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Web2.0网络环境下地方高校的“教”与“交”

2015-04-02叶牡丹

山东社会科学 2015年1期
关键词:外交课堂教学教学

叶牡丹

(九江学院,江西九江332005)

web2.0这个概念,最早是由互联网先驱Oreilly公司副总裁戴尔多尔蒂提出来的。它是相对于web1.0的新互联网技术的统称。它改善人们的信息交流,促进社交网站的兴起及发展,从最开始的类似QQ的虚拟网络交友到如今的人人网等实名制网站,互联网为人们建立起一套社交及信息网络,将人类社会和网络紧密连接起来。以Web2.0为代表的新媒体网络平台亦开创了地方高校“教”与“交”的新时代。

一、web2.0网络新媒体的意义和作用

网络新媒体为高校教学建构中的定义权与话语权提供了全新平台,不管是通过网络微课学习或者在线答疑测试,自主学习等种种网络手段,都无疑更有利于师生进行交流从而构建出更行而有效的教学体系。以web2.0为代表的新媒体是各类媒介形式的聚合体,是融视、听、写、触于一体的融媒体。在大学课堂教学中,以英语教学为例,在这种新媒体网络环境下能让学生在视、听、说三方面同时进行,从而让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都得到提高,大大提高教师的上课效率和学生的习得水平。这种性质使得经由这一平台所传播的信息及其负载的形象更加生动,能够给人以强大的感官刺激,在内容上容易获得目的用户的“亲近性”,从而也是理工科类学生学习繁杂专业知识的一个直观有效的方法。

网络新媒体有利于地方高校形象权力的获得与维护,从高校的官方网站到BBS论坛,再到高校新浪微博甚至本地人才信息市场,都在异口同声地传递着高校的人文精神,润色着高校的国内外形象。Web2.0网络的出现及其蓬勃发展,使得地方高校可以运用简单而快捷的形式向网民传达真实的信息,树立良好的形象,比如说可以通过“微博”、Facebook、Myspace、Youtube、Twitter这些形态,以私人面貌实现组织化发言,将政策、政治主张用更为“私人化”与“柔和”的面目呈现,既消解了严肃性,又增强了传播的生活性、趣味性和可参与性,这样更容易赢得理解、信任和支持!网络不仅成为了学生与教师之间沟通的桥梁,也在高校交流甚至国家之间的外交活动中发挥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二、我国地方高校“教”与“交”的现状分析

新媒体,依托互联网技术、数字技术、移动通讯技术等新的技术支撑下的媒体形态,正以其丰富的资讯信息和快捷便利的传播方式,强烈的影响着我国高校课堂的教学模式,成为新一代大学生学习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正改变着大学生固有的生活、学习和思维模式。近年来,随着新媒体的快速发展,传播方式呈现出多样化的特点。新媒体环境下信息传播的开放性使信息没有边界,不受地域的限制,信息传播的即时性使人们可以随时随地与人沟通获取信息,使得信息间的“缝隙”趋向无穷小。以笔者所在九江学院为例,近年来我们不断探索新媒体传播技术,促进我校教学方式改革的实践:首先,我们开始建设教学云平台,并在此基础上大力推进云资源建设的步伐;其次,我们也多次开展了新媒体技术支持下的混合学习模式的探索与实践,推动信息化教学应用研究;再次,学校制定并完善了相关的激励体制和机制保障措施。在这样的新媒体传播环境下,我校的教学方式发生了巨大的变革,各种课堂教学和学习的新模式纷纷进入我们的教室,像“翻转课堂”、个性化教学、移动学习、参与式学习、微型学习、跨时空协作学习、检索式学习等等,这些都更好地促进了我们地方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

我国高校的外交资源最为丰富,我国高等教育规模是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都无法与之媲美的,因为没有任何国家有百万大学学者的队伍。就教师而言,我国拥有世界上最大规模的大学教师群体。2014年,我国高校教师达到了143.5万之多。持有硕士及以上学位的教师有90多万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出国留学事业发展迅速。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14年,我国各类出国留学人员达433.6万人,学成回国的有131.7万人,所以学生也无疑是公共外交的另一个重要主体。而这些学生还可以细分为请进来和走出去两个部分,以中美两国留学生为例,每年从美国来华留学生达到了23,762名(2013/2014学年度);而我国赴美留学的人数是美国来华留学学生的8倍,达到了18万之多。以笔者所在的九江学院为例,因为是地方高校所以留学生数量并不是很多,目前有来自印度、巴基斯坦、尼泊尔、加纳、赞比亚、德国等国的留学生300余人,学习医学、汉语等专业。此外,学校还与美国中华医学基金会、日本大和高田友好会及泰国、法国、爱尔兰、美国、英国、荷兰、菲律宾等国家的院校建立友好关系,开展学生互换交流活动。学院一直在留学生中开展华文教育活动和汉语推广活动,学院高度重视地方高校在对外交流中的作用,因此专门建立了公共外交中心,尽管中心力量还不够雄壮,资源储备并不十分扎实,但我们定会在对外宣传学校、推动学校国际化进程以及开展多渠道国际交流等方面作出我们应有的贡献。

新媒体使得每个人成为媒体的使用者和创造者。技术的变革应该引起高校教育模式的变化,在强调学生主体性方面,要提倡老师少讲,学生多讲,模式的创新也会带来教育效果的变化。在“教”的方面,高校应该建立网络评论员队伍,从学生、教师中招募优秀的青年骨干,在新媒体上对广大学子进行理想信念、人生观、行为规范的引导。同时,要建立有效度和力度的网络教学平台,这种平台要以教师为主、学生为辅,主辅相互呼应交流,资源共享,教师能更好地了解学生的学习和思想状况进而有效引导教学,还应建立起新媒体使用效果的评价体系,以更好地融入原有的教育生态,可以从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入手进行评价。在“交”的方面,首先,高校的人力资源最为集中,并且有系统的外交知识储备,有坚实的专业基础,以及拥有政府官员所不具备的自由探索精神,因此作为思想库,大学蕴藏着巨大的潜力。其次,高校学者可以通过制度化的安排纳入政府的外交咨询和决策之中,而且学者一旦参与,外交决策的水平就一定能得到较大改善。再者,通过外交事项或活动的方式,高校可以获得外交项目和资助,通过外交项目的实施和完成来发挥地方高校的公共外交职能。

三、地方高校“教”与“交”的和谐生态发展

大学应当提供一个激发创造性的环境,比如借助于多样化新媒体样态的网络教学形式,来对高校的课堂教学模式进行扩展和丰富,作为主课堂教学的辅助和补充;理论课的实践教学环节可以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以更好地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既提高了学生的创造力,又提升了学生自我学习、自我教育的效果。这种新媒体环境可以使得某些创造性的应用研究得到繁荣发展,这样它们可以把研究的成果反馈给社会。通过这种方式,高校可以为建设一个有道德的、正直的和健康的社会作出贡献,而地方高校更可以据此提高本地的地校共建项目,使得影响范围更是从一个学校拓展到整个社会。通过新媒体与传统媒体的无缝合作,将高校传统媒体平台的导向性、公信力与新媒体的时效性与开放互动性相结合,优势互补,才能对内利用网络资源,及时调整和更新教育方式,扩展知识信息领域,拓宽知识面和提高认识能力,全面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对外则更为及时有效地将高校相关信息及时、准确的送达受众,提升地方高校的感召力,实现高校对外交流活动的有效开展。

[1]乔世一.基于web2.0的网络课程设计与开发[D].曲阜师范大学,2010.

[2]赵可金.网络公共外交大有可为[J].公共外交,2010,(4).

[3]陈爱金.课堂教学生态化的缺失与建构[J].太原大学教育学院学报,2007,(3).

猜你喜欢

外交课堂教学教学
微课让高中数学教学更高效
悠悠岁月外交情
涉侨外交二三事
“自我诊断表”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对外汉语教学中“想”和“要”的比较
外交活動の二大ハイライト
且行且思,让批注式阅读融入课堂教学
外交
对初中化学课堂教学的几点思考
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的导入法