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试论陶渊明《杂诗·其二》的艺术魅力

2015-04-02李军峰

关键词:杂诗壮志陶渊明

李军峰

(山东工艺美术学院,山东 济南 250014)

陶渊明是中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诗人之一。虽然后世的一些作家认为他的大部分诗歌特色是平淡自然,但也有学者提出了不同的看法,比如朱熹认为:“陶渊明诗,人皆说平淡,据某看,他自豪放,但豪放得来不觉耳。”[1]鲁迅认为:“陶潜先生在后人心目中,实在飘逸得太久了。……就是诗,除论客所佩服‘悠然见南山’之外,也还有‘精卫衔微木,将以填沧海。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之类的‘金刚怒目’式,在证明着他并非整天整夜的飘飘然。”[2]。从他的《杂诗·白日沦西阿》中,我们能看出作者对生命感到有限,而志业无成、生命之价值尚未能实现的忧患意识,也能领略出该诗独特的艺术魅力。

一、诗歌所蕴含的鲜明情感

在陶渊明的《杂诗·白日沦西阿》中,能感受到他对时光流逝,而壮志未酬的纠结心境。在诗歌的前四句,“白日沦西阿,素月出东岭。遥遥万里辉,荡荡空中景”,作者描写这无边无际的月色难道是怀着喜悦和欣赏的心情去享受月夜的美景吗?显然不是。表面是写景,写日月升降,这对于一般人看来不会有任何感触和联想。然而对于陶渊明而言,由于受到儒家“大济苍生”思想的影响和从小胸怀“猛志逸四海”的大志,这种自然的景色已经有了强烈的感情色彩,难免会引起他“时哉不与我,去乎若云浮”(刘琨《重赠卢湛》)的深沉感慨,反映了作者胸怀的宽广。《杂诗·其五》云:“忆我少壮时,无乐自欣豫。猛志逸四海,骞翮思远翥”,显然透露出陶渊明并非生来就想当隐士,他的退隐是由于对时代黑暗现实的不满,难以施展自己的才华和无法实践自己的人生抱负。因此,这四句诗歌正是诗人内心潜藏着的胸怀壮志在描写景物的自然宣泄,这又是一种不易为人察觉的豪放之情。

接下来,“风来入房户,中夜枕席冷。气变悟时易,不眠知夕永。欲言无予和,挥杯劝孤影”,更多显现的是作者在秋夜的一种感受和心境。诗人躺在床上,他忽然感觉到枕席是如此之冷。这种席子的冷,固然是由于时间已是半夜,由于“时易”,但是气候的变化并非是半夜才开始的,为什么诗人在这之前竟然一点也没有感受到这种气候的变化呢?显然,联系作者所处的时代背景以及生活状况,“中夜枕席冷”告诉我们的不仅是由于“气变悟时易”这样简单的生活常识,还应该有着更为丰富的内容。因为在此之前,作者看着眼前无边无际的月色,正沉浸在自己那“猛志逸四海”的回忆与幻想当中,忘记了时间,忘记了寒冷。经此夜风入户的惊动,诗人从回忆与幻想回到了现实,看清了自己所身处的困境,想到了时间的流逝,想到了壮志未酬的理想,不由得浑身一颤,感到了月夜的寒冷。宇宙之广阔和斗室之局促,这种空间和体积上的巨大反差,恰恰反映了作者的理想、壮志与他的实际处境的巨大矛盾。作者的壮志是在广袤的天地之间自由的驰骋,而现实的黑暗、吏治的腐败将他牢牢地束缚在这清冷的斗室之中,枕席之上。因此,他虽然躺在床上,却无法睡着,只能感受到漫漫长夜是那么的难熬。他终于起床,想找个知心朋友与他谈话。无奈之下,自己只好斟酒一杯,和自己的影子相对劝饮。这种孤独和无奈固然表现了作者的孤寂之情,但更多的是一种孤芳自赏的傲气,是一种“不为五斗米折腰”的高贵人格。虽然没有志同道合的朋友与之倾谈,没有心心相印的志士与之共饮,但自己忍受着孤独,品尝着这种寂寞之情。后世李白的《花间独酌》中“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所表现的孤傲之气,大概受到了这两句诗歌的影响。最后四句,“日月掷人去,有志不获骋。念此怀悲凄,终晓不能静”直抒胸臆。与前十句比较起来,这四句感情直白,但也仅仅是“掷”、“骋”这两个动词比较刚劲有力,而总的语气仍是较为平淡的。最后两句“念此怀悲凄,终晓不能静”的基调似乎更为深沉。

总之,通过对该诗内容的解读,一个空怀壮志的诗人形象凸显在我们面前,他的孤傲豪放之气在这些平淡浅显的诗句中显现出来。低沉的语调是他壮志未酬、理想受挫的结果,就象被困在陷阱中的已经挣扎得筋疲力尽的猛虎也只能发出低沉的吼声一般,并不能用来说明他本来就没有壮志。清代学者评价这首诗,认为“非豪杰之士不能为此言。”[3]算是抓住了这首诗在感情上的特点。

二、诗歌所凸显出的艺术风貌

这首诗风格上也独具特色,首先是诗歌的感情基调。作品通过描摹日月更迭,万里光辉的气象,一句“荡荡空中景”为全诗铺下了悲情的基调。接着诗人又用了晚风、冷席的灰色意象,写出了由于气象的转换发觉了四季更替。从而以“天寒”特殊的冷色调,渲染出作者内心的“心寒”,描绘了自己“不眠”的悲情心境。诗的末端把悲情的氛围推向了极致,想到自己坎坷的命运就只能暗自伤感,到天亮都不能平静下来。全诗充满了对人生的叹息,对命运的绝望。可以说,这首诗歌是陶渊明再现自己郁郁不得志的感情基调最为典型的一首。

其次,虽然这首诗歌的语言是平易浅显的,但同时又是精炼、准确和生动的。清代人在评论此诗时,对“日月掷人去”中的“掷”字评价很高,认为是“亦新亦妙”[4]。的确,一个“掷”,似乎是说作者被时间有意识地抛弃在后面去了,很生动地表现了诗人对时光流逝之快的焦虑心情。“白日沦西阿”一句也能说明诗人用词之准确。作者为何不说“红日沦西坠”而说“白日”呢?这是因为作者写的是山地景象。在山比较高而距离作者又比较近的情况下,太阳落山之时应该是白的,没有变红。而且山地太阳落得很早,白天短,更给人一种时光易逝的紧迫感,更容易引起“日月掷人去”的感慨。所以“白”字的使用是准确和精炼的。又如“欲言无予和”的“和”字也值得玩味。并不是说没有和我谈话之人,而且是说没有志向相投之人可以相互谈话。正是由于陶诗的语言是平淡而又包含感情的,浅显而又准确凝炼的,所以他的诗歌特别耐读咀嚼。宋代人惠洪的评语说的非常中肯:“东坡尝曰‘渊明诗初看若散缓,熟看有奇句……大率才高意远,则所寓得其妙,造语精到之处,遂能如此,似大匠运斧,不见斧凿之痕。”[6]

再次,此诗通过白描,直率地抒写出诗人真挚的情感,这种情感充满着矛盾、彷徨和苦闷。同时,该诗自然真挚,没有任何人工雕琢的痕迹,引导我们去领略此中悠然冲淡的情致,走进作者所营造的意境中。因此,有的学者认为“渊明此诗,将素月辉景荡荡万里之奇境,与日月掷人有志未骋之悲慨,打成一片。素月万里之境界,实为渊明襟怀之呈露。有志未骋之悲慨,亦是心灵中之一境界。所以诗的全幅境界,自然融为一境。诗中光风霁月般的志士襟怀,光阴流逝志业未成、生命价值未能实现之忧患意识,其陶冶人类心灵,感召、激励人类心灵之意义,乃是长青的,不会过时的。渊明此诗深受古往今来众多读者之喜爱,根源即在于此。”[7]

[1] 朱 熹.朱子语类:卷一百四十[M].北京:学苑出版社,2003.

[2] 鲁 迅.鲁迅选集:第四卷[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3.

[3] (清)陶澍集注《靖节先生集》卷四(续修四库全书本)[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4] (清)温汝能.陶诗汇评[M].上海:扫叶山房民国四年石印本.

[5] 杨伯峻.论语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1980.

[6] 宋惠洪.冷斋夜话·东坡得陶渊明之遗意[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

[7] 汉魏六朝诗鉴赏辞典[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2.

猜你喜欢

杂诗壮志陶渊明
杂诗四首
你好,陶渊明
中国画《杜甫秦州杂诗-七》
油田工人
破桩
陶渊明:永恒话题与多元解读
飞行员:唯有壮志可凌云
《陶渊明 饮酒》
杂诗六首
不为五斗米折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