、喜肥耐肥的作物,因此应做好大棚保温工作。科学施肥,苗期施足磷肥和腐熟有机肥;开花结果期增施钾肥和氮肥,同时在棚室内人工增施二氧化碳气肥,可解决大棚内因缺少二氧化碳对产量的影响;门茄采摘后及时追肥以及喷施1.8%爱多收水剂4000~5000倍液、绿芬威2号800~1000倍液等叶面肥,增强植株抗病性。

3.2 药剂防治

播种前可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浸种1~2h,随后催芽播种。苗床整平后,每m 2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g,拌细土撒施于畦面,然后播种。发病初期可选用77%可杀得微粒可湿性粉剂400~500倍液、50%多菌灵500倍液、50%琥胶肥酸铜(DT)可湿性粉剂350倍液、高锰酸钾1000倍液、20%甲基立林磷乳油800倍液等灌根防治,每株灌药液0.5kg,10d左右灌1次,连灌2~3次,并及时拔除病株。

植物保护

猜你喜欢

黄萎病多菌灵病株
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测定蔬菜中多菌灵的不确定度评定
番茄髓部坏死病空间分布格局与参数特征应用研究
豌豆抗白粉病资源田间评价试验
农药多菌灵降解菌的分离及其降解效能研究
中国南北方禽流感病毒蛋白进化差异的探究
绩溪县水稻纹枯病发生特点及防治意见
浙贝母中多菌灵残留量测定及急性膳食摄入风险评估
啤酒中的“多菌灵”会致癌,它真的有那么毒吗?
天麻抗真菌蛋白基因或可防治棉花黄萎病
不同枯草芽孢杆菌制剂防治棉花黄萎病药效试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