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信息技术应用于课堂教学的适用性分析

2015-04-02赵渝烽

关键词:极昼课件信息技术

赵渝烽

(宜昌市西陵区教育科学研究院,湖北宜昌 443000)

实验教学在课堂教学中的重要性已毋庸置疑,它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学生提供直观的学习资源,通过学生亲自动手操作、观察、探究、讨论及教师的诱导,能让学生各方面的能力得到发展,是教学中最常用的教学手段。可以说,实验教学的效果会直接影响科学课教学的效率和质量。而近几年来,随着信息技术在各学科教学中的广泛应用,信息技术教学手段集图、文、声、画、视、动、像等于一身,综合效应强,是当今教学手段改革和发展的潮流,在课堂教学中已普遍使用,并越来越受到学生和老师的青睐。因此,如何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来提高实验教学的效果,发挥教学中的作用也成为当今教学改革的热门话题。

笔者认为在课堂教学中充分运用信息技术具有化难为易、变静为动、变暗为明等多种作用。现代多媒体教学,能最大限度地提高学生学习、探索的兴趣,能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很好地解决实践操作中的种种困难。充分发挥其在课堂教学中的作用,不仅能提高实践教学的效果,更能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一、充分运用信息技术,突破教学重难点

在课堂教学中,有效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才能落实教学目标。因此,在教学中,只有认真领会大纲要求,弄清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选取最能体现该目标的教学媒体,实现媒体与目标的统一性、协调性、突出性,才能达到解决重、难点的目的。

例如,教学内容为《地震》时,笔者先播放了一段关于地震的视频,让学生直观地看到大地剧烈震动、房屋倒塌、道路错位、树木被连根拔起的可怕景象。学生一下子被这些恐怖的画面及场景惊呆了,他们的心灵受到了强烈的震憾。在此基础上再让学生说一说刚才视频中发生的是一种什么现象,并把自己知道的一些有关地震的情况说给同学们听一听,然后再推测在什么情况下会发生地震,最后用多媒体课件展示由于地壳的不断运动,在地下的岩层承受不住地球内部的压力时,地壳发生了断裂,地震就发生了。在视频的播放中和学生积极参与小组学习讨论,学生很快掌握了教学的重点——地震发生时有哪些现象,同时也在轻松的学习中明白了教学难点——地震发生的原因。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学生始终处于高度紧张的状态,情绪激动,学习兴趣被调动起来并达到高潮。这一课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突破教学中的重点难点,帮助学生解决学习中的困难。实践表明这些作用极其显著。在教学中实现了应用课件把抽象的岩层断裂,学生难以理解的内容通过直观的情景再现出来,让学生身临其境。这一课堂教学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到抽象的事物和现象,从而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力。

又如:《日食》一课教学重点是日食的成因。学生平时很难见到日食现象,也很难想象日食产生的原因。在突出这一重点时,也可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播放动画课件,让学生亲眼目睹一次日食的全过程:火红的太阳出现在蓝蓝的天空中,太阳的一边开始变黑了,慢慢的黑暗面逐渐变大,最后天空一片黑暗。在视频中,学生看到了太阳慢慢被月球遮挡又慢慢变亮的过程;在焦虑中,太阳慢慢地出来了,大地一片光明。并且通过课件的播放,也让学生清楚地知道了日食发生时,到底是太阳的哪边先被遮住,通过在适当的时机使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果。这一项活动体现了我们的课堂是动态的课堂,是开放的课堂。

二、运用信息技术,实现化抽象为形象

在课堂教学中,很多事物真实存在却又很抽象,如:静电、磁、气压等等,这种“无影无形”给学生的实验操作带来了很大的困扰。教学这些内容时,笔者曾多次尝试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的视频播放,进行教学,实现了把看似虚无的、无形的、抽象的知识转化为真实的、具体的、形象的内容,收到了非常好的教学效果。例如:在教学《电路》的内容时,学习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两种不同的连接方法,如果用演示实验,可以利用多媒体教学平台,制作成动画的电流示意图,使电在电路处像水一样流经开关、导线、小电珠的灯丝,再流回电源的过程,并使小电珠发光。利用制作好的Flash动画,在课堂探究过程中,老师或学生可以用鼠标点击开关,开关合上,电流从电源正极中慢慢流出,经导线小电珠的灯丝(电珠发光)回电源的负极。学生从中建构了电流的概念,并形成了一个电路的理论知识,在理论的指导下,连接起电路来就得心应手了。

又如:《植物根的作用》这一课内容,学生们虽然都知道植物要是不喝水,肯定会死亡,但是,植物是怎样喝水的,却说不清,也道不白。如果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播放PPT课件,可以清楚地显示出植物根部的红色水,与植物茎、叶脉向上输送的红色水,缓缓流动的情景。通过再现情境,启发学生弄清了教学中的难点。这样把看不见、摸不着的、不可见的枯燥的知识生动形象地表现出来,收到了极好的教学效果。变不可见为可见,变暗为明,变抽象为形象,给课堂注入了新的活力,用动态的画面激发起了学生浓厚的探究兴趣。有利于增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突破教学中的难点,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三、运用信息技术,达到最佳实验效果

传统的教学活动大多是通过粉笔、黑板进行教学,是一种“单媒体”的教学活动。现在采用的多媒体教学课件,具有形象生动的演示,悦耳动听的音响效果,给学生以新颖感、新奇感,调动了学生全身的视觉、听觉神经,学习效果当然明显提高。多媒体课件的使用,教师既为学生提供了良好的视听环境,也使自己教得轻松,还使学生学得开心。

在教学如昼夜交替、四季变化、日食和月食现象等内容时,由于抽象,假若光凭教师讲解,学生根本无法理解这些内容,而且在这些内容的实验教学中,进行模拟实验时,一般都是利用蜡烛或者是手电筒来当作太阳,而手电筒的光只能向一个方位照射,蜡烛的光不容易向一个方位照射,而是向着四面八方,光线也较弱,即使尽善尽美也远不能和太阳的光射向四面八方相匹敌,因此,不仅达不到应有的实验效果,而且在有些情况下还可能会误导学生,让学生形成错误的认识。但是如果利用多媒体教学,化抽象为直观、具体,就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如在教学《极昼极夜的解释》的模拟实验中,由于光源是利用的手电筒,白天上课时光线明亮,手电筒的光线显得很不起眼,而且手电筒的光源很难和所用的地球仪的大小配套,因此,实验中地球的南极和北极的极昼极夜现象很难出现一个准确的范围,因此,实验的效果就大打折扣。为了弥补这一实验的缺陷,使实验达到最佳的效果,为学生提供准确的信息,如制作并播放《极昼极夜的解释》的PPT课件,在课件中,极昼极夜出现的范围正好与自然现象本身的情况完全吻合,地轴的倾斜也是恰到好处,达到了最佳的实验效果。为学生提供了科学无误的信息,在实验完毕,再让学生画图来解释极昼极夜现象产生的原因时,学生都能准确地画出地轴的倾斜程度和手电筒光线的范围大小。这样充分利用信息技术达到了出人意料的效果,在视频里直观的感受中,学生自然就理解了极昼极夜的成因。通过视频,学生也知道了南极和北极的极昼极夜的出现时间正好相反,更容易理解产生这些现象的原因。掌握了成因后,学生也会把极昼极夜的成因、过程说出来了。

四、运用信息技术,有效“规范”实验常规

一线教学的教师都有这样的体会:当老师在讲台上作演示实验的时候,有些学生会无意识地向讲台靠近,在这些学生的带动下,最后演变成学生围着讲台看热闹,而不是看实验的情况,甚至一些不自觉的学生还会追打吵闹,严重影响了教师的教学安排和教学效果。出现这种情况,并不能完全责怪学生。实验操作对学生有着天然的吸引力,而教师的操作又是在讲台上进行,只有少部分学生能较清楚地观察到整个过程,这时,受兴趣的驱使,看不到操作过程的学生自然而然就会往讲台处靠近,在没有得到有效控制的情况下,就演变成了上述情况。有了信息技术的帮助就完全不用担心发生这种事情了,教师的操作在实物展台上进行,整个过程被投影仪投射到大屏幕上,全班都能清清楚楚地观察到老师的操作,甚至比观看直接操作效果更好,因为整个实验过程被投影仪放大了,一些细节都是一目了然!课堂的纪律丝毫不受演示实验的影响,教师的演示实验的目的完全达成,学生的学习兴趣被调动起来了,教学目标也能顺利实现!

课堂教学是严谨的学习活动,尤其是实验课要求更高。因此在课堂教学活动中上规范学生的实验操作显得尤其重要,操作上的不规范往往导致实验的失败,甚至一些带有一定危险性的实验还可能会造成学生的安全事故。在指导学生做实验时,一定要规范学生的实验操作步骤,培养他们严谨的科学实验作风。但是学生的年龄特点决定了学生在实验操作过程中,常常只关注实验本身的趣味性,而忽视了规范实验操作的重要性,最终就会有各种各样的事情发生。老师在学生动手操作前苦口婆心地强调规范实验的重要性,往往收效甚微,那么该如何更好地解决这个问题呢?利用信息技术制作一个虚拟实验并将错误操作的后果展示出来,就能取得很好的效果。如果把实验器材的操作方法用flash制作成一些小动画,通过多媒体播放出来,给学生带来视觉上的冲击,从而引起他们足够的重视,学生就能主动地规范实验操作,久而久之,就培养了学生一种严谨的科学实验作风。

五、运用信息技术,有效“浓缩实验过程”

在科学实验中,有些实验内容是不可能在课堂上完成的,诸如:植物的生长、地球的运动、季节气温的变化规律。此时可通过网络查找和实地拍摄,将变化片段录制成视频,然后利用视频的剪切接合软件“去粗取精”,将一些重要的留下,把那些无关紧要的去掉,制作成一份完整的教学视频,用多媒体播放让学生观看、感受。就拿养蚕来说,笔者把卵的孵化前的样子、卵的孵化过程中的变化,结茧前的四次蜕皮,结茧,成蛹,蜕皮后羽化成碟的过程都采用多媒体课件播放给学生观看。虽然有些实验的过程学生不是实际操作,却也是真实的内容,观看课件给学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取得了很不错的效果。这都是信息技术的功劳。在这些内容的教学中,充分利用信息技术让学生看到了自己不能亲身经历的全过程,拓展了学生的视野,打破了学生实验的时空的限制。利用符合学生认知特点的电教媒体,并选择适当的教学时机,灵活运用电教手段,我们的课堂教学一定能求得最佳“教”的效益,学生也能充分发挥潜能,求得最佳“学”的效果。因此我们要不断探索,挖掘潜力,充分整合各项教学资源,让现代化信息技术发挥出应有的作用。

以上的教学实践已经足以证实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可以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有了信息技术这一强有力的助手,老师有理由相信在不断的探索当中,强大的信息技术必将更充分地挖掘出在课堂教学中的潜能,使其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重要作用。现代的多媒体技术,能最大限度地提高儿童探索科学的兴趣,使之成为教学的桥梁。作为新世纪的科学老师,在教学中都应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作用,探索各种合理的教学模式,采用各种适当的教学方法,让学生获得适应信息社会需要的创新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思维能力,使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在信息技术这片沃土里得到发展。

[1] 解月光.信息技术教学应用研究[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45-69.

[2] 孙常华.信息技术教学应用研究现状与策略分析[J].信息技术与信息化,2007(6):114-115.

[3] 奚天玉.信息技术在学科教学中应用的现状与对策研究[J].山东师范大学,2011(4):54-63.

[4] 张玉梅.现代信息技术在商丘市高中生物教学中的应用现状与对策研究[J].重庆师范大学,2014(5):124-129.

[5] 张玉林.高中生物教学中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的优势[J].学周刊,2015(7):189-189.

猜你喜欢

极昼课件信息技术
新一代信息技术征稿启示
新一代信息技术征稿启示
新一代信息技术征稿启示
信息技术在幼儿教育中的有效应用
漠河真是“不夜城”吗
渴求黑暗
用Lingo编写Director课件屏幕自适应播放器
从“广用”到“省用”——谈音乐教学中课件使用的“度”
课件综述——《识字三》
提高高中数学多媒体课件质量的几点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